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總結
關燈
小
中
大
也是他運氣好,剛一得到軍事之成功,适逢第二次大戰在歐洲爆發,西班牙雖沒有卷入戰事(但西班牙的志願軍稱“藍色師團”曾參加德軍攻蘇),而整個世界都在軍事行動之中。
而且内外都預期西班牙随時有參戰可能的當兒,他的嚴格管制也就可視為當然。
西班牙經濟之自給自足,始終沒有做到。
但是經過佛朗哥統治,已經成了一個有結構的組織,而尤以大戰結束後,乘着歐洲的複興,1948年至1958年之間有長足的進展,可以作為今日與歐洲其他先進國家分工合作的基礎。
佛朗哥事業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他能抵禦希特勒的壓力,沒有參加軸心國的戰事。
這是否因為他要求北非的殖民地不得而下此決心,已無關宏旨,事實上西班牙能保守中立,戰後才能和西方民主國合作,終于1953年以軍事基地換得美援,從此進入西方民主國家的陣容。
不為意識形态包圍,可算佛朗哥一生的長處。
長槍黨成立時,本有極濃厚的國家主義與帝國主義色彩。
可是以後世界局勢之發展使佛朗哥看穿無法實現開拓殖民地之美夢,他即主動放棄海外屬地,不像荷蘭與葡萄牙不識時宜。
60年代各種罷工示威運動蜂起,他也決心在1966年将政權的硬度減輕,例如開後言論自由,以議會1/4的席次交由直接選舉,使已婚婦女有選舉權,法律上承認信教自由,停止長槍黨控制工會。
最後則指定卡洛斯(JuanCarlos)為儲君及他本人之繼承人。
後者乃于1977年下令停止長槍黨運動,自是才全面結束了西班牙的法西斯曆史階段。
以一個法西斯的首腦,能在第二次大戰後繼續存在,已屬不易,而且佛朗哥的專制政體不經暴動即進入民主體制,尤為曆史上罕有。
然則贊賞獨裁者非本書之宗旨。
況且佛朗哥的政權在經濟管制期間産生黑市,官僚機構中出現貪污狼藉的情事。
雖有1966年的改革,西班牙的工人、學生,甚至教會,仍在批判、反對他的政權。
佛朗哥放在口頭上的救濟貧農政策很少兌現。
長槍黨執政初十年很少有規劃農村之事,以後經濟情形好轉,才逐漸施惠于農民。
其重點不在重新分配土地,而是由國家投資于灌溉及築林、開拓荒地,放寬信用貸款、維持最低工資。
雖有些貧農分得一些田地,但為數不多。
而最有效的農村政策,并非将大地産分割為小塊,而是組織貧農,将分割得至小此來彼往不便經營之土地(minifundia)集中。
西班牙一般農民的生活,确在最近一二十年内有了相當的增進。
可是其原因不在于政府之農業政策,而是一般生活水準提高(此又由于西歐普遍的經濟繁榮),農作物價格提升,同時鄉村人口流動到城市及國外,減少内地壓力所緻。
佛朗哥的事迹,使我們更覺得有将曆史視界放寬放大的必要。
在現今國際場合中,西班牙實為小國(面積不逾20萬平方英裡,不及中國1/15,人口在1936年為2500萬,在1975年為3500萬,亦不過中國一省)。
加以内戰以前已經有相當的工礦及商業基礎,土地上增進開發的程度則有限。
所以整個的改組與其從最下端和最落後的部門着手,完全放棄私人财産權一切重來(這也是當日人民陣線的計劃,内戰期間他們已在沒收地産組織集體農場),不如從中層強制幹預生産關系,來得迅速有效。
隻是兩者都束縛人身自由,也都有殘酷暴虐的趨向,很難使人事前判斷誰是誰非,如是才有内戰之展開。
内戰期間雙方戰死及傷重而死和在敵後被屠殺者27萬人。
又經過大變動,戰後因各種原因陸續殒身超過尋常死亡率者,與前數合計可能共達90萬人。
所以西班牙所付代價不為不巨且深。
如果這樣的犧牲在曆史上不是全無意義的話,我們隻能說這是改造期間難能避免的痛苦。
也像其他内戰一樣,志士仁人之血與投機分子之血縱橫交流。
所幸長槍黨法西斯體制隻為過渡期間的惡毒工具,從未被曆史安排作為長遠之寄托。
今日西班牙汽車制造工業與化學工業不強,而以旅遊為各種企業的最大宗,以全國40%的就業人員從事于服務性質之工作。
也因為西班牙之曆史與古迹及氣候暨地理環境,才有此機緣。
