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唐詩的夕陽返照
關燈
小
中
大
了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歌理論。
他根據這種主張所寫的樂府詩如《貪官怨》、《農夫謠》等,都揭露了唐末統治階級的罪惡,描寫了農民的悲慘生活。
《橡媪(ǎo)歎》是他的代表作。
詩說: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崗[19]。
伛伛黃發媪[20],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
幾曝複幾蒸,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
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21]。
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
如何一石餘,隻作五鬥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
農時作私債[22],農畢歸官倉。
自冬及于春,橡實诳饑腸。
吾聞田成子[23],詐仁猶自王[24]。
籲嗟逢橡媪,不覺淚沾裳。
詩裡寫農民種了稻子,都要納給官家,而他們本人反要拾橡子充饑。
就是這樣,将稻米納租時,貪吏還舞弊,一石隻作五鬥量。
詩中塑造了一個拾橡子的老婦人形象,并且通過橡子和稻粒的鮮明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
皮日休又有《汴河[25]懷古》詩: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26],共禹論功不較多[27]。
隋炀帝開運河,本來是為了要下揚州,過他的荒淫奢侈享樂的生活,所以“水殿龍舟事”是一定要批判的。
詩人在批判隋炀帝泛龍舟的同時,也不抹殺開運河所起的作用,作者把無道的昏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固然别開生面;但是運河是由千百萬被奴役的人民開鑿的,“論功”應當數到他們,而不應當把這一功勞算在隋炀帝的賬上。
聶夷中(837—約884)因為出身“草澤”之中,曾經“備嘗辛楚”,所以“多傷俗闵時”的作品。
他寫的為曆代人民所傳誦的詩作有《田家》和《詠田家》。
《田家》二首之一說: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28]。
六月禾未秀[29],官家已修倉。
這詩前二句寫父親耕田、兒子開荒的辛苦。
後二句用對比手法,揭露官府榨取的面目。
雖然隻有二十個字,筆力卻是鋒利無比。
《詠田家》詩說: 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绮羅筵,隻照逃亡屋。
農民被迫急于完糧納稅,在二月裡蠶還沒有結繭,早把新絲抵債賣掉了;在五月裡新谷還沒有登場,也早就折算粜出去了。
三、四兩句通過生動的比喻,表達了農民當時沉痛的心情。
後四句才替廣大人民發出呼籲。
這首詩和前一首寫法不同。
前一首用官家修倉給讀者一個暗示,表現手法比較含蓄;而這首詩一開頭就把問題赤裸裸地揭示在讀者面前,給人一種極其鮮明的印象。
末尾對最高統治者的呼籲,實際上是作者的一種隐微的諷刺,作者也知道這種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唐末的現實主義詩人中,以杜荀鶴(846—907)的藝術成就為最高。
他生長在一個鄉正的家庭裡,到四十六歲時才考中了進士。
此後,由于時局的混亂,又回到自己的故鄉。
他的一生是在自己的家鄉和仆仆風塵的漂泊生活中度過的。
他曾自稱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郊居即事投李給事》)。
可能由于他的生活比較清寒,才有較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也才有機會接近勞動人民,從而關懷勞動人民的生活。
不過他究竟還有一些田産,不同于一般的勞動人民。
他“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書齋即事》),過的還是“竹門茅屋帶村居,數畝生涯自有餘”(《閑居即事》)的生活。
杜荀鶴的詩歌反映了黃巢大起義以後的社會面貌,描繪了生活在這一時代的勞動人民所遭受的苦難。
黃巢起義被鎮壓下去後,緊接着便是軍閥混戰。
連年混戰的結果,嚴重地破壞了農村經濟。
杜荀鶴無論在家鄉或者在旅途上,看到的都是滿眼戰亂、流離、殘破與蕭條的景象。
他說:“他鄉終日望吾鄉,及到吾鄉值亂荒。
”(《自江西歸九華》)“家随兵盡室空存,稅額甯容減一分!”(《題所居村舍》)到處出現農民“逃避山谷,累年廢耕稼”的慘淡景象,沒有一塊淨土,可是統治階級并不因此稍微減輕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杜荀鶴的《山中寡婦》典型地反映了這種社會現象。
這首詩一題作《時世行》,詩人寫道: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發焦。
桑柘[30]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31]生柴帶葉燒。
任是[32]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這詩通過創造一個山中寡婦的形象,暴露了唐末兵連禍接帶給人民的苦難。
詩一開頭叙出這個寡婦因為丈夫死于兵亂中,自己隻得獨守在蓬草蓋的茅屋中。
她穿的是苎麻織的粗衣,從枯黃的鬓發就可以推想她的面容憔悴到了什麼程度。
