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茶叙
關燈
小
中
大
《紅樓夢》像一塊灼熱的隕石一樣,從天空落到地上。
經過大氣摩擦,燦散出無數火花,在消耗自我的途中,發出了絢爛的異彩。
石頭落在地面上,經過兩百多年風刀霜劍,不但沒有失去溫度,反而越發升溫加熱,多次掀起熱浪紅潮。
這股熱浪有極大的沖擊力和強烈的吸引力,這就使得世上出現了“說不完的《紅樓夢》,寫不盡的曹雪芹”。
曹雪芹浩瀚博大,詭谲荒唐,背經叛道,任性狂放,野馬遊缰,生面别開,甚至把眼光還看到了海的另一邊:“海南春曆曆,焉得不關心”,就可證明這一點。
他可真算得上一個“無事忙”,對于海外真真國的“真真”,他也還要關心思慕呢!曹雪芹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話說清代是我國疆土最大的時代。
元朝是依靠快馬加鞭來擴展區域的,馬蹄窩裡的馬尿被太陽曬幹以後,版圖就變色了,原來元朝不懂得在哪兒建立行政區,所以清代我國的版圖最大是名實相符的。
武則天在長安金銮殿前接見外國貢使,乾隆則在熱河行宮萬木林前接見西洋使臣。
馬可波羅沒有看到阿房宮,也沒有看過北京紫禁城,在走過盧溝橋以後,隻看到元大都鋪地“金磚”的宮室,就已驚歎不已了。
“金磚”是鋪地的磚,有實物可查。
這和蘇子由看到汴京的建築群就歎為觀止,如出一轍。
曹雪芹則不然,他不懂得什麼叫滿足,他用筆營造了一座“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大觀園”。
他使天上的伊甸園落入人間。
在這座“伊甸園”裡開展了一套融會貫通東南西北的人事傳奇。
曹雪芹的文字像當年織造署織出的錦緞一樣,越看越逗人愛,越想越體會得深。
神龍不見首尾,隻覺漫天匝地,麟爪飛揚。
讀《紅樓夢》的人,千千萬萬,理解不同,形色各異。
加上時代不同,社會變遷,讀者本身也在變,他們的感受自然也不同。
這就出現各種理解、各種評論,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但是,自從母系社會解體以後,像“婦好”那樣的人物,就不再複現了。
從“子見南子”之後,女人就被子路給推到聖人門外了。
女人和小人同上了一個“天平”。
從此,再沒得到翻身出頭的日子。
中國曆史有文字記載很早,在禹、啟時代,本來脫離隻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時代沒幾天,啟便不知有母了。
在後羿的族群裡,嫦娥幹脆被送上了月亮,也就是把母系社會白白贈送給月亮,隻有在月亮上去立腳了。
馬王堆出土的帛畫,畫上出現的嫦娥,已經無事可做,隻有坐在月牙兒上,一個人蕩秋千。
從她身上已經找不出一丁點兒“婦好”的風度了。
嫦娥在随着月牙兒蕩漾,曆史在前進,後來出現了無數知名女性,但都沒有逃出《五美吟》的結局。
《紅樓夢》被人稱為舉世無雙之作。
因為曹雪芹看見了,寫到了,也勝利了。
當然,《紅樓夢》也不是無可挑剔的,有些問題早已被人指出,如林黛玉、薛寶钗進“大觀園”時,年齡過小,以及巧姐兒的忽大忽小……諸如此類的問題還不少。
這與曹雪芹披閱十載的創作态度,很說不過去。
朱淡文認為《紅樓夢》是按長篇小說形式寫的,後來才剪接成為章回小說,以現在的模樣出現。
她精心地找出文字的剪刀痕。
我個人認為這個發現很有價值。
我有一個推想,當時日本已經有了《源氏物語》,西洋已有了大量的長篇小說。
雖然都未轉譯成中文,但形式是存在的。
也可能曹雪芹已經寓目,啟發他如法炮制,後因擔心讀者一時不易接受,才剪接成章回小說的面目。
《紅樓夢》也有敗筆(偉大作家的作品并不是改一字也不行的。
《紅樓夢》抄本,被人擅自改動處還少嗎?)。
姑舉一例: “隻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绛珠草始得久延歲月。
後來既受天地精華,複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 這個“僅”字,說明绛珠草修行沒有“一次到位”。
雖得換成人形,但“僅”修成個“女身”,這和修成“男身”還差着等級,也就是說“女身”不及“男身”。
所以說是敗筆,和曹雪芹的整體寫法不相适應。
因為《紅樓夢》是一本“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控訴書。
他認為女人比男人強,但命運注定都比男人差,這是不公平的。
《紅樓夢》自從傳到讀者手裡,就受到普遍稱贊,相互傳抄,不胫而走。
一天比一天惹起讀者熱情稱道,而形成一種紅潮,人們稱之為“紅學”,這是文學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這樣看來,《紅樓夢》似乎很易理解,但是它又極不易理解。
《紅樓夢》作者預料到這一點,所以自己特别标明了作書的本意:“大抵言情”、“實錄其事”。
