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中國教育今後之出路
關燈
小
中
大
高級師範及專門學校的畢業者為原則;但如有特别才能或學力的人,即僅有初級職業教育的資格,亦可破格錄取。
内中課程多關于高深學理或特殊問題,故無一定修業期限。
以上各級教育,自六歲入小學,到二十一或二十二歲修完高級職業教育,合計十五年至十六年。
特殊教育分着四級,但不是連貫的;第一級為自十三歲以下的貧苦小兒而設的,稱做簡易小學,課程以識字及輔助家庭原有職業知識為目的,修業自一年至三年。
第二級為自十三歲以上至十八歲以下的各業失學兒童而設的,稱做某某業兒童補習學校。
内中課程,各就他們的原有職業為區别大緻,與勞工學校相似。
修業年限不定,最多三年、最少一年。
第二級為自十八歲以上的失學成人而設的,稱做某某業成人補習學校。
内中課程與第二級大緻相同,修業也不拘一定年限,第四級為自由講壇,私人組合的性質。
地方的學者,在工作的餘暇,設壇講學借以供獻于社會。
凡社會上未曾取得正常學校的資格而有研究的興趣或時間時,可報名加入聽講,即高級勞動職業畢業生或研究院的學生,也可參加,相互為學術的探讨。
在第二與第三級的中間,另設有社會教育性質的四種機關:(1)民衆教育館,(2)民衆體育場,(3)民衆影戲院,(4)民衆俱樂部。
此四種機關,在都市内可以全設,在鄉村内隻設(1)、(2)及(4)三種就行了。
天津工人工餘補習學校開學式 (1921年9月) (三)教育區劃及設立。
全國應分為多少學區及各級學校由何種機關設立,也是統制教育政策所必要規定的。
(1)小學校以市縣立為原則:在大都會,由市立;在小都會及鄉村,由縣立。
各都會及村鎮應立幾所及應設幾班,以所在地兒童數目為比例。
隻設初級班者稱初級小學,高初全設者稱完全小學;現在所有“實驗”及“中心”等無聊名稱,一律取消。
在統制教育政策之下,凡到了學齡的兒童自應送入小學受教育,且應以最短的時間設法普及,從前資本主義國家所用“義務教育”等名稱,亦應取消,至如何普及,屬于政治方面的計劃,留待另述。
(2)勞工學校,屬于都市的以市立為原則,屬于鄉村的以縣立為原則。
都市勞工學校,以都市人口數目的多少,規定所數及班級數;鄉村勞工學校,應盡量擴充,平均至少每縣設立二所。
現有普通中學及職業學校等名稱,一律取消。
初級師範學校,以省立為原則,每省至少設立五所,除省會隻設一所外,其餘均應設在四鄉。
(3)專門學校以省及特别市立為原則,應設幾所何科,以各省市社會實際需要為标準。
(4)高級師範學校及研究院,完全由國立。
照中國現在情形,全國應劃分為五個高級師範區:第一區南京、第二區北平、第三區漢口、第四區廣州、第五區西安,将來東北失地收回,沈陽可再劃一區。
研究院現時暫設三所:南京一所、北平一所及廣州一所。
現時所有“大學”及“學院”等名稱,一律取消。
關于特殊教育一類:凡簡易小學,以縣立為原則;凡各業補習學校如在鄉村,以縣立為原則,在都會以省立為原則。
再各業補習學校,如設在工廠或鐵道旁者,則責成工廠或鐵路局設立,由省市教育機關監督。
招生次數的标準也應規定:凡小學校、勞工學校,及各種實習學校每年招生二次;凡各級師範學校、專門學校及研究院,每年招生一次;凡幼稚園及自由講壇,随時招收,不受限制。
第四節結論 中國目前所患最大的毛病,我們歸納起來:莫過于貧、弱、私三字。
中國已往教育的錯誤,我們歸納起來:不外内封建主義,而外資本主義,即治術的、文雅的、放任的三點。
救貧應當設法為富,而教育偏重治術人才的培養,則更貧了。
