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老子》章句
關燈
小
中
大
振玉雲;景福本無“是故”二字。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各本無“故”字。
羅振玉雲:此句之首,景龍本、敦煌本皆有“故”字。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四章。
河上本以此為立戒章。
)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王本、河上本“敝”作“弊”。
傅奕本作“敝”)大盈若盅,(各本“盅”作“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诎,(王本、河上本作“屈”,傅奕作“诎”。
孫诒讓雲:《韓詩外傳》九引亦作“诎”。
《外傳》引大巧句在大辯句下,下有“其用不屈”四字。
)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馬叙倫雲:大巧句下,及大辯句下,應各有“其用不□”一句,而今亡矣。
)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五章。
河上本以此為洪德章。
)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車;(傅奕本“糞”作“播”。
彭耜曰:朱文公本“糞”下有“車”字。
畢沅雲:張衡《東京賦》引亦有“車”字,“糞”“播”古字通用。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王本無此句,傅奕本、宋河上本均有。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敦煌、景福四本均有“罪莫大于可欲”句。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大”,傅奕本作“憯”。
羅振玉雲:敦煌本作“甚”。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六章。
河上本以此為儉欲章。
)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尟。
(“彌”各本作“彌”,“尟”各本作“少”,傅奕本如此。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七章。
河上本以此為鑒遠章。
)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而無不為。
(以上各本有“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十七字,當是五十七章錯簡,今移下。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八章。
河上本以此為忘知章) 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心”上各本均有“常”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本均無“常”字。
)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王本、河上本“得”作“德”,傅奕作“得”,“得善”“得信”下并有“矣”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本均作“得”。
)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混混焉。
(傅奕本如此。
王弼本作“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傅奕本如此。
畢沅雲:聚珍版、王弼本無此句,據陸德明《釋文》應有。
)聖人皆咳之。
(“咳”各本作“孩”,傅奕如此。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九章。
河上本以此為任德章。
) 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傅奕本如此。
王弼本作“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劉師培雲:傅奕本與韓非同,此為古本。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夫惟能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也。
(各本無此十六字。
馬叙倫雲:七十五章“夫惟能無以生者,是賢于貴生者也”二句,當在此下。
《淮南·精神訓》“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文子·九守篇》“以其生生之厚,夫惟無以生為者”,皆以“夫惟能無以生為者”連此句,義亦相屬。
馬說是也。
)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羅振玉雲:敦煌本“甲”作“鉀”,乃“甲”之别體。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章。
河上本以此為貴生章。
)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各本此下有“德畜之”三字。
羅振玉雲:敦煌本脫此三字。
成疏雲:重疊前文,以生後句,而舉道不言德者,明德不異道,而又略故也。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王本、河上本“蓋”作“養”。
傅奕本如此。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此下各本有“是謂玄德”四字。
馬叙倫雲:乃五十六章文。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一章。
河上本以此為養德章。
)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羅振玉雲:《釋文》、河上本作“銳”,景福本亦作“銳”,下同。
)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謂”各本作“為”,傅奕本作“謂”。
羅振玉雲以全書例之,當作“謂”。
據景龍、禦注、敦煌諸本改。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二章。
河上本以此為歸元章。
)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羅振玉雲:禦注本作“民其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采”王弼本作“彩”,傅奕本作“采”。
羅振玉雲:禦注本作“彩”,廣明本作“絲”。