三、四兩句寫官府的榨取掠奪,五、六兩句寫這個寡婦在苛捐雜稅的重壓下,家裡沒有糧食,隻好挑野菜連根煮着吃;家裡
他根據這種主張所寫的樂府詩如《貪官怨》、《農夫謠》等,都揭露了唐末統治階級的罪惡,描寫了農民的悲慘生活。
《橡媪(ǎo)歎》是他的代表作。
詩說: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崗[19]。
伛伛黃發媪[20],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
幾曝複幾蒸,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
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21]。
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
如何一石餘,隻作五鬥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
農時作私債[22],農畢歸官倉。
自冬及于春,橡實诳饑腸。
吾聞田成子[23],詐仁猶自王[24]。
籲嗟逢橡媪,不覺淚沾裳。
詩裡寫農民種了稻子,都要納給官家,而他們本人反要拾橡子充饑。
就是這樣,将稻米納租時,貪吏還舞弊,一石隻作五鬥量。
詩中塑造了一個拾橡子的老婦人形象,并且通過橡子和稻粒的鮮明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
皮日休又有《汴河[25]懷古》詩: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26],共禹論功不較多[27]。
隋炀帝開運河,本來是為了要下揚州,過他的荒淫奢侈享樂的生活,所以“水殿龍舟事”是一定要批判的。
詩人在批判隋炀帝泛龍舟的同時,也不抹殺開運河所起的作用,作者把無道的昏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固然别開生面;但是運河是由千百萬被奴役的人民開鑿的,“論功”應當數到他們,而不應當把這一功勞算在隋炀帝的賬上。
聶夷中(837—約884)因為出身“草澤”之中,曾經“備嘗辛楚”,所以“多傷俗闵時”的作品。
他寫的為曆代人民所傳誦的詩作有《田家》和《詠田家》。
《田家》二首之一說: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28]。
六月禾未秀[29],官家已修倉。
這詩前二句寫父親耕田、兒子開荒的辛苦。
後二句用對比手法,揭露官府榨取的面目。
雖然隻有二十個字,筆力卻是鋒利無比。
《詠田家》詩說: 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绮羅筵,隻照逃亡屋。
農民被迫急于完糧納稅,在二月裡蠶還沒有結繭,早把新絲抵債賣掉了;在五月裡新谷還沒有登場,也早就折算粜出去了。
三、四兩句通過生動的比喻,表達了農民當時沉痛的心情。
後四句才替廣大人民發出呼籲。
這首詩和前一首寫法不同。
前一首用官家修倉給讀者一個暗示,表現手法比較含蓄;而這首詩一開頭就把問題赤裸裸地揭示在讀者面前,給人一種極其鮮明的印象。
末尾對最高統治者的呼籲,實際上是作者的一種隐微的諷刺,作者也知道這種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唐末的現實主義詩人中,以杜荀鶴(846—907)的藝術成就為最高。
他生長在一個鄉正的家庭裡,到四十六歲時才考中了進士。
此後,由于時局的混亂,又回到自己的故鄉。
他的一生是在自己的家鄉和仆仆風塵的漂泊生活中度過的。
他曾自稱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郊居即事投李給事》)。
可能由于他的生活比較清寒,才有較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也才有機會接近勞動人民,從而關懷勞動人民的生活。
不過他究竟還有一些田産,不同于一般的勞動人民。
他“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書齋即事》),過的還是“竹門茅屋帶村居,數畝生涯自有餘”(《閑居即事》)的生活。
杜荀鶴的詩歌反映了黃巢大起義以後的社會面貌,描繪了生活在這一時代的勞動人民所遭受的苦難。
黃巢起義被鎮壓下去後,緊接着便是軍閥混戰。
連年混戰的結果,嚴重地破壞了農村經濟。
杜荀鶴無論在家鄉或者在旅途上,看到的都是滿眼戰亂、流離、殘破與蕭條的景象。
他說:“他鄉終日望吾鄉,及到吾鄉值亂荒。
”(《自江西歸九華》)“家随兵盡室空存,稅額甯容減一分!”(《題所居村舍》)到處出現農民“逃避山谷,累年廢耕稼”的慘淡景象,沒有一塊淨土,可是統治階級并不因此稍微減輕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杜荀鶴的《山中寡婦》典型地反映了這種社會現象。
這首詩一題作《時世行》,詩人寫道: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發焦。
桑柘[30]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31]生柴帶葉燒。
任是[32]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這詩通過創造一個山中寡婦的形象,暴露了唐末兵連禍接帶給人民的苦難。
詩一開頭叙出這個寡婦因為丈夫死于兵亂中,自己隻得獨守在蓬草蓋的茅屋中。
她穿的是苎麻織的粗衣,從枯黃的鬓發就可以推想她的面容憔悴到了什麼程度。
三、四兩句寫官府的榨取掠奪,五、六兩句寫這個寡婦在苛捐雜稅的重壓下,家裡沒有糧食,隻好挑野菜連根煮着吃;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