救弱應當設法為強,而教育專尚文雅,則更弱了。
救私應當設法為群性的訓練,而教育偏采放任主義,則更私更散了。
以這種錯誤的教育,無補于中國目前的毛病,且适足以促成其危亡,差不多已為全國人所公認,近年國人提倡職業教育、鄉村教育、生産教育,都是想補救已往的錯誤;甚至近日提倡新生活教育,也是應需要而起的。
但這所提倡的隻是枝節,所改革的隻是片段,在當初或有少許的成效,迨事過境遷,聲浪消沉,必仍返于舊路。
由這種種看來,要診治中國目前的毛病,應當統觀全局,促根本上改造。
我們的目的不但診治目前的毛病而已,同時還當以教育的力量建設三民主義理想的社會。
獎勵民族教育,所以提起民族自信力,團結奮發,置中國于國際平等地位,而弱的毛病自然去了。
注重勞動職業教育,所以培養勞動習慣和生産技能,則全國産業即可為有計劃的發展,而貧的毛病自然去了。
對學生采取嚴格訓練主義,謀群性的發展,為紀律的生活,使散漫的變為有組織的,自私的變為愛群的,而私的毛病自然沒有了。
同時還要鏟除封建的資格主義,洗滌資本的升學主義,改變國人對于教育一切錯誤觀念。
要使農家子弟進了學校更會種田,工人子弟進了學校更會作工,漁家子弟進了學校更會撈魚。
更要打破優越階級享樂的心理,鏟除特權階級支配的欲望,消滅一切虛玄神鬼的學說,以科學方法促進産業,使全社會皆變做平等的民族,生産的勞動者,富于同情的人類。
要達到這種目的,尤在實行教育統制;一方使全國教育為有計劃的設施,一方使教育進行發生力量。
但教育不過為國家政治工作之一種,教育本身原無力量的,要行教育統制必先行政治統制,迨政治有權威,而教育自可推行無阻了。
本書上卷初完成于民國十五年年底,至十九年八月着手起草中下兩卷,并重編上卷,合成全書三卷,以參考書籍缺乏,及無定居生活,遲至今日始告完竣,曆時約計十年。
著者志 民國二十三年七月三十日
内中課程多關于高深學理或特殊問題,故無一定修業期限。
以上各級教育,自六歲入小學,到二十一或二十二歲修完高級職業教育,合計十五年至十六年。
特殊教育分着四級,但不是連貫的;第一級為自十三歲以下的貧苦小兒而設的,稱做簡易小學,課程以識字及輔助家庭原有職業知識為目的,修業自一年至三年。
第二級為自十三歲以上至十八歲以下的各業失學兒童而設的,稱做某某業兒童補習學校。
内中課程,各就他們的原有職業為區别大緻,與勞工學校相似。
修業年限不定,最多三年、最少一年。
第二級為自十八歲以上的失學成人而設的,稱做某某業成人補習學校。
内中課程與第二級大緻相同,修業也不拘一定年限,第四級為自由講壇,私人組合的性質。
地方的學者,在工作的餘暇,設壇講學借以供獻于社會。
凡社會上未曾取得正常學校的資格而有研究的興趣或時間時,可報名加入聽講,即高級勞動職業畢業生或研究院的學生,也可參加,相互為學術的探讨。
在第二與第三級的中間,另設有社會教育性質的四種機關:(1)民衆教育館,(2)民衆體育場,(3)民衆影戲院,(4)民衆俱樂部。
此四種機關,在都市内可以全設,在鄉村内隻設(1)、(2)及(4)三種就行了。
天津工人工餘補習學校開學式 (1921年9月) (三)教育區劃及設立。
全國應分為多少學區及各級學校由何種機關設立,也是統制教育政策所必要規定的。
(1)小學校以市縣立為原則:在大都會,由市立;在小都會及鄉村,由縣立。
各都會及村鎮應立幾所及應設幾班,以所在地兒童數目為比例。
隻設初級班者稱初級小學,高初全設者稱完全小學;現在所有“實驗”及“中心”等無聊名稱,一律取消。