)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餘,(“資貨”各本作“财貨”。
畢沅雲:《韓非子》作“資貨”。
羅振玉雲:敦煌本“财”作“資”。
)是謂盜竽。
(各本“竽”作“誇”。
羅振玉雲:敦煌本作“誇”。
柱按:《韓非子·解老篇》作“盜竽”。
釋雲:大奸作則小盜随,大奸唱則小盜和。
竽也者,五聲之長也。
故竽先則鐘瑟皆随,竽唱則諸樂皆和。
今大奸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故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貨有餘者,是之謂盜竽矣。
韓非釋“盜竽”義甚當,此是古本。
)盜竽(王本無此“二字”,各本作“盜誇”。
)非道施哉?(柱按:“施”各本作“也”,即施之省,或施之壞體,即“唯施是畏”之“施”也。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三章。
河上本以此為益證章。
) 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袌不脫;(各本“不”上有“者”字;“袌”各本作“抱”,傅奕本作“袌”。
畢雲:韓非子無二“者”字。
“袌”俗作“抱”,非。
)子孫以共祭祀,世世不辍。
(宋河上本作“子孫祭祀不辍”。
王弼本、傅奕本與河上同,惟王本“不”上多“以”字。
馬叙倫雲:當從韓非作“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辍”。
惟“其”字當是“共”字之訛。
“共”當為“龔”。
《說文》:龔,給也。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羅振玉雲:敦煌本“乃”作“能”,下四句“乃”字同。
)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共德乃豐;(各本“邦”作“國”,傅奕本作“邦”。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傅奕本五“修之”下均無“于”字。
畢沅雲:河上公、王弼五“修之”下,并有“于”字,《韓非》《淮南》同。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各本“然”上無“之”字,傅奕本有。
羅振玉雲:景福本“下”下有“之”字。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四章。
河上本以此為修觀章。
)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傅奕本作“蜂虿不螫”。
畢沅雲:河上公作“毒蟲不螫”。
王弼作“蜂虿虺蛇不螫”。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敦煌、景福諸本均作“毒蟲不螫”。
)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朘”傅奕本如此。
畢沅雲:河上公作“峻”,王弼作“全”。
徐铉本《說文解字》“朘”字新附,而陸德明音義引之,有子和切之言,似唐本有而宋本無之。
羅振玉雲:景福本作“峻”。
)精之至也;終日号而不嚘,(“嚘”,王本、河上本作“嗄”。
畢沅雲:王篇引作“終日号而不嗄”。
《說文解字》有“嚘”字,雲;語未定貌。
揚雄《太玄經》“柔兒于号,三日不嚘”。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各本作“祥”。
柱按:益生不得為祥。
《莊子·德充符》篇雲:“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是益生為逆自然,安得為祥乎?《墨子·非樂》上篇“降之百”。
畢沅雲:、祥字異文。
非是。
“”當為“殃”之異文。
老子此“祥”字,疑本“”之誤,今正。
易順鼎雲:“祥”即不祥,書序雲:“有祥桑共生于朝”,與此“祥”字義同。
)心使氣則強。
(傅奕本如此。
王弼本作“曰強”。
馬叙倫雲:“強”借為“僵”。
《莊子·則陽篇》“推而強之”,王篇引作“僵”。
此下各本有“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十二字。
馬叙倫雲:此文已見三十章,乃因錯簡而複出者也。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五章。
河上本以此為元符章。
) 五十六章 挫其銳,(此上各本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十四字。
馬叙倫雲:“知者不言”二句,蓋八十一章錯簡。
“塞其兌”二句,乃五十一章文。
按馬說是也,今正。
)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羅振玉雲:經副本無“而”字,下五句同。
)亦不可得而疏;(傅奕本如此。
畢沅雲:王弼無“亦”字,下二句同。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六章。
河上本以此為玄德章。
)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高延第雲:以此指下八句。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彌”各本作“彌”,傅奕本如此。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民自化;我好靜,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無欲,民自樸。
(四“民”字上,各本皆有“而”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無“而”字。
柱按:無“而”字是也。
為、化韻,靜、正韻,事、富韻,欲、樸韻。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七章。
河上本以此為淳風章。
)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孰知其極?(此下各本有“其無正”三字,傅奕本作“其無正袤”。
柱按:此衍文也。
王注雲:“言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
”止釋“極”義,不釋“無正”之義。
其雲“唯無可正舉”者,即首二句注。
所謂“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正可舉”之“無正”。
其雲“無可形名”亦即前注之“無形”,非釋此文之正字也。
“其無正”三字,蓋涉上句而衍“其”字,涉注文而衍“無正”二字耳。
“袤”字亦後人妄加。
)正複為奇,善複為妖。
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
