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餘叔岩
關燈
小
中
大
,這也有他的原因。
叔岩之藝,所謂士大夫者,大多數都歡迎;販夫走卒,稍粗率之人,多不歡迎。
然在戲園中,演買賣戲,則觀衆之中,是粗率之人較多,故他不容易得意。
若彼時仍有許多堂會戲,則叔岩仍可多演若幹次。
而自民國十七年,政府南遷後,舊日的貪官污吏,沒有錢演堂會戲,就是有錢,也不敢演了。
由此北平,就可以說是沒有堂會戲,所以叔岩演戲的機會,也就更少了。
看堂會戲的人,雖然奸商财閥很多,但總比販夫走卒,較為文墨一點,所以歡迎叔岩的人尚不少,堂會戲一停止,專靠營業戲,叔岩就站不住,所以以後就算是沒怎麼演戲;他身體又常有病,演戲的生活,由此時起,就算終止了。
雖有時唱唱義務戲,然也極少。
叔岩人緣不好 叔岩的天才,實在是不錯,但眼高而驕傲,他所請教的戲界老腳,可以說是最高的腳色,如錢金福、賈洪林、李壽峰諸人,其學力都比譚鑫培較深,叔岩領教這些人,自是有見識,但他對普通戲界人,是很驕傲。
他對文人政客,倒是很樂意歡迎,由文人口中,得的益處确不少,然似是而非的話也很多,此層在前邊已略談過,不必再贅。
總之他所聽到戲界老輩的話,多是有價值的,且于戲劇都有重要關系。
不過因他聽到這些高朋的講究,知識自然較高,便與平常的戲界人,說不到一起,因而就有些瞧不起同行的人,這便是驕傲,所以在戲界人緣不大好。
他所聽到文人的言語,也有這種情形,有些成分,固然于他有益,但有損的地方也不少。
學界人所說的話,自然有許多戲界人不知道,于是叔岩因此也有些自負,下邊把這些事情略為談談。
時常諷刺同行 他因為常聽到戲界老前輩們,講高明的議論,所以他就瞧不起一般的腳色,對許多人,他都很譏諷。
例如龔雲甫,雖是名腳,但有些地方,總不夠地道,且時出規矩,所以謝寶雲活着的時候,陳德林決不與雲甫配戲,說他胡來。
他出規矩的地方很多,但此事不在本文範圍以内,不必多贅。
隻說人人歡迎的唱腔,忽粗忽細,有時幾乎像沒有聲音的。
這本出乎歌唱規矩之外,不但中國,世界各國的歌唱,都講平正通達,所以戲界老輩,都說他入了魔道,很瞧不起他。
從前戲界人,都管他叫作“小龔子”,不會呼他龔雲甫的,這當然是譏諷的意思。
但是許多觀衆,都很歡迎,遂成一派;程豔秋因為嗓子不好,對付着唱,也有些地方學龔雲甫,創了許多陰陽腔,戲界所謂:粗一股子細一股子。
後來又出來言菊朋,更是變本加厲,離歌唱二字更遠。
一次叔岩在大庭廣衆中談天說:最好使龔雲甫、言菊朋、程豔秋三人來出《桑園會》。
說完這句,下邊也沒說什麼,但大家都明了他的意思,于是大樂。
又王又宸的身段,好彎腰,彎腰就要撅屁股,言菊朋好凸小肚子。
叔岩就說,最好使他二人演《樊城》,兩個一同出場,一前一後,台下看着一定有趣。
大家聽了又大樂一回。
諸如此類,說過很多,确都是各該腳的毛病,而他的話又極有風趣。
這裡不過說一二事而已;這固然是他的見解高,但在本行中得罪人,也在這些地方。
我雖認識叔岩很早,但我不常往他家去,有幾年的工夫,他常到梅宅,所以我與他談話也很多,且毫無顧忌。
一次他對我說:他不願唱《武家坡》。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就沒有薛平貴這個人,全部都是以僞傳僞。
其實他這話,是因為他演不過鳳卿,尤其《登殿》一場,乃王帽戲,他唱着更不十分對味兒,所以他這樣說法。
我當然不好提這層,我說:你這話是完全聽的外界人,而且外行的議論;不但外行,而且笨。
他不知國劇沒有曆史戲,戲中自然也有載在曆史中的材料,但有利用真人名,而變更實事的,也有用其事迹,而變更人名的。
例子極多,不必盡舉,總之照真的正史的實事,而又用真人名姓的,可以說是沒有。
你要說曆史上沒有的你就不唱,那麼《黃鶴樓》,你唱不唱呢?劉備周瑜,自然是有的,但這件事迹,不但正史上沒有,連《三國演義》中也不見。
