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論适用入聲韻和上去聲韻的長調
關燈
小
中
大
辛一派作為豪傑之詞者所樂用。
丁、汪元量《莺啼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樓迢遞。
嗟倦客、又此憑高,檻外已少佳緻。
更落盡梨花,飛盡楊花,春也成憔悴。
問青山,三國英雄,六朝奇偉。
麥甸葵丘,荒台敗壘,鹿豕銜枯荠。
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陽影裡。
聽樓頭、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
漸夜深,月滿秦淮,煙籠寒水。
凄凄慘慘,冷冷清清,燈火渡頭市。
慨商女、不知興廢,隔江猶唱《庭花》,餘音亹亹。
傷心千古,淚痕如洗。
烏衣巷口青蕪路,認依稀、王謝舊鄰裡。
臨春結绮,可憐紅粉成灰,蕭索白楊風起。
因思疇昔,鐵索千尋,漫沉江底。
揮羽扇、障西塵,便好角巾私第。
清談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風景今如此!楚囚對泣何時已?歎人間今古真兒戲!東風歲歲還來,吹入鐘山,幾重蒼翠。
這個四疊的長調,共二百三十六字,是宋詞中所僅有的。
最早的作者,要數吳文英。
吳詞的内容,是抒寫男女戀情的,類多凄黯怨抑之音。
汪元量為南宋遺民,曾随謝太後(道清)被俘入北,改服黃冠(道士服裝),最後放歸江南,滿懷亡國的深痛,用這個曲調,抒寫興亡之感,是異常沉郁凄壯的。
第一疊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第三句是上三下四句法,接上一個六言拗句(仄仄仄仄平仄),表達激情;再用一個去聲的“更”字領下兩個四言偶句,一個五言單句,作一停頓;再用一個三言短句領下兩個四言偶句,音節是激壯蒼涼的。
第二疊在兩個四言偶句之下,接着一個五言單句,成一小片段;再用一個去聲的“正”字領下一個四言、一個六言句;再換兩個上三下四的七言句,觸景生情;再用一個三言短句領下兩個四言偶句,融情入景,轉見凄涼怨慕。
第三疊一開頭就是兩個四言偶句,綴上一個五言拗句(平仄仄平仄),成一小片段;接着又是一個上三下四的七言句,一個六言、一個四言句,成一小片段;下面又挺接兩個四言句,作一頓挫;因為上面的雙字句過多,容易流于闆滞,下面就得換上一個七言單句,一個上三下五的八言句,把它疏動一下;接着又是一個四言句、兩個六言偶句(似對非對的特種偶句),又把散漫的形式還歸齊整,于參差錯落的音節中表達感今吊古的無限悲慨。
第四疊開端連用三個四言單句,由今追昔,引出興亡之感;接着一個三、三式的六言句,又一個六言平句,仍由“因思”二字轉出,前慨武備的敗壞,後歎文臣的無能;緊接一個七言單句,作一轉紐;下面又是一個四言、一個五言平句,略加疏宕,收束吊古,轉入感今;下面更轉緊促,連押兩韻,運用一個七言句,一個上一下七的八言句,總結今昔之感;最後換用一個六言、兩個四言平句,再加疏宕,以景結情,弦外餘音,無窮悲慨。
它的韻位安排,第一疊的“遞”“緻”“悴”“偉”是去、去、去、上,第二疊的“荠”“裡”“醉”“水”是上、上、去、上,第三疊的“市”“廢”“亹”“洗”“裡”“绮”“起”是上、去、上、上、上、上、上,第四疊的“底”“第”“事”“此”“已”“戲”“翠”是上、去、去、上、上、去、去,這與情感的起伏變化,也都是息息相關的。
關于上、去通協的長調,原是很多的。
這裡不過随手舉例,結合内容和形式,酌加分析,以見聲韻問題的一般法則而已。
戈載所稱宜單押去聲韻的《翠樓吟》,在第一章中已經提到過了。
再舉一首宜單押上聲韻的《秋宵吟》,作為本章的結束: 古簾空,墜月皎,坐久西窗人悄。
蛩吟苦,漸漏水丁丁,箭壺催曉。
引涼飔,動翠葆,露腳斜飛雲表。
因嗟念,似去國情懷,暮帆煙草。
帶眼銷磨,為近日、愁多頓老。
衛娘何在?宋玉歸來,兩地暗萦繞。
搖落江楓早。
嫩約無憑,幽夢又杳。
但盈盈、淚灑單衣,今夕何夕恨未了! 這也是姜夔的自度曲。
中間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因嗟念”的三言短句下,又用一個“似”字領下兩個四言的特種偶句;又如“幽夢又杳”的平、去、去、上,“今夕何夕恨未了”的平、入、平、入、去、去、上,也都是一些特種拗句。
全首韻腳如“皎”“悄”“曉”“葆”“表”“草”“老”“繞”“早”“杳”“了”,無一不是上聲,顯示一種清幽峭折的特殊情調,也是宋人詞中少見的。