(王弼本作“人之迷,其日固久”,傅亦本作“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韓非子·解老》作“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
“以”“已”同字。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馬叙倫雲:此四句當移至“其民缺缺”下。
柱按:《韓非·解老篇》,先釋“禍福”兩句,次釋“人之迷”句,又次釋“方而不割”四句,次第與今本《老子》同,知古本亦如此也。
馬說謬。
此四句與上文義自接,蓋以福有禍伏,善複為妖,故方而不割雲雲也。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八章。
河上本以此為篇順化章。
)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早服。
(傅奕本如此,各本“以”作“謂”,《韓非子》作“夫謂啬,是以蚤服”。
羅振玉雲:敦煌本“謂”作“以”。
)早服是謂重積德,(《韓非子》如此,各本作“謂之”。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韓非子》如此,各本無“則”字。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
(各本無二“其”字,據《韓非子》增。
羅振玉雲:“柢”,《釋文》亦作“蒂”,敦煌、禦注、景福三本作“蔕”。
以上王弼題雲:五十九章。
河上本以此為守道章。
) 六十章 治大國者若享小鮮。
(各本無“者”字,“享”作“烹”。
今據《韓非子》增“者”字。
王先慎雲:《治要》有“者”字。
羅振玉雲:敦煌庚本作“享”。
) 以道位天下者,(“位”各本作“莅”,無“者”字。
傅奕本作“涖”,今據韓非增“者”字。
畢沅雲:古“涖”字作“?”,亦通用“位”,俗作“涖”及“莅”,并非也。
王先慎雲:《治要》引亦有“者”字,蓋唐人所見《老子》本有“者”字。
羅振玉雲:敦煌庚本、景福本均有。
)其鬼不?。
(“?”各本作“神”。
柱按:《說文》鬼部有“?”字,雲:神也,從鬼,申聲。
段玉裁注雲:老子“其鬼不神”,《封禅書》曰:“秦中最小鬼之神者,《中山經·青要之山》?武羅司之。
”郭雲:“?”即“神”字。
許意非一字也。
鄭知同雲:謂鬼之神者,是從神義别造神鬼專字。
然則《老子》此文本字蓋當作“?”也。
今正,下同。
)非其鬼不?也,其?不傷人也。
(各本無兩“也”字,今據韓非增。
)?不傷人,(各本句首有“非其”二字。
陶鴻慶雲:蓋涉上文而誤衍。
柱按:陶說是也。
下文“兩不相傷,則德交歸焉”,若此雲,“非其?不傷人”,豈能說兩不相傷邪?)聖人亦不傷民。
(“民”各本作“人”,據韓非作“民”。
)兩不相傷,則德交歸焉。
(各本兩上有“夫”字。
“則”字作“故”。
今據韓非如此。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章。
河上本以此為居位章。
) 六十一章 大國者,天下之下流,(各本無“天下之”三字,傅奕本如此。
)天下之郊,(各本“郊”作“交”,下同。
羅振玉雲:敦煌本作“郊”。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其靜為下。
(各本無“其”字,傅奕本作“以其靖,故為下也”。
羅振玉雲:敦煌庚本有“其”字。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聚大國。
(“聚”各本均作“取”,下“而聚”同。
羅振玉雲:禦注本、敦煌辛本均作“聚”。
下“而取”同。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聚。
大國不過欲兼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各本無“故”字。
羅振玉雲:此句之首,景龍本、敦煌本皆有“故”字。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四章。
河上本以此為立戒章。
)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王本、河上本“敝”作“弊”。
傅奕本作“敝”)大盈若盅,(各本“盅”作“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诎,(王本、河上本作“屈”,傅奕作“诎”。
孫诒讓雲:《韓詩外傳》九引亦作“诎”。
《外傳》引大巧句在大辯句下,下有“其用不屈”四字。
)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馬叙倫雲:大巧句下,及大辯句下,應各有“其用不□”一句,而今亡矣。
)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五章。
河上本以此為洪德章。
)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車;(傅奕本“糞”作“播”。
彭耜曰:朱文公本“糞”下有“車”字。
畢沅雲:張衡《東京賦》引亦有“車”字,“糞”“播”古字通用。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王本無此句,傅奕本、宋河上本均有。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敦煌、景福四本均有“罪莫大于可欲”句。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大”,傅奕本作“憯”。
羅振玉雲:敦煌本作“甚”。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六章。
河上本以此為儉欲章。
)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尟。
(“彌”各本作“彌”,“尟”各本作“少”,傅奕本如此。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七章。
河上本以此為鑒遠章。
)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而無不為。
(以上各本有“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十七字,當是五十七章錯簡,今移下。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八章。
河上本以此為忘知章) 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心”上各本均有“常”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本均無“常”字。
)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王本、河上本“得”作“德”,傅奕作“得”,“得善”“得信”下并有“矣”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敦煌本均作“得”。
