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陳德林

關燈
以說德林可以算是劃時代的腳色。

     德林對後人的影響 讀者或者以為口敞與否,張嘴音如何,都是很小的問題,算不了什麼,其實不然。

    我國的戲劇,自明朝盛行南劇之後,五六百年之久,都是從前那一種念法,尤其梁伯龍他們之後,所謂昆曲者盛行,更是如此,不信請問現在的昆曲票友諸君,他們以為瑤卿蘭芳他們念字如何?聽着一定有些刺耳。

    不過我們聽慣了這種張嘴音,也就聽着很好聽了。

    這豈不是換了一個時代嗎? 我再補充幾句,更足以證明他是劃時代的人物。

    他以前的腳色,自然是于他沒什麼大關系的,他以後的人,多數與他有關系。

     吳彩霞趙芝湘二人雖然比他晚,但都沒受過他的指教,念字唱腔,都不夠講究,所以唱了幾年,色稍衰便完了。

     王瑤卿雖未拜他為師,但瑤卿得進清宮當差,是他保舉的,當然也有許多地方,經過他的指教。

    演戲的規矩,宮中與外邊,就有些不同,未進宮之前當然要由保舉人詳細指教,瑤卿能大紅一時,能充内供奉,實得他很大的幫助。

    可惜後來塌中不能常演了,照外表看,瑤卿可以說是劃時代的人物,其實骨子裡面,德林的力量較大。

     王勤侬實實在在,給德林正式叩頭拜師者,隻此一人。

    故唱腔念字,都很正氣。

    又一部分,頗得張紫仙的餘緒,故唱念,未能趨時,又因面貌不夠美,故未能在舞台放彩。

     姜妙香并未正式拜德林為師,但确系德林的入室弟子。

    念唱相當講究。

    惜塌中以後歇了十幾年,後改小生了。

     梅蘭芳亦未拜過,但德林視蘭芳如親子弟,蘭芳尊他為老師,所以得他的好處很多了。

     尚小雲從孫怡雲學習,未受過德林的指教,故念唱都較差,諸硬生屬。

     程豔秋因太晚,未受過他的指教,念唱較差,一生張不開嘴。

    此非說豔秋閑話,他的唱片俱在,請聽他的《罵殿》:“遭不幸老王爺宴了禦駕”爺唱成姨,駕唱成舅,一次唱此,錢金福在後台聽了,說:王姨禦舅,皇親都來了。

    後幾年,這些毛病,雖較好了一點,然不夠講究。

    他固然張不開嘴,但也非昆曲之念法,更非皮簧之念法。

    此固然是因為他天生的張不開嘴,然學力較差,亦大有關系。

     請看以上這幾個人,經他指教過的,都較好一些,未經指教的都較差。

    固然每一個人,都有他天賦的關系,不能說盡在他的指教,但經他說說,總有很大的幫助,乃是毫無疑義的。

    這足見他于青衣一行之盛衰,是很有關系的了。

     德林童年轶事 現在,才說他本身的經曆。

     德林比我大十五歲,大緻是生于同治元年。

    最初在四喜班學徒,後又改入三慶班。

    他童年有最注意的兩件事情,往往同我談到。

    第一次是在徐宅中唱堂會,他才十三四歲,扮相很美,唱了一出戲,觀衆非常歡迎,那時正在三慶學徒,尚未出科,穿着一件藍布大褂,坐在大衆客廳之中,适梅巧玲過來,見了他大為誇獎:你扮相也好唱的也好,你叫什麼名字?德林趕緊立起來叫了一聲師父,說先前乃是四喜班的徒弟。

