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唐季火襖之厄運并宋代之殘存
關燈
小
中
大
火襖為流寓中國之西域人所崇奉,并不向外傳教,與大秦、摩尼不同,本可不受異教之攻擊,惟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八四五),用道士趙歸真議,罷黜佛法,并毀外來諸教,襖與大秦,遂同被排斥。
《唐會要》卷四七《毀佛寺制》,有曰: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餘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隸僧尼屬主客,顯明外國之教。勒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不雜中華之風。(并見《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
李德裕《會昌一品集》卷二十,《賀廢毀諸寺德音表》曰:奉今日《制》,拆寺蘭若四萬六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并奴婢為兩稅戶,共四十一萬餘人。其僧尼令隸主客戶,大秦穆護祓二千餘人,并令還俗。
《新唐書》卷五二《食貨志》:武宗即位,廢浮屠法,籍僧尼為民,二十六萬五千人,大秦穆護襖二千餘人。
《通鑒》卷二四八:會昌五年七月,上惡僧尼耗蠹天下,敕上都、東都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度觀察使治所,各留一寺,上等留二十人,中等十人,下等五人;餘僧及尼,并大秦穆護襖僧,皆勒歸俗。
襖或作祓。二千餘人,或作三千餘人。《西溪叢語》引作六十餘人。畿輔叢書本《會昌一品集》襖作襖;二千餘人,作二十餘人。其誤尤甚。祆或作者,國由字形相近,傳寫易訛,然波斯火襖教實亦有除之義;因其教極重潔淨,常勸人祓除一切污濁,故或亦訛為被也,武宗沒,宣宗複興佛法;外來諸教,并獲弛,火慶曆五代兩宋,猶有殘存,《墨莊漫錄》可為一證。
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四東京城北有襖廟(原注:呼煙切),祆神本出西域,蓋胡神也,與大秦穆護同入中國。俗以火神祠之。京師人畏其威靈,甚重之。其廟祝姓史,名世爽,自雲家世為祝累代矣。藏先世補受之牒凡三:有曰懷恩者,其牒唐鹹通三年(西八六二)宣武節度使令狐給。令狐者,承相也。有曰溫者,周顯德三年(西九五六)端明殿學士權知開封府王所給。王乃樸也。有曰貴者,其牒亦周顯德五年樞密使權知開封府王所給。王亦樸也。自唐以來,祆神已祀于汴矣,而其祝乃能世繼其職,逾二百年,斯亦異矣。鎮江府朱方門之東城上,乃有祆神祠,不知何人立也。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大内西去右掖門,襖廟。
張邦基、孟元老,均北宋末南宋初人,汴梁、鎮江之有祆祠,因此可見。曰“俗以火神祠之”,則拜火之習猶行也。曰“京師人畏其威靈,甚重之”,則唐初禁民祈祭,至是必有祈祭者矣。史氏累世為祝,所謂襖祝也,為唐勳品官。鹹通三年,去會昌毀佛之年,适二十年,則襖祠毀後複興之情,略可推見。唐代祆祝,本以胡人充其職,史世爽之先,當為胡人;唐代蕃将賜姓史者不一,如史大奈、史思明之屬是也。《墨莊漫錄》襖廟在城北,《東京夢華錄》祆廟在大内西右掖門,兩人所指,似不同一廟,合以《西溪叢語》所引宋敏求《東京記》“甯遠坊有襖神廟”之說果不謬,則汴京襖廟之數,不亞于長安、洛陽,亦可想見當年之盛。南宋而後,中國典籍,罕見襖祠之名;襖祠即有留存,當亦式微極矣。
至順《鎮江志》卷八:火祆廟舊在朱方門裡,山岡之上。宋嘉定中遷于山下,端平間毀。注:前志引宋《樣符圖經》,潤帥周寶婿楊茂實為蘇州刺史,立廟于城南隅,蓋因潤有此廟而立之也。
此雖元末記載,然所記猶是南宋時事;且可知鎮江之襖廟毀于何時,并可知唐季蘇州猶有新建襖廟,亦可貴之史料也。明萬曆間臧晉叔編《元曲選》,卷首載陶九成論曲,《仙呂宮》中有《襖神急》一出,注曰,與《雙調》不同;《雙調》中亦有《祆神急》一出,亦注曰,與《仙呂》不同。元曲中既時演襖神,則襖神至元時,不獨未曾消滅,且更形諸歌詠,播之管弦,想其意義已與中國舊俗之火神相混,非複如原日西來之火襖教矣。《元曲選》卷首又有李直夫所撰《火燒襖廟》一出,與上述《祆神急》兩出,均未入選,不能得其詞,莫由定其為中國火神,抑西來襖教,為可惜耳。《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卷六有《仙呂·祆神急》一曲,朱庭玉撰,玩其詞意,與祆教無關,蓋數典忘其祖矣!
