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
關燈
小
中
大
笛子的聲音怎樣,三弦的聲音怎樣。
這些都是經過了分析和整理以後的結果。
在當時,看見的隻是完整的一個人,并不分什麼身材和面貌,聽見的隻是和諧的一派樂調,并不分什麼笛子和三弦的聲音。
隻因為想叫沒有看見、沒有聽見的人知道,不得不分開項目來回想回想。
那人的身材,那人的面貌,笛子的聲音,三弦的聲音,都是回想時候所定的項目。
項目自然不能全備,然而提出來的一定是比較重要的。
讀文章的人讀到了關于比較重要的若幹項目的報告,雖然不能像親見親聞一樣,可是對于那個人、那一場演奏,總算知道一個大概了。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不用事後的分析整理的功夫,隻依據看着聽着的當時的感覺寫下來。
即使寫的時候離開看着聽着的當時很遠,也從記憶中去把當時的感覺找回來,然後依據着寫。
什麼叫作當時的感覺呢?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們的周圍總是有許多事物環繞着。
這許多事物并不逐件逐件闖進我們的意念,對于我們,大部分是雖有如無。
唯有引得起我們的注意的幾件,我們才感覺到它們的存在。
而且同樣一件事物,隻因環境不同,心情不同,在感覺它的時候也就見得不同。
不問那事物在别的時候怎樣,隻說這一回感覺它的時候怎樣,這就是所謂當時的感覺。
上面說的意思好像不大容易明白。
讓我們從本篇中取一個實例來說,就非常清楚了。
本篇第二節,寫的是作者第一回看中國戲跑進戲園時候的情形。
跑進戲園,接觸的事物當然很多,倘若要一件也不漏地報告出來,不知要記多麼長的一篇賬呢。
作者并不采用記賬的辦法,隻把最引起他注意的寫下來,這就是“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台下滿是許多頭”。
“紅的綠的”是什麼呢?自然是戲台上的演員。
演員分生、旦、淨、醜等角色,某角色扮演劇中的某人物,要詳細說起來,不是一句話可以了事的。
“許多頭”是什麼呢?自然是一班觀衆。
觀衆有男、女、老、少的分别,他們的神态、服裝等等又各個不同,要說得詳細,也得用好些句話。
為什麼作者隻用“紅的綠的”和“許多頭”把演員和觀衆一筆帶過呢?原來在作者跑進戲園的當時,最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幾個紅的綠的,而且僅僅是幾個紅的綠的,也不辨他們是什麼角色,扮演的是什麼劇中的什麼人物,隻覺得他們在眼前這麼一閃爍罷了。
他依據當時的感覺寫下來,就是“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
接着引起他的注意的是許多頭,而且僅僅是許多頭,也不辨他們是何等樣人,作何等的神态,穿何等的服裝,隻覺得他們擠滿台下罷了。
他依據當時的感覺寫下來,就是“便又看見戲台下滿是許多頭”。
我們差不多都有過跑進戲園的經驗。
憑着我們的經驗,讀到“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台下滿是許多頭”,我們的意想中就展開一幅熱鬧的活動的圖畫,我們的鼻子裡仿佛嗅到戲園中那種悶熱的空氣,換一句話說,就是如臨其境。
所以,寫文章把自己的見聞告訴人家,倘若能夠捉住當時的感覺,順次寫下來,就使人家如臨其境。
倘若用前一種方法,先作一番分析整理的功夫,然後逐項寫下來,那隻能使人家知道一個大概,說不到如臨其境。
教科書裡的文章,注重在叫人家記憶和理解,大多用前一種方法。
至于文藝,注重在叫人家感動,叫人家欣賞,适宜用後一種方法。
文藝部門中的小說多數出于虛構,小說裡一切當然不盡屬作者親自的經曆(本篇卻是作者親自的經曆),有修養的作者能夠像寫出自己當時的感覺那樣寫出來,使讀者随時有如臨其境的樂趣。
本篇用這個方法寫的不止前面提出的兩句。