    巧玲一怔。

    當日的戲提調某君,正在旁邊,說梅老闆,你把這樣好的人才,給放棄喽,實在可惜,巧玲也很歎惜。

    第二次,也是光緒初年,在文昌館演堂會戲,一日演兩出。

    倒第二與名醜腳楊鳴玉,演《活捉張三郎》。

    大軸子與名須生王九齡,演《武家坡》。

    有這兩位老名腳一捧,觀衆大為起哄,由此陳德林的名字就大起來了。

     存心苦練奮鬥到底 德林不久就倒了嗆,六七年未能唱戲,可是他奮鬥了好幾年。

    每日清早,太陽不出,就在先農壇及天壇壇根,去喊嗓子,風雨無阻,一日未嘗少懈。

    自己常難過,且氣的哭,自己說:為什麼别人可以平平安安的把嗓子回複過來,單我受此又冷又累之罪呢?自己蹲在城根,哭會子,無法,還得起來蹓。

    往壇根去蹓嗓子的人很多,正倒嗆的人,固然要蹓,平常也都要蹓一蹓,因為倘不預先喊一喊,則到館子時,嗓音不受使用。

    凡蹓嗓子,必須在人煙稀少之處,否則左右鄰居,嫌吵的慌,壇根左近,人家很少,所以都要來此。

    所謂蹓嗓子者是一邊走一邊喊,喊者為的是使嗓音灣轉如意,走者為的氣壯,所以大多數唱戲之人,都要每早蹓蹓嗓子。

    蹓嗓的人雖很多,但像德林去的這樣早,蹓的時間這樣久的人,實在不多。

    所以他自己難過,也常有同行的親友們,遇到常勸勸他,請他不要太苦。

    但他的主意早拿定,無論多苦,也要奮鬥到底,決不灰心。

     譚鑫培說過他一句話,他最不愛聽。

    一日同老譚談天,老譚說:德林(此話并非不客氣,他們常在一起,譚又比陳大十幾歲,所以往往呼名)你見過哪一個好腳,是由壇根兒出身哪?隻要祖師爺賞飯吃,總不會餓着。

    言外是你不必受這個苦,倘祖師爺不賞飯吃,你受多大的苦,也沒有用。

    老譚這幾句話,自然也有點開玩笑的性質,但德林聽了他這幾句話,非常難過,一生不忘。

     有志竟成嗓音複原 記得民國七八年之間,我們幾個人談天,德林又提這幾句話來,我說:譚老闆這幾句話,并沒什麼毛病啊?他說:您可不知道,他是得意,他是驕傲,言外是祖師爺賞他飯吃,不賞我飯吃,他是好腳,他不用城根去蹓嗓子。

    我自從聽了他這幾句話之後,回到家裡,越想越有氣,越想越覺着自己不夠勁,繼而一想,你說我不成不是?我偏要用功,祖師爺不給我嗓音,我沒有法子,我拼命地用功,祖師爺對我也沒有法子,鬧得他不好意思喽,也許給我條好嗓子。

    他說到這兒,我插了幾句話:說你這種辦法,深合古人的意思。

    從前有一位學者說過兩句話:越讀越不中(中舉人進士也),我其奈命何?越不中越讀,命其奈我何?就是你這種辦法。

    德林哈哈大笑,說:我也不敢跟祖師爺鬧氣,不過我就是苦奔前程,倘乎嗓子回來,也好自己争這口氣。

    由此我更是天天去壇根,蹓兩個鐘頭,回家還要唱兩段,如此者不到二年的工夫,嗓音居然有了希望。

    越高興越起勁了。

    如此者又幾個月,居然回來了。

    那個時候還沒有在館子中唱戲,一次演堂會戲,我暗含着求了求朋友,跟譚老闆、劉永春來了一出《二進宮》。

    未唱之前,譚老闆以為我唱不下去,一上台,他驚訝極了,他問我你用私功來着吧?我說由壇根練出來的。

    他大笑,還記得他說的那一句話。

    德林對此事,極為得意,這一套話,是他在民國八九年告訴我的。

    我說有志者事竟成,這種志氣,後輩當以為法。

     内庭供奉一鳴驚人 德林經過一番苦用功之後,到了光緒八九年,嗓音居然好轉,漸漸受人歡迎。

    不過那時,青衣的前輩,有時小福、餘紫雲,下至張紫仙諸人,青年的青衣,則有孫怡雲、吳順林諸人,所以德林不能大紅,以後嗓音越來越好,慢慢就紅起來了。

    光緒十六年挑入升平署當差,做了内庭供奉,在宮中第一次演戲,是同孫菊仙、穆鳳山二人合演的《二進宮》。

    那時孫菊仙正是氣足聲洪的時候,穆鳳山也是大名鼎鼎,德林的嗓音剛回來年月不久,也是正好聽的時候,西後大樂,很誇獎這出,說孫某(孫在升平署的名字确系孫菊仙,但西後不管他叫菊仙,德林述說此一段故事時,曾告訴我,但我忘了)這出戲,比金福好(宮中永遠呼金福,不曰叫天,亦不名鑫培);德林剛出馬,也還配的上。

