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總結
關燈
小
中
大
商品化。
剩餘之人力,除一部遷徙于美洲外,與存積之資金,促進城市工業化。
因為農村内勞動者減少,大地主亦須對勞工讓步,而自動的授與各人贍養家室之土地。
迄至20世紀,丹麥的政體不僅更趨民主化,殖民地既經放棄,這國家也更添上了福利國家(welfarestate)色彩,如津貼健康保險,以便減輕保險費而增加撫恤,和各種救濟失業恤貧養老的措施。
至此我們很難确定丹麥何時進入資本主義體制,但是1864年戰敗割土,卻在她的曆史上成為一個顯然的分水嶺。
自是她也經過一段改組上下機構重訂當中聯系的程序。
經過這些改革,丹麥内部的各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的情勢,才極為明顯。
于是全國的組織才商業化,亦即進入以數目字管理之形态。
歐洲之西南,西班牙表現着一個更獨特的例子。
16世紀,這國家好像有天下第一等強國的氣派。
可是幾度滄桑,在19世紀初年竟受拿破侖之宰割,至20世紀,她還在西歐其他國家後面,掙紮着現代化。
可見資本主義在更換世界形貌的時候,在當中因着能适應的狀況和不能适應的狀況,留下了不少特殊的後果。
與西歐其他國家比較,西班牙現代曆史中缺乏一種将農村經濟全盤改組以配合工商業發展的階段。
宗教改革期間西班牙向外發展之際,其組織上純然采用朝代國家體制,所以上端表現着國際性格,下端則各王室貴族的結構全未放棄。
簡概言之,即未曾全然脫離封建色彩。
其經濟力量大部分靠由南美洲搜括之金銀作根底,并未構成西班牙之商業組織。
所以一遇到其他國家逐漸改組而為民族國家,西班牙金銀也耗費殆盡之際,其國際地位即随之衰落,隻能走上一段江河日下的道路。
今日我們即很難回想到,不出百年之前,西班牙尚在東半球擁有菲律賓群島,在西半球也掌握着古巴,而200年前更奄有南北美洲及中美大部分的盛況。
西班牙的地理環境,也始終與曆史發展有前後連貫之關系。
照地圖看來,西班牙位居伊比利半島,除與法國及葡萄牙一線毗連外,四面環海,又有初期航海探險之經驗,應當為一個商業先進國家。
可是其國境内部山脈由西向東妨礙地區間之交通,因此以農業為基礎的地方權勢極難推翻。
更大的問題則是土地貧瘠,又使用過度,農産歉收,人民生活艱難。
中世紀以來回教勢力由北非侵入半島,13至15世紀,西班牙之反擊,以天主教會作号召。
即1492年之驅逐猶太人出境,也是以信仰為由。
有些曆史家指出,此為資本主義不能在西班牙展開之一大主因。
宗教改革期間,西班牙王室也以保衛教會自居,執行其大審判,是以教會地位鞏固,僧侶也能利用他們的力量作為保守勢力之屏藩。
可是西班牙又地處歐洲大陸一隅,非交通孔道,雖内部組織松懈而接受外界之壓力不大。
一度被拿破侖占領,為時不長。
直布羅陀之海港在18世紀屬英,也給西班牙人自尊心很大的刺激,可是又與西班牙的内政關系至微(而甚可能因此戰略要點不在該國掌握之中,才能使之避免卷入二次世界大戰漩渦)。
總之西班牙在近世紀的國際場合之中,攻則不足,防則有餘,所以能長期處于落後狀态,也能長期保持其非競争(non-competitive)的性格,影響所及,社會上缺乏有架構之聯系,一般國家觀念淡薄。
19與20世紀外界之發展,終使西班牙政局産生現代性的不穩定狀态,曾兩度為共和國,又兩度複辟(現今之君主制開始于1975年)。
可是西班牙各種問題綜合之背景顯示其社會及國民經濟間需要一個全盤的協定,才能融合于現代之潮流,并非君主制或共和制所能解決。
19世紀以來,西班牙有所謂“卡爾派”(Carlists)者,最初不過堅持王位由男性繼承(擁戴王子DonCarlos而反對公主Isabella,所以有此名号),可是這正統的作風及組織延續而至20世紀,卡爾派成為思想上及行動上之極端保守集團,甚至認為鐵道電訊全屬淫技,而主張恢複曆史上之宗教裁判。
