敵情第六

關燈
是想耗盡我軍的箭.檄我出戰而敵人卻不出戰的,是想懈怠我軍士氣。

    兩軍逼近,勢如急風驟雨,我軍前進而敵不動搖的,是仗恃它有弓弩炮石,我軍後退而敵不追擊的,是怕我用奇兵設伏,用引誘、劫擊的辦法戰勝它。

     [舊注解]殺人于百步之外者,弓矢之利,矢盡則無以及遠。

    臨敵有必克之功者,士卒之氣,氣惰則難以直前。

    薄,逼近也。

    相逼如風雨之驟,危急存亡際也,敵非恃弓弩、礮石,何以我進而不動?非慮誘劫中傷,何以我退而不追?礮與砲同,機石也。

    誘,未敗佯退而誘之入伏也。

    劫,引其來追而令别兵劫之也。

    中傷,不以正勝而陰用、奇以中傷之也。

     55.凡此皆敵之情,非詳察之不可得也。

     [譯文]所有這些,都是敵人的情況,不詳細偵察是不舷得到的。

     [舊注解]此通結上文言。

    凡此二十四事,皆敵情之所在,隐微而難知者,必須詳察得之,斯可勝也。

     56.故我進而敵亦進者,戰;我退而敵亦退者,散;我退而敵進者,或伏吾前;我進而敵退者,當防其奸。

    是以敗而亂行,分兵逐之;敗而不亂,斂兵勿追;未敗而逃,勿為所欺;既敗而複,必謹察之。

    此敵之情,勝敗之機也。

     [譯文]所以,我軍前進而敵人也前進的,就會發生戰鬥;我軍撤退而敵人也撤退的,就不會發生戰鬥:我軍退卻而敵人前進的,可能在我的前面另有伏兵;我軍前進而敵人退卻的,應當防備它的陰謀詭計。

    所以,敵人敗退而行列混亂,就分兵追擊;敵人敗退而行列不混亂,就收兵不追;敵人未敗而逃,就不要受它欺騙;敵人已敗而又重來,就必須仔細分析。

    這些敵情,也是勝敗的關鍵所在。

     [舊注解]上言敵情未盡,此又概舉其進退之故也。

    兩進必戰,兩退必散,乃自然之勢,人所易見。

    若我退而敵進,恐吾之前有伏兵将夾擊也;我進而敵退,恐其佯走誘我,故當防也。

    與上“我退而敵不追”互相發。

    同敗也,而有亂不亂者。

    亂為真敗當逐,而不亂者僞也,故勿可追,追則恐堕其計也。

    未敗而先逃,必有伏兵伺我;既敗而複來,必有報怨私謀,一為所欺而不察,則将入其伏而昧于應矣。

    此亦敵之情,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其機可不慎乎! 57.如得敵情,乘而勿失。

    不得其情,形之(1)乃知。

    能形敵而得其情者,兵之妙也。

     [注釋](1)形之,語出《孫子兵法&bull兵勢篇》,意思是制造假象以暴露敵情。

     [譯文]如果得到了敵情,就應乘機進攻而不要錯過機會。

    ,得不到敵情,就用示形于敵的方法使它暴露真情。

    能用示形之法使敵暴露真情從而得到敵情的,是用兵的巧妙。

     [舊注解]承上言得敵情有可勝之機,則當乘以速進而不可失。

    若未得情,必以我之虛實強弱形之,乃為可知。

    夫敵情亦難得,而得之由于形之,則形敵誠兵家之妙用也。

     58.夫敵不示我以情,亦猶我不以情示敵也。

    故兵之所忌者,未必其可畏。

    而可畏者,或出于所忌之外。

    兵之所忽者,未必其可易,而可易者,或出于所忽之中。

    苟能真知可畏與可易,然後可以語敵矣。

     [譯文]敵人不使我知道它的情況,也如同我不洩漏情況,給敵人知道一樣。

    所以用兵所忌諱的事情,不一定可怕,而可怕的事情,也許發生在所忌諱的以外,用兵所忽略的事情,未必可以輕視,而認為可以輕視的,也許發生在所忽略之中。

    如果能知道哪些事情可怕。

    哪些事情可以輕視,這就談得上用兵作戰了。

     [舊注解]此總一篇之意而結之。

    言用兵以得敵情為要,而敵情實隐微而不露。

    所忌,敵之情為我所忌也。

    畏,我因忌而生懼心也。

    所忽,敵之情我可忽之也。

    易,我因忽而生輕心也。

    夫人忌者必畏,而又未必可畏,或出于忌之外,則當無所不畏。

    忽者必易,而又未必可易,或出于忽之中,則當深戒夫易。

    果能于忌中而知不足畏,于忽中而知不當易,常畏而不易焉,是敵雖欲隐其情,吾知無隙之可投,情終為我所得,而勝之必矣。

    故可語雲者,許之之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