)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混混焉。
(傅奕本如此。
王弼本作“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傅奕本如此。
畢沅雲:聚珍版、王弼本無此句,據陸德明《釋文》應有。
)聖人皆咳之。
(“咳”各本作“孩”,傅奕如此。
以上王弼本題雲:四十九章。
河上本以此為任德章。
) 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傅奕本如此。
王弼本作“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劉師培雲:傅奕本與韓非同,此為古本。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夫惟能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也。
(各本無此十六字。
馬叙倫雲:七十五章“夫惟能無以生者,是賢于貴生者也”二句,當在此下。
《淮南·精神訓》“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文子·九守篇》“以其生生之厚,夫惟無以生為者”,皆以“夫惟能無以生為者”連此句,義亦相屬。
馬說是也。
)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羅振玉雲:敦煌本“甲”作“鉀”,乃“甲”之别體。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章。
河上本以此為貴生章。
)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各本此下有“德畜之”三字。
羅振玉雲:敦煌本脫此三字。
成疏雲:重疊前文,以生後句,而舉道不言德者,明德不異道,而又略故也。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王本、河上本“蓋”作“養”。
傅奕本如此。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此下各本有“是謂玄德”四字。
馬叙倫雲:乃五十六章文。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一章。
河上本以此為養德章。
)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羅振玉雲:《釋文》、河上本作“銳”,景福本亦作“銳”,下同。
)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謂”各本作“為”,傅奕本作“謂”。
羅振玉雲以全書例之,當作“謂”。
據景龍、禦注、敦煌諸本改。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二章。
河上本以此為歸元章。
)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羅振玉雲:禦注本作“民其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采”王弼本作“彩”,傅奕本作“采”。
羅振玉雲:禦注本作“彩”,廣明本作“絲”。
)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餘,(“資貨”各本作“财貨”。
畢沅雲:《韓非子》作“資貨”。
羅振玉雲:敦煌本“财”作“資”。
)是謂盜竽。
(各本“竽”作“誇”。
羅振玉雲:敦煌本作“誇”。
柱按:《韓非子·解老篇》作“盜竽”。
釋雲:大奸作則小盜随,大奸唱則小盜和。
竽也者,五聲之長也。
故竽先則鐘瑟皆随,竽唱則諸樂皆和。
今大奸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故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貨有餘者,是之謂盜竽矣。
韓非釋“盜竽”義甚當,此是古本。
)盜竽(王本無此“二字”,各本作“盜誇”。
)非道施哉?(柱按:“施”各本作“也”,即施之省,或施之壞體,即“唯施是畏”之“施”也。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三章。
河上本以此為益證章。
) 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袌不脫;(各本“不”上有“者”字;“袌”各本作“抱”,傅奕本作“袌”。
畢雲:韓非子無二“者”字。
“袌”俗作“抱”,非。
)子孫以共祭祀,世世不辍。
(宋河上本作“子孫祭祀不辍”。
王弼本、傅奕本與河上同,惟王本“不”上多“以”字。
馬叙倫雲:當從韓非作“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辍”。
惟“其”字當是“共”字之訛。
“共”當為“龔”。
《說文》:龔,給也。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羅振玉雲:敦煌本“乃”作“能”,下四句“乃”字同。
)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共德乃豐;(各本“邦”作“國”,傅奕本作“邦”。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傅奕本五“修之”下均無“于”字。
畢沅雲:河上公、王弼五“修之”下,并有“于”字,《韓非》《淮南》同。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各本“然”上無“之”字,傅奕本有。
羅振玉雲:景福本“下”下有“之”字。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四章。
河上本以此為修觀章。
)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傅奕本作“蜂虿不螫”。
畢沅雲:河上公作“毒蟲不螫”。
王弼作“蜂虿虺蛇不螫”。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敦煌、景福諸本均作“毒蟲不螫”。
)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朘”傅奕本如此。
畢沅雲:河上公作“峻”,王弼作“全”。
徐铉本《說文解字》“朘”字新附,而陸德明音義引之,有子和切之言,似唐本有而宋本無之。
羅振玉雲:景福本作“峻”。
)精之至也;終日号而不嚘,(“嚘”,王本、河上本作“嗄”。
畢沅雲:王篇引作“終日号而不嗄”。
《說文解字》有“嚘”字,雲;語未定貌。
揚雄《太玄經》“柔兒于号,三日不嚘”。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各本作“祥”。
柱按:益生不得為祥。