這一方面表示現今世界經濟已超速的國際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人類集體适應于經濟趨向的能力,所在皆然,誠有如司馬遷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綜合看來,改組舊式國家以适應資本主義有不同途徑,而内中的基本法則隻有一個,此即将下層結構裡各種因素弄得概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
丹麥以割讓國土而達此目的,西班牙則被法西斯體制統治40年而達此目的。
重建一個北非殖民地作台柱的大帝國,不可能解決西班牙内在的問題(從以後法國在北非的經驗看來,恐怕隻會增加問題)。
而隻有使農産品與農村剩餘的勞動力與都市經濟對流,才使今日之西班牙進入一個小康局面。
世事之發展如是,我們隻有更注重從技術角度看資本主義,而不以意識形态看資本主義。
具體的叙述與抽象的分析 本書以資本主義為主題,而内中缺乏将“資本”這一因素的功能與效用仔細琢磨的階段,恐不免為批評者所指責。
可是各章節早已講明,“資本主義”這一名詞最初就沒有取好,才有今日之暧昧遊離。
如果我們在當日有機緣插足的話,必會有不同的建議,即像“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或“商業主義”(com-mercialism)亦較資本主義為佳(前者即見于亞當·斯密筆下。
不幸的是今日此二名詞又都已被賦予不同的意義)。
因為資本主義是一種社會現象,資本雖為其必要因素,但非其重點(資本主義之重點在其成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牽涉到全社會)。
同時,将“資本”這一因素仔細琢磨考察,屬于經濟學的範圍,有如從“價值論”(theoryofvalue)延伸到剝削論(theoryofexploitation)。
這個辦法将千變萬化的世事,極端簡化為幾個能被作者筆下充分掌握的因素,又更進一步将許多具體的事物高度的抽象化,然後作者才能将筆下的題材縱橫解剖,左右逢源。
這種辦法固然有它啟蒙的功效,也可以作經濟研究的線索,不過過于接近哲學,不足為曆史家的憑借。
如近身之事,“婚姻”可為曆史題材,因為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離婚、重婚的程序、重婚的習慣、嫁妝及媒妁之出現都有事實上之根據可供搜索分析。
今若舍此不圖而另創一種原始的、最初的和理想的婚姻典範作為一切婚姻之始祖,再将已經證實的事項交與這抽象的觀念去權衡,則其作用全在支持意識形态,已和曆史研究相去至遠。
這本書的叙述,在每一事例之中,動辄包括數十年,也屬于“大曆史”的畸範。
大凡将人類曆史從長時間遠視界的立場檢讨,不期而然會在思量想象之中接近神學的領域。
作者已在其他著作中引用下圖闡釋自己的态度,現在不妨重述一遍: 圖上實線部分,代表人類之曆史,它不過是自創世以來,和下接未來世界當中之一部分,符合康德(ImmanuelKant)所謂“現象”(phenomena),兩方之虛線部分則符合康氏所謂“超現象”(noumena)(康德之區分由于因果作用[causality],而不由于前後排列次序。
所以我們不能說以上之引證恰“等于”康德所用名詞。
然則在曆史學眼光看來,時間亦可以算作一種原因作用,所以稱“符合”,不算完全頂冒)。
向外之長箭頭代表人類之理想,經常有脫離現狀的趨勢,實際上這種向外擴充的力量仍被内向的和保守的力量牽制,圖上以較短之箭頭表示之。
結果人類采取的路線不外這兩種力量湊合而成的總和。
隻是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曆史與地理之賦予,縱有突破性的進步,仍隻在這弧線範圍之内。
實線前後的兩段虛線,既屬“超現象”,我們無法證實,也隻能根據已有的史料推斷。
