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太一篇

關燈
教人物,不述其宮觀,非謂大道無人物,太一無宮觀也,以其史料流傳者少,不足成章也。

    大道幸存有兩碑陰,故可見其宮觀散布之大略。

    太一則有滹南、秋澗等文集,故可得其祖師以外之人物。

    《劉靜修集》之李道元守通父子,舉家崇奉太一教,已見前。

    《滹南集·清虛大師侯公墓碣》,其大父澄,為抱珍初期弟子,亦見前。

    “師諱元仙,字子真,趙州人。

    生不茹葷,始學語,能辨三官像,少長嬉戲,則教群兒禮北鬥,澄大喜,會朝廷鬻祠牒,度為道士。

    年十四,已克主大醮,詞音清亮,迥出一時,侪輩翕然推服。

    明昌初,以高德應诏,入住中都天長觀。

    自泰和改元,國家事祈禳,連設大醮,羽流極天下之選,師皆與焉。

    已而拂袖栖遲于洧川,正大庚寅正月,為道士左崇等作醮于鈞台,法事勝絕。

    既畢将還,忽示微疾,衆欲召醫候之,師不許曰:‘世緣已盡,安用療為。

    ’越三日日中,命置高座,而處之,顧至未刻,口占一頌,舉首端坐而逝,時年六十九。

    遠近士庶,炷香拜禮者累日,神色如生,乙西,焚化于郭西,送者幾萬人,丙戌,塔于颍濱之崇真觀。

    予素知師名,而不及識,每以為恨,然嘗與其門人□悟诠遊,悟诠業履清修,讀書好事,亦落落不凡者。

    以大元辛醜年正月改葬師于平棘縣明信鄉之鄭村原,屬予銘其墓,渠意既堅,竊亦樂為之道也。

    乃叙而銘之曰:其生也為賢,其沒也為仙。

    人而如此足矣,又何加焉。

    著之琬琰,以永其傳。

    ”此太一教現存最古之史料也。

    讀之可見太一教徒之修養,用能臨去坦然,且嘗施行火葬,墓亦名塔。

    正大庚寅正月甲子朔,乙酉廿二日,丙戌廿三日也。

    大元辛醜者,太宗十三年。

    侯君門人悟诠,《集》阙其姓矣,滹南稱其“讀書好事,落落不凡”,則不獨侯君賢也,其門人亦雅士也。

    天下豈有不讀書之教士,而能張大其教者乎。

    滹南樂為之銘,有以也。

     右侯元仙 《秋澗集》六一有太一教碣銘四篇,皆應六祖而作,其一為《二代度師先考韓君碣銘》,重明蕭道熙之父也。

    《道熙行狀》,秋澗作,已見前。

    道熙父母亦太一教初期弟子也。

    曰:“君諱矩,字某,其先為大梁望族。

    曾祖疇,五季時,官可谏,以銀青榮祿大夫緻仕,避地北渡,遂占籍為衛人。

    君自少以疾不仕,資慈祥,家故饒财,心樂施與,凡親舊貧窭,裡喪有不克襄事者,至傾刮囊箧以赒其急,或者來謝,口非初心也,鄉黨以長者稱。

    天眷間,太一始祖真人,以神道設教,遠迩向風,受箓為門徒者歲無慮千數,君舉族清修,信禮尤至,香火之奉,雖寒暑風雨,不爽厥德。

    君既殁,重明躬葬君于四門裡祖茔之次,母閻氏祔焉,禮也。

    六代度師全祐,顧惟傳嗣之重,是師真所從出者,其潛德幽光,表而銘之,中心庶獲少安,乃以刻文來請。

    師于某祖妣妙清君,列叔父行,義不可辭,遂叙而系之銘。

    ”太一嗣教,例須改從蕭姓,吾始以謂他人父疑之,繼思其效釋氏耳。

    自古宗教類能以忠孝為本,動謂異教為無父無君者,迂腐之談耳。

    六祖愛其親,并推其愛于二祖之親,可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者矣,宜劉靜修之稱其孝也。

