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老子》章句

關燈
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此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此”各本作“夫”,傅奕本無。

    羅振玉雲:景龍本“夫”作“此”,景福本、敦煌庚本無“此兩者”三字。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一章。

    河上本以此為謙德章。

    柱按:此章文義淺陋,不似老子之文,疑是戰國時權謀家所增。

    )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辛本“所”下有“不”字。

    柱按:此下各本有“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十九字。

    他章錯簡也。

    今移正。

    馬叙倫說同。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之,(各本無“之”字。

    羅振玉雲:敦煌庚本“得”下有“之”字。

    )有罪以免邪?(柱按自“故立天子”至“以免邪”文義淺陋,不類老子之文,疑妄人加入。

    )故為天下貴。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各本“行”上無“美”字。

    俞樾雲:《淮南·道應篇》《人間篇》,引此文并作“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是今本脫下“美”字。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二章。

    河上本以此為道章。

    ) 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各本此下有“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四字。

    馬叙倫雲:“報怨以德”一句當在七十九章“和大怨”上。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

    以順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

    (各本無“也”字,傅奕本有。

    此三十四字,各本在六十四章,今移此。

    ) 為多于少,(各本無此句。

    “報怨以德”上有“大小多少”四字,不成句,疑“大小”二字即下文“為大于細”句之訛脫。

    準此例之,則多少二字,亦疑為“為多于少”之訛脫。

    二十二章雲:“少則得,多則惑”,是“為多于少”之證也。

    姑錄于此,以待質正。

    )為大于細,(“于”下各本有“其”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辛本均無“其”字,下句同。

    )圖難于易。

    (各本此句在“為大于細”句上。

    )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

    (各本此二句無“之”字,《韓非子》有,傅奕本亦有。

    )合袌之木,生于豪末;(各本“袌”作“抱”。

    茲從傅奕本。

    )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羅振玉雲:敦煌辛本作“而百仞之高”。

    )始于足下。

    (此二十四字,各本錯在六十四章,審校文義,與此文上下句相接,故移此,為“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之證。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此即“天下難事必作于易”之證)是以聖人由難之。

    (“由”各本作“猶”,羅振玉雲:禦注本作“由”。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三章。

    河上本以此為恩始章。

    )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此下各本有“合抱之木,生于豪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四十六字,錯簡也。

    今移正。

    )民之從事。

    常于幾成而敗之。

    懼終如始,則無敗事。

    (此下各本有“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

    以順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三十四字,蓋六十三章錯簡。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四章。

    河上本以此為守微章。

    )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多智。

    (各本作“智多”。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辛本均作“多智”。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楷”各本作“稽”,河上本作“楷”。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敦煌辛壬諸本亦作“楷式”。

    下同。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各本“乃”上有“然後”二字。

    傅奕本“乃”下有“複”字,“至”下有“于”字。

    羅振玉雲:景福本、敦煌庚壬二本無“然後”二字。

    敦煌庚本“至”下有“于”字。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五章。

    河上本以此為淳德章。

    ) 六十六章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各本此句錯在三十二章。

    )江海之所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王弼本無“聖人”二字,傅奕本有。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敦煌庚壬諸本以下均有“聖人”二字。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處上而民不重,(“是以”下各本有“聖人”二字。

    羅振玉雲:敦煌辛本無“聖人”二字。

    )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

    (“”各本作“厭”。

    羅振玉雲:禦注本作,即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六章。

    河上本以此為後己章。

    ) 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傅奕本無“道”字。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諸本均無“道”字。

    )似不肖。

    (羅振玉雲:敦煌辛本“肖”作“笑”,下二“肖”字同。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馬叙倫以此與下分章,是也。

    )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羅振玉雲:敦煌辛本無“敢”字。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能”下各本無“為”字。

    “事”各本作“器”,今從《韓非子》。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傅奕本“戰”作“陣”。

    羅振玉雲:敦煌庚辛二本作“陣”。

    )以守則固。

    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七章。

    河上本以此為三寶章。

    ) 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各本“天”下有“古”字。

    奚侗雲:“天”下有“古”字,義不可通。

    殆下章“用兵有言”句上有“古之”二字,“古之”錯入于此,而又脫一“之”字。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八章。

    河上本以此為配天章。

    ) 六十九章 古之用兵者有言:(各本“用兵”上無“古之”二字,說見前。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柱按:下“行”字當為“胻”之省借。

    )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各本“執無兵”句在“扔無敵”下。

    陶方琦雲:“執無兵”句,應在“扔無敵”句上。

    弼注曰:猶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也。

    )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

    (王本無“則”字,傅奕本有。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辛本均作“則哀者勝”。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九章。

    河上本以此為元用章。

    ) 七十章 言有宗,事有君。

    (此二句各本在“莫能行”下,今移上。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

    (“有”各本作“無”。

    陶方琦雲:王弼注曰:故有知之不得知之也。

    疑王本“無知”作“有知”。

    馬叙倫雲:陶說是也。

    上“知”字當讀為“智”。

    柱按:馬讀上“知”字為“智”,非也。

    《莊子·知北遊篇》雲: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

    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

    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此有知不知之證。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羅振玉雲:景福本“則”作“明”,敦煌、庚壬二本作“則我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各本此三句在第七十二章“自知”上,有“是以聖人”四字。