站在左派的則有無政府主義的工聯派(Anarchosyndicalists,由無政府[anarchy]及工聯[syndicate]二字拼成),他們徑自組織工人,在内戰前夕有會員150萬人,他們既不參加政府,也對所有的政府組織,不論其為前進或保守,一律反對(他們唯一參加投票是在1936年即内戰前夕),并且他們痛恨天主教,不時焚燒教堂、刺殺傳教士。
而更有社會主義者也組織工人,策動罷工。
所謂共産黨員,反而人數較少,不極端張揚,隻是受托洛茨基的影響。
西班牙的教會則一向與大地主和軍官勾結。
此外還有加泰隆尼亞(Catalonia,東北角,工業比較發達),及巴斯克(Basques北部,乃人種語言的稱呼)等等獨立運動的組織。
整個看來即是離心的力量強,缺乏統一互助的基礎。
以上的陣容本來已經具備了1936年至1939年内戰的條件。
而當時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及北非殖民地一般不穩定的情形,局面更難維持。
國王亞爾豐索十三世(AlfonsoXIII)曾于1923年暫時停止憲法,令黎越拉(PrimodeRivera)專政七年,結果既不孚人望,且陷于全世界經濟恐慌之窘局中,于1930年被迫辭職,國王亦于翌日出走,局勢愈難收拾。
加泰隆尼亞宣告獨立,北部煤礦工人大罷工,勘亂時死3000人。
左派人士則要清算教會,而最後左派各政黨團體組織“人民陣線”(PopularFront),顯然受蘇聯鼓勵,于是佛朗哥(FransciscoFranco)以兵變而展開内戰,他的部隊稱為共和軍,得到希特勒及墨索裡尼援助,兩國派正規部隊參戰,德國并借此試驗新武器。
政府軍獲得蘇聯接濟,遠遜于法西斯集團之外援,但有不少國際左派及共黨人士以個人身份參與。
擁護佛朗哥者為天主教會、地主、工業家、卡爾派、軍官、保皇黨,和西班牙的法西斯組織長槍黨(Falange)。
内中以中産階級及下層中産階級為主體,自此佛朗哥的運動也稱長槍黨運動。
自他奪取政權至1975年去世,佛朗哥為西班牙之獨裁者37年。
長槍黨運動,最初顯系法西斯性質。
黨之标幟為一束箭,以牛轭套之。
黨的活動帶有宗教式排場,佛朗哥除着軍服外,亦着長槍制服。
他奪得政權後,發還教會财産,提倡傳統道德,鉗制新聞與輿論,禁斷其他政黨,都不在話下。
1939年,西班牙之監獄囚禁27萬人。
佛朗哥的政敵稱他屠殺政治犯20萬人,此數字可能高度的誇張,但是較正确的計算亦稱内戰結束後6年有28000人被處死。
法西斯并非無條件的接受資本主義,佛朗哥之言詞,可能帶宣傳性質,可是他在内戰期間即已發表他的運動目的并非庇蔭資本主義,而系保衛西班牙的經濟利益。
他曾自稱:“我們出自中産及下層階級。
”他甚至提出讓貧農獲得土地不算完全解決問題,還要以金錢支持,使他們充分有能力經營,所以他主張寬泛的貸款,分散龐大的農産,造成中産農戶。
事實上長槍黨運動尊重私人财産所有權,除了過去左翼團體及工會之财産外,很少有沒收征發之情事。
但是它使全國的雇主與勞工都配屬于國家主辦的工聯之下,各行業在各地區組織有分聯。
控制方式着重人事上的拘束,凡大小負責任之職位概由上至下指派,于是整個生産與支配全受官僚組織節制,罷工閉廠全不可能。
工資亦有一定的标準,若幹社會主義性格的勞工福利亦在全國通行。
生産與投資不複由私人企業家各自作主。
長槍黨最盛時有黨員近百萬,從旁有鼓動監視和宣傳的功效。
佛朗哥之運動,着重經濟組織與經濟紀律,他企望使西班牙自給自足,但是他缺乏強有力的政策來改組社會。
他個人獨裁的成分強,但他的體制不能算是極權主義,因為雖系法西斯,它仍容許若幹多元社會(pluralsociety)的成分,如1942年恢複西班牙傳統裡的議會(cortes)。
