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籬下集》——蕭乾先生作[1]
關燈
小
中
大
一家鋪面的門額,通常少不了當地名流的款識。
一個外鄉人,孤陋寡聞,往往忽略落款的題簽,一徑去尋找那象征的标志,例如一面酒旗子,紙幌子,種種奇形怪狀的本色,那樣富有野蠻氣息,那樣燃灼愚人的智慧,而又那樣呈有無盡的詩意或者畫意。
《籬下集》好比鄉村一家新張的店鋪,前面沈從文先生的《題記》正是酒旗子一類名實相符的物什。
我這落魄的下第才子,有的是牢騷,有的是無聊,然而不為了飲,卻為了品。
所以不顧酒保無聲的殷勤,先要欣賞一眼竿頭迎風飄飄的布招子。
短短一千餘字的《題記》卻是一篇有力的宣言,态度率直的解釋。
沈從文先生把——文人——分做鄉下人城裡人。
他厭惡庸俗的後者,崇拜有朝氣的前者。
引人注目的更是他(一個鄉下人)寫作的信仰。
我們不妨把這段話完全抄來,做為推考的憑證: 曾經有人詢問我:“你為什麼要寫作?” 我告他我這個鄉下人的意見:“因為我活到這世界裡有所愛。
美麗,清潔,智慧,以及對全人類幸福的幻影,皆永遠覺得是一種德性,也因此永遠使我對它崇拜和傾心。
這點情緒同宗教情緒完全一樣。
這點情緒促我來寫作,不斷的寫作,沒有厭倦,隻因為我将在各個作品各種形式裡,表現我對于這個道德的努力。
……生活或許使我平凡與堕落,我的感情還可以向高處跑去,生活或許使我孤單獨立,我的作品将同許多人發生愛情同友誼。
” 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他作品裡面自來表現的人生觀的透辟的啟示。
譬如《邊城》,這顆精瑩的明珠,當我們看完思索的時候,我們便要覺出這段啟示的真誠和分量。
他頌揚人類的“美麗與智慧”,人類的“幸福”即使是“幻影”,對于他也是一種“德性”,因而“努力”來抓住,用“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這不僅是一種心向往之的理想,而是和“宗教情緒完全一樣”的情緒。
但是,讀者,當我們放下《邊城》那樣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傑作,我們的情思是否墜着沉重的憂郁?我們不由問自己,何以和朝陽一樣明亮溫煦的書,偏偏染着夕陽西下的感覺?為什麼一切良善的歌頌,最後總埋在一陣凄涼的幽噎?為什麼一顆赤子之心,漸漸褪向一個孤獨者淡淡的灰影?難道天真和憂郁竟然不可分開嗎? 自然,這和故事的進展相成相長。
然而什麼使作者這樣編排他的故事,換一句話,有什麼勢力在意識裡作祟,隐隐地定這樣一部作品的色彩、感覺和趨止? 不知道讀者如何解答,至于我,湧上我心頭的,是浪漫主義一個名詞,或者說準确些,盧騷這些浪漫主義者的形象。
我不是說沈從文先生,甚至于蕭乾先生,屬于浪漫主義。
一個名詞不是一部辭海,也不是一張膏藥,可以點定一個複雜的心靈活動的方向。
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不在兩兩相同,而在各自禀賦的殊異。
然而,這止不住一種共同或者近似的氣息流貫在若幹人的作品中間。
一個人的每部作品不見其屬于同一情調,而同一情調往往主有若幹不同作家的作品。
《九歌》《九章》可以成為兩種境界,《鳥賦》可以具有《離騷》的情緒。
所以,浪漫主義在文學史上作成一個時代的區分,到了批評上,卻用來解釋普遍的人性的一面。
讓我們引來盧騷一段話,饒恕上面的贅疣: 世上除去人,還有什麼東西知道觀察此外的一切,估量,籌劃,逆料它們的行動,它們的效律,把共同生存的情緒和單獨生存的情緒連結在一起的?……所以,說真個的,人是他栖止的地上的帝王因為他不僅馴服所有的走獸,他不僅用機智分配元素,實際地上隻有他獨自知道分配,憑借思維,甚至于遙遠的星宿他也弄做自己所有。
請你指給我看看,地上會有另一個走獸知道用火,知道贊美太陽。
什麼!我能夠觀察,認識生物和他們的關系我能夠感覺秩序,美麗,道德我能夠靜觀宇宙,把我舉向統治宇宙的主宰我能夠愛善,行善而我拿自己和獸相比,卑賤的人,是你可憐的哲學把你弄得和它們相仿或者不如說,你白想弄糟你自己你的禀賦天生和你的原則相對你行善的心情否認你的理論,甚至于你官能的妄用,随你怎樣也罷,全證明你官能的優越。
[2] 人為萬物之靈。
猶如孟子,浪漫主義者相信人性本善,罪惡由于社會組織的不良,或者學識的發展。
人生來尋找幸福,因為尋找幸福,反而陷入痛苦的漩渦。
同時寂寞,在這四顧茫茫的人海,注定是超人的命運。
他把情緒藏在心頭,把苦楚放在紙上。
火在裡面燒起,一直延到無遠無近的地域。
因而讀到十九世紀初葉的文學,我們遇見的幾乎全是眼淚鼻涕和嗚咽。
人類的良善和自然的美好終結在個性的發揚,而個性不蒙社會青睐,或者出于有意,獨自站在山頭傲嘯,或者出于無心,聽其沉在人海溷迹。
精神上全是孤獨。
憂郁是這裡僅有的花朵。
所以,與其把憂郁看做一種結果,不如看做一種本質。