    羅振玉雲:敦煌辛本“是以”作“故”。

    柱按:皆衍文也。

    以上弼本題雲:七十章。

    河上本以此為知難章。

    )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以上王弼本題雲:七十一章。

    河上本以此為知病章。

    )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畏至矣。

    (“大”下“畏”字,各本作“威”。

    王弼本無“矣”字。

    傅奕本有。

    羅振玉雲:景龍本無“則”字,敦煌庚本作“大畏至矣”,壬本、景福本均作“大威至矣”。

    )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狎,(吳澄雲:“不狎”舊作“不厭”。

    盧陵劉氏曰:上句“不厭”當作“不狎”。

    今從之。

    )是以不厭。

    (以上王弼本題雲:七十二章。

    河上本以此為愛己章。

    ) 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知此兩者,或利或害。

    (各本“此”上無“知”字。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三者均作“知此兩者”,敦煌庚壬二本作“常知此兩者”。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此下各本有“是以聖人猶難之”七字。

    馬叙倫雲:“是以”一句,乃六十三章錯簡。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本均無此句。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默然而善謀。

    (畢沅雲:“默”河上公作“墠”,王弼作“繟”。

    陸德明曰:梁武、王尚、鐘會、孫登、張嗣本作“坦”。

    羅振玉雲:敦煌庚本亦作“坦”,辛壬本作“不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羅振玉雲:景龍本“失”作“漏”。

    以上王弼本題雲:七十三章。

    河上本以此為任為章。

    )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王本“而”作“夫”,傅奕本如此。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敦煌庚辛諸本,均無下“殺”字。

    )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以上王弼本題雲:七十四章。

    河上本以此為制惑章。

    ) 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此下各本有“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十二字。

    馬叙倫雲:此二句乃五十章錯簡。

    以上王弼本題雲:七十五章。

    河上本以此為貪損章。

    )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羅振玉雲:敦煌辛本作“剛”。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各本無“曰”字。

    羅振玉雲:敦煌庚本作“故曰”。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

    (“?”各本作“兵”。

    俞樾雲:《老子》原文當作“木強則折”。

    柱按:俞說是也。

    “折”,篆文作“?”,古文或有作“”者,與“兵”字篆文作“”形近。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以上王弼本題雲:七十六章。

    河上本以此為戒強章。

    )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弓”下各本有“與”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辛本均無“與”字。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損有餘以奉不足?唯有道者。

    (各本無“損”字,據傅奕本增。

    傅奕本此句作“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惟有道者乎”,不類《老子》文。

    )是以(“以”下各本有“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十六字。

    馬叙倫雲:“為而不恃”二句,當在五十一章。

    柱按“為而不恃”二句,當是第二章之複錯。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各本“聖人不積”以下三十三字錯在八十一章。

    馬叙倫雲:八十一章“聖人不積”以下當在此“是以”下。

    以上王弼本題雲:七十七章。

    河上本以此為天道章。

    ) 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各本此十三字錯在第四十三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先”各本作“勝”,傅奕本如此。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本“勝”均作“先”。

    )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辛本“不”均作“能”。

    柱按:作“不”為是。

    )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羅振玉雲:敦煌辛本無“雲”字,禦注本“雲”作“言”,景龍本作“故聖人雲”,景福本、敦煌庚本作“故聖人言雲”。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天”上“謂”字,各本作“為”。

    河上本作“謂”。

    )正言若反。

    (以上王弼本題雲:七十八章。

    河上本以此為任信章。

    ) 七十九章 報怨以德,(各本此句錯在五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于人。

    (各本“不”上有“而”字。

    畢沅雲:李約無“而”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辛本均無“而”字。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以上王弼本題雲:七十九章。

    河上本以此為任契章。

    ) 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各本“使”下無“民”字。

    羅振玉雲:敦煌辛本作“使民有什伯之器”,庚本作“使有阡陌人之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民”各本作“人”,傅奕本作“民”。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敦煌庚四本均作“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以上王弼本題雲:八十章。

    河上本以此為獨立章。

    ) 八十一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各本此二句錯在第五十六章,據馬叙倫說移至此。

    )信者不美,美者不信;(此二句兩“者”字各本作“言”。

    俞樾雲:當作“者”,與下文“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一律。

    河上注雲:“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可證古本正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各本“智”作“知”。

    羅振玉雲:敦煌辛本作“智”。

    柱按:“知”“智”古本同字。

    然此與上“知者不言”當異義,此句“知”字當讀如今之“智”。

    )博者不智。

    是以聖人不欲見賢。

    (各本無“是以聖人不欲見賢”九字。

    柱按:第七十七章有“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三句:“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二句,是五十一章錯簡。

    “是以聖人不欲見賢”當是此章錯簡。

    又而衍“其”字也。

    以上王弼本題雲:八十一章。

    河上本以此為顯質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