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餘叔岩
關燈
小
中
大
但這兩句戲,除唱功外,一切動作,較比叔岩合局。
想在宮中謀個差使 德林所以特别指點叔岩者,因為光緒末葉,叔岩嗓音,有一個時期較好,想着多多指點他,給他在宮中謀一個差使。
在那個時候,這是戲界最重要的企圖,而宮中挑選供奉,固然是由升平署太監掌握大權,但在宮中當差的老腳保舉,也有相當的力量,尤其是由皇帝(光緒年間,當然是以西後為主)喜歡的腳色保舉,力量更大,差不多是必照準的。
例如朱桂芳王鳳卿二人,年紀很輕,在挑差使的時候,藝術尚很幼稚,可是一經朱文英王瑤卿保舉,立刻照準,因為一是其子,一是其弟,尤易得準。
彼時德林在西後面前最紅,瑤卿就是他保薦的,他要保叔岩,那是毫無問題的,後因叔岩嗓音,又稍頹敗,此舉便作罷論。
這件事情未成,叔岩的心中,當然很不愉快。
因為在彼時,叔岩、王鳳卿、時慧寶三人并稱三傑,這個名詞,雖然未能風行,但社會中是承認的;也是因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為三傑,而叔岩學譚,時學孫,王學汪,三人的程度也相等,所以也稱為三傑。
後來時慧寶毫無進益,王鳳卿後來倒是很努力,但已沒什麼大成就,民國四五年後,就顯出退化來了。
叔岩在光緒末葉,雖未見得怎樣好,然确比他兩個人高,可是沒有能夠在宮内唱回戲,他當然是失望的。
以後就算是休息了幾年,隻在春陽票友會混混。
然在清宮沒有謀到差使,終不甘心,因與袁寒雲相熟,遂在袁世凱府中,弄了一名内衙的名義,自己很得意,照了一張内衛制服的相片,特别放大,高高懸在自己客廳中。
後有友人告訴他,說内衛不是什麼好名義,他才不那麼得意了。
然他終是很要強用功,對于譚的戲,時刻留神摹仿,所以在那幾年中,也頗有進益。
唱的退步,不唱進步 彼時北平戲界有兩句話:說王鳳卿天天唱戲,而越乃退步,餘叔岩永遠不唱,而越有進步。
這兩句話,倒是實實在在的情形。
雖如此說,終因嗓音的關系,不能常演,更不能演營業戲,不過在熟人家堂會中偶爾露一兩次,而這些友人,又大多數是與春陽票友會有關系的,所以在那十餘年中,雖偶也演演,但多數人,都不知道,所有知道的人,也都是聽叔岩的友人傳說的,并非真看見真聽見過的。
叔岩最後的幾年登台,還是我們幾個人提倡起來的。
這話并非我自己往臉上貼金。
我認識叔岩雖很早,但十餘年,沒有什麼來往,隻有在戲界同人家,有婚喪事的時候,偶爾碰到,然也甚少,一次在友人家堂會中,見叔岩演了一出戲,除嗓音外,卻是很好,若按藝術說,在彼時中年腳色,實在是沒有人可以超過他的。
在民國元二年至十七年之間,為北平數百年來,堂會最多的時期,彼時我認識的人,也相當多,有許多人求我當戲提調,我說戲提調這個名詞,我決心不承認,然一定可以幫忙。
所以彼時堂會,我參加的時候很多,于是我們就介紹叔岩加入,果然一演,人人稱贊,此事約在民國六七年。
與梅蘭芳合作 彼時的堂會戲,差不多都有梅蘭芳。
我常對梅說,你們是靠戲吃飯,有堂會戲,樂得的多掙他們幾個錢,可是有一樣,倘這種堂會戲能夠老這樣演下去,那我們這個國家,可也就完了。