沈從文先生(實際誰又不是?例如蕭乾先生)具有浪漫主義的
一個外鄉人,孤陋寡聞,往往忽略落款的題簽,一徑去尋找那象征的标志,例如一面酒旗子,紙幌子,種種奇形怪狀的本色,那樣富有野蠻氣息,那樣燃灼愚人的智慧,而又那樣呈有無盡的詩意或者畫意。
《籬下集》好比鄉村一家新張的店鋪,前面沈從文先生的《題記》正是酒旗子一類名實相符的物什。
我這落魄的下第才子,有的是牢騷,有的是無聊,然而不為了飲,卻為了品。
所以不顧酒保無聲的殷勤,先要欣賞一眼竿頭迎風飄飄的布招子。
短短一千餘字的《題記》卻是一篇有力的宣言,态度率直的解釋。
沈從文先生把——文人——分做鄉下人城裡人。
他厭惡庸俗的後者,崇拜有朝氣的前者。
引人注目的更是他(一個鄉下人)寫作的信仰。
我們不妨把這段話完全抄來,做為推考的憑證: 曾經有人詢問我:“你為什麼要寫作?” 我告他我這個鄉下人的意見:“因為我活到這世界裡有所愛。
美麗,清潔,智慧,以及對全人類幸福的幻影,皆永遠覺得是一種德性,也因此永遠使我對它崇拜和傾心。
這點情緒同宗教情緒完全一樣。
這點情緒促我來寫作,不斷的寫作,沒有厭倦,隻因為我将在各個作品各種形式裡,表現我對于這個道德的努力。
……生活或許使我平凡與堕落,我的感情還可以向高處跑去,生活或許使我孤單獨立,我的作品将同許多人發生愛情同友誼。
” 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他作品裡面自來表現的人生觀的透辟的啟示。
譬如《邊城》,這顆精瑩的明珠,當我們看完思索的時候,我們便要覺出這段啟示的真誠和分量。
他頌揚人類的“美麗與智慧”,人類的“幸福”即使是“幻影”,對于他也是一種“德性”,因而“努力”來抓住,用“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這不僅是一種心向往之的理想,而是和“宗教情緒完全一樣”的情緒。
但是,讀者,當我們放下《邊城》那樣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傑作,我們的情思是否墜着沉重的憂郁?我們不由問自己,何以和朝陽一樣明亮溫煦的書,偏偏染着夕陽西下的感覺?為什麼一切良善的歌頌,最後總埋在一陣凄涼的幽噎?為什麼一顆赤子之心,漸漸褪向一個孤獨者淡淡的灰影?難道天真和憂郁竟然不可分開嗎? 自然,這和故事的進展相成相長。
然而什麼使作者這樣編排他的故事,換一句話,有什麼勢力在意識裡作祟,隐隐地定這樣一部作品的色彩、感覺和趨止? 不知道讀者如何解答,至于我,湧上我心頭的,是浪漫主義一個名詞,或者說準确些,盧騷這些浪漫主義者的形象。
我不是說沈從文先生,甚至于蕭乾先生,屬于浪漫主義。
一個名詞不是一部辭海,也不是一張膏藥,可以點定一個複雜的心靈活動的方向。
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不在兩兩相同,而在各自禀賦的殊異。
然而,這止不住一種共同或者近似的氣息流貫在若幹人的作品中間。
一個人的每部作品不見其屬于同一情調,而同一情調往往主有若幹不同作家的作品。
《九歌》《九章》可以成為兩種境界,《鳥賦》可以具有《離騷》的情緒。
所以,浪漫主義在文學史上作成一個時代的區分,到了批評上,卻用來解釋普遍的人性的一面。
讓我們引來盧騷一段話,饒恕上面的贅疣: 世上除去人,還有什麼東西知道觀察此外的一切,估量,籌劃,逆料它們的行動,它們的效律,把共同生存的情緒和單獨生存的情緒連結在一起的?……所以,說真個的,人是他栖止的地上的帝王因為他不僅馴服所有的走獸,他不僅用機智分配元素,實際地上隻有他獨自知道分配,憑借思維,甚至于遙遠的星宿他也弄做自己所有。
請你指給我看看,地上會有另一個走獸知道用火,知道贊美太陽。
什麼!我能夠觀察,認識生物和他們的關系我能夠感覺秩序,美麗,道德我能夠靜觀宇宙,把我舉向統治宇宙的主宰我能夠愛善,行善而我拿自己和獸相比,卑賤的人,是你可憐的哲學把你弄得和它們相仿或者不如說,你白想弄糟你自己你的禀賦天生和你的原則相對你行善的心情否認你的理論,甚至于你官能的妄用,随你怎樣也罷,全證明你官能的優越。
[2] 人為萬物之靈。
猶如孟子,浪漫主義者相信人性本善,罪惡由于社會組織的不良,或者學識的發展。
人生來尋找幸福,因為尋找幸福,反而陷入痛苦的漩渦。
同時寂寞,在這四顧茫茫的人海,注定是超人的命運。
他把情緒藏在心頭,把苦楚放在紙上。
火在裡面燒起,一直延到無遠無近的地域。
因而讀到十九世紀初葉的文學,我們遇見的幾乎全是眼淚鼻涕和嗚咽。
人類的良善和自然的美好終結在個性的發揚,而個性不蒙社會青睐,或者出于有意,獨自站在山頭傲嘯,或者出于無心,聽其沉在人海溷迹。
精神上全是孤獨。
憂郁是這裡僅有的花朵。
所以,與其把憂郁看做一種結果,不如看做一種本質。
沈從文先生(實際誰又不是?例如蕭乾先生)具有浪漫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