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康橋
關燈
小
中
大
,是有意的,用來引起下面的自己撐船。
說明三種船的部分,文字是靜的;過渡到自己撐船,文字就是動的了。
試看“把船身橫住在河中,東颠西撞的狼狽”,傍觀的英國人在那裡“不出聲的皺眉”,河中悠閑的秩序“給搗亂了”,以至“租船再試”,經老船家勸告,不肯聽話,“把船撐了開去”,哪一處不是活生生的動态?不說英國人在旁邊“不出聲的皺眉”,而說“小心他們不出聲的皺眉”,可見因他們“皺眉”而更顯得“狼狽”,那經驗正不止一次兩次了。
不說船還是橫着前進,而說“還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斬了去”,這是用更具體的說法,把“橫着前進”化成個更具體的視覺印象。
第四段裡“穿一身缟素衣服……帽影在水草間顫動”是對于“專家的女郎”的形容語(形容語不妨去掉,這裡如果去掉這形容語,就成“有幾個專家的女郎,你看她們……”)。
說衣服又說到裙裾的飄揚,說帽子又說到帽影的顫動,這是加工描繪。
描繪的結果,使讀者覺得但看這四語,便是一幅鮮明的生動的圖畫。
本段末一句裡的“敏捷”、“閑暇”、“輕盈”是作者主觀的批評,但與前面所叙的姿态都有照應。
如果再來一個“美麗”,那就沒有照應了;因為前面隻叙那幾個女郎撐船時候的動态,并沒有叙她們的面貌與身材怎樣美麗。
第五段末一語裡的“水底翻的音樂”,指在河上開話匣子而言。
話匣子所奏的音樂,聲音在河面發生回響,再傳播開來,這便是“水底翻的音樂”。
聽這種音樂,物理上既與平時開話匣子不同,環境上、心情上也全不一樣,所以在少年們的感覺中,這種音樂是“描寫夢意與春光”的。
第六、七兩段可以說是插入本篇的一篇議論文,它的題目是“人不要完全遺忘自然”。
第六段先說“住慣城市的人”的通常情形,分兩點,一點是不關心“季候的變遷”,又一點是抱怨生活,不“承認做人是快樂”。
對于前一點,用具體的說法。
僅僅從葉子的長落、爐子的裝卸、衣服的更換,知道“季候的變遷”,足見那關心真是有限得很了。
“星星”、“花草”、“風雲”環繞在周圍,可是一樣也不去理睬,足見對于自然全沒交涉了。
于是第七段說一般人所以有這種情形,由于“忘本”。
人的“本”是什麼呢?“人是自然的産兒”,人從大自然取得生命,這說明了人的“本”是自然。
花草離不開泥土,魚離不開水,大木的根柢深入無盡藏的地裡,這些都是比況,比況人絕不能離開了大自然而生活,也得像大木一樣,把生命的根柢深入大自然裡。
然後歸結到作者所提出的意見:“隻要‘不完全遺忘自然’一張輕淡的藥方,我們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
本篇是抒情的叙述文字,如果插入一小篇嚴格的議論文(就是說完全用抽象的說法,由演繹、歸納、類推等方法而達到結論的議論文),那是很不相稱的。
現在這兩段多用具體的說法,語調自由活潑,又與純理智的說理文字不同,所以插在中間與各段一緻,并不覺得不調和。
第八段末了三句,開頭都用了驚歎詞“啊”,以下指點用“那是”“這是”“這不是”,值得細辨。
畫眉的新聲比較遠,小雪球花與柳條近在面前,“那”與“這”表明實際上的遠近之分,這是一。
“那”與“這”不重複,用了兩個“是”來一個“不是”,又見得有變換,這是二。
這樣三句連在一起讀,自然引起一種感覺,仿佛春信是四面襲來,不可抵禦的了,這是三。
第九段裡叙到“尖尖的是近村的教寺”,以下接一句“聽,那曉鐘和緩的清音!”教誰聽呢?也可以說教自己聽,也可以說教讀者聽。
但是在寫文字的時候,作者并不正在望見那教寺的“尖尖的黑影”,至于讀者讀這篇文字,是不拘于什麼地點什麼時間的,怎麼能教自己聽又教讀者聽呢?原來這是排除了空間與時間觀念的說法。