但是
經過大氣摩擦,燦散出無數火花,在消耗自我的途中,發出了絢爛的異彩。
石頭落在地面上,經過兩百多年風刀霜劍,不但沒有失去溫度,反而越發升溫加熱,多次掀起熱浪紅潮。
這股熱浪有極大的沖擊力和強烈的吸引力,這就使得世上出現了“說不完的《紅樓夢》,寫不盡的曹雪芹”。
曹雪芹浩瀚博大,詭谲荒唐,背經叛道,任性狂放,野馬遊缰,生面别開,甚至把眼光還看到了海的另一邊:“海南春曆曆,焉得不關心”,就可證明這一點。
他可真算得上一個“無事忙”,對于海外真真國的“真真”,他也還要關心思慕呢!曹雪芹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話說清代是我國疆土最大的時代。
元朝是依靠快馬加鞭來擴展區域的,馬蹄窩裡的馬尿被太陽曬幹以後,版圖就變色了,原來元朝不懂得在哪兒建立行政區,所以清代我國的版圖最大是名實相符的。
武則天在長安金銮殿前接見外國貢使,乾隆則在熱河行宮萬木林前接見西洋使臣。
馬可波羅沒有看到阿房宮,也沒有看過北京紫禁城,在走過盧溝橋以後,隻看到元大都鋪地“金磚”的宮室,就已驚歎不已了。
“金磚”是鋪地的磚,有實物可查。
這和蘇子由看到汴京的建築群就歎為觀止,如出一轍。
曹雪芹則不然,他不懂得什麼叫滿足,他用筆營造了一座“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大觀園”。
他使天上的伊甸園落入人間。
在這座“伊甸園”裡開展了一套融會貫通東南西北的人事傳奇。
曹雪芹的文字像當年織造署織出的錦緞一樣,越看越逗人愛,越想越體會得深。
神龍不見首尾,隻覺漫天匝地,麟爪飛揚。
讀《紅樓夢》的人,千千萬萬,理解不同,形色各異。
加上時代不同,社會變遷,讀者本身也在變,他們的感受自然也不同。
這就出現各種理解、各種評論,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但是,自從母系社會解體以後,像“婦好”那樣的人物,就不再複現了。
從“子見南子”之後,女人就被子路給推到聖人門外了。
女人和小人同上了一個“天平”。
從此,再沒得到翻身出頭的日子。
中國曆史有文字記載很早,在禹、啟時代,本來脫離隻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時代沒幾天,啟便不知有母了。
在後羿的族群裡,嫦娥幹脆被送上了月亮,也就是把母系社會白白贈送給月亮,隻有在月亮上去立腳了。
馬王堆出土的帛畫,畫上出現的嫦娥,已經無事可做,隻有坐在月牙兒上,一個人蕩秋千。
從她身上已經找不出一丁點兒“婦好”的風度了。
嫦娥在随着月牙兒蕩漾,曆史在前進,後來出現了無數知名女性,但都沒有逃出《五美吟》的結局。
《紅樓夢》被人稱為舉世無雙之作。
因為曹雪芹看見了,寫到了,也勝利了。
當然,《紅樓夢》也不是無可挑剔的,有些問題早已被人指出,如林黛玉、薛寶钗進“大觀園”時,年齡過小,以及巧姐兒的忽大忽小……諸如此類的問題還不少。
這與曹雪芹披閱十載的創作态度,很說不過去。
朱淡文認為《紅樓夢》是按長篇小說形式寫的,後來才剪接成為章回小說,以現在的模樣出現。
她精心地找出文字的剪刀痕。
我個人認為這個發現很有價值。
我有一個推想,當時日本已經有了《源氏物語》,西洋已有了大量的長篇小說。
雖然都未轉譯成中文,但形式是存在的。
也可能曹雪芹已經寓目,啟發他如法炮制,後因擔心讀者一時不易接受,才剪接成章回小說的面目。
《紅樓夢》也有敗筆(偉大作家的作品并不是改一字也不行的。
《紅樓夢》抄本,被人擅自改動處還少嗎?)。
姑舉一例: “隻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绛珠草始得久延歲月。
後來既受天地精華,複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 這個“僅”字,說明绛珠草修行沒有“一次到位”。
雖得換成人形,但“僅”修成個“女身”,這和修成“男身”還差着等級,也就是說“女身”不及“男身”。
所以說是敗筆,和曹雪芹的整體寫法不相适應。
因為《紅樓夢》是一本“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控訴書。
他認為女人比男人強,但命運注定都比男人差,這是不公平的。
《紅樓夢》自從傳到讀者手裡,就受到普遍稱贊,相互傳抄,不胫而走。
一天比一天惹起讀者熱情稱道,而形成一種紅潮,人們稱之為“紅學”,這是文學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這樣看來,《紅樓夢》似乎很易理解,但是它又極不易理解。
《紅樓夢》作者預料到這一點,所以自己特别标明了作書的本意:“大抵言情”、“實錄其事”。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