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曹雪芹》
關燈
小
中
大
拙作《曹雪芹》,如果按計劃,現在應該寫下卷了。可直到今天,中卷還未完全脫稿。如果羅列原因,也可以說上一大把。但我想,不必細說,讀者們也會諒解的。
不過,有一點,還是要說一下,就是我自己有一種緊迫感。而這種緊迫感,并未起催化作用,而是相反。這就應了一句古語:“欲速則不達”。
去年五六月間,和耀群同去江南,探尋曹雪芹遊蹤,走了十個城市,喚起我一些想法。那就是曹雪芹是捕捉了大江南北的人情風味,熔一爐而冶之,這也許是形成《紅樓夢》獨特美學魅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遠方有一位批評家曾說過,我有過這樣的意圖:“一方面加強作品的民族風格與民族氣派;另一方面又陶醉于十九世紀西方小說所具有的性質:真實的美學。”這位批評家可能是對的。但同時,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意圖,即要了解曹雪芹的美學觀點,才能寫出他這個人來。
不錯,西洋畫為我們帶來了透視法。可是,在這以前國畫也不能完全用“單線平塗”概括得了的。中國人很早就懂得一切事物都是由單系統到多系統、由簡單到複雜的。但是,必須掌握了這全面事物的内在與外在的統一之後,才能做到“洗盡鉛華歸平淡”呢!我們不妨以水墨畫為例,水墨畫講求墨分五色,這不僅是色感問題,而是有遠近濃淡光影之分了。齊白石畫的蜜蜂,翅膀是振動的,蝦是透明的,從中表現出生命的動态來。
在南行的考察中,我試圖有意去追溯曹雪芹所處的時代氛圍,把它複現出來。我的企圖顯然沒能實現,但也并不為它曠時廢日而有所懊惱。
總之,我試圖盡量避免用現代的詞彙和情感去刻畫二百年前的人物,同時也想和讀者一起同感時光倒流。這就需要多花一點兒時間了。至于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那是必然的。為了适應這一點,我就須把已寫得的稿子,多作一些修改。雖然我不贊成像賈島那樣“苦吟”,但我缺乏的正是“倚馬可待”的“捷才”。誰要看到我謄清前的原稿,就會看到它被改得一塌糊塗的面貌。小改尚且如此,何況大改呢?何況我又頭腦昏愦,經常顧此失彼呢?
現在,僅就具體體會,略談一些兒。我和耀群由孔祥賢陪同去參觀南京雲錦研究所時,感謝朱守如、朱楓工程師為我們介紹情況。誰知于無意中又碰到耀群小學時代的同學徐鐘傑,真是喜出望外。
我們到研究所時,已經到下班的時候了,幾位老師傅聽到我們想了解清代傳統操作情況,都高興留下來,并且由兩位年紀最大的老師傅,重上織機,為我們表演織錦。
我請教他們:在清代是否就是這樣操作呢?中間經過什麼重大的改變嗎?他們親切地告訴我,二百年前正是這樣操作的。
可惜,時間已晚,我不好請老師傅們在織機上工作過久,便拍了照片,依依告别,匆匆離去。
真是無巧不成書。不久前我們的民族手工藝師傅們,帶着展品出國表演工藝程序,出國前在北京預展。我又有機會看到川錦的傳統操作表演。也是由兩位老師傅親自表演的。他們答應我的請求,不但不嫌麻煩地表演操作過程,還詳細地為我講解。和南京雲錦研究所見到的,幾乎沒什麼兩樣。
比如,南京香林寺,是和織造府有水路相通的,如果女眷進香,不必走過大街小巷,隻由水道撐着船兒,便可進入香林寺了。這都是由吳新雷、孔祥賢二位紅學愛好者,帶領到實地勘察過,才能了解的。
又比如,“冠雲峰”和“瑞雲峰”這兩塊最大的太湖石,由于親眼得見它們的婀娜多姿的情趣,才使人久久不能忘懷。單單從這兩塊石頭上面,去回溯當年的園林風貌,也必然是甲冠全國的。
目前存在的揚州瓊花,據說又名“聚八仙”。諸如此類的情況,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些具體事物,雖然并不一定在創作中全都反映出來,但是,在構思時能夠考慮得到,還是有好處的。因此,對全局也自會有牽動呢。
當然,這期間要把二年前就預定要編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和香港三聯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文集”編出來,由于搜尋文稿和整理出一個創作年表,費去耀群很多時間。雖然參考了海内外熱心朋友們寄來的年表,也還難說已經準确,更難說是完全。但,時間已經填進去了。
寫到這裡,也并沒能解除我的緊迫感。但願南飛的紫燕,請帶去這遲書的信息,傳向海的遠方吧!