一方面
剩餘之人力,除一部遷徙于美洲外,與存積之資金,促進城市工業化。
因為農村内勞動者減少,大地主亦須對勞工讓步,而自動的授與各人贍養家室之土地。
迄至20世紀,丹麥的政體不僅更趨民主化,殖民地既經放棄,這國家也更添上了福利國家(welfarestate)色彩,如津貼健康保險,以便減輕保險費而增加撫恤,和各種救濟失業恤貧養老的措施。
至此我們很難确定丹麥何時進入資本主義體制,但是1864年戰敗割土,卻在她的曆史上成為一個顯然的分水嶺。
自是她也經過一段改組上下機構重訂當中聯系的程序。
經過這些改革,丹麥内部的各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的情勢,才極為明顯。
于是全國的組織才商業化,亦即進入以數目字管理之形态。
歐洲之西南,西班牙表現着一個更獨特的例子。
16世紀,這國家好像有天下第一等強國的氣派。
可是幾度滄桑,在19世紀初年竟受拿破侖之宰割,至20世紀,她還在西歐其他國家後面,掙紮着現代化。
可見資本主義在更換世界形貌的時候,在當中因着能适應的狀況和不能适應的狀況,留下了不少特殊的後果。
與西歐其他國家比較,西班牙現代曆史中缺乏一種将農村經濟全盤改組以配合工商業發展的階段。
宗教改革期間西班牙向外發展之際,其組織上純然采用朝代國家體制,所以上端表現着國際性格,下端則各王室貴族的結構全未放棄。
簡概言之,即未曾全然脫離封建色彩。
其經濟力量大部分靠由南美洲搜括之金銀作根底,并未構成西班牙之商業組織。
所以一遇到其他國家逐漸改組而為民族國家,西班牙金銀也耗費殆盡之際,其國際地位即随之衰落,隻能走上一段江河日下的道路。
今日我們即很難回想到,不出百年之前,西班牙尚在東半球擁有菲律賓群島,在西半球也掌握着古巴,而200年前更奄有南北美洲及中美大部分的盛況。
西班牙的地理環境,也始終與曆史發展有前後連貫之關系。
照地圖看來,西班牙位居伊比利半島,除與法國及葡萄牙一線毗連外,四面環海,又有初期航海探險之經驗,應當為一個商業先進國家。
可是其國境内部山脈由西向東妨礙地區間之交通,因此以農業為基礎的地方權勢極難推翻。
更大的問題則是土地貧瘠,又使用過度,農産歉收,人民生活艱難。
中世紀以來回教勢力由北非侵入半島,13至15世紀,西班牙之反擊,以天主教會作号召。
即1492年之驅逐猶太人出境,也是以信仰為由。
有些曆史家指出,此為資本主義不能在西班牙展開之一大主因。
宗教改革期間,西班牙王室也以保衛教會自居,執行其大審判,是以教會地位鞏固,僧侶也能利用他們的力量作為保守勢力之屏藩。
可是西班牙又地處歐洲大陸一隅,非交通孔道,雖内部組織松懈而接受外界之壓力不大。
一度被拿破侖占領,為時不長。
直布羅陀之海港在18世紀屬英,也給西班牙人自尊心很大的刺激,可是又與西班牙的内政關系至微(而甚可能因此戰略要點不在該國掌握之中,才能使之避免卷入二次世界大戰漩渦)。
總之西班牙在近世紀的國際場合之中,攻則不足,防則有餘,所以能長期處于落後狀态,也能長期保持其非競争(non-competitive)的性格,影響所及,社會上缺乏有架構之聯系,一般國家觀念淡薄。
19與20世紀外界之發展,終使西班牙政局産生現代性的不穩定狀态,曾兩度為共和國,又兩度複辟(現今之君主制開始于1975年)。
可是西班牙各種問題綜合之背景顯示其社會及國民經濟間需要一個全盤的協定,才能融合于現代之潮流,并非君主制或共和制所能解決。
19世紀以來,西班牙有所謂“卡爾派”(Carlists)者,最初不過堅持王位由男性繼承(擁戴王子DonCarlos而反對公主Isabella,所以有此名号),可是這正統的作風及組織延續而至20世紀,卡爾派成為思想上及行動上之極端保守集團,甚至認為鐵道電訊全屬淫技,而主張恢複曆史上之宗教裁判。