這幫貪官财閥,雖然有錢胡來,可是叔岩卻沾了光了,因為連演了幾次,聽過的人越來越多,人人說好,于是乎譽滿北平。
倘沒有這些堂會,則叔岩便沒有這些機會來出演,聲譽也不會起來得這樣快。
因為這種情形,有人給他出主意,說你最好加入梅劇團,一則堂會較多,二則也可以與梅合夥,二人多排幾出戲。
于是叔岩就常到梅家來談天,蘭芳當然也很歡迎。
梅雖與鳳卿合演多年,但鳳卿有許多戲不能演,且一生不會唱反二簧,因此梅遂有許多出不得唱,所以二人願意合作。
我說你們二人第一次演戲,要來一出合作的戲。
二人都以為然,我就想把《戲鳳》另編排一排。
利用四種本子合編 既決定編排《戲鳳》,于是叔岩把他父親當年演的本子拿來,又有蘭芳祖父的本子(這兩本當然差不了多少),又加上梆子腔的本子,上海所印戲考上的本子。
但皮簧的本子,雖較文雅,而失之沉悶,梆子的本子,雖失之粗野,而較多趣語。
我便把這四種本子,合在一起,另編了一編,該用的用,該删的删,另成了一個本子。
他二人看了,都很同意,于是一人便先念本子,他二人雖然都會這出戲,但這一改,則非另學不可,念熟之後,從新合對排練。
關于兩人對口的地方,誰應緊,誰應慢,誰應把聲音提高,誰應把聲音壓低,以至身段神氣等等,都加詳細斟酌,我也替他們出主意,如是者排了有二三十次,對的沿絲合縫,果然一唱大紅,連堂會帶營業義務等戲,接着演了十幾次。
後來叔岩與蘭芳分開後,叔岩與苟慧生演了一次,就不演了;蘭芳與鳳卿演了一次,也就不演了。
無怪都不能再演,因為演的精神差得太多,看着就沒什麼意思,梅餘兩人都說,要不能讨好,還特别費力,這裡頭的情形,外行人不能領略的。
自排了這一出戲,梅楊餘又排了一出《摘纓會》,但我并沒有十分參與,以後就沒有再排别的戲。
餘梅分手原因 後來叔岩終歸離開蘭芳之班,其離開之原因,确是叔岩不對,他想既有他,就不該再有鳳卿。
蘭芳因自己第一次到上海,是由鳳卿帶他去的,以後雖然自己叫座力量大,但也不肯把鳳卿辭掉,這本是蘭芳的美德,而叔岩不能容。
其實叔岩有叔岩的戲,鳳卿有鳳卿的,叔岩固然比風卿好得多,但如《昭關》《城都》這路戲,他唱不過鳳卿,就說與蘭芳合演的戲,《汾河灣》《武家坡》等等,叔岩亦不及鳳卿。
可是《牧羊圈》《南天門》這些戲,鳳卿便不能演,他二人可以說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因叔岩性情,終歸離去。
後又與小楊兩人合組戲班,并約荀慧生,也未能長久,這可以說是楊餘二人的錯處。
包銀與苟慧生 他們二人承班,賠賺由他二人擔任,可是誰也不肯下于誰,于是二人議定,每月每次拿包銀二百元;按與蘭芳合演時,每人都是一百元。
他們二人各拿二百元,荀慧生便要一百四十元。
一次小樓在後台告訴我,說,您看,畹華才拿一百元,而慧生要一百四十元,這每天哪賣得進來呀?我問小樓說:這怨慧生啊,還是怨你們兩位呢?你們二人,若每人隻拿一百元,則慧生要價,不能過去七十元;如今你們每人二百元,則他要一百四十元,也不能算過多。
小樓很以為然,不過不久,班就散了。
自此之後,叔岩雖又唱了幾次,但不甚得意,又到上海去過兩次,到漢口去過一次,也都不得意。
他不得意的原因,并不一定在藝術,仍是嗓音的關系。
