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邊望望;這成千成百的人當中,他哪裡去找一個人來聽他訴說他的苦惱呢?
一群一群的人走過來,走過去,沒有人睬他的苦惱。
……他的苦惱是大極了,無窮無盡的。
好像他的心若爆開了,他的苦惱流了出來,定可以淹沒這個世界。
可是總沒有人看得見。
他的苦惱不幸被裝在這樣一隻微細的殼子裡,就是白天打了燈籠去尋,誰也看不見。
…… 一會兒,郁那瞧見裡邊走出一個看門的,帶着一個包裹; 他打定主意要和他攀談。
他問道:“朋友,什麼時候了?” “快十點鐘了。
……你為什麼停在這兒?趕開去!” 郁那把雪車趕開了幾步,蜷起身子,仍舊去想他的苦痛。
他想,對别人說是沒有用的了。
但是不到五分鐘,他又伸起頭來了,把頭一搖,像是感覺疼痛似的。
他拉起缰繩來。
……他忍不下去了。
“回去吧,回到車廠去吧!” 那匹小雌馬,好像她懂得主人的意思,快跑起來了。
一點半鐘之後,郁那已在一個很髒的大爐子邊坐下了。
爐子上邊,闆凳上,都有人睡着打呼。
屋子裡空氣悶的很,有種種臭味。
郁那看着那些睡着的人,抓抓自己的頭,頗怪自己回來這樣早。
…… “我今天掙的錢還不夠買馬吃的雀麥呢。
……怪不得我要這樣苦。
……一個人要是會做活兒,要是有的吃飽,要是他的馬也有的吃飽,就不會慌了。
……” 屋子的那邊,一個馬夫坐了起來,睡眼模糊地咳一聲嗽,伸手去摸水桶。
郁那問道:“要喝一口嗎?” “好像是的。
” “盼望你喝口水會見好一點。
……可是我的兒子死了。
……你聽見嗎?這星期裡,死在醫院。
……不幸的事。
……” 郁那看看這幾句話會發生什麼影響,但他看不出什麼。
那個馬夫喝了水,蒙着頭,早又睡了。
郁那歎口氣,抓自己的頭。
……那馬夫害渴要喝水,郁那害渴要說話。
他的兒子死了快一星期了,他還不曾真正同誰談過。
……他想正正經經地談一回,細細地談一回。
……他想訴說他的兒子怎樣得病,怎樣痛苦,臨死之前怎樣說話,死的時候什麼樣子。
……他想訴說他的兒子死後的喪葬,他自己怎樣到醫院去讨回他兒子的衣服。
他還有一個女兒阿二在鄉下。
……他也想談談阿二的事。
……是的,他要說的話多着呢。
聽他的人應該歎氣,應該感動叫喊,應該恸哭。
……最好是對婦女們談談。
婦女們雖是蠢東西,他一開口,她們就要哭了。
郁那想:“讓我去看看我的小馬。
睡覺還早呢。
……” 他穿上外衣,走到馬房裡。
他想着馬吃雀麥和草料,想着外面的天氣。
……他在沒有人的地方是不能想着他的兒子的。
他可以對人說他的兒子,但是空想着他,想象他的樣子,那是受不住的痛苦。
…… 郁那在暗地裡忽然瞧見那雌馬的發亮的眼睛,他就問道:“你在嚼草嗎?你嚼吧,嚼吧,……我們掙的錢不夠買雀麥,隻好吃草了。
……是的,……我老了,趕不了車了。
……我的兒子應該趕車,我不行了。
……他才是個馬夫呢。
……他應該活着。
” 郁那沉默了一會,又接着訴說:“是這麼一回事,老太婆(指雌馬)……庫司麻(他的兒子之名)死了。
……他同我告别了。
……他無緣無故地死了。
……倘使你有一匹小馬,你是他的親生娘。
忽然你的小馬兒去了,死了。
……你不傷心嗎?……” 那小雌馬嚼着草,聽他訴說,她嘴裡的熱氣呼到郁那的手上。
郁那忍不住了,就把他的悲哀全告訴她了。