丁、汪元量《莺啼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樓迢遞。
嗟倦客、又此憑高,檻外已少佳緻。
更落盡梨花,飛盡楊花,春也成憔悴。
問青山,三國英雄,六朝奇偉。
麥甸葵丘,荒台敗壘,鹿豕銜枯荠。
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陽影裡。
聽樓頭、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
漸夜深,月滿秦淮,煙籠寒水。
凄凄慘慘,冷冷清清,燈火渡頭市。
慨商女、不知興廢,隔江猶唱《庭花》,餘音亹亹。
傷心千古,淚痕如洗。
烏衣巷口青蕪路,認依稀、王謝舊鄰裡。
臨春結绮,可憐紅粉成灰,蕭索白楊風起。
因思疇昔,鐵索千尋,漫沉江底。
揮羽扇、障西塵,便好角巾私第。
清談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風景今如此!楚囚對泣何時已?歎人間今古真兒戲!東風歲歲還來,吹入鐘山,幾重蒼翠。
這個四疊的長調,共二百三十六字,是宋詞中所僅有的。
最早的作者,要數吳文英。
吳詞的内容,是抒寫男女戀情的,類多凄黯怨抑之音。
汪元量為南宋遺民,曾随謝太後(道清)被俘入北,改服黃冠(道士服裝),最後放歸江南,滿懷亡國的深痛,用這個曲調,抒寫興亡之感,是異常沉郁凄壯的。
第一疊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第三句是上三下四句法,接上一個六言拗句(仄仄仄仄平仄),表達激情;再用一個去聲的“更”字領下兩個四言偶句,一個五言單句,作一停頓;再用一個三言短句領下兩個四言偶句,音節是激壯蒼涼的。
第二疊在兩個四言偶句之下,接着一個五言單句,成一小片段;再用一個去聲的“正”字領下一個四言、一個六言句;再換兩個上三下四的七言句,觸景生情;再用一個三言短句領下兩個四言偶句,融情入景,轉見凄涼怨慕。
第三疊一開頭就是兩個四言偶句,綴上一個五言拗句(平仄仄平仄),成一小片段;接着又是一個上三下四的七言句,一個六言、一個四言句,成一小片段;下面又挺接兩個四言句,作一頓挫;因為上面的雙字句過多,容易流于闆滞,下面就得換上一個七言單句,一個上三下五的八言句,把它疏動一下;接着又是一個四言句、兩個六言偶句(似對非對的特種偶句),又把散漫的形式還歸齊整,于參差錯落的音節中表達感今吊古的無限悲慨。
第四疊開端連用三個四言單句,由今追昔,引出興亡之感;接着一個三、三式的六言句,又一個六言平句,仍由“因思”二字轉出,前慨武備的敗壞,後歎文臣的無能;緊接一個七言單句,作一轉紐;下面又是一個四言、一個五言平句,略加疏宕,收束吊古,轉入感今;下面更轉緊促,連押兩韻,運用一個七言句,一個上一下七的八言句,總結今昔之感;最後換用一個六言、兩個四言平句,再加疏宕,以景結情,弦外餘音,無窮悲慨。
它的韻位安排,第一疊的“遞”“緻”“悴”“偉”是去、去、去、上,第二疊的“荠”“裡”“醉”“水”是上、上、去、上,第三疊的“市”“廢”“亹”“洗”“裡”“绮”“起”是上、去、上、上、上、上、上,第四疊的“底”“第”“事”“此”“已”“戲”“翠”是上、去、去、上、上、去、去,這與情感的起伏變化,也都是息息相關的。
關于上、去通協的長調,原是很多的。
這裡不過随手舉例,結合内容和形式,酌加分析,以見聲韻問題的一般法則而已。
戈載所稱宜單押去聲韻的《翠樓吟》,在第一章中已經提到過了。
再舉一首宜單押上聲韻的《秋宵吟》,作為本章的結束: 古簾空,墜月皎,坐久西窗人悄。
蛩吟苦,漸漏水丁丁,箭壺催曉。
引涼飔,動翠葆,露腳斜飛雲表。
因嗟念,似去國情懷,暮帆煙草。
帶眼銷磨,為近日、愁多頓老。
衛娘何在?宋玉歸來,兩地暗萦繞。
搖落江楓早。
嫩約無憑,幽夢又杳。
但盈盈、淚灑單衣,今夕何夕恨未了! 這也是姜夔的自度曲。
中間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因嗟念”的三言短句下,又用一個“似”字領下兩個四言的特種偶句;又如“幽夢又杳”的平、去、去、上,“今夕何夕恨未了”的平、入、平、入、去、去、上,也都是一些特種拗句。
全首韻腳如“皎”“悄”“曉”“葆”“表”“草”“老”“繞”“早”“杳”“了”,無一不是上聲,顯示一種清幽峭折的特殊情調,也是宋人詞中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