說起近村的教寺,仿佛鐘聲已經在那裡送過來了,于是向自己并向讀者提示道:“聽,那曉鐘和緩的清音!”前面提及的第八段末了三句,情形也正相同。
說起春信,仿佛春信就從四面襲來了,于是一邊指點,一邊提示,說出這麼三句來。
又,本段裡用“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的翳入了天聽”譬喻炊煙“漸漸的上騰,漸漸的不見”,這是用聽覺印象表現視覺印象。
朝來有許多的人作祈禱,想像他們的祈禱聲音一一上達上帝的聽官,正與炊煙上騰而沒入天際相似,于是來了這錯綜的印象。
以下連用三個“頃刻間”,把時間說得極急促,表示初曉景色的刻刻變換。
末了兩句,“勝利的晴空”與“快活的靈魂”呼喚着“春!”互相應答,把清早尋春的人的歡喜心情完全表達出來。
若說“春來了”,或是“這已經是春天了”,反而見得累贅失神。
當時隻有一個渾然的感覺“春!”而已,而感得歡喜的就在這個渾然的感覺,所以單說“春!”字是最完足的了。
兩個“春!”字的位置也可以注意。
如果放在“私語”與“回響”之後,說話的力量就側重在“勝利的晴空”與“快活的靈魂”。
現在放在前面,随後解釋一個是“晴空”的“私語”,一個是“靈魂”的“回響”,力量就側重在“春!”的那一聲呼喚方面了。
本段叙述了春朝的晴色,歸結到“春!”這個渾然的感覺無所不在,自然該把力量側重在“春!”的那一聲呼喚方面才對。
第十段專說“伺候着河上的風光”,也就是探河上的春信。
明說“關心”的若幹裡固然是春信所在,“小雪球”與“鈴蘭與香草”也是報告春消息的使者。
以下列舉“蓮馨”、“石水仙”、“克羅克斯”、“蒲公英與雛菊”,可是沒有說那些花兒怎麼樣,隻用一個“破折号”便接說“這時候”,表示提起那些花兒,意念立刻想到那些花兒開放的時候。
那些花兒開放了,此外還有沒有提到的許多花兒也開放了,那春信還待你去“探”嗎?所以說“更不煩殷勤問訊”。
第十一段開頭的“瑰麗的春光!”與“可愛的路政!”是兩句贊歎句,形式上沒說明“春光”與“路政”怎樣,好像都不成一句話。
其實是說明了的,隻要倒轉來,就是“春光瑰麗”與“路政可愛”,不過成為尋常的表明句了。
贊歎句自有這樣的一種形式,如“偉大的時代!”“好漂亮的人物!”都是口頭常常說的。
以下說騎着自轉車出遊,連用五個“你如愛”,傳出了眉飛色舞、津津樂道的神情。
這裡把“花”、“鳥”說在前,把“兒童”、“人情”、“酒”說在後,一種解說是:“花”、“鳥”是自然,親近“兒童”接受“人情”是人事,而“酒”又是從“飽餐”與“嘗新”聯想起來的。
但是還可以有一種解說:說“花”、“鳥”、“兒童”的話短,說“人情”與“酒”的話長,短的在前,長的在後,正是語言的自然。
試把長句調在前面,吟誦起來,讀到後面的短句,就會覺得氣勢不順了。
本段裡的“每‘望’”等于說“每家酒店”。
“望”是“望子”,酒店的市招。
第十二段作者引陸放翁的一聯詩句,有記錯的地方。
現在把全首抄在這裡:“醉眼朦胧萬事空,今年痛飲瀼西東。
偶呼快馬迎新月,卻上輕輿禦晚風。
行路八千常是客,丈夫五十未稱翁。
亂山缺處如橫線,遙指孤城翠霭中。
”題目是“醉中到白崖而歸”。
詩中有“痛飲瀼西東”的話,該是放翁通判夔州的時候作的。
所以作者說“這是做地方官的風流”。
同段叙述三幅“圖畫似的經驗”,哪個在前,哪個在後,本來可以随便。
現在排成這樣形式,也為要先短後長。
并且,前兩個經驗是說清楚的,後一個卻沒有說清楚,也得把它放在最後才順。
再看第二個經驗的叙述,作者為什麼會“感着神異性的壓迫”,“對着這冉冉漸翳的金光”“跪下”呢?原來這是由于對“偉大”、“莊嚴”的一種虔敬情緒。