這回選一篇小說來讀,是俄國契诃夫原著、胡适翻譯的,收在亞東圖書館出版的《短篇小說》第二集裡。
譯文看起來很順當,但是有文言的調子,如“驚起回頭”“嘴唇微動”這種句子,如“但是”隻用“但”,“忽然”隻用“忽”,如“什麼地方”用“何處”,“假如”用“若”。
用文言調子的地方念起來就覺得不上口。
在“五四”那個時期,這樣的文字已經是相當地道的白話文。
咱們現在看來,這篇文字許多地方隻夠得上“寫的白話文”,還不是“念的白話文”。
這是因為咱們現在對文字的要求比“五四”那個時期更進了一步。
把全文通讀一遍過後,咱們知道:這篇小說寫一個老馬夫,一心想跟人家談談他的才死不久的兒子,消除些心裡的哀傷。
可是沒有人願意聽他的,結果他隻有把滿腹的心事告訴了他的小雌馬。
這個故事挺簡單。
現在,咱們問問自己在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裡,作者寫出了些什麼?作者怎麼把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寫得生動的?前面一個問題關涉到這篇小說的内容,後面一個是研究這篇小說的技巧。
作者在這篇小說裡寫的是老馬夫郁那的苦惱。
他寫出了這是怎樣的一種苦惱,寫出了這苦惱是怎麼來的。
遭着了不幸,不求别的,隻要有個人肯聽自己說說自己這個不幸,這是頂起碼頂可憐的願望,郁那苦苦追尋的也就隻是這麼一個頂起碼頂可憐的願望。
郁那的不幸是大極了,他死了兒子,失掉了互相依靠的人,失掉了應該繼承他趕車的人,他覺得寂寞、孤獨,“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地方”的茫茫然。
但是他兒子死是“上帝的意旨”,他隻急切地想跟人家談談,他受不住自己一個人默默地想着這個不幸。
幾次三番沒有人聽他的,他苦惱透了。
寂寞、孤獨,“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地方”的茫茫然怎麼也消除不了。
郁那的苦惱是為了兒子死,更為了沒有人聽他訴說兒子的死。
這個更大的苦惱是外界給他的,作者詳盡地寫了這個外界。
作者選了四種人來作代表:一個軍官,一群醉漢,一個給有錢人看門的,一個跟郁那一樣的馬夫。
這四種人各有各的處境,各人給郁那各種不同的冷淡。
軍官和醉漢是雇主,他們跟郁那簡直不是一路人,軍官完全不屑聽郁那的訴苦,醉漢突如其來地問郁那有沒有老婆,完全為了使自己高興高興。
看門的,郁那敢于稱他作“朋友”了,可是他給有錢人當慣了傭仆,忘了對一路的人表同情,也許他簡直忘了他跟郁那是一路人。
至于那個馬夫,是辛苦得沒有氣力再聽郁那的話了,沒有氣力來同情郁那了。
這篇的筆調叫人感到沉重,因為這個故事原是沉重的,作者寫的時候的心情也是沉重的。
在能烘托出郁那的苦惱的地方,作者都細細地描寫。
他細細地寫大塊大塊的雪掉下來,掉在屋頂上、馬背上、肩上、帽上;細細地寫郁那拉拉缰繩,雪從他肩頭掉下來,他喊着,站起來,伸長了頭頸,他的雌馬也伸長了頭頸;細細地寫郁那撞着了一個走道的,那走道的氣沖沖地瞪郁那一眼,抖去袖子上的雪。
咱們讀着這些,覺得一副副苦惱的情态在堆積起來。
有的地方作者不隻白描一些情态,他還寫到藏在情态裡的意思,叫我們跟着想進了一層。
如末了一節,說小雌馬嘴裡的熱氣呼到郁那的手上,使郁那忍不住了。