《莊子·德充符》篇雲:“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是益生為逆自然,安得為祥乎?《墨子·非樂》上篇“降之百”。
畢沅雲:、祥字異文。
非是。
“”當為“殃”之異文。
老子此“祥”字,疑本“”之誤,今正。
易順鼎雲:“祥”即不祥,書序雲:“有祥桑共生于朝”,與此“祥”字義同。
)心使氣則強。
(傅奕本如此。
王弼本作“曰強”。
馬叙倫雲:“強”借為“僵”。
《莊子·則陽篇》“推而強之”,王篇引作“僵”。
此下各本有“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十二字。
馬叙倫雲:此文已見三十章,乃因錯簡而複出者也。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五章。
河上本以此為元符章。
) 五十六章 挫其銳,(此上各本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十四字。
馬叙倫雲:“知者不言”二句,蓋八十一章錯簡。
“塞其兌”二句,乃五十一章文。
按馬說是也,今正。
)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羅振玉雲:經副本無“而”字,下五句同。
)亦不可得而疏;(傅奕本如此。
畢沅雲:王弼無“亦”字,下二句同。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六章。
河上本以此為玄德章。
)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高延第雲:以此指下八句。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彌”各本作“彌”,傅奕本如此。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民自化;我好靜,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無欲,民自樸。
(四“民”字上,各本皆有“而”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無“而”字。
柱按:無“而”字是也。
為、化韻,靜、正韻,事、富韻,欲、樸韻。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七章。
河上本以此為淳風章。
)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孰知其極?(此下各本有“其無正”三字,傅奕本作“其無正袤”。
柱按:此衍文也。
王注雲:“言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
”止釋“極”義,不釋“無正”之義。
其雲“唯無可正舉”者,即首二句注。
所謂“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正可舉”之“無正”。
其雲“無可形名”亦即前注之“無形”,非釋此文之正字也。
“其無正”三字,蓋涉上句而衍“其”字,涉注文而衍“無正”二字耳。
“袤”字亦後人妄加。
)正複為奇,善複為妖。
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
(王弼本作“人之迷,其日固久”,傅亦本作“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韓非子·解老》作“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
“以”“已”同字。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馬叙倫雲:此四句當移至“其民缺缺”下。
柱按:《韓非·解老篇》,先釋“禍福”兩句,次釋“人之迷”句,又次釋“方而不割”四句,次第與今本《老子》同,知古本亦如此也。
馬說謬。
此四句與上文義自接,蓋以福有禍伏,善複為妖,故方而不割雲雲也。
以上王弼本題雲:五十八章。
河上本以此為篇順化章。
)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早服。
(傅奕本如此,各本“以”作“謂”,《韓非子》作“夫謂啬,是以蚤服”。
羅振玉雲:敦煌本“謂”作“以”。
)早服是謂重積德,(《韓非子》如此,各本作“謂之”。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韓非子》如此,各本無“則”字。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
(各本無二“其”字,據《韓非子》增。
羅振玉雲:“柢”,《釋文》亦作“蒂”,敦煌、禦注、景福三本作“蔕”。
以上王弼題雲:五十九章。
河上本以此為守道章。
) 六十章 治大國者若享小鮮。
(各本無“者”字,“享”作“烹”。
今據《韓非子》增“者”字。
王先慎雲:《治要》有“者”字。
羅振玉雲:敦煌庚本作“享”。
) 以道位天下者,(“位”各本作“莅”,無“者”字。
傅奕本作“涖”,今據韓非增“者”字。
畢沅雲:古“涖”字作“?”,亦通用“位”,俗作“涖”及“莅”,并非也。
王先慎雲:《治要》引亦有“者”字,蓋唐人所見《老子》本有“者”字。
羅振玉雲:敦煌庚本、景福本均有。
)其鬼不?。
(“?”各本作“神”。
柱按:《說文》鬼部有“?”字,雲:神也,從鬼,申聲。
段玉裁注雲:老子“其鬼不神”,《封禅書》曰:“秦中最小鬼之神者,《中山經·青要之山》?武羅司之。
”郭雲:“?”即“神”字。
許意非一字也。
鄭知同雲:謂鬼之神者,是從神義别造神鬼專字。
然則《老子》此文本字蓋當作“?”也。
今正,下同。
)非其鬼不?也,其?不傷人也。
(各本無兩“也”字,今據韓非增。
)?不傷人,(各本句首有“非其”二字。
陶鴻慶雲:蓋涉上文而誤衍。
柱按:陶說是也。
下文“兩不相傷,則德交歸焉”,若此雲,“非其?不傷人”,豈能說兩不相傷邪?)聖人亦不傷民。
(“民”各本作“人”,據韓非作“民”。
)兩不相傷,則德交歸焉。
(各本兩上有“夫”字。
“則”字作“故”。
今據韓非如此。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十章。
河上本以此為居位章。
) 六十一章 大國者,天下之下流,(各本無“天下之”三字,傅奕本如此。
)天下之郊,(各本“郊”作“交”,下同。
羅振玉雲:敦煌本作“郊”。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其靜為下。
(各本無“其”字,傅奕本作“以其靖,故為下也”。
羅振玉雲:敦煌庚本有“其”字。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聚大國。
(“聚”各本均作“取”,下“而聚”同。
羅振玉雲:禦注本、敦煌辛本均作“聚”。
下“而取”同。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聚。
大國不過欲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