就以北平、上海、漢口這三處來談吧。
在北平天津兩處,叔岩本有老牌子,但因十餘年,未曾登台,市面上早把他忘了,所知道他的,多半是文人政客。
倘在堂會中演唱,自然很受歡迎,若在戲園中,演買賣性質的戲,則觀客多半是商工界,跟他有什麼感情?而叔岩嗓子又不好,所以總未得意。
上海去過兩次,因為票房同他搗亂,以緻賣座太壞,此事曾見各報,不必詳述。
按因票房搗亂,固然是一種很大的原因,但嗓音的關系,也大得很。
大多數的人聽戲,都是以嗓音為重,嗓音好他就歡迎,各處觀衆,都是如此。
上海為流動碼頭,聽戲的人,各處來的都有,且大多數,都是不常聽戲之人,尤其以嗓音為重;不但專門注重嗓音,且以動作火爆為主,否則是難得他們歡迎的。
叔岩嗓音不能響亮,動作更不會火爆,哪能不失敗呢?不必說他,就是楊小樓到上海,也未能得意。
其實小樓的嗓音,很夠響亮,按這層說,是在上海應該受歡迎的,而也不受歡迎的原因,就是他動作不夠火爆。
上海這些年來,看慣了李春來蓋叫天諸人的動作,則當然不會歡迎楊小樓的,何況餘叔岩呢?北平人則譏笑上海觀衆不懂戲,所以蓋叫天到北平,也不大受歡迎。
其實這也不對,演戲各有各的路子,不一定非小樓不可,也不能說非蓋叫天不可,各有各的好處,隻若合乎情理,都可以說是好。
漢口之行 叔岩到漢口的那一次,雖也照樣賣票,但不是完全營業性質,規模還大。
倡辦的人,雖然都是湖北人,但在北平政界都很知名,與我相熟的也很有幾位,他們跟朱幼芬都是朋友,故特約朱為總經理,專管約腳兒。
北平好腳,無不被約,我也很幫他們忙,辦法是輪流演唱,每人演一個月。
比方,陳德林前半月與劉鴻升合演,後半月與王鳳卿合演,鳳卿前半月與陳德林合演,後半月與蘭芳合演,蘭芳前半月與王鳳卿合演,後半月與叔岩合演。
叔岩的後半月,則與小樓合演,因小樓該時正在上海,演完後赴漢口。
當蘭芳與鳳卿合演時,鳳卿本無叫座之能力,這半個月,是全靠蘭芳,辦事人就天天求蘭芳唱硬戲。
蘭芳說:叫座的戲,也得留着下半月演哪,倘上半月都演出,下半月後力不佳,那不糟了嗎?辦事人都說:下半月叔岩就來了。
蘭芳無言,看了我一眼。
彼時因有幾位辦事人,都是我的朋友,他們也約我去逛一逛,又因當時南通張季直先生,也約蘭芳到南通去一月,季直先生,是我年伯,曾囑我代約蘭芳,并說好由漢口坐船,一直到南通,并約我同去。
因這兩件事情,我也到漢口住了二十多天,所以這次我也在座。
俟辦事員們走後,我對蘭芳說:照理想說,叔岩叫座能力不會太大,但他原根是湖北人,此次來演,因為同鄉的關系,或者大家都要捧捧,而且報紙對他,也很用力,當不會差大格。
蘭芳說:我願意這個樣子,果然他有力量,我豈不省勁呢? 登台的第三天 及至叔岩登台,第一第二兩天,沒敢自己挑大軸子,都是與蘭芳合演的。
第三日蘭芳要求辦事人說:餘三哥來了,我該省點力了?遂在倒第二碼上,演了一出小戲,沒想到售票頓減,以後總未見起色,叔岩遂不得意而回北平。
他此行叫座力,雖然不大,但名譽卻很好,大緻凡在北平聽過戲的人,或對于戲劇有點研究的人,都很歡迎;其餘如工商界的人,尤其是鄉間來的觀衆,大多數就不歡迎了。
回到北平之後,就沒有再成班,就是偶爾演唱,也不過是臨時性質。