再往近裡說,《二進宮》這出戲你唱不唱呢?你查一查《明史》,管保沒這件事,且沒有這幾人,這樣情形多得很,不必多說。
漢人念唐詩的問題 一次我所編的《霸王别姬》,演出不久,其中有句詩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就有人說閑話,說漢朝人念唐人的詩,實在可笑。
叔岩聽到這話,很以為然,他對我說:這是很大的毛病,決要不得。
我說這話你當然又是聽到外行人說的。
這種議論,我聽到很多了,蕭長華卻跟我說過。
叔岩問:為什麼前人可以念後人的詩呢?我說你先不必問我,我先問問你:你說前人不可念後人的詩,姑且算你說的有理,那麼後來才有的名詞,前人可以說不可以說呢?他說當然不可以說。
我說好了,待我大略給你講一講,總而言之,這些情形,你們自己不會知道,哪是唐詩,哪是漢詩,就是偶有知道的,也少的很,這當然是聽得文人說的,因為他們外行,又沒有看過傳奇劇本,偶爾知道這麼一兩句,就随便大發議論,以為獨得之秘,其實若照他所說的情形來辦,那元明清三朝傳留下來的雜劇傳奇各種劇本都得燒喽才成,可以說是沒有一種劇本用得喽的!因為這所有的劇本中,大多數都有集唐的詩,尤其是每折末尾;有的劇本,完全集唐,而每出中,集唐的詩句亦不在少數。
例如《邯鄲記》為湯臨川所撰,其中盧生所念,多是集唐。
這還不算,有許多名家的劇本,簡直得用後人的姓,比方随便舉例說幾種。
《琴心記》傳奇,第二十三出念:身在蕭關意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千金記》傳奇,演項羽的事迹,而第十五出項羽白:吾聞昔人有七縱七擒之能,我項羽豈不能一縱一擒,甚麼輕重?按七縱七擒,為孟獲事,在項羽後四五百年。
又四十六出張良白有:昔日四皓,俱歸隐商山雲雲。
語氣未免太早。
汪伯玉之《高唐夢》雜劇,内侍念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又:殿上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此乃直呼後人名姓。
襄王念:今夕複夕,共此燈燭光。
《漁陽弄》中童女合念:可知昨夜玉樓成,不是隴西李長吉。
此亦直呼後人之名姓。
雜劇傳奇中,這種情形多得很,以上不過隻舉數則而已。
總之戲劇乃遊藝文章,與八股等文不同,沒那麼嚴格,凡挑這種毛病之人,幹脆都可以說不通。
我說這話,并非武斷,前人有這種議論的也不少,茲舉一條如下。
明朝王骥德(号伯良),他在他的律二則中,寫過一段文字,說元人作劇,曲中用事,每不分時代先後,馬東籬《三醉嶽陽樓》,賦呂純陽事也。
《寄生草》曲,講的是燒豬佛印待東坡,抵多少騎驢魏野逢潘阆,俗子見之,有不訾以為傳唐人用宋事耶?畫家謂:王摩诘以牡丹芙蓉蓮花,同畫一景,畫《袁安高卧圖》,有雪裡芭蕉,此不可易與俗人道也雲雲,就是這個意思。
以上這些,都是雜劇傳奇中的情形,撰雜劇傳奇的人,多數是有學問的人,他們是明知道,而故意這樣用法。
到了編皮簧劇本的人,多數都是沒什麼大學問,他們用的句子,這種情形更多,便都是模模糊糊,随便用的了。
例如: 等等的這些句子,都是後人的,但戲中無論哪一朝的事迹,都曾用過他。
這你都能改了他嗎? 再者你剛才曾說,後來的名詞,也不該用,話雖有理,但更難了,我随便提出一出來,你就沒有辦法。
比方《桑園會》一戲中的句子,有“靴尖不離午朝門”“織女配牛郎”“馬蹄金一錠”“陽關大道人來往”“披枷帶鎖”“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詞句,按靴子、午朝門、織女配牛郎、陽關、枷鎖、馬蹄金、僧佛……都是魯國那個時候沒有的名詞,不但此,在那個時候,就沒有騎馬的,那麼你演這出戲的時候,你照樣唱不照樣唱呢?你要想改,也不難,那至少你還得好好的念五十年書,否則你不會知道某一個名詞,是起自何時的,我知道的不過是太倉一粒,你知道的還不及我多,那麼有什麼辦法呢。