“一條大路,一群生物”,背後“放射着萬縷的金輝”,從一群生物在大路上走,聯想到一切生物在生命的大路上走;從太陽放射萬縷金輝,聯想到賦與生命支配生命的“宇宙的力”;這就覺得眼前景物便是宇宙的“偉大”、“莊嚴”的具體表現,不由得虔敬地“跪下”了。
再說第三個經驗,“這草田變成了”什麼呢?讀者沒有作者的經驗,當然無從猜測,但可以說定,那也是帶着“神異性”的。
不然,作者為什麼說“說來你們也是不信的”呢? 末一段若即若離地回顧第一段的“星光”,作為結束。
若是終止在第十二段,話便沒有說完,這是很容易辨明的。
本篇是白話文,但參用了許多文言的字眼。
除了前面所舉文言的詞藻外,如“裙裾”、“唼喋”、“睥眤”(應作睥睨)、“閑步”、“清蔭”、“美草”、“巧啭”等,都是文言的字眼。
白話文裡用入文言的字眼,與文言用入白話的字眼一樣,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的問題,隻有适當不适當,或是說,效果好不好的問題。
要讨論這個問題,可以從理想的白話文該是怎樣的想起。
白話文依據着白話,是誰都知道的。
既說依據着白話,是不是口頭用什麼字眼,口頭怎樣說法就怎樣寫法呢?那可不一定。
如果一個人口頭說話一向是非常精密的,自然不妨完全依據着他的說話寫他的白話文。
但一般人的說話往往是不很精密的,有時字眼用得不切當,有時語句沒有說完全,有時翻來覆去,說了再說,無非這一點意思。
這樣的說話,在口頭說着的時候,因為有發言的聲調、面目與身體的表情等幫助,仍可以使聽話的對方理會,收到說話的效果。
可是,照樣寫到紙面上去,發言的聲調、面目與身體的表情等幫助就沒有了,所憑借的隻是紙面上的文字;那時候能不能也使閱讀文字的對方理會,收到作文的效果,是不能斷定的。
所以在寫白話文的時候,對于說話,不得不作一番洗煉的工夫。
洗是洗濯的洗,就是把說話裡的一些渣滓洗去。
煉是煉銅煉鋼的煉,就是把說話煉得比平常說話精粹。
渣滓洗去了,煉得比平常說話精粹了,然而還是說話(這就是說,一些字眼還是
說明三種船的部分,文字是靜的;過渡到自己撐船,文字就是動的了。
試看“把船身橫住在河中,東颠西撞的狼狽”,傍觀的英國人在那裡“不出聲的皺眉”,河中悠閑的秩序“給搗亂了”,以至“租船再試”,經老船家勸告,不肯聽話,“把船撐了開去”,哪一處不是活生生的動态?不說英國人在旁邊“不出聲的皺眉”,而說“小心他們不出聲的皺眉”,可見因他們“皺眉”而更顯得“狼狽”,那經驗正不止一次兩次了。
不說船還是橫着前進,而說“還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斬了去”,這是用更具體的說法,把“橫着前進”化成個更具體的視覺印象。
第四段裡“穿一身缟素衣服……帽影在水草間顫動”是對于“專家的女郎”的形容語(形容語不妨去掉,這裡如果去掉這形容語,就成“有幾個專家的女郎,你看她們……”)。
說衣服又說到裙裾的飄揚,說帽子又說到帽影的顫動,這是加工描繪。
描繪的結果,使讀者覺得但看這四語,便是一幅鮮明的生動的圖畫。
本段末一句裡的“敏捷”、“閑暇”、“輕盈”是作者主觀的批評,但與前面所叙的姿态都有照應。
如果再來一個“美麗”,那就沒有照應了;因為前面隻叙那幾個女郎撐船時候的動态,并沒有叙她們的面貌與身材怎樣美麗。
第五段末一語裡的“水底翻的音樂”,指在河上開話匣子而言。
話匣子所奏的音樂,聲音在河面發生回響,再傳播開來,這便是“水底翻的音樂”。
聽這種音樂,物理上既與平時開話匣子不同,環境上、心情上也全不一樣,所以在少年們的感覺中,這種音樂是“描寫夢意與春光”的。
第六、七兩段可以說是插入本篇的一篇議論文,它的題目是“人不要完全遺忘自然”。
第六段先說“住慣城市的人”的通常情形,分兩點,一點是不關心“季候的變遷”,又一點是抱怨生活,不“承認做人是快樂”。
對于前一點,用具體的說法。