叔岩自倒嗓接着塌中以後,四十多年的工夫,總算沒怎麼得意
想在宮中謀個差使 德林所以特别指點叔岩者,因為光緒末葉,叔岩嗓音,有一個時期較好,想着多多指點他,給他在宮中謀一個差使。
在那個時候,這是戲界最重要的企圖,而宮中挑選供奉,固然是由升平署太監掌握大權,但在宮中當差的老腳保舉,也有相當的力量,尤其是由皇帝(光緒年間,當然是以西後為主)喜歡的腳色保舉,力量更大,差不多是必照準的。
例如朱桂芳王鳳卿二人,年紀很輕,在挑差使的時候,藝術尚很幼稚,可是一經朱文英王瑤卿保舉,立刻照準,因為一是其子,一是其弟,尤易得準。
彼時德林在西後面前最紅,瑤卿就是他保薦的,他要保叔岩,那是毫無問題的,後因叔岩嗓音,又稍頹敗,此舉便作罷論。
這件事情未成,叔岩的心中,當然很不愉快。
因為在彼時,叔岩、王鳳卿、時慧寶三人并稱三傑,這個名詞,雖然未能風行,但社會中是承認的;也是因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為三傑,而叔岩學譚,時學孫,王學汪,三人的程度也相等,所以也稱為三傑。
後來時慧寶毫無進益,王鳳卿後來倒是很努力,但已沒什麼大成就,民國四五年後,就顯出退化來了。
叔岩在光緒末葉,雖未見得怎樣好,然确比他兩個人高,可是沒有能夠在宮内唱回戲,他當然是失望的。
以後就算是休息了幾年,隻在春陽票友會混混。
然在清宮沒有謀到差使,終不甘心,因與袁寒雲相熟,遂在袁世凱府中,弄了一名内衙的名義,自己很得意,照了一張内衛制服的相片,特别放大,高高懸在自己客廳中。
後有友人告訴他,說内衛不是什麼好名義,他才不那麼得意了。
然他終是很要強用功,對于譚的戲,時刻留神摹仿,所以在那幾年中,也頗有進益。
唱的退步,不唱進步 彼時北平戲界有兩句話:說王鳳卿天天唱戲,而越乃退步,餘叔岩永遠不唱,而越有進步。
這兩句話,倒是實實在在的情形。
雖如此說,終因嗓音的關系,不能常演,更不能演營業戲,不過在熟人家堂會中偶爾露一兩次,而這些友人,又大多數是與春陽票友會有關系的,所以在那十餘年中,雖偶也演演,但多數人,都不知道,所有知道的人,也都是聽叔岩的友人傳說的,并非真看見真聽見過的。
叔岩最後的幾年登台,還是我們幾個人提倡起來的。
這話并非我自己往臉上貼金。
我認識叔岩雖很早,但十餘年,沒有什麼來往,隻有在戲界同人家,有婚喪事的時候,偶爾碰到,然也甚少,一次在友人家堂會中,見叔岩演了一出戲,除嗓音外,卻是很好,若按藝術說,在彼時中年腳色,實在是沒有人可以超過他的。
在民國元二年至十七年之間,為北平數百年來,堂會最多的時期,彼時我認識的人,也相當多,有許多人求我當戲提調,我說戲提調這個名詞,我決心不承認,然一定可以幫忙。
所以彼時堂會,我參加的時候很多,于是我們就介紹叔岩加入,果然一演,人人稱贊,此事約在民國六七年。
與梅蘭芳合作 彼時的堂會戲,差不多都有梅蘭芳。
我常對梅說,你們是靠戲吃飯,有堂會戲,樂得的多掙他們幾個錢,可是有一樣,倘這種堂會戲能夠老這樣演下去,那我們這個國家,可也就完了。
這幫貪官财閥,雖然有錢胡來,可是叔岩卻沾了光了,因為連演了幾次,聽過的人越來越多,人人說好,于是乎譽滿北平。
