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論适用入聲韻和上去聲韻的長調
關燈
小
中
大
激動而七言略轉諧婉,且連協兩韻,結出高亢激厲的尾聲。
運用健筆來寫柔情,是柳、周二家的特色。
以下接着來談上、去聲韻的長調,一般都是上、去通協,沒有什麼限制的。
但也要斟酌韻位所在,視情感的變化決定何者為最适宜而加以适當的調配。
比較要激動的地方,就以去聲為妥。
分别舉例說明如下。
一、上去通協例 甲、王沂孫《齊天樂》: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
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
西窗過雨。
怪瑤珮流空,玉筝調柱。
鏡暗妝殘,為誰嬌鬓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歎移盤去遠,難貯零露。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凄楚?謾想熏風,柳絲千萬縷。
《詠蟬》 這個調子,在第一章中已經舉了周邦彥的作品,說明同屬仄聲的上、去聲字要更番使用。
這首王沂孫詞,對韻腳的上、去安排,是與周詞有些出入的。
上片連用了“樹”“訴”兩個去聲韻;接着于過脈的四言句換了一個“雨”字的上聲韻;下面的“柱”是去聲,“許”是上聲,更疊使用,顯示抑揚錯落的情調。
下片“露”“度”連協兩去,把情調激起;“苦”“楚”“縷”換協三上,轉成凄抑,是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十分相稱的。
周詞是一般傷離念遠的思想感情,王詞卻是亡國遺民的深哀沉痛,情緒的起伏變化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雖然用的是同一曲調,而對上、去韻腳的安排,不能一緻,它的原因也就在此。
乙、周邦彥《西河》: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
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樯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餘舊迹郁蒼蒼,霧沉半壘。
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裡。
燕子不知何世,向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
《金陵懷古》 這個适宜懷古的曲調,音節是凄壯沉郁的。
它有很多平仄拗怒的句子,如“盛事誰記”的去去平去,“遙度天際”的平去平去,“艇子曾系”的上上平去,“東望淮水”的平去平上,“酒旗戲鼓甚處市”的上平去上去去上,“王謝鄰裡”的平去平上,“如說興亡斜陽裡”的平入平平平平上,都是構成拗怒音節的所在;隻末句中間連用四平,顯示低抑凄黯,與上面一個上一下八的長句連綴起來,更在蒼勁中見沉郁。
它的韻位安排,第一疊的“記”“起”“際”是去、上、去交遞使用,顯示輕重抑揚的美妙音節;第二疊的“樹”“倚”“系”“壘”“水”是去、上、去、上、上;第三疊的“市”“裡”“世”“對”“裡”是上、上、去、去、上。
上聲韻越來越多,情調也就随着越來越低抑。
這是一個悲多于壯的長調,但聲情還是郁勃的。
丙、辛棄疾《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隻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拟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這個曲調的音節,是掩抑低回、凄壯沉郁的。
開端要取遙勢,必得用上三、下四的七言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第二句宜用平平平去平去,構成拗犯的音節。
接一個七言句、一個六言句,再接一個三言句、一個上三下七的十言句,顯示掩抑低回情調;“怨春”句是轉筋換氣的關紐;換用一個去聲的“算”字領下兩個四言平句,一個五言拗句(仄仄仄平仄),三句一氣,逗出無限感喟。
過片三言短句下接兩個六言句,一平一拗,顯示情調的緊促。
以下的句法、韻位,與上片全同,隻“休去倚危欄”變成平仄仄平平的句式,是不合本調的組織法則的。
它的韻位安排,上片“雨”(一般首句不入韻)、“去”“數”“住”“路”“語”“絮”是上、去、去、去、去、上、去;下片的“誤”“妒”“訴”“舞”“土”“苦”“處”是去、去、去、上、上、上、去:全部是去多于上的。
這樣也就增加了激壯的成分,顯示郁勃凄壯的失路英雄本色。
這調子也為蘇、
運用健筆來寫柔情,是柳、周二家的特色。
以下接着來談上、去聲韻的長調,一般都是上、去通協,沒有什麼限制的。
但也要斟酌韻位所在,視情感的變化決定何者為最适宜而加以适當的調配。
比較要激動的地方,就以去聲為妥。
分别舉例說明如下。
一、上去通協例 甲、王沂孫《齊天樂》: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
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
西窗過雨。
怪瑤珮流空,玉筝調柱。
鏡暗妝殘,為誰嬌鬓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歎移盤去遠,難貯零露。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凄楚?謾想熏風,柳絲千萬縷。
《詠蟬》 這個調子,在第一章中已經舉了周邦彥的作品,說明同屬仄聲的上、去聲字要更番使用。
這首王沂孫詞,對韻腳的上、去安排,是與周詞有些出入的。
上片連用了“樹”“訴”兩個去聲韻;接着于過脈的四言句換了一個“雨”字的上聲韻;下面的“柱”是去聲,“許”是上聲,更疊使用,顯示抑揚錯落的情調。
下片“露”“度”連協兩去,把情調激起;“苦”“楚”“縷”換協三上,轉成凄抑,是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十分相稱的。
周詞是一般傷離念遠的思想感情,王詞卻是亡國遺民的深哀沉痛,情緒的起伏變化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雖然用的是同一曲調,而對上、去韻腳的安排,不能一緻,它的原因也就在此。
乙、周邦彥《西河》: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
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樯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餘舊迹郁蒼蒼,霧沉半壘。
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裡。
燕子不知何世,向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
《金陵懷古》 這個适宜懷古的曲調,音節是凄壯沉郁的。
它有很多平仄拗怒的句子,如“盛事誰記”的去去平去,“遙度天際”的平去平去,“艇子曾系”的上上平去,“東望淮水”的平去平上,“酒旗戲鼓甚處市”的上平去上去去上,“王謝鄰裡”的平去平上,“如說興亡斜陽裡”的平入平平平平上,都是構成拗怒音節的所在;隻末句中間連用四平,顯示低抑凄黯,與上面一個上一下八的長句連綴起來,更在蒼勁中見沉郁。
它的韻位安排,第一疊的“記”“起”“際”是去、上、去交遞使用,顯示輕重抑揚的美妙音節;第二疊的“樹”“倚”“系”“壘”“水”是去、上、去、上、上;第三疊的“市”“裡”“世”“對”“裡”是上、上、去、去、上。
上聲韻越來越多,情調也就随着越來越低抑。
這是一個悲多于壯的長調,但聲情還是郁勃的。
丙、辛棄疾《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隻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拟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這個曲調的音節,是掩抑低回、凄壯沉郁的。
開端要取遙勢,必得用上三、下四的七言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第二句宜用平平平去平去,構成拗犯的音節。
接一個七言句、一個六言句,再接一個三言句、一個上三下七的十言句,顯示掩抑低回情調;“怨春”句是轉筋換氣的關紐;換用一個去聲的“算”字領下兩個四言平句,一個五言拗句(仄仄仄平仄),三句一氣,逗出無限感喟。
過片三言短句下接兩個六言句,一平一拗,顯示情調的緊促。
以下的句法、韻位,與上片全同,隻“休去倚危欄”變成平仄仄平平的句式,是不合本調的組織法則的。
它的韻位安排,上片“雨”(一般首句不入韻)、“去”“數”“住”“路”“語”“絮”是上、去、去、去、去、上、去;下片的“誤”“妒”“訴”“舞”“土”“苦”“處”是去、去、去、上、上、上、去:全部是去多于上的。
這樣也就增加了激壯的成分,顯示郁勃凄壯的失路英雄本色。
這調子也為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