    二祖于秋澗祖妣為叔父行,于此明言之,故秋澗述太一教之言,尤詳而可信。

     右韓矩 其二為《三代度師先考王君墓表》,虛寂蕭志沖之父也。

    曰:“君姓王氏,諱守謙,字受益,博之堂邑人。

    世以播種為業,資産豐阜,田以井而計者九,桑以株而會者萬焉,遂為裡中钜家。

    然阖門善良,薄于世味,奉道之心,亟若饑渴,聞太一教以符箓度世厄,所在奔走惟恐後。

    君乃與其配李氏,欽挹真風,不遠千裡,求為門弟子,量家歲費外,悉以赢餘為本宮香火。

    有子曰志沖,即太一三代度師也。

    六代度師全枯嗣教之七年,自燕命提點張居祐等以禮币來谒,且緻其意曰:‘道家者流,雖崇尚玄默,而太一教法,專以笃人倫翊世教為本。

    至于聚廬托處,似疏而親,師弟子之兩間,傳度授受,實有父子之義焉。

    今三代師真,其在宗門,表墓有《碑》,嗣法有《傳》,可謂光且顯矣。

    然物之在天壤間,未有無本而出者,今末有馀榮,而本為寂然,豈厚人倫輔世教之理哉,敢百拜以表辭為屬,幸憲使無拒。

    ’予以師之言,為知所本,遂諾而作之《表》。

    ”太一教之興,其徒類能薄世味,舉室清修,傾資産以奉教會,得人信仰若此,奇也。

    《三代度師墓表》,滹南遺老撰,已足不朽,六代師生八九十年後,複能推錫類之仁,不遠千裡求文以顯三代師之父,抑何其有合聖人追遠之旨也,秋澗歎為知本,諒哉。

     右王守謙 其三為《真靖大師張公墓碣銘》,曰:“道有綱紀,需人而後弘,如上承師真,下綜法務,以公材吏用而開玄佐之功者,其煉師張公乎。

    公諱善淵,字幾道,趙郡平棘人。

    父溥,嘗任衛真縣酒坊使,時太一四代祖中和真人提點毫之太清宮,溥素挹真風,日侍師幾席間,沾沾然喜曰:“吾兒知所於托。

    ”遂參禮為門弟子。

    中和人品高邁,道價重一世,動靜語默,皆中倫慮,公親炙既久,與之俱化,若時雨然。

    歲壬辰,河南大兵,公與中和隔離者久之。

    既而聞師北渡,稅駕于趙,乃奔奉焉,師忻甚曰:“奔奏疏附,吾宗門有人矣。

    ”即令知太清觀事。

    壬子夏六月,從中和北觐嶺邸,加号真靖大師,改題點衛輝路道教事。

    公資清峭貞幹,臨事敏而善斷,馭衆肅而有方,雖一言話,出人意表,不肯碌碌混常流中。

    生平喜讀書,于《老子》最有得,故行已接物,多掇其微妙,至于禱禳醮祭,内嚴外辦,綽有餘裕,兩從中和北上,沈熱先物,往返萬裡,無不如志。

    壽七十,委蛻于太一順事齋室,實至元乙亥正月廿五日也。

    後八年,六代祖純一真人,念公有力宗門,在玄士為傑出,有不當泯于後者,丐予文以識墓,因摭其行實而系之辭。

    ”善淵:太一教中幹材也,《秋澗集》五九《碑陰先友記》,言:“善淵性機警,有幹局,表表為玄門綱。

    ”《遺山集》三八有《張幾道煉師真贊》,即此人,曰:“玄學為家,平實中和,靜焉而不嘩。

    孫龍、田巴,其書五車,吾知為盜誇。

    若夫自後而先絕素隐之累,方外而内無多歧之差。

    語有之,人之生也直,然則若人之所以敦龐耆艾者,其未有涯也。

    ”遺山不輕許人,對道流尤多責備,其贊善淵如此,則非秋澗一人之私言矣。

     右張善淵 其四為《凝寂大師張公墓碣銘》,曰:“師諱居祐,字天錫,世為汲郡人。

    早失怙恃,兄居仁,訓育有方。

    甫長,願立如成人,然向慕玄風,亟若饑渴,思得大宗師依歸,以果其腹。

    歲壬辰,天兵下河南,時太一四代度師,自柘城北渡,應大将撒吉思請,主新衛昭順聖後祠,居仁舉家崇奉,遂命師為門弟子。

    居無何,度師住趙之太清宮,以師童侍有年,謹敬不怠,度為道士。