倘沒有這些堂會,則叔岩便沒有這些機會來出演,聲譽也不會起來得這樣快。
因為這種情形,有人給他出主意,說你最好加入梅劇團,一則堂會較多,二則也可以與梅合夥,二人多排幾出戲。
于是叔岩就常到梅家來談天,蘭芳當然也很歡迎。
梅雖與鳳卿合演多年,但鳳卿有許多戲不能演,且一生不會唱反二簧,因此梅遂有許多出不得唱,所以二人願意合作。
我說你們二人第一次演戲,要來一出合作的戲。
二人都以為然,我就想把《戲鳳》另編排一排。
利用四種本子合編 既決定編排《戲鳳》,于是叔岩把他父親當年演的本子拿來,又有蘭芳祖父的本子(這兩本當然差不了多少),又加上梆子腔的本子,上海所印戲考上的本子。
但皮簧的本子,雖較文雅,而失之沉悶,梆子的本子,雖失之粗野,而較多趣語。
我便把這四種本子,合在一起,另編了一編,該用的用,該删的删,另成了一個本子。
他二人看了,都很同意,于是一人便先念本子,他二人雖然都會這出戲,但這一改,則非另學不可,念熟之後,從新合對排練。
關于兩人對口的地方,誰應緊,誰應慢,誰應把聲音提高,誰應把聲音壓低,以至身段神氣等等,都加詳細斟酌,我也替他們出主意,如是者排了有二三十次,對的沿絲合縫,果然一唱大紅,連堂會帶營業義務等戲,接着演了十幾次。
後來叔岩與蘭芳分開後,叔岩與苟慧生演了一次,就不演了;蘭芳與鳳卿演了一次,也就不演了。
無怪都不能再演,因為演的精神差得太多,看着就沒什麼意思,梅餘兩人都說,要不能讨好,還特别費力,這裡頭的情形,外行人不能領略的。
自排了這一出戲,梅楊餘又排了一出《摘纓會》,但我并沒有十分參與,以後就沒有再排别的戲。
餘梅分手原因 後來叔岩終歸離開蘭芳之班,其離開之原因,确是叔岩不對,他想既有他,就不該再有鳳卿。
蘭芳因自己第一次到上海,是由鳳卿帶他去的,以後雖然自己叫座力量大,但也不肯把鳳卿辭掉,這本是蘭芳的美德,而叔岩不能容。
其實叔岩有叔岩的戲,鳳卿有鳳卿的,叔岩固然比風卿好得多,但如《昭關》《城都》這路戲,他唱不過鳳卿,就說與蘭芳合演的戲,《汾河灣》《武家坡》等等,叔岩亦不及鳳卿。
可是《牧羊圈》《南天門》這些戲,鳳卿便不能演,他二人可以說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因叔岩性情,終歸離去。
後又與小楊兩人合組戲班,并約荀慧生,也未能長久,這可以說是楊餘二人的錯處。
包銀與苟慧生 他們二人承班,賠賺由他二人擔任,可是誰也不肯下于誰,于是二人議定,每月每次拿包銀二百元;按與蘭芳合演時,每人都是一百元。
他們二人各拿二百元,荀慧生便要一百四十元。
一次小樓在後台告訴我,說,您看,畹華才拿一百元,而慧生要一百四十元,這每天哪賣得進來呀?我問小樓說:這怨慧生啊,還是怨你們兩位呢?你們二人,若每人隻拿一百元,則慧生要價,不能過去七十元;如今你們每人二百元,則他要一百四十元,也不能算過多。
小樓很以為然,不過不久,班就散了。
自此之後,叔岩雖又唱了幾次,但不甚得意,又到上海去過兩次,到漢口去過一次,也都不得意。
他不得意的原因,并不一定在藝術,仍是嗓音的關系。
就以北平、上海、漢口這三處來談吧。
在北平天津兩處,叔岩本有老牌子,但因十餘年,未曾登台,市面上早把他忘了,所知道他的,多半是文人政客。
