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國民革命與教育

關燈
總理孫中山先生提倡的,其言要略如下: 中國古來常講濟弱扶傾,在中國從前強大之時,安南、緬甸、高麗、暹羅那些小國,還能夠保持獨立。

    所以中國如果再行強盛,不但要恢複自己民族的地位,還要對于世界,濟弱扶傾,才盡我們民族的天職。

    (節錄《民族主義》第六講) 中山先生将中國民族消極的精神,改變為積極的精神,因之農、工、商大為奮起,同黨軍合作。

    自民國十三年至十七年的五年中為國民革命軍最盛的時期,為中國國民黨的黃金時代,亦為中國革命曆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為斯雖隻五年,但給予中國民族以極深的印象,對于中國民族遺傳的思想起了不少的變化。

     三國民革命軍最盛時期對于教育觀念之改造 孫中山與國民黨改組會議代表合影 辛亥革命是政治思想的改造,“五四”運動是學術思想的改造,此次國民革命是社會思想的改造。

    在辛亥革命的時期中,政治思想改造,所以在教育方面,有袁氏的軍國民主義及湯氏的國民教育主義之産生。

    在“五四”運動的時期中,學術思想改造,所以在教育方面,有留美派的平民主義的教育之産生。

    至若打破階級思想,教育為一般民衆的利益打算,朝着社會革命的前面走的,隻有國民革命産生的教育思潮。

    辛亥革命的前後,所有教育政策及方法,尚在完全支配行動的進行中;“五四”運動以後,雖然已經注意到科學教育,提倡學校社會化和教育生活化,但因國家根本政策及社會根本思想未曾變更,更仍不脫離支配行動的教育。

    至于國民革命是立在民衆的基址之上為民衆的利益而革命的,國民黨的民生主義及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均着眼在以科學方法為社會經濟的改造,所以國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已改變從前的支配行動而進行生産行動的教育了。

    在“五四”運動以前,中國民族的思想差不多完全受孔子學說的支配;由孔子學說所生的教育思想,總不脫離封建主義。

    在“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民族的思想差不多完全受歐美學說的支配——尤以美人杜威學說為中心;由杜威學說所産生的教育思想,總不脫離資本主義。

    但勿論為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所有教育思想和言論,全是立在支配階級說話的,所有教育主張差不多完全與其政府的教育政策一緻的;而受教育的人們——勿論兒童和成人,都在他們的思想言論的籠罩之中。

    但自“五四”運動以來,已漸漸有人覺悟,自十三年中國國民黨改組以來,以其革命主義随其革命軍向全國宣傳,教育界才有一大改造。

    教育政策和方法是改支配行動的為生産行動的;教育思想是改變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的;所有教育實施莫不趨重在社會化、民衆化。

     本章參考書舉要 (1)《中山全書》 (2)《中國國民黨曆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3)《三民主義的連環性》 (4)《新生命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