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屋檐下》[1]
關燈
小
中
大
他們占到地利,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中心。
這是一種不可挽救的錯誤,他們雖說供給我們最多的笑料,我們願意有時候把他們搬上樓去。
他們險些抵消三個主要人物的糾紛或者戲劇。
從觀衆的喜愛,我們明了趙家夫婦凡事參預的意外收獲,作者給了他們豐盈的生命,然而臨到戲劇的主要人物,他的筆緻顯然缺乏活潑。
依照故事的發展,他們的戲劇應當最多依照場面的處理,他們得到更多的機會發揮。
匡複出了監獄,第一個思想就是見到林志成打聽妻小的下落從林志成的談話,他發現他霸占了他的妻小觀衆等待他們的沖突。
林志成的忏悔減輕了沖突的可能。
第一幕在楊彩玉買菜回來的時候閉幕。
不遲不早,正好把觀衆帶進第二幕,急于知道會晤的結果。
晤談的結果是零。
觀衆擔心的沖突也成了零。
恍若無事,戲劇在洗塵接風之中進行。
作者抛開“陳舊的機器”,用人情世故解決浪漫傳奇的企待。
一個弱者型的林志成,由于絕望,反而有了勇氣。
楊彩玉随哪一個男子走?直到第二幕閉幕,觀衆僅僅發現一個可能,物歸原主,林志成犧牲自身,成全十年前志同道合的一對夫婦。
第三幕把驚異帶給觀衆:他們猜錯了,匡複一個人來,如今一個人去,風平了,浪靜了,一切仍歸原狀。
就在匡複認識真實情形(楊彩玉依戀林志成)的時候,他聽到一種仿佛來自天上的啟示:他從兒童的歌唱重新獲得他将近喪失(或者牢獄生活摧毀)的勇氣。
這裡形成全劇的高潮。
我們必須譴責作者,他缺乏語言與動作完成他情節上巧妙的布置。
語言是抽象的,動作是細微的,這三個主要人物——特别是那對舊夫婦——永遠感情用事地自相表白。
作者不曾深入他們的靈魂,那深緻而反常的靈魂,用具體的直接動作表現他們的心境。
我們看不出匡複十年前曾經是一個倔強的革命者。
假如監獄改變了他的性格,作者應當拿事實給我們看。
我們僅僅聽到他一些小家子氣的反複的怨詈和感慨。
他們似乎在背誦論文,或者分析情感,作者或許以為他們屬于知識分子,是生活拖下來的理想者,不免多給了他們若幹身份上可有的理論和名詞。
然而正因為和作者屬于同一階級,兩相接近,他順手就把自己的文字借給人物。
于是,缺乏自己的語言,人物淪為情節的傀儡,不複屬于真實的血肉,因而也就失卻他們的輪廓。
黯然無色,重逢本身加強了全劇另一缺陷。
五家人家的故事平行向前,而樓上樓下各自為政,在現實上或許真實,在進行上未免冒險。
平行向前,主要情節如若失于荏弱,因而招緻厭倦,觀衆容易立即調轉視線,随意就樓上樓下物色一己鐘情所在。
從第二幕起,《上海屋檐下》時時流露這種喧賓奪主的傾向。
即使是社會問題性質的嚴肅劇,《上海屋檐下》蘊藉的表現,防止不了作者宣洩心頭的要求。
我們方才說起林葆珍,顯然她是作者意之所屬一個文盲世界的天使,課餘之後去做小先生她的歌唱近似啟示,奇怪的是她沒有在這裡提起社會革命,如一切左翼作家所應為,更沒有以十年前的革命立場鼓舞匡複,最後一句乃是:“大家聯合起來救國家。
”我相信沒有一位觀衆會起疑問,說這是怎麼回子事,劇中沒有一件事往這方面發展,作者卻叫他的光明人物把“國家”兩個大字擺在她的觀衆面前?一種什麼東西,神差鬼遣,在這首促成全劇高潮與認識的童歌裡面,把“國家”(不是全劇提出的某種社會)作為我們努力的最高的鹄的。
是什麼東西,觀衆未嘗考慮,作者未嘗考慮,然而意之所至,心有所會,沒有人覺得奇突,全以共鳴的心情接受下來。
千百年之後,或許有人重新要問,把這看做《上海屋檐下》一個小小瑕疵。
今天我們不妨先自說破,觀衆和作者全不錯,作祟的另有一東西,叫做時代精神,在這下面我們生活着。
我們正好借用立波先生一句話,這是“九一八”以後新興文學的特征。
庚子以來的民族觀念,中間因為官吏的内讧,軍人的争霸,階級的鬥争,閃在糾紛的外圍,終于一個當前的更大危機把它更清楚地展開。
我們不再計較過去,一切朝着一個新的頂尖發揚,國家至上成為我們共同的口号。
《上海屋檐下》并不直接隸屬于這種傾向,全劇人物僅僅李陵碑是“一二八”的犧牲者,而且站在陪襯地位。
作者雖說不曾正面指出匡複為了什麼下獄,我們明白他是黨争之下的一個政治犯。
“八一三”綏靖了我們的疑慮、怨恨、猜忌與恚怒。
我們來到了一個新時代,雖然我們久已準備它來,它來了,我們必須重新衡量一切。
從前我們責難的政府,如今似乎得到我們的信任,和人民結成牢不可破的一體。