讀者不妨逐一檢查出來,并體會它們的好處。
這些都是經過了分析和整理以後的結果。
在當時,看見的隻是完整的一個人,并不分什麼身材和面貌,聽見的隻是和諧的一派樂調,并不分什麼笛子和三弦的聲音。
隻因為想叫沒有看見、沒有聽見的人知道,不得不分開項目來回想回想。
那人的身材,那人的面貌,笛子的聲音,三弦的聲音,都是回想時候所定的項目。
項目自然不能全備,然而提出來的一定是比較重要的。
讀文章的人讀到了關于比較重要的若幹項目的報告,雖然不能像親見親聞一樣,可是對于那個人、那一場演奏,總算知道一個大概了。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不用事後的分析整理的功夫,隻依據看着聽着的當時的感覺寫下來。
即使寫的時候離開看着聽着的當時很遠,也從記憶中去把當時的感覺找回來,然後依據着寫。
什麼叫作當時的感覺呢?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們的周圍總是有許多事物環繞着。
這許多事物并不逐件逐件闖進我們的意念,對于我們,大部分是雖有如無。
唯有引得起我們的注意的幾件,我們才感覺到它們的存在。
而且同樣一件事物,隻因環境不同,心情不同,在感覺它的時候也就見得不同。
不問那事物在别的時候怎樣,隻說這一回感覺它的時候怎樣,這就是所謂當時的感覺。
上面說的意思好像不大容易明白。
讓我們從本篇中取一個實例來說,就非常清楚了。
本篇第二節,寫的是作者第一回看中國戲跑進戲園時候的情形。
跑進戲園,接觸的事物當然很多,倘若要一件也不漏地報告出來,不知要記多麼長的一篇賬呢。
作者并不采用記賬的辦法,隻把最引起他注意的寫下來,這就是“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台下滿是許多頭”。
“紅的綠的”是什麼呢?自然是戲台上的演員。
演員分生、旦、淨、醜等角色,某角色扮演劇中的某人物,要詳細說起來,不是一句話可以了事的。
“許多頭”是什麼呢?自然是一班觀衆。
觀衆有男、女、老、少的分别,他們的神态、服裝等等又各個不同,要說得詳細,也得用好些句話。
為什麼作者隻用“紅的綠的”和“許多頭”把演員和觀衆一筆帶過呢?原來在作者跑進戲園的當時,最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幾個紅的綠的,而且僅僅是幾個紅的綠的,也不辨他們是什麼角色,扮演的是什麼劇中的什麼人物,隻覺得他們在眼前這麼一閃爍罷了。
他依據當時的感覺寫下來,就是“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
接着引起他的注意的是許多頭,而且僅僅是許多頭,也不辨他們是何等樣人,作何等的神态,穿何等的服裝,隻覺得他們擠滿台下罷了。
他依據當時的感覺寫下來,就是“便又看見戲台下滿是許多頭”。
我們差不多都有過跑進戲園的經驗。
憑着我們的經驗,讀到“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台下滿是許多頭”,我們的意想中就展開一幅熱鬧的活動的圖畫,我們的鼻子裡仿佛嗅到戲園中那種悶熱的空氣,換一句話說,就是如臨其境。
所以,寫文章把自己的見聞告訴人家,倘若能夠捉住當時的感覺,順次寫下來,就使人家如臨其境。
倘若用前一種方法,先作一番分析整理的功夫,然後逐項寫下來,那隻能使人家知道一個大概,說不到如臨其境。
教科書裡的文章,注重在叫人家記憶和理解,大多用前一種方法。
至于文藝,注重在叫人家感動,叫人家欣賞,适宜用後一種方法。
文藝部門中的小說多數出于虛構,小說裡一切當然不盡屬作者親自的經曆(本篇卻是作者親自的經曆),有修養的作者能夠像寫出自己當時的感覺那樣寫出來,使讀者随時有如臨其境的樂趣。
本篇用這個方法寫的不止前面提出的兩句。
讀者不妨逐一檢查出來,并體會它們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