在統制教育政策之下,凡到了學齡的兒童自應送入小學受教育,且應以最短的時間設法普及,從前資本主義國家所用“義務教育”等名稱,亦應取消,至如何普及,屬于政治方面的計劃,留待另述。
(2)勞工學校,屬于都市的以市立為原則,屬于鄉村的以縣立為原則。
都市勞工學校,以都市人口數目的多少,規定所數及班級數;鄉村勞工學校,應盡量擴充,平均至少每縣設立二所。
現有普通中學及職業學校等名稱,一律取消。
初級師範學校,以省立為原則,每省至少設立五所,除省會隻設一所外,其餘均應設在四鄉。
(3)專門學校以省及特别市立為原則,應設幾所何科,以各省市社會實際需要為标準。
(4)高級師範學校及研究院,完全由國立。
照中國現在情形,全國應劃分為五個高級師範區:第一區南京、第二區北平、第三區漢口、第四區廣州、第五區西安,将來東北失地收回,沈陽可再劃一區。
研究院現時暫設三所:南京一所、北平一所及廣州一所。
現時所有“大學”及“學院”等名稱,一律取消。
關于特殊教育一類:凡簡易小學,以縣立為原則;凡各業補習學校如在鄉村,以縣立為原則,在都會以省立為原則。
再各業補習學校,如設在工廠或鐵道旁者,則責成工廠或鐵路局設立,由省市教育機關監督。
招生次數的标準也應規定:凡小學校、勞工學校,及各種實習學校每年招生二次;凡各級師範學校、專門學校及研究院,每年招生一次;凡幼稚園及自由講壇,随時招收,不受限制。
第四節結論 中國目前所患最大的毛病,我們歸納起來:莫過于貧、弱、私三字。
中國已往教育的錯誤,我們歸納起來:不外内封建主義,而外資本主義,即治術的、文雅的、放任的三點。
救貧應當設法為富,而教育偏重治術人才的培養,則更貧了。
救弱應當設法為強,而教育專尚文雅,則更弱了。
救私應當設法為群性的訓練,而教育偏采放任主義,則更私更散了。
以這種錯誤的教育,無補于中國目前的毛病,且适足以促成其危亡,差不多已為全國人所公認,近年國人提倡職業教育、鄉村教育、生産教育,都是想補救已往的錯誤;甚至近日提倡新生活教育,也是應需要而起的。
但這所提倡的隻是枝節,所改革的隻是片段,在當初或有少許的成效,迨事過境遷,聲浪消沉,必仍返于舊路。
由這種種看來,要診治中國目前的毛病,應當統觀全局,促根本上改造。
我們的目的不但診治目前的毛病而已,同時還當以教育的力量建設三民主義理想的社會。
獎勵民族教育,所以提起民族自信力,團結奮發,置中國于國際平等地位,而弱的毛病自然去了。
注重勞動職業教育,所以培養勞動習慣和生産技能,則全國産業即可為有計劃的發展,而貧的毛病自然去了。
對學生采取嚴格訓練主義,謀群性的發展,為紀律的生活,使散漫的變為有組織的,自私的變為愛群的,而私的毛病自然沒有了。
同時還要鏟除封建的資格主義,洗滌資本的升學主義,改變國人對于教育一切錯誤觀念。
要使農家子弟進了學校更會種田,工人子弟進了學校更會作工,漁家子弟進了學校更會撈魚。
更要打破優越階級享樂的心理,鏟除特權階級支配的欲望,消滅一切虛玄神鬼的學說,以科學方法促進産業,使全社會皆變做平等的民族,生産的勞動者,富于同情的人類。
要達到這種目的,尤在實行教育統制;一方使全國教育為有計劃的設施,一方使教育進行發生力量。
但教育不過為國家政治工作之一種,教育本身原無力量的,要行教育統制必先行政治統制,迨政治有權威,而教育自可推行無阻了。
本書上卷初完成于民國十五年年底,至十九年八月着手起草中下兩卷,并重編上卷,合成全書三卷,以參考書籍缺乏,及無定居生活,遲至今日始告完竣,曆時約計十年。
著者志 民國二十三年七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