    西後說完之後回宮,後台諸人,一齊給德林道喜,說這是百年不遇的事情,剛挑上差使,頭一次演戲,就蒙佛爺(此指西後)指名誇獎,是以往沒有的。

    德林當然也非常得意,他曾說:回家來,幾幾乎三夜沒睡好覺。

    因為在宮中當差的名腳,都知道了這件事情,回家來,一個傳十個,十個傳百個,第二天大家就都知道了,都來探詢。

    家中人也都問,是怎麼個情形,于是鬧的家中人來人往,熱鬧了好幾天。

    他自己一想:頭一次雖然得了好,以後更得小心,從此便害起怕來。

    幸爾以後接續演了幾次,都沒有出毛病,才放了心。

    由此一來,不但宮中得了面子,連外邊搭班也容易多了。

    這個班也來約,那個班也來請,從此便發達起來。

    而逢到宮裡去演戲,升平署總管太監,也特别照應,諸事代出主意。

    後來更是特别用功,天天吊嗓子,并且常想:我這嗓子,既是由壇根蹓出來的,不要忘了壇根的好處,每逢無風無雨的天氣,還要時時到壇根走走。

    一次老譚同他取笑,說:你在壇根,已經蹓出來了一個陳德林,幹嗎還去,還要蹓出一個雙料的陳德林來嗎?德林大樂,後來同我說:譚老闆說這句話不要緊,我總算争過這口氣來了。

    我說有志者事竟成,此之謂也。

     清宮演戲規矩 德林到宮中當差後,升平署總管太監,待他很好,給他說了許多演戲的規矩。

    這不但于德林當差有關,而且也可以算是宮中演戲的掌故,現在附帶着談談。

     吹将軍令清宮演戲,未開戲之前,不先打通。

    打通者,所謂擂鼓三通也。

    北平營業戲,則開戲之前,非先打通不可,且永遠打三次,方接着開戲,宮中則無此例。

    皇帝或西後,由他住的地方,到看戲的地方,當然有相當的距離。

    皇帝動身來看戲時,便有太監來報告,隻略一動身,戲台上便有四個場面,用唢呐吹《将軍令》牌子,一直吹到皇帝到來,入了座,方才止住,随即開戲。

     場面穿駕衣駕衣者,用紅緞或綠緞制成,寬袖長及膝蓋之下,繡小團花,菊花或葵花。

    凡大駕鹵簿打執事儀仗人員,都須穿此。

    故名駕衣。

    宮中給皇帝皇後等擡肩輿之人,也須穿此。

    社會中出殡擡棺罩者,也都穿此。

    講究的人家,連打執事的人,也要穿此。

    不過宮中是緞底繡花,外邊是布底畫花就是了。

    宮中所有場面,無論打鼓、拉胡琴、小鑼、大鑼等等,都要穿此。

    最初外邊場面人員,進宮當差,乍穿此衣,頗以為美,往往以此自豪,對同行之未得進宮之人說:你們穿過駕衣嗎?當然是很驕傲的意思了,後來大家才知道,這就是出殡杠夫所穿的駕衣,有人回答說:我沒有穿過,我就是看見杠夫打執事的穿過。

    由此宮中當差之人,才不得意了。

    不但不得意,且有點諱言之了。

     德林清宮扮靈官 跳靈官宮中演戲,雖不打通,但須跳靈官,名曰淨台。

    至少四位,或八位十六位,倘遇大禮節,則扮三十二位。

    聽說有一次扮過六十四位。

    這可以說是熱鬧喽為止了。

    一次派德林扮靈官,德林說:我扮靈官?靈官歸淨腳應行,生腳都不管,旦腳更不管了,祖師爺的規矩,旦腳不許動朱筆(關公勾臉所用之筆,故旦腳不許動,其實這都是從前鄙視女界的思想)。

    總管太監說:你打量你們外頭哪?祖師爺的規矩,你們自然應該遵守,但是皇帝讓扮就得扮,祖師爺也不敢違抗聖旨!每逢遇到大節日,是好腳都得扮,這次讓你扮,是擡舉你;你就扮罷,沒錯兒。

    當時扮者,尚有鑫培、桂芬、桂官諸人。

    德林在科班中,當然學過武的,跳的還是很随的上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