人類的理解力有此限度,我們不能強不知以為知。
這樣寫曆史,避免落入一個目的論(teleology)圈套。
而且内外都預期西班牙随時有參戰可能的當兒,他的嚴格管制也就可視為當然。
西班牙經濟之自給自足,始終沒有做到。
但是經過佛朗哥統治,已經成了一個有結構的組織,而尤以大戰結束後,乘着歐洲的複興,1948年至1958年之間有長足的進展,可以作為今日與歐洲其他先進國家分工合作的基礎。
佛朗哥事業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他能抵禦希特勒的壓力,沒有參加軸心國的戰事。
這是否因為他要求北非的殖民地不得而下此決心,已無關宏旨,事實上西班牙能保守中立,戰後才能和西方民主國合作,終于1953年以軍事基地換得美援,從此進入西方民主國家的陣容。
不為意識形态包圍,可算佛朗哥一生的長處。
長槍黨成立時,本有極濃厚的國家主義與帝國主義色彩。
可是以後世界局勢之發展使佛朗哥看穿無法實現開拓殖民地之美夢,他即主動放棄海外屬地,不像荷蘭與葡萄牙不識時宜。
60年代各種罷工示威運動蜂起,他也決心在1966年将政權的硬度減輕,例如開後言論自由,以議會1/4的席次交由直接選舉,使已婚婦女有選舉權,法律上承認信教自由,停止長槍黨控制工會。
最後則指定卡洛斯(JuanCarlos)為儲君及他本人之繼承人。
後者乃于1977年下令停止長槍黨運動,自是才全面結束了西班牙的法西斯曆史階段。
以一個法西斯的首腦,能在第二次大戰後繼續存在,已屬不易,而且佛朗哥的專制政體不經暴動即進入民主體制,尤為曆史上罕有。
然則贊賞獨裁者非本書之宗旨。
況且佛朗哥的政權在經濟管制期間産生黑市,官僚機構中出現貪污狼藉的情事。
雖有1966年的改革,西班牙的工人、學生,甚至教會,仍在批判、反對他的政權。
佛朗哥放在口頭上的救濟貧農政策很少兌現。
長槍黨執政初十年很少有規劃農村之事,以後經濟情形好轉,才逐漸施惠于農民。
其重點不在重新分配土地,而是由國家投資于灌溉及築林、開拓荒地,放寬信用貸款、維持最低工資。
雖有些貧農分得一些田地,但為數不多。
而最有效的農村政策,并非将大地産分割為小塊,而是組織貧農,将分割得至小此來彼往不便經營之土地(minifundia)集中。
西班牙一般農民的生活,确在最近一二十年内有了相當的增進。
可是其原因不在于政府之農業政策,而是一般生活水準提高(此又由于西歐普遍的經濟繁榮),農作物價格提升,同時鄉村人口流動到城市及國外,減少内地壓力所緻。
佛朗哥的事迹,使我們更覺得有将曆史視界放寬放大的必要。
在現今國際場合中,西班牙實為小國(面積不逾20萬平方英裡,不及中國1/15,人口在1936年為2500萬,在1975年為3500萬,亦不過中國一省)。
加以内戰以前已經有相當的工礦及商業基礎,土地上增進開發的程度則有限。
所以整個的改組與其從最下端和最落後的部門着手,完全放棄私人财産權一切重來(這也是當日人民陣線的計劃,内戰期間他們已在沒收地産組織集體農場),不如從中層強制幹預生産關系,來得迅速有效。
隻是兩者都束縛人身自由,也都有殘酷暴虐的趨向,很難使人事前判斷誰是誰非,如是才有内戰之展開。
内戰期間雙方戰死及傷重而死和在敵後被屠殺者27萬人。
又經過大變動,戰後因各種原因陸續殒身超過尋常死亡率者,與前數合計可能共達90萬人。
所以西班牙所付代價不為不巨且深。
如果這樣的犧牲在曆史上不是全無意義的話,我們隻能說這是改造期間難能避免的痛苦。
也像其他内戰一樣,志士仁人之血與投機分子之血縱橫交流。
所幸長槍黨法西斯體制隻為過渡期間的惡毒工具,從未被曆史安排作為長遠之寄托。
今日西班牙汽車制造工業與化學工業不強,而以旅遊為各種企業的最大宗,以全國40%的就業人員從事于服務性質之工作。
也因為西班牙之曆史與古迹及氣候暨地理環境,才有此機緣。