為什麼忍不住了?這就很夠咱們想的了。
……他的苦惱是大極了,無窮無盡的。
好像他的心若爆開了,他的苦惱流了出來,定可以淹沒這個世界。
可是總沒有人看得見。
他的苦惱不幸被裝在這樣一隻微細的殼子裡,就是白天打了燈籠去尋,誰也看不見。
…… 一會兒,郁那瞧見裡邊走出一個看門的,帶着一個包裹; 他打定主意要和他攀談。
他問道:“朋友,什麼時候了?” “快十點鐘了。
……你為什麼停在這兒?趕開去!” 郁那把雪車趕開了幾步,蜷起身子,仍舊去想他的苦痛。
他想,對别人說是沒有用的了。
但是不到五分鐘,他又伸起頭來了,把頭一搖,像是感覺疼痛似的。
他拉起缰繩來。
……他忍不下去了。
“回去吧,回到車廠去吧!” 那匹小雌馬,好像她懂得主人的意思,快跑起來了。
一點半鐘之後,郁那已在一個很髒的大爐子邊坐下了。
爐子上邊,闆凳上,都有人睡着打呼。
屋子裡空氣悶的很,有種種臭味。
郁那看着那些睡着的人,抓抓自己的頭,頗怪自己回來這樣早。
…… “我今天掙的錢還不夠買馬吃的雀麥呢。
……怪不得我要這樣苦。
……一個人要是會做活兒,要是有的吃飽,要是他的馬也有的吃飽,就不會慌了。
……” 屋子的那邊,一個馬夫坐了起來,睡眼模糊地咳一聲嗽,伸手去摸水桶。
郁那問道:“要喝一口嗎?” “好像是的。
” “盼望你喝口水會見好一點。
……可是我的兒子死了。
……你聽見嗎?這星期裡,死在醫院。
……不幸的事。
……” 郁那看看這幾句話會發生什麼影響,但他看不出什麼。
那個馬夫喝了水,蒙着頭,早又睡了。
郁那歎口氣,抓自己的頭。
……那馬夫害渴要喝水,郁那害渴要說話。
他的兒子死了快一星期了,他還不曾真正同誰談過。
……他想正正經經地談一回,細細地談一回。
……他想訴說他的兒子怎樣得病,怎樣痛苦,臨死之前怎樣說話,死的時候什麼樣子。
……他想訴說他的兒子死後的喪葬,他自己怎樣到醫院去讨回他兒子的衣服。
他還有一個女兒阿二在鄉下。
……他也想談談阿二的事。
……是的,他要說的話多着呢。
聽他的人應該歎氣,應該感動叫喊,應該恸哭。
……最好是對婦女們談談。
婦女們雖是蠢東西,他一開口,她們就要哭了。
郁那想:“讓我去看看我的小馬。
睡覺還早呢。
……” 他穿上外衣,走到馬房裡。
他想着馬吃雀麥和草料,想着外面的天氣。
……他在沒有人的地方是不能想着他的兒子的。
他可以對人說他的兒子,但是空想着他,想象他的樣子,那是受不住的痛苦。
…… 郁那在暗地裡忽然瞧見那雌馬的發亮的眼睛,他就問道:“你在嚼草嗎?你嚼吧,嚼吧,……我們掙的錢不夠買雀麥,隻好吃草了。
……是的,……我老了,趕不了車了。
……我的兒子應該趕車,我不行了。
……他才是個馬夫呢。
……他應該活着。
” 郁那沉默了一會,又接着訴說:“是這麼一回事,老太婆(指雌馬)……庫司麻(他的兒子之名)死了。
……他同我告别了。
……他無緣無故地死了。
……倘使你有一匹小馬,你是他的親生娘。
忽然你的小馬兒去了,死了。
……你不傷心嗎?……” 那小雌馬嚼着草,聽他訴說,她嘴裡的熱氣呼到郁那的手上。
郁那忍不住了,就把他的悲哀全告訴她了。
這回選一篇小說來讀,是俄國契诃夫原著、胡适翻譯的,收在亞東圖書館出版的《短篇小說》第二集裡。
譯文看起來很順當,但是有文言的調子,如“驚起回頭”“嘴唇微動”這種句子,如“但是”隻用“但”,“忽然”隻用“忽”,如“什麼地方”用“何處”,“假如”用“若”。