    俄命掌觀之廪料,出納詳明,儉而中禮,曾無撮禽之誤,度師稱其能。

    時衛之祖觀,兵後毀廢掃地,度師遣提點張善淵詣衛興複,且請師佐理,師為戮力從事,小大之役,率以身先之。

    至元十九年,六代純一真人,以師道行純粹,勤恪有功,言于朝,宣授凝寂大師,衛輝路道教都提點,七年間,道流推服,教門增重焉。

    廿六年二月五日得寒疾,再宿,談笑而逝,及斂,予臨視,面如生,籲亦異哉!享年七十有二。

    越七日,提點範全定等,葬師于四門裡祖茔之側,禮也。

    師為人樂易,無機械,苟有過,須問之人而無憚于改,不然,咽若有物。

    曆事三師,前後五十餘載,護道服勤,始卒德不爽。

    純一真人以予鄉曲故,持狀來谒銘。

    因憶十九年冬,予寓大都道宮,适師與會,宵永無寐,龛燈爐火,尊俎談舊,嘗及萬靈坑事,悲世故之無常,悼逝者之如是,凄然動華表歸語之感。

    故師每歲例清明後一日,丐斂酒肴楮币等物,鬥量車載,展祭冢次,以慰鄉梓冥漠之魂,猶恐其心之不盡也,其于存殁兩間,亦追遠歸厚之意也欤。

    ”居祐,秋澗鄉人,生有連床之誼,卒有臨視之儀,其蹤迹之密可想也。

    曆事三師,謂四、五、六祖,前後五十餘載,服勤不倦,居祐殆太一教最忠誠之修士哉。

    萬靈坑者,即前章之堆金冢,四祖叢葬戰亂枯骨處。

    國亡之痛,人有同情,每歲清明緻祭,亦紀念亡國雲爾,誰謂出家人忘世也。

     右張居祐 安陽上清正一宮有《聖旨碑》,碑分四層,上三層皆元時語體聖旨,下層則賜太一嗣師劉道真骈體聖旨也。

    旨雲:“上天眷命皇帝聖旨,鑄金象物,古聞不若之驅,蘊藻薦芬,上有克誠之享。

    咨爾光□演道通妙法師、本宗三代宗師、太一嗣師劉道真,□标霞室,召應車,行孚世祖之淵衷,祀複漢家之毖典。

    姑射所居無疵疠,漆園之語可征,壺翁以術役鬼神,玉府之符斯驗。

    灼著祈禳之效,允惟衆庶所推,雨旸屢應于雩壇,襖異莫逃于犀燭。

    正一五雷之法,自南土既克闡于芳猷;太一五福之位,莅中央尚丕承于靈贶。

    特頒異數,庸進仙階,賜号演道妙應玄一真人,本宗三代宗師,主太一祀事如故。

    主者施行。

    太德三年五月日。

    ”《安陽金石錄》九載此《碑》,引《元史·釋老傳》,謂劉道真為太一教徒黨,是也。

    謂史皆佚而不書,則《元史》十一《世祖紀》,“至元十八年十一月乙亥條”,大書“召法師劉道真問祠太一法”矣,《碑》稱“行孚世祖之淵衷,祀複漢家之毖典”,指此也,何謂史佚不書耶?跋者未讀《本紀》耳。

    大德三年,六祖全祐掌教,何以《碑》稱本宗三代宗師?豈以四祖為本宗乎?不可知也。

    《安陽錄》謂“碑在今西關白龍王廟,世人久無知者,遂緻方志疏漏,可慨”雲雲,則方志之疏漏也多矣。

     右劉道真 嘗讀《危太樸文集》六《山庵圖序》,知有道士張彥輔善畫,不知為何派道士也。

    曰:“彥輔君,國人,隐老子法中,善寫山水。

    鄉者侍臣有進其畫于延閣,餘數從講官入直,與古畫并觀,幾莫可辨。

    然其畫人所罕得,魯國大長公主好名畫以自娛,張君終不肯與,他人可知已。

    ”陳基《夷白齋稿外集》下,亦有《跋張彥輔畫拂郎馬圖》,盛許之。

    《圖繪寶鑒》五,稱為六一道士。

    《道園學古錄》三,則作“太一道士張彥輔,族本國人,從玄德真人學道,妙齡逸趣,特精繪事”雲。

    玄德,吳全節也,太一道士何以從正一派宗師學道,觀前章蔡七祖與吳宗師之關系,亦不足疑矣。

    述太一教人物,因并及之,以見其教之多材,且已化及蒙古也 右張彥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