站在左派的則有無政府主義的工聯派(Anarchosyndicalists,由無政府[anarchy]及工聯[syndicate]二字拼成),他們徑自組織工人,在内戰前夕有會員150萬人,他們既不參加政府,也對所有的政府組織,不論其為前進或保守,一律反對(他們唯一參加投票是在1936年即内戰前夕),并且他們痛恨天主教,不時焚燒教堂、刺殺傳教士。
而更有社會主義者也組織工人,策動罷工。
所謂共産黨員,反而人數較少,不極端張揚,隻是受托洛茨基的影響。
西班牙的教會則一向與大地主和軍官勾結。
此外還有加泰隆尼亞(Catalonia,東北角,工業比較發達),及巴斯克(Basques北部,乃人種語言的稱呼)等等獨立運動的組織。
整個看來即是離心的力量強,缺乏統一互助的基礎。
以上的陣容本來已經具備了1936年至1939年内戰的條件。
而當時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及北非殖民地一般不穩定的情形,局面更難維持。
國王亞爾豐索十三世(AlfonsoXIII)曾于1923年暫時停止憲法,令黎越拉(PrimodeRivera)專政七年,結果既不孚人望,且陷于全世界經濟恐慌之窘局中,于1930年被迫辭職,國王亦于翌日出走,局勢愈難收拾。
加泰隆尼亞宣告獨立,北部煤礦工人大罷工,勘亂時死3000人。
左派人士則要清算教會,而最後左派各政黨團體組織“人民陣線”(PopularFront),顯然受蘇聯鼓勵,于是佛朗哥(FransciscoFranco)以兵變而展開内戰,他的部隊稱為共和軍,得到希特勒及墨索裡尼援助,兩國派正規部隊參戰,德國并借此試驗新武器。
政府軍獲得蘇聯接濟,遠遜于法西斯集團之外援,但有不少國際左派及共黨人士以個人身份參與。
擁護佛朗哥者為天主教會、地主、工業家、卡爾派、軍官、保皇黨,和西班牙的法西斯組織長槍黨(Falange)。
内中以中産階級及下層中産階級為主體,自此佛朗哥的運動也稱長槍黨運動。
自他奪取政權至1975年去世,佛朗哥為西班牙之獨裁者37年。
長槍黨運動,最初顯系法西斯性質。
黨之标幟為一束箭,以牛轭套之。
黨的活動帶有宗教式排場,佛朗哥除着軍服外,亦着長槍制服。
他奪得政權後,發還教會财産,提倡傳統道德,鉗制新聞與輿論,禁斷其他政黨,都不在話下。
1939年,西班牙之監獄囚禁27萬人。
佛朗哥的政敵稱他屠殺政治犯20萬人,此數字可能高度的誇張,但是較正确的計算亦稱内戰結束後6年有28000人被處死。
法西斯并非無條件的接受資本主義,佛朗哥之言詞,可能帶宣傳性質,可是他在内戰期間即已發表他的運動目的并非庇蔭資本主義,而系保衛西班牙的經濟利益。
他曾自稱:“我們出自中産及下層階級。
”他甚至提出讓貧農獲得土地不算完全解決問題,還要以金錢支持,使他們充分有能力經營,所以他主張寬泛的貸款,分散龐大的農産,造成中産農戶。
事實上長槍黨運動尊重私人财産所有權,除了過去左翼團體及工會之财産外,很少有沒收征發之情事。
但是它使全國的雇主與勞工都配屬于國家主辦的工聯之下,各行業在各地區組織有分聯。
控制方式着重人事上的拘束,凡大小負責任之職位概由上至下指派,于是整個生産與支配全受官僚組織節制,罷工閉廠全不可能。
工資亦有一定的标準,若幹社會主義性格的勞工福利亦在全國通行。
生産與投資不複由私人企業家各自作主。
長槍黨最盛時有黨員近百萬,從旁有鼓動監視和宣傳的功效。
佛朗哥之運動,着重經濟組織與經濟紀律,他企望使西班牙自給自足,但是他缺乏強有力的政策來改組社會。
他個人獨裁的成分強,但他的體制不能算是極權主義,因為雖系法西斯,它仍容許若幹多元社會(pluralsociety)的成分,如1942年恢複西班牙傳統裡的議會(cortes)。
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