《鳳還巢》與《循環序》 一次叔岩又對我說,您編的《鳳還巢》一戲,是由《風筝誤》變來的吧?我聽了大笑,我說:你這是看的報紙,當《鳳還巢》演出之後,即有人在報中說過這話,因為報中說話是自由的,用不着分辯,你既也如此說法,我可以告訴你,我編這出戲,是自明朝人的傳奇《循環序》改編的,一切情節,都是原曲中有的。
按這本傳奇,恐怕比李笠翁還早百十來年,若說《風筝誤》偷的《循環序》尚可。
這都是因為戲看的少,曲子腳本看的更少,所以有這些議論。
尚和玉曾告訴我:梆子腔中,也有整本的,名曰《陰陽樹》,後來我找到了這個本子,果然與《循環序》大同小異。
我同叔岩兩個人,平常談的這類話還很多,以上不過舉兩三事而已。
總之叔岩信文人的話太深,文人一說,他就跟着說下去;然一生得文人的益處也很多,也是事實。
結論 以上說的已經很多,不必再說了。
總之叔岩之資質很聰明,有演戲的天才。
又極用功,隻是因為嗓音,沒有恢複回來,所以未能有大的成就,這當然于他是很可惜的事情。
可是有一樣,近來票友,凡唱老生的,多替叔岩吹,說他這也好,那也好,這樣講究,那樣高超,其實平心靜氣嚴格的說,他并沒有什麼特别的藝術,請聽他所唱的腔,哪一個不是學的譚,且都未出譚的範圍,并沒有自己特創之腔。
不過還有一句話,是必要特别聲明的,就是他雖唱的是平常的腔,但唱出來,哪一句也比平常人唱的規矩,且比任何人唱的都好聽,這便是叔岩特别的長處。
又何必驚奇立異呢?他嗓音雖低,但你能聽到,便是好聽的,且有幾個音,比譚的嗓音還好聽,這也是戲界老輩公認的。
所可惜的,就是他灌唱片太少,而且所灌之片,多數都未能詳細斟酌的,以緻稍有毛病,這也可以說是他老師的傳染性。
譚的唱片,有一片他兒子譚二拉的走了一闆,這當然應該把原片毀掉另唱,但譚不肯,叔岩也是如此,他說唱片公司給我一片的錢,我為什麼唱兩片呢?這種思想,很是特别;而他唱腔的味道,不能多數傳給後人聽聽,這也是很可惜的事情。
叔岩之藝,所謂士大夫者,大多數都歡迎;販夫走卒,稍粗率之人,多不歡迎。
然在戲園中,演買賣戲,則觀衆之中,是粗率之人較多,故他不容易得意。
若彼時仍有許多堂會戲,則叔岩仍可多演若幹次。
而自民國十七年,政府南遷後,舊日的貪官污吏,沒有錢演堂會戲,就是有錢,也不敢演了。
由此北平,就可以說是沒有堂會戲,所以叔岩演戲的機會,也就更少了。
看堂會戲的人,雖然奸商财閥很多,但總比販夫走卒,較為文墨一點,所以歡迎叔岩的人尚不少,堂會戲一停止,專靠營業戲,叔岩就站不住,所以以後就算是沒怎麼演戲;他身體又常有病,演戲的生活,由此時起,就算終止了。
雖有時唱唱義務戲,然也極少。
叔岩人緣不好 叔岩的天才,實在是不錯,但眼高而驕傲,他所請教的戲界老腳,可以說是最高的腳色,如錢金福、賈洪林、李壽峰諸人,其學力都比譚鑫培較深,叔岩領教這些人,自是有見識,但他對普通戲界人,是很驕傲。
他對文人政客,倒是很樂意歡迎,由文人口中,得的益處确不少,然似是而非的話也很多,此層在前邊已略談過,不必再贅。
總之他所聽到戲界老輩的話,多是有價值的,且于戲劇都有重要關系。
不過因他聽到這些高朋的講究,知識自然較高,便與平常的戲界人,說不到一起,因而就有些瞧不起同行的人,這便是驕傲,所以在戲界人緣不大好。
他所聽到文人的言語,也有這種情形,有些成分,固然于他有益,但有損的地方也不少。
學界人所說的話,自然有許多戲界人不知道,于是叔岩因此也有些自負,下邊把這些事情略為談談。
時常諷刺同行 他因為常聽到戲界老前輩們,講高明的議論,所以他就瞧不起一般的腳色,對許多人,他都很譏諷。
例如龔雲甫,雖是名腳,但有些地方,總不夠地道,且時出規矩,所以謝寶雲活着的時候,陳德林決不與雲甫配戲,說他胡來。
他出規矩的地方很多,但此事不在本文範圍以内,不必多贅。
隻說人人歡迎的唱腔,忽粗忽細,有時幾乎像沒有聲音的。