希望不複更是怨望,人人把心力用在它的美滿實現。
我們有了風起雲湧的抗戰文學。
劇本和報告,由于普遍的需要,就量而言,幾乎成了“八一三”以來文學上唯一富裕的收獲。
《一年間》是其中最有光輝的一個劇本。
在這抗戰的第一年,毀了無數城市,失了無數州縣,死了無數軍民,傷了無限元氣,在這浩大的劫運的廢墟之中,我們的民族以自力而更生。
我們不複憂郁了,我們蔑棄現時,因為最後勝利是我們的信仰,和殉教者一樣,我們相信未來。
《一年間》是現實的,和《上海屋檐下》同樣現實,然而就它的使命來看,我們簡直可以把它歸入象征劇。
為了象征新生的意義,作者差遣新婦懷了足足十二個月的孕,忘記在對話之中稍稍加以說明。
這裡是一個空軍将士的親族,父親攜着他的新婦,帶着一家大小,輾轉流離,逃在上海避難。
在藝術上,夏衍先生依然慎重将事,他不誇張他的情緒,一切依據人情,不求過分,不作無益的呐喊。
我們很少從對話發現幾句演說。
它們忠實于性格,忠實于環境,同時,語語恰切,屬于生活,因而也就如出肺腑,屬于我們尋常然而英勇的人性。
這裡表現的是一種清醒的現實,敵人要是不相信我們這些老百姓怎樣堅持抗戰,《一年間》值得他們一讀。
他們會發現他們所贊美的一位憂郁氣質的作家,往日努力于介紹他們的文學,經過一年的颠沛與磨煉,來到平靜然而有為的現實主義。
一九四二年一月 (選自《咀華二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 *** [1]本文原題《夏衍論》,署名李健吾,連載于《大公報·文藝》(香港),分别為1941年2月21日,22日,24日,25日,26日,27日,3月3日,3月5日(共8次)文末加有注:“附注:本文資料多得叔厚于伶二兄之助,僅此緻謝。
所有中間查證出處,報紙篇幅有限,現均略去。
本文收入文化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咀華二集》,讀者請另參閱。
”本文收入1942年《咀華二集》初版本(文化生活出版社版)時,改為《夏衍》,最後改題為《上海屋檐下》,收入《咀華二集》1947年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編者 [2]參閱《小市民》序,曾經在《大美報》刊出。
這是一種不可挽救的錯誤,他們雖說供給我們最多的笑料,我們願意有時候把他們搬上樓去。
他們險些抵消三個主要人物的糾紛或者戲劇。
從觀衆的喜愛,我們明了趙家夫婦凡事參預的意外收獲,作者給了他們豐盈的生命,然而臨到戲劇的主要人物,他的筆緻顯然缺乏活潑。
依照故事的發展,他們的戲劇應當最多依照場面的處理,他們得到更多的機會發揮。
匡複出了監獄,第一個思想就是見到林志成打聽妻小的下落從林志成的談話,他發現他霸占了他的妻小觀衆等待他們的沖突。
林志成的忏悔減輕了沖突的可能。
第一幕在楊彩玉買菜回來的時候閉幕。
不遲不早,正好把觀衆帶進第二幕,急于知道會晤的結果。
晤談的結果是零。
觀衆擔心的沖突也成了零。
恍若無事,戲劇在洗塵接風之中進行。
作者抛開“陳舊的機器”,用人情世故解決浪漫傳奇的企待。
一個弱者型的林志成,由于絕望,反而有了勇氣。
楊彩玉随哪一個男子走?直到第二幕閉幕,觀衆僅僅發現一個可能,物歸原主,林志成犧牲自身,成全十年前志同道合的一對夫婦。
第三幕把驚異帶給觀衆:他們猜錯了,匡複一個人來,如今一個人去,風平了,浪靜了,一切仍歸原狀。
就在匡複認識真實情形(楊彩玉依戀林志成)的時候,他聽到一種仿佛來自天上的啟示:他從兒童的歌唱重新獲得他将近喪失(或者牢獄生活摧毀)的勇氣。
這裡形成全劇的高潮。
我們必須譴責作者,他缺乏語言與動作完成他情節上巧妙的布置。
語言是抽象的,動作是細微的,這三個主要人物——特别是那對舊夫婦——永遠感情用事地自相表白。
作者不曾深入他們的靈魂,那深緻而反常的靈魂,用具體的直接動作表現他們的心境。
我們看不出匡複十年前曾經是一個倔強的革命者。
假如監獄改變了他的性格,作者應當拿事實給我們看。
我們僅僅聽到他一些小家子氣的反複的怨詈和感慨。
他們似乎在背誦論文,或者分析情感,作者或許以為他們屬于知識分子,是生活拖下來的理想者,不免多給了他們若幹身份上可有的理論和名詞。
然而正因為和作者屬于同一階級,兩相接近,他順手就把自己的文字借給人物。
于是,缺乏自己的語言,人物淪為情節的傀儡,不複屬于真實的血肉,因而也就失卻他們的輪廓。
黯然無色,重逢本身加強了全劇另一缺陷。
