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傳

關燈
物;讀了像《差不多先生傳》那樣的傳記,結果是領會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某種意思。

    這是二者在效用上的不同之點。

     作者為什麼要創造出一位差不多先生來給他寫傳記呢?因為他雖則不是實有,卻比實有的人物還要真實。

    他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頭”“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他有一個根本思想,“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的影響很大,使“無數無數人都學他的榜樣”。

    這樣一位有關社會的人物還不配給他寫傳記嗎?讀者讀了這篇傳記,當然覺得這位先生非常可笑。

    但是在覺得他可笑之外,不免要反問自己:“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我也讓他代表了一部分嗎?無數無數人都學他的榜樣,我也學了他的榜樣嗎?”這反問的本意自然是不願意讓他代表,不願意學他的榜樣。

    因為果真“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中國非成為一個懶人國不可,不要中國成為懶人國,誰也不應該效學這位差不多先生。

    —這正是作者寄托在這篇傳記中間的意思。

    可是作者對于這層意思沒有提到一個字,隻讓讀者自己去領會。

     作者寫這篇傳記按照一般傳記的寫法,第一節記述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貫,第二節記述他的相貌。

    這兩節中已經顯出了差不多先生的特點。

    說“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見得他這位先生簡直無處不存在。

    說“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見得他這位先生真是普通不過的角色。

    他的接收經驗、組織思想、指揮行動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嘴以及腦子—都不很高明,這形成了他的“凡事隻要差不多”的根本思想。

    以下這些動辄錯誤的行動也根源于此,他都根據他的根本思想給自己辯護。

    末了兩節記述他的死後情形。

    “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正是差不多先生終身的缺點,卻說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這所謂“大家”不是差不多先生的同志是什麼?而“學他的榜樣”的就是這批人。

    這見得差不多先生的影響廣大,他雖然死了,他的精神還存留在社會中間。

    言外的意思是:誰如果不願意做他的同志,隻有努力振作,随時随地防護自己,以免沾染他的精神。

     開明書店出版的《國文百八課》第一冊曾經講到這篇文章寫作上的技巧,靠着這些技巧,這篇文章就有了吸引人家的力量,使讀者樂于去閱讀它。

    現在将該書的原文抄錄在後面: “這篇文章用疑問句開頭,‘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如果用‘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開頭也是可以的,而作者卻不然,把自己知道的事情故意來問讀者。

    ” “文章中用着許多的‘差不多’,如‘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之類都是。

    ” “文句中疊用着許多同調子的成分,如‘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别人談起他’‘他也會寫,也會算’‘大家都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之類都是。

    ” “文章中用着許多對稱的句子,如‘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身上痛苦,心裡焦急’之類都是。

    ” “文章中用着許多重複的句子,如‘不是差不多嗎?’一句重複至四次,‘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一句重複兩次,如‘有一天’也重複地用着。

    ” “文章中于句調重複之中又故意加着變化,如‘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接下去是‘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再接下去是‘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之類就是。

    ” “文章中用着特種的言語,如‘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不說‘死’而說‘一命嗚呼’之類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