這本出乎歌唱規矩之外,不但中國,世界各國的歌唱,都講平正通達,所以戲界老輩,都說他入了魔道,很瞧不起他。
從前戲界人,都管他叫作“小龔子”,不會呼他龔雲甫的,這當然是譏諷的意思。
但是許多觀衆,都很歡迎,遂成一派;程豔秋因為嗓子不好,對付着唱,也有些地方學龔雲甫,創了許多陰陽腔,戲界所謂:粗一股子細一股子。
後來又出來言菊朋,更是變本加厲,離歌唱二字更遠。
一次叔岩在大庭廣衆中談天說:最好使龔雲甫、言菊朋、程豔秋三人來出《桑園會》。
說完這句,下邊也沒說什麼,但大家都明了他的意思,于是大樂。
又王又宸的身段,好彎腰,彎腰就要撅屁股,言菊朋好凸小肚子。
叔岩就說,最好使他二人演《樊城》,兩個一同出場,一前一後,台下看着一定有趣。
大家聽了又大樂一回。
諸如此類,說過很多,确都是各該腳的毛病,而他的話又極有風趣。
這裡不過說一二事而已;這固然是他的見解高,但在本行中得罪人,也在這些地方。
我雖認識叔岩很早,但我不常往他家去,有幾年的工夫,他常到梅宅,所以我與他談話也很多,且毫無顧忌。
一次他對我說:他不願唱《武家坡》。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就沒有薛平貴這個人,全部都是以僞傳僞。
其實他這話,是因為他演不過鳳卿,尤其《登殿》一場,乃王帽戲,他唱着更不十分對味兒,所以他這樣說法。
我當然不好提這層,我說:你這話是完全聽的外界人,而且外行的議論;不但外行,而且笨。
他不知國劇沒有曆史戲,戲中自然也有載在曆史中的材料,但有利用真人名,而變更實事的,也有用其事迹,而變更人名的。
例子極多,不必盡舉,總之照真的正史的實事,而又用真人名姓的,可以說是沒有。
你要說曆史上沒有的你就不唱,那麼《黃鶴樓》,你唱不唱呢?劉備周瑜,自然是有的,但這件事迹,不但正史上沒有,連《三國演義》中也不見。
再往近裡說,《二進宮》這出戲你唱不唱呢?你查一查《明史》,管保沒這件事,且沒有這幾人,這樣情形多得很,不必多說。
漢人念唐詩的問題 一次我所編的《霸王别姬》,演出不久,其中有句詩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就有人說閑話,說漢朝人念唐人的詩,實在可笑。
叔岩聽到這話,很以為然,他對我說:這是很大的毛病,決要不得。
我說這話你當然又是聽到外行人說的。
這種議論,我聽到很多了,蕭長華卻跟我說過。
叔岩問:為什麼前人可以念後人的詩呢?我說你先不必問我,我先問問你:你說前人不可念後人的詩,姑且算你說的有理,那麼後來才有的名詞,前人可以說不可以說呢?他說當然不可以說。
我說好了,待我大略給你講一講,總而言之,這些情形,你們自己不會知道,哪是唐詩,哪是漢詩,就是偶有知道的,也少的很,這當然是聽得文人說的,因為他們外行,又沒有看過傳奇劇本,偶爾知道這麼一兩句,就随便大發議論,以為獨得之秘,其實若照他所說的情形來辦,那元明清三朝傳留下來的雜劇傳奇各種劇本都得燒喽才成,可以說是沒有一種劇本用得喽的!因為這所有的劇本中,大多數都有集唐的詩,尤其是每折末尾;有的劇本,完全集唐,而每出中,集唐的詩句亦不在少數。
例如《邯鄲記》為湯臨川所撰,其中盧生所念,多是集唐。
這還不算,有許多名家的劇本,簡直得用後人的姓,比方随便舉例說幾種。
《琴心記》傳奇,第二十三出念:身在蕭關意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千金記》傳奇,演項羽的事迹,而第十五出項羽白:吾聞昔人有七縱七擒之能,我項羽豈不能一縱一擒,甚麼輕重?按七縱七擒,為孟獲事,在項羽後四五百年。
又四十六出張良白有:昔日四皓,俱歸隐商山雲雲。
語氣未免太早。
汪伯玉之《高唐夢》雜劇,内侍念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又:殿上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此乃直呼後人名姓。