五家人家的故事平行向前,而樓上樓下各自為政,在現實上或許真實,在進行上未免冒險。
平行向前,主要情節如若失于荏弱,因而招緻厭倦,觀衆容易立即調轉視線,随意就樓上樓下物色一己鐘情所在。
從第二幕起,《上海屋檐下》時時流露這種喧賓奪主的傾向。
即使是社會問題性質的嚴肅劇,《上海屋檐下》蘊藉的表現,防止不了作者宣洩心頭的要求。
我們方才說起林葆珍,顯然她是作者意之所屬一個文盲世界的天使,課餘之後去做小先生她的歌唱近似啟示,奇怪的是她沒有在這裡提起社會革命,如一切左翼作家所應為,更沒有以十年前的革命立場鼓舞匡複,最後一句乃是:“大家聯合起來救國家。
”我相信沒有一位觀衆會起疑問,說這是怎麼回子事,劇中沒有一件事往這方面發展,作者卻叫他的光明人物把“國家”兩個大字擺在她的觀衆面前?一種什麼東西,神差鬼遣,在這首促成全劇高潮與認識的童歌裡面,把“國家”(不是全劇提出的某種社會)作為我們努力的最高的鹄的。
是什麼東西,觀衆未嘗考慮,作者未嘗考慮,然而意之所至,心有所會,沒有人覺得奇突,全以共鳴的心情接受下來。
千百年之後,或許有人重新要問,把這看做《上海屋檐下》一個小小瑕疵。
今天我們不妨先自說破,觀衆和作者全不錯,作祟的另有一東西,叫做時代精神,在這下面我們生活着。
我們正好借用立波先生一句話,這是“九一八”以後新興文學的特征。
庚子以來的民族觀念,中間因為官吏的内讧,軍人的争霸,階級的鬥争,閃在糾紛的外圍,終于一個當前的更大危機把它更清楚地展開。
我們不再計較過去,一切朝着一個新的頂尖發揚,國家至上成為我們共同的口号。
《上海屋檐下》并不直接隸屬于這種傾向,全劇人物僅僅李陵碑是“一二八”的犧牲者,而且站在陪襯地位。
作者雖說不曾正面指出匡複為了什麼下獄,我們明白他是黨争之下的一個政治犯。
“八一三”綏靖了我們的疑慮、怨恨、猜忌與恚怒。
我們來到了一個新時代,雖然我們久已準備它來,它來了,我們必須重新衡量一切。
從前我們責難的政府,如今似乎得到我們的信任,和人民結成牢不可破的一體。
希望不複更是怨望,人人把心力用在它的美滿實現。
我們有了風起雲湧的抗戰文學。
劇本和報告,由于普遍的需要,就量而言,幾乎成了“八一三”以來文學上唯一富裕的收獲。
《一年間》是其中最有光輝的一個劇本。
在這抗戰的第一年,毀了無數城市,失了無數州縣,死了無數軍民,傷了無限元氣,在這浩大的劫運的廢墟之中,我們的民族以自力而更生。
我們不複憂郁了,我們蔑棄現時,因為最後勝利是我們的信仰,和殉教者一樣,我們相信未來。
《一年間》是現實的,和《上海屋檐下》同樣現實,然而就它的使命來看,我們簡直可以把它歸入象征劇。
為了象征新生的意義,作者差遣新婦懷了足足十二個月的孕,忘記在對話之中稍稍加以說明。
這裡是一個空軍将士的親族,父親攜着他的新婦,帶着一家大小,輾轉流離,逃在上海避難。
在藝術上,夏衍先生依然慎重将事,他不誇張他的情緒,一切依據人情,不求過分,不作無益的呐喊。
我們很少從對話發現幾句演說。
它們忠實于性格,忠實于環境,同時,語語恰切,屬于生活,因而也就如出肺腑,屬于我們尋常然而英勇的人性。
這裡表現的是一種清醒的現實,敵人要是不相信我們這些老百姓怎樣堅持抗戰,《一年間》值得他們一讀。
他們會發現他們所贊美的一位憂郁氣質的作家,往日努力于介紹他們的文學,經過一年的颠沛與磨煉,來到平靜然而有為的現實主義。
一九四二年一月 (選自《咀華二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 *** [1]本文原題《夏衍論》,署名李健吾,連載于《大公報·文藝》(香港),分别為1941年2月21日,22日,24日,25日,26日,27日,3月3日,3月5日(共8次)文末加有注:“附注:本文資料多得叔厚于伶二兄之助,僅此緻謝。
所有中間查證出處,報紙篇幅有限,現均略去。
本文收入文化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咀華二集》,讀者請另參閱。
”本文收入1942年《咀華二集》初版本(文化生活出版社版)時,改為《夏衍》,最後改題為《上海屋檐下》,收入《咀華二集》1947年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編者 [2]參閱《小市民》序,曾經在《大美報》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