用文言調子的地方念起來就覺得不上口。
在“五四”那個時期,這樣的文字已經是相當地道的白話文。
咱們現在看來,這篇文字許多地方隻夠得上“寫的白話文”,還不是“念的白話文”。
這是因為咱們現在對文字的要求比“五四”那個時期更進了一步。
把全文通讀一遍過後,咱們知道:這篇小說寫一個老馬夫,一心想跟人家談談他的才死不久的兒子,消除些心裡的哀傷。
可是沒有人願意聽他的,結果他隻有把滿腹的心事告訴了他的小雌馬。
這個故事挺簡單。
現在,咱們問問自己在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裡,作者寫出了些什麼?作者怎麼把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寫得生動的?前面一個問題關涉到這篇小說的内容,後面一個是研究這篇小說的技巧。
作者在這篇小說裡寫的是老馬夫郁那的苦惱。
他寫出了這是怎樣的一種苦惱,寫出了這苦惱是怎麼來的。
遭着了不幸,不求别的,隻要有個人肯聽自己說說自己這個不幸,這是頂起碼頂可憐的願望,郁那苦苦追尋的也就隻是這麼一個頂起碼頂可憐的願望。
郁那的不幸是大極了,他死了兒子,失掉了互相依靠的人,失掉了應該繼承他趕車的人,他覺得寂寞、孤獨,“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地方”的茫茫然。
但是他兒子死是“上帝的意旨”,他隻急切地想跟人家談談,他受不住自己一個人默默地想着這個不幸。
幾次三番沒有人聽他的,他苦惱透了。
寂寞、孤獨,“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地方”的茫茫然怎麼也消除不了。
郁那的苦惱是為了兒子死,更為了沒有人聽他訴說兒子的死。
這個更大的苦惱是外界給他的,作者詳盡地寫了這個外界。
作者選了四種人來作代表:一個軍官,一群醉漢,一個給有錢人看門的,一個跟郁那一樣的馬夫。
這四種人各有各的處境,各人給郁那各種不同的冷淡。
軍官和醉漢是雇主,他們跟郁那簡直不是一路人,軍官完全不屑聽郁那的訴苦,醉漢突如其來地問郁那有沒有老婆,完全為了使自己高興高興。
看門的,郁那敢于稱他作“朋友”了,可是他給有錢人當慣了傭仆,忘了對一路的人表同情,也許他簡直忘了他跟郁那是一路人。
至于那個馬夫,是辛苦得沒有氣力再聽郁那的話了,沒有氣力來同情郁那了。
這篇的筆調叫人感到沉重,因為這個故事原是沉重的,作者寫的時候的心情也是沉重的。
在能烘托出郁那的苦惱的地方,作者都細細地描寫。
他細細地寫大塊大塊的雪掉下來,掉在屋頂上、馬背上、肩上、帽上;細細地寫郁那拉拉缰繩,雪從他肩頭掉下來,他喊着,站起來,伸長了頭頸,他的雌馬也伸長了頭頸;細細地寫郁那撞着了一個走道的,那走道的氣沖沖地瞪郁那一眼,抖去袖子上的雪。
咱們讀着這些,覺得一副副苦惱的情态在堆積起來。
有的地方作者不隻白描一些情态,他還寫到藏在情态裡的意思,叫我們跟着想進了一層。
如末了一節,說小雌馬嘴裡的熱氣呼到郁那的手上,使郁那忍不住了。
為什麼忍不住了?這就很夠咱們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