這一方面表示現今世界經濟已超速的國際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人類集體适應于經濟趨向的能力,所在皆然,誠有如司馬遷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綜合看來,改組舊式國家以适應資本主義有不同途徑,而内中的基本法則隻有一個,此即将下層結構裡各種因素弄得概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
丹麥以割讓國土而達此目的,西班牙則被法西斯體制統治40年而達此目的。
重建一個北非殖民地作台柱的大帝國,不可能解決西班牙内在的問題(從以後法國在北非的經驗看來,恐怕隻會增加問題)。
而隻有使農産品與農村剩餘的勞動力與都市經濟對流,才使今日之西班牙進入一個小康局面。
世事之發展如是,我們隻有更注重從技術角度看資本主義,而不以意識形态看資本主義。
具體的叙述與抽象的分析 本書以資本主義為主題,而内中缺乏将“資本”這一因素的功能與效用仔細琢磨的階段,恐不免為批評者所指責。
可是各章節早已講明,“資本主義”這一名詞最初就沒有取好,才有今日之暧昧遊離。
如果我們在當日有機緣插足的話,必會有不同的建議,即像“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或“商業主義”(com-mercialism)亦較資本主義為佳(前者即見于亞當·斯密筆下。
不幸的是今日此二名詞又都已被賦予不同的意義)。
因為資本主義是一種社會現象,資本雖為其必要因素,但非其重點(資本主義之重點在其成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牽涉到全社會)。
同時,将“資本”這一因素仔細琢磨考察,屬于經濟學的範圍,有如從“價值論”(theoryofvalue)延伸到剝削論(theoryofexploitation)。
這個辦法将千變萬化的世事,極端簡化為幾個能被作者筆下充分掌握的因素,又更進一步将許多具體的事物高度的抽象化,然後作者才能将筆下的題材縱橫解剖,左右逢源。
這種辦法固然有它啟蒙的功效,也可以作經濟研究的線索,不過過于接近哲學,不足為曆史家的憑借。
如近身之事,“婚姻”可為曆史題材,因為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離婚、重婚的程序、重婚的習慣、嫁妝及媒妁之出現都有事實上之根據可供搜索分析。
今若舍此不圖而另創一種原始的、最初的和理想的婚姻典範作為一切婚姻之始祖,再将已經證實的事項交與這抽象的觀念去權衡,則其作用全在支持意識形态,已和曆史研究相去至遠。
這本書的叙述,在每一事例之中,動辄包括數十年,也屬于“大曆史”的畸範。
大凡将人類曆史從長時間遠視界的立場檢讨,不期而然會在思量想象之中接近神學的領域。
作者已在其他著作中引用下圖闡釋自己的态度,現在不妨重述一遍: 圖上實線部分,代表人類之曆史,它不過是自創世以來,和下接未來世界當中之一部分,符合康德(ImmanuelKant)所謂“現象”(phenomena),兩方之虛線部分則符合康氏所謂“超現象”(noumena)(康德之區分由于因果作用[causality],而不由于前後排列次序。
所以我們不能說以上之引證恰“等于”康德所用名詞。
然則在曆史學眼光看來,時間亦可以算作一種原因作用,所以稱“符合”,不算完全頂冒)。
向外之長箭頭代表人類之理想,經常有脫離現狀的趨勢,實際上這種向外擴充的力量仍被内向的和保守的力量牽制,圖上以較短之箭頭表示之。
結果人類采取的路線不外這兩種力量湊合而成的總和。
隻是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曆史與地理之賦予,縱有突破性的進步,仍隻在這弧線範圍之内。
實線前後的兩段虛線,既屬“超現象”,我們無法證實,也隻能根據已有的史料推斷。
人類的理解力有此限度,我們不能強不知以為知。
這樣寫曆史,避免落入一個目的論(teleology)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