(原載《深圳特區報》,1982年12月13日)
不過,有一點,還是要說一下,就是我自己有一種緊迫感。而這種緊迫感,并未起催化作用,而是相反。這就應了一句古語:“欲速則不達”。
去年五六月間,和耀群同去江南,探尋曹雪芹遊蹤,走了十個城市,喚起我一些想法。那就是曹雪芹是捕捉了大江南北的人情風味,熔一爐而冶之,這也許是形成《紅樓夢》獨特美學魅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遠方有一位批評家曾說過,我有過這樣的意圖:“一方面加強作品的民族風格與民族氣派;另一方面又陶醉于十九世紀西方小說所具有的性質:真實的美學。”這位批評家可能是對的。但同時,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意圖,即要了解曹雪芹的美學觀點,才能寫出他這個人來。
不錯,西洋畫為我們帶來了透視法。可是,在這以前國畫也不能完全用“單線平塗”概括得了的。中國人很早就懂得一切事物都是由單系統到多系統、由簡單到複雜的。但是,必須掌握了這全面事物的内在與外在的統一之後,才能做到“洗盡鉛華歸平淡”呢!我們不妨以水墨畫為例,水墨畫講求墨分五色,這不僅是色感問題,而是有遠近濃淡光影之分了。齊白石畫的蜜蜂,翅膀是振動的,蝦是透明的,從中表現出生命的動态來。
在南行的考察中,我試圖有意去追溯曹雪芹所處的時代氛圍,把它複現出來。我的企圖顯然沒能實現,但也并不為它曠時廢日而有所懊惱。
總之,我試圖盡量避免用現代的詞彙和情感去刻畫二百年前的人物,同時也想和讀者一起同感時光倒流。這就需要多花一點兒時間了。至于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那是必然的。為了适應這一點,我就須把已寫得的稿子,多作一些修改。雖然我不贊成像賈島那樣“苦吟”,但我缺乏的正是“倚馬可待”的“捷才”。誰要看到我謄清前的原稿,就會看到它被改得一塌糊塗的面貌。小改尚且如此,何況大改呢?何況我又頭腦昏愦,經常顧此失彼呢?
現在,僅就具體體會,略談一些兒。我和耀群由孔祥賢陪同去參觀南京雲錦研究所時,感謝朱守如、朱楓工程師為我們介紹情況。誰知于無意中又碰到耀群小學時代的同學徐鐘傑,真是喜出望外。
我們到研究所時,已經到下班的時候了,幾位老師傅聽到我們想了解清代傳統操作情況,都高興留下來,并且由兩位年紀最大的老師傅,重上織機,為我們表演織錦。
我請教他們:在清代是否就是這樣操作呢?中間經過什麼重大的改變嗎?他們親切地告訴我,二百年前正是這樣操作的。
可惜,時間已晚,我不好請老師傅們在織機上工作過久,便拍了照片,依依告别,匆匆離去。
真是無巧不成書。不久前我們的民族手工藝師傅們,帶着展品出國表演工藝程序,出國前在北京預展。我又有機會看到川錦的傳統操作表演。也是由兩位老師傅親自表演的。他們答應我的請求,不但不嫌麻煩地表演操作過程,還詳細地為我講解。和南京雲錦研究所見到的,幾乎沒什麼兩樣。
比如,南京香林寺,是和織造府有水路相通的,如果女眷進香,不必走過大街小巷,隻由水道撐着船兒,便可進入香林寺了。這都是由吳新雷、孔祥賢二位紅學愛好者,帶領到實地勘察過,才能了解的。
又比如,“冠雲峰”和“瑞雲峰”這兩塊最大的太湖石,由于親眼得見它們的婀娜多姿的情趣,才使人久久不能忘懷。單單從這兩塊石頭上面,去回溯當年的園林風貌,也必然是甲冠全國的。
目前存在的揚州瓊花,據說又名“聚八仙”。諸如此類的情況,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些具體事物,雖然并不一定在創作中全都反映出來,但是,在構思時能夠考慮得到,還是有好處的。因此,對全局也自會有牽動呢。
當然,這期間要把二年前就預定要編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和香港三聯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文集”編出來,由于搜尋文稿和整理出一個創作年表,費去耀群很多時間。雖然參考了海内外熱心朋友們寄來的年表,也還難說已經準确,更難說是完全。但,時間已經填進去了。
寫到這裡,也并沒能解除我的緊迫感。但願南飛的紫燕,請帶去這遲書的信息,傳向海的遠方吧!
(原載《深圳特區報》,1982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