[完成于一九二二年四月,發表于《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一号(一九二三年一月)。發表後,作者于一九二三年一月、一九三四年十月又作過兩次校訂。現采用一九三四年十月校訂本。]
《唐會要》卷四七《毀佛寺制》,有曰: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餘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隸僧尼屬主客,顯明外國之教。勒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不雜中華之風。(并見《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
李德裕《會昌一品集》卷二十,《賀廢毀諸寺德音表》曰:奉今日《制》,拆寺蘭若四萬六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并奴婢為兩稅戶,共四十一萬餘人。其僧尼令隸主客戶,大秦穆護祓二千餘人,并令還俗。
《新唐書》卷五二《食貨志》:武宗即位,廢浮屠法,籍僧尼為民,二十六萬五千人,大秦穆護襖二千餘人。
《通鑒》卷二四八:會昌五年七月,上惡僧尼耗蠹天下,敕上都、東都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度觀察使治所,各留一寺,上等留二十人,中等十人,下等五人;餘僧及尼,并大秦穆護襖僧,皆勒歸俗。
襖或作祓。二千餘人,或作三千餘人。《西溪叢語》引作六十餘人。畿輔叢書本《會昌一品集》襖作襖;二千餘人,作二十餘人。其誤尤甚。祆或作者,國由字形相近,傳寫易訛,然波斯火襖教實亦有除之義;因其教極重潔淨,常勸人祓除一切污濁,故或亦訛為被也,武宗沒,宣宗複興佛法;外來諸教,并獲弛,火慶曆五代兩宋,猶有殘存,《墨莊漫錄》可為一證。
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四東京城北有襖廟(原注:呼煙切),祆神本出西域,蓋胡神也,與大秦穆護同入中國。俗以火神祠之。京師人畏其威靈,甚重之。其廟祝姓史,名世爽,自雲家世為祝累代矣。藏先世補受之牒凡三:有曰懷恩者,其牒唐鹹通三年(西八六二)宣武節度使令狐給。令狐者,承相也。有曰溫者,周顯德三年(西九五六)端明殿學士權知開封府王所給。王乃樸也。有曰貴者,其牒亦周顯德五年樞密使權知開封府王所給。王亦樸也。自唐以來,祆神已祀于汴矣,而其祝乃能世繼其職,逾二百年,斯亦異矣。鎮江府朱方門之東城上,乃有祆神祠,不知何人立也。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大内西去右掖門,襖廟。
張邦基、孟元老,均北宋末南宋初人,汴梁、鎮江之有祆祠,因此可見。曰“俗以火神祠之”,則拜火之習猶行也。曰“京師人畏其威靈,甚重之”,則唐初禁民祈祭,至是必有祈祭者矣。史氏累世為祝,所謂襖祝也,為唐勳品官。鹹通三年,去會昌毀佛之年,适二十年,則襖祠毀後複興之情,略可推見。唐代祆祝,本以胡人充其職,史世爽之先,當為胡人;唐代蕃将賜姓史者不一,如史大奈、史思明之屬是也。《墨莊漫錄》襖廟在城北,《東京夢華錄》祆廟在大内西右掖門,兩人所指,似不同一廟,合以《西溪叢語》所引宋敏求《東京記》“甯遠坊有襖神廟”之說果不謬,則汴京襖廟之數,不亞于長安、洛陽,亦可想見當年之盛。南宋而後,中國典籍,罕見襖祠之名;襖祠即有留存,當亦式微極矣。
至順《鎮江志》卷八:火祆廟舊在朱方門裡,山岡之上。宋嘉定中遷于山下,端平間毀。注:前志引宋《樣符圖經》,潤帥周寶婿楊茂實為蘇州刺史,立廟于城南隅,蓋因潤有此廟而立之也。
此雖元末記載,然所記猶是南宋時事;且可知鎮江之襖廟毀于何時,并可知唐季蘇州猶有新建襖廟,亦可貴之史料也。明萬曆間臧晉叔編《元曲選》,卷首載陶九成論曲,《仙呂宮》中有《襖神急》一出,注曰,與《雙調》不同;《雙調》中亦有《祆神急》一出,亦注曰,與《仙呂》不同。元曲中既時演襖神,則襖神至元時,不獨未曾消滅,且更形諸歌詠,播之管弦,想其意義已與中國舊俗之火神相混,非複如原日西來之火襖教矣。《元曲選》卷首又有李直夫所撰《火燒襖廟》一出,與上述《祆神急》兩出,均未入選,不能得其詞,莫由定其為中國火神,抑西來襖教,為可惜耳。《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卷六有《仙呂·祆神急》一曲,朱庭玉撰,玩其詞意,與祆教無關,蓋數典忘其祖矣!
[完成于一九二二年四月,發表于《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一号(一九二三年一月)。發表後,作者于一九二三年一月、一九三四年十月又作過兩次校訂。現采用一九三四年十月校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