僅僅從葉子的長落、爐子的裝卸、衣服的更換,知道“季候的變遷”,足見那關心真是有限得很了。
“星星”、“花草”、“風雲”環繞在周圍,可是一樣也不去理睬,足見對于自然全沒交涉了。
于是第七段說一般人所以有這種情形,由于“忘本”。
人的“本”是什麼呢?“人是自然的産兒”,人從大自然取得生命,這說明了人的“本”是自然。
花草離不開泥土,魚離不開水,大木的根柢深入無盡藏的地裡,這些都是比況,比況人絕不能離開了大自然而生活,也得像大木一樣,把生命的根柢深入大自然裡。
然後歸結到作者所提出的意見:“隻要‘不完全遺忘自然’一張輕淡的藥方,我們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
本篇是抒情的叙述文字,如果插入一小篇嚴格的議論文(就是說完全用抽象的說法,由演繹、歸納、類推等方法而達到結論的議論文),那是很不相稱的。
現在這兩段多用具體的說法,語調自由活潑,又與純理智的說理文字不同,所以插在中間與各段一緻,并不覺得不調和。
第八段末了三句,開頭都用了驚歎詞“啊”,以下指點用“那是”“這是”“這不是”,值得細辨。
畫眉的新聲比較遠,小雪球花與柳條近在面前,“那”與“這”表明實際上的遠近之分,這是一。
“那”與“這”不重複,用了兩個“是”來一個“不是”,又見得有變換,這是二。
這樣三句連在一起讀,自然引起一種感覺,仿佛春信是四面襲來,不可抵禦的了,這是三。
第九段裡叙到“尖尖的是近村的教寺”,以下接一句“聽,那曉鐘和緩的清音!”教誰聽呢?也可以說教自己聽,也可以說教讀者聽。
但是在寫文字的時候,作者并不正在望見那教寺的“尖尖的黑影”,至于讀者讀這篇文字,是不拘于什麼地點什麼時間的,怎麼能教自己聽又教讀者聽呢?原來這是排除了空間與時間觀念的說法。
說起近村的教寺,仿佛鐘聲已經在那裡送過來了,于是向自己并向讀者提示道:“聽,那曉鐘和緩的清音!”前面提及的第八段末了三句,情形也正相同。
說起春信,仿佛春信就從四面襲來了,于是一邊指點,一邊提示,說出這麼三句來。
又,本段裡用“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的翳入了天聽”譬喻炊煙“漸漸的上騰,漸漸的不見”,這是用聽覺印象表現視覺印象。
朝來有許多的人作祈禱,想像他們的祈禱聲音一一上達上帝的聽官,正與炊煙上騰而沒入天際相似,于是來了這錯綜的印象。
以下連用三個“頃刻間”,把時間說得極急促,表示初曉景色的刻刻變換。
末了兩句,“勝利的晴空”與“快活的靈魂”呼喚着“春!”互相應答,把清早尋春的人的歡喜心情完全表達出來。
若說“春來了”,或是“這已經是春天了”,反而見得累贅失神。
當時隻有一個渾然的感覺“春!”而已,而感得歡喜的就在這個渾然的感覺,所以單說“春!”字是最完足的了。
兩個“春!”字的位置也可以注意。
如果放在“私語”與“回響”之後,說話的力量就側重在“勝利的晴空”與“快活的靈魂”。
現在放在前面,随後解釋一個是“晴空”的“私語”,一個是“靈魂”的“回響”,力量就側重在“春!”的那一聲呼喚方面了。
本段叙述了春朝的晴色,歸結到“春!”這個渾然的感覺無所不在,自然該把力量側重在“春!”的那一聲呼喚方面才對。
第十段專說“伺候着河上的風光”,也就是探河上的春信。
明說“關心”的若幹裡固然是春信所在,“小雪球”與“鈴蘭與香草”也是報告春消息的使者。
以下列舉“蓮馨”、“石水仙”、“克羅克斯”、“蒲公英與雛菊”,可是沒有說那些花兒怎麼樣,隻用一個“破折号”便接說“這時候”,表示提起那些花兒,意念立刻想到那些花兒開放的時候。
那些花兒開放了,此外還有沒有提到的許多花兒也開放了,那春信還待你去“探”嗎?所以說“更不煩殷勤問訊”。
第十一段開頭的“瑰麗的春光!”與“可愛的路政!”是兩句贊歎句,形式上沒說明“春光”與“路政”怎樣,好像都不成一句話。