倘在堂會中演唱,自然很受歡迎,若在戲園中,演買賣性質的戲,則觀客多半是商工界,跟他有什麼感情?而叔岩嗓子又不好,所以總未得意。
上海去過兩次,因為票房同他搗亂,以緻賣座太壞,此事曾見各報,不必詳述。
按因票房搗亂,固然是一種很大的原因,但嗓音的關系,也大得很。
大多數的人聽戲,都是以嗓音為重,嗓音好他就歡迎,各處觀衆,都是如此。
上海為流動碼頭,聽戲的人,各處來的都有,且大多數,都是不常聽戲之人,尤其以嗓音為重;不但專門注重嗓音,且以動作火爆為主,否則是難得他們歡迎的。
叔岩嗓音不能響亮,動作更不會火爆,哪能不失敗呢?不必說他,就是楊小樓到上海,也未能得意。
其實小樓的嗓音,很夠響亮,按這層說,是在上海應該受歡迎的,而也不受歡迎的原因,就是他動作不夠火爆。
上海這些年來,看慣了李春來蓋叫天諸人的動作,則當然不會歡迎楊小樓的,何況餘叔岩呢?北平人則譏笑上海觀衆不懂戲,所以蓋叫天到北平,也不大受歡迎。
其實這也不對,演戲各有各的路子,不一定非小樓不可,也不能說非蓋叫天不可,各有各的好處,隻若合乎情理,都可以說是好。
漢口之行 叔岩到漢口的那一次,雖也照樣賣票,但不是完全營業性質,規模還大。
倡辦的人,雖然都是湖北人,但在北平政界都很知名,與我相熟的也很有幾位,他們跟朱幼芬都是朋友,故特約朱為總經理,專管約腳兒。
北平好腳,無不被約,我也很幫他們忙,辦法是輪流演唱,每人演一個月。
比方,陳德林前半月與劉鴻升合演,後半月與王鳳卿合演,鳳卿前半月與陳德林合演,後半月與蘭芳合演,蘭芳前半月與王鳳卿合演,後半月與叔岩合演。
叔岩的後半月,則與小樓合演,因小樓該時正在上海,演完後赴漢口。
當蘭芳與鳳卿合演時,鳳卿本無叫座之能力,這半個月,是全靠蘭芳,辦事人就天天求蘭芳唱硬戲。
蘭芳說:叫座的戲,也得留着下半月演哪,倘上半月都演出,下半月後力不佳,那不糟了嗎?辦事人都說:下半月叔岩就來了。
蘭芳無言,看了我一眼。
彼時因有幾位辦事人,都是我的朋友,他們也約我去逛一逛,又因當時南通張季直先生,也約蘭芳到南通去一月,季直先生,是我年伯,曾囑我代約蘭芳,并說好由漢口坐船,一直到南通,并約我同去。
因這兩件事情,我也到漢口住了二十多天,所以這次我也在座。
俟辦事員們走後,我對蘭芳說:照理想說,叔岩叫座能力不會太大,但他原根是湖北人,此次來演,因為同鄉的關系,或者大家都要捧捧,而且報紙對他,也很用力,當不會差大格。
蘭芳說:我願意這個樣子,果然他有力量,我豈不省勁呢? 登台的第三天 及至叔岩登台,第一第二兩天,沒敢自己挑大軸子,都是與蘭芳合演的。
第三日蘭芳要求辦事人說:餘三哥來了,我該省點力了?遂在倒第二碼上,演了一出小戲,沒想到售票頓減,以後總未見起色,叔岩遂不得意而回北平。
他此行叫座力,雖然不大,但名譽卻很好,大緻凡在北平聽過戲的人,或對于戲劇有點研究的人,都很歡迎;其餘如工商界的人,尤其是鄉間來的觀衆,大多數就不歡迎了。
回到北平之後,就沒有再成班,就是偶爾演唱,也不過是臨時性質。
叔岩自倒嗓接着塌中以後,四十多年的工夫,總算沒怎麼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