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教師不得不多費一點心思,指導學生搜集用例,或者搜集了若幹用例給學生,使學生自己去發見生字生語的正當用法。

     學生做預習工作,通行寫筆記,而生字生語的解釋,往往在筆記裡占大部分篇幅。

    這原是好事情,記錄下來,印象自然深一層,并且可以備往後的查考。

    但是,學生也有不明白寫筆記的用意的;他們以為教師要他們交筆記,所以不得不寫筆記。

    于是,有胡亂抄了幾條字典、辭典的解釋就此了事的;有遺漏了真該特别注意的字語而僅就尋常字語解釋一下拿來充數的。

    前者胡亂抄錄,未必就是那個字語在本文裡的确切意義;後者随意選剔,把應該注意的反而放過了;這對于全文的理解都沒有什麼幫助。

    這樣的筆記實在沒有意思;交到教師手裡,教師辛辛苦苦地把它看過,更提起筆來替它訂正,實際上對于學生卻沒有多大益處,因為學生并沒有真預習。

    所以,關于生字生語,須在平時使學生養成一種觀念與習慣,就是:必須把本文作依據,尋求那個字語的确切意義;又必須把與本文相類和不相類的若幹例子作依據,發見那個字語的正當用法。

    至于生字生語的選剔,為防學生自己去做或許會有遺漏起見,不妨由教師先行盡量提示,指明這一些字語是必須弄清楚的。

    這樣,學生做預習工作才不至于是徒勞,寫下來的筆記也不至于是循例的具文。

     要考查學生對于生字生語的認識程度怎樣,可以看他的筆記,也可以聽他的口頭回答。

    譬如《泷岡阡表》第一句裡“始克表于其阡”的“克”字,如果解作“克服”或“克制”,那顯然是沒有照顧本文,随便從字典裡取了一個解釋。

    如果解作“能夠”,那就與本文切合了,可見是用了一些心思的。

    但還得進一步研求:“克”字既然作“能夠”解,“始克表于其阡”可不可以寫作“始能表于其阡”呢?對于這個問題,如果僅憑直覺回答說,“意思也一樣,不過有點不順适”,那是不夠的。

    這須得去搜集“克”字的用例,于是找到《尚書》裡的“克明俊德”,“先王克謹天戒,臣人克有常憲”,“不克畏死”,“不克開于民之麗”,《詩經》裡的“克鹹厥功”,“克壯其猶”,“克配上帝”等語。

    再搜集“能”字的用例,于是找到《尚書》裡的“能官人”,“能事鬼神”,《詩經》裡的“能不我甲”,“能不我知”,《左傳》裡的“能用善人”,“能歆神人”,“能無從乎”,“能無貳乎”,“不能及子孫”,“不能事父兄”等語。

    從這些古代語句看來,可以知道“克”字與“能”字用法是一樣的,隻有在“能不我甲”,“能無從乎”一類的句式裡,不能把“能”字換“克”字,作“克不我甲”,“克無從乎”。

    但是後來漸漸分化了,“能”字被認為常用字,直到如今;“克”字卻成為古字,在通常表示“能夠”意義的場合上就不大用它。

    這正同“其”字與“厥”字,“且”字、“甯”字與“慭”字的情形相仿,“其”字、“且”字、“甯”字至今還是常用字,“厥”字、“慭”字卻是不常用的古字了。

    在文句裡面,丢開常用字不用,而特地用那同樣的古字,這除了表示相當意義以外,往往還帶着鄭重、莊嚴、虔敬等等情味。

    如說“善保厥躬”、“慭固我疆”與“善保其躬”、“且固我疆”,情味上自有不同。

    “始克表于其阡”一語,用了“能”字的同義古字“克”字,見得作者對于“表于其阡”的事情看得非常鄭重,不敢随随便便着手,這正與全文的情味相應。

    若作“始能表于其阡”,就沒有那種情味,僅僅表明“方始能夠”“表于其阡”而已;所以直覺地看,也辨得出它有點不順适了。

    再看這一篇裡,用“能”字的地方很不少,如“吾何恃而能自守邪”,“然知汝父之能養也”,“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故能詳也”,“吾兒不能苟合于世”,“汝能安之”。

    這幾個“能”字都不妨換作“克”字,但作者不用“克”字,因為這些語句都是傳述母語,無須帶有鄭重、莊嚴、虔敬等等情味;并且,用那常用的“能”字,正切近于語言的自然。

    用這一層來反證,更可以見得“始克表于其阡”的“克”字,如前面所說,為着它有特别作用才用的了。

    ——像這樣的讨究,學生預習時候未必人人都做得來;教師在上課時候說給他們聽,也嫌煩瑣一點。

    但簡單扼要地告訴他們,使他們心知其故,那是必須的。

     學生認識生字生語,往往有模糊侗的毛病,用成語來說,就是“不求甚解”。

    曾見作文本上有“笑顔逐開”四字,這顯然是沒有弄清楚“笑逐顔開”究竟是什麼意義,隻知道在說到歡笑的地方仿佛有這麼四個字可以用,結果卻把“逐顔”兩字寫颠倒了。

    又曾見“萬巷空卷”四字,單看這四個字,誰也猜不出是什麼意義;但是連着上下文一起看,就知道原來是“萬人空巷”——把“人”字忘記了,不得不找一個字來湊數,而“卷”字與“巷”字字形相近,因“巷”字想到“卷”字,就寫上了“卷”字。

    這種錯誤,全由于當初認識的時候太疏忽了;意義不曾辨明,語序不曾念熟,怎得不鬧笑話?所以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