其實是說明了的,隻要倒轉來,就是“春光瑰麗”與“路政可愛”,不過成為尋常的表明句了。
贊歎句自有這樣的一種形式,如“偉大的時代!”“好漂亮的人物!”都是口頭常常說的。
以下說騎着自轉車出遊,連用五個“你如愛”,傳出了眉飛色舞、津津樂道的神情。
這裡把“花”、“鳥”說在前,把“兒童”、“人情”、“酒”說在後,一種解說是:“花”、“鳥”是自然,親近“兒童”接受“人情”是人事,而“酒”又是從“飽餐”與“嘗新”聯想起來的。
但是還可以有一種解說:說“花”、“鳥”、“兒童”的話短,說“人情”與“酒”的話長,短的在前,長的在後,正是語言的自然。
試把長句調在前面,吟誦起來,讀到後面的短句,就會覺得氣勢不順了。
本段裡的“每‘望’”等于說“每家酒店”。
“望”是“望子”,酒店的市招。
第十二段作者引陸放翁的一聯詩句,有記錯的地方。
現在把全首抄在這裡:“醉眼朦胧萬事空,今年痛飲瀼西東。
偶呼快馬迎新月,卻上輕輿禦晚風。
行路八千常是客,丈夫五十未稱翁。
亂山缺處如橫線,遙指孤城翠霭中。
”題目是“醉中到白崖而歸”。
詩中有“痛飲瀼西東”的話,該是放翁通判夔州的時候作的。
所以作者說“這是做地方官的風流”。
同段叙述三幅“圖畫似的經驗”,哪個在前,哪個在後,本來可以随便。
現在排成這樣形式,也為要先短後長。
并且,前兩個經驗是說清楚的,後一個卻沒有說清楚,也得把它放在最後才順。
再看第二個經驗的叙述,作者為什麼會“感着神異性的壓迫”,“對着這冉冉漸翳的金光”“跪下”呢?原來這是由于對“偉大”、“莊嚴”的一種虔敬情緒。
“一條大路,一群生物”,背後“放射着萬縷的金輝”,從一群生物在大路上走,聯想到一切生物在生命的大路上走;從太陽放射萬縷金輝,聯想到賦與生命支配生命的“宇宙的力”;這就覺得眼前景物便是宇宙的“偉大”、“莊嚴”的具體表現,不由得虔敬地“跪下”了。
再說第三個經驗,“這草田變成了”什麼呢?讀者沒有作者的經驗,當然無從猜測,但可以說定,那也是帶着“神異性”的。
不然,作者為什麼說“說來你們也是不信的”呢? 末一段若即若離地回顧第一段的“星光”,作為結束。
若是終止在第十二段,話便沒有說完,這是很容易辨明的。
本篇是白話文,但參用了許多文言的字眼。
除了前面所舉文言的詞藻外,如“裙裾”、“唼喋”、“睥眤”(應作睥睨)、“閑步”、“清蔭”、“美草”、“巧啭”等,都是文言的字眼。
白話文裡用入文言的字眼,與文言用入白話的字眼一樣,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的問題,隻有适當不适當,或是說,效果好不好的問題。
要讨論這個問題,可以從理想的白話文該是怎樣的想起。
白話文依據着白話,是誰都知道的。
既說依據着白話,是不是口頭用什麼字眼,口頭怎樣說法就怎樣寫法呢?那可不一定。
如果一個人口頭說話一向是非常精密的,自然不妨完全依據着他的說話寫他的白話文。
但一般人的說話往往是不很精密的,有時字眼用得不切當,有時語句沒有說完全,有時翻來覆去,說了再說,無非這一點意思。
這樣的說話,在口頭說着的時候,因為有發言的聲調、面目與身體的表情等幫助,仍可以使聽話的對方理會,收到說話的效果。
可是,照樣寫到紙面上去,發言的聲調、面目與身體的表情等幫助就沒有了,所憑借的隻是紙面上的文字;那時候能不能也使閱讀文字的對方理會,收到作文的效果,是不能斷定的。
所以在寫白話文的時候,對于說話,不得不作一番洗煉的工夫。
洗是洗濯的洗,就是把說話裡的一些渣滓洗去。
煉是煉銅煉鋼的煉,就是把說話煉得比平常說話精粹。
渣滓洗去了,煉得比平常說話精粹了,然而還是說話(這就是說,一些字眼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