襄王念:今夕複夕,共此燈燭光。
《漁陽弄》中童女合念:可知昨夜玉樓成,不是隴西李長吉。
此亦直呼後人之名姓。
雜劇傳奇中,這種情形多得很,以上不過隻舉數則而已。
總之戲劇乃遊藝文章,與八股等文不同,沒那麼嚴格,凡挑這種毛病之人,幹脆都可以說不通。
我說這話,并非武斷,前人有這種議論的也不少,茲舉一條如下。
明朝王骥德(号伯良),他在他的律二則中,寫過一段文字,說元人作劇,曲中用事,每不分時代先後,馬東籬《三醉嶽陽樓》,賦呂純陽事也。
《寄生草》曲,講的是燒豬佛印待東坡,抵多少騎驢魏野逢潘阆,俗子見之,有不訾以為傳唐人用宋事耶?畫家謂:王摩诘以牡丹芙蓉蓮花,同畫一景,畫《袁安高卧圖》,有雪裡芭蕉,此不可易與俗人道也雲雲,就是這個意思。
以上這些,都是雜劇傳奇中的情形,撰雜劇傳奇的人,多數是有學問的人,他們是明知道,而故意這樣用法。
到了編皮簧劇本的人,多數都是沒什麼大學問,他們用的句子,這種情形更多,便都是模模糊糊,随便用的了。
例如: 等等的這些句子,都是後人的,但戲中無論哪一朝的事迹,都曾用過他。
這你都能改了他嗎? 再者你剛才曾說,後來的名詞,也不該用,話雖有理,但更難了,我随便提出一出來,你就沒有辦法。
比方《桑園會》一戲中的句子,有“靴尖不離午朝門”“織女配牛郎”“馬蹄金一錠”“陽關大道人來往”“披枷帶鎖”“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詞句,按靴子、午朝門、織女配牛郎、陽關、枷鎖、馬蹄金、僧佛……都是魯國那個時候沒有的名詞,不但此,在那個時候,就沒有騎馬的,那麼你演這出戲的時候,你照樣唱不照樣唱呢?你要想改,也不難,那至少你還得好好的念五十年書,否則你不會知道某一個名詞,是起自何時的,我知道的不過是太倉一粒,你知道的還不及我多,那麼有什麼辦法呢。
《鳳還巢》與《循環序》 一次叔岩又對我說,您編的《鳳還巢》一戲,是由《風筝誤》變來的吧?我聽了大笑,我說:你這是看的報紙,當《鳳還巢》演出之後,即有人在報中說過這話,因為報中說話是自由的,用不着分辯,你既也如此說法,我可以告訴你,我編這出戲,是自明朝人的傳奇《循環序》改編的,一切情節,都是原曲中有的。
按這本傳奇,恐怕比李笠翁還早百十來年,若說《風筝誤》偷的《循環序》尚可。
這都是因為戲看的少,曲子腳本看的更少,所以有這些議論。
尚和玉曾告訴我:梆子腔中,也有整本的,名曰《陰陽樹》,後來我找到了這個本子,果然與《循環序》大同小異。
我同叔岩兩個人,平常談的這類話還很多,以上不過舉兩三事而已。
總之叔岩信文人的話太深,文人一說,他就跟着說下去;然一生得文人的益處也很多,也是事實。
結論 以上說的已經很多,不必再說了。
總之叔岩之資質很聰明,有演戲的天才。
又極用功,隻是因為嗓音,沒有恢複回來,所以未能有大的成就,這當然于他是很可惜的事情。
可是有一樣,近來票友,凡唱老生的,多替叔岩吹,說他這也好,那也好,這樣講究,那樣高超,其實平心靜氣嚴格的說,他并沒有什麼特别的藝術,請聽他所唱的腔,哪一個不是學的譚,且都未出譚的範圍,并沒有自己特創之腔。
不過還有一句話,是必要特别聲明的,就是他雖唱的是平常的腔,但唱出來,哪一句也比平常人唱的規矩,且比任何人唱的都好聽,這便是叔岩特别的長處。
又何必驚奇立異呢?他嗓音雖低,但你能聽到,便是好聽的,且有幾個音,比譚的嗓音還好聽,這也是戲界老輩公認的。
所可惜的,就是他灌唱片太少,而且所灌之片,多數都未能詳細斟酌的,以緻稍有毛病,這也可以說是他老師的傳染性。
譚的唱片,有一片他兒子譚二拉的走了一闆,這當然應該把原片毀掉另唱,但譚不肯,叔岩也是如此,他說唱片公司給我一片的錢,我為什麼唱兩片呢?這種思想,很是特别;而他唱腔的味道,不能多數傳給後人聽聽,這也是很可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