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開頭語
關燈
小
中
大
從前,在給孩子們讀的所謂訓蒙書中,有一部《神童詩》,顧名思義,當然是一些天才兒童或者是關于天才兒童的作品了,那開卷第一首道: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皇恩浩蕩”,這算是替讀書人捧場的作品,自然,它是具備着麻醉的作用的。
自從學制改革以後,學校裡不再讀《神童詩》了,但年輕的朋友們一看見文學家之流,總還是伸長頭頸,歆羨不已,仿佛他們真是在“萬般”之上的“英豪”一樣,因此對于文學家們賣弄才情時的出品——文章,也總是另眼看待,好像“高”過于農夫的糧谷,工人的器具似的。
我想,這大概就是“右文”的結果了。
但讀書人的對于文章的見解,卻是并不一樣的。
譬如曹操的兒子曹丕吧,他在《典論·論文》裡,說是“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好像比他的皇位和性命還可貴,然而他的弟弟曹植卻又反一調,他很看不起文章,在給楊德祖的信裡,就這樣說:“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
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德薄,位為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這幾乎是對文章咬牙切齒,可以和吳稚晖的“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的文學論相媲美。
但有人說,子建實在是違心之論,因為他的文章做得好,在政治上不得志,所以就發起牢騷來了。
這意見是對的。
但文章的不被重視,卻也并非全由于牢騷。
秦漢的經學家招收門徒的時候,“文章之士,不得行束修之禮”;顔之推在《家訓》裡,還羅列了許多文人的缺點,以為“文章之體,标舉興會,發引性靈,使人矜伐,故忽于持操,果于進取”,要子弟“深宜防慮”。
劉摯在訓兒孫的時候,也以“士當以器識為先,一号文人,無足觀矣”相戒,可見在這一個派系下,是都看不起以詞藻見稱的文章的。
至于站在曹丕一面,替文章講好話的例子,卻更多。
宋朝的黃魯直說:“數十年來,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獎後生,故華而不實。
”自然,這是反對派的意見,但也可見那時候的風氣的所在了。
崇尚文章的風氣,并非到了宋朝,這才盛行的,其實是古已有之的事情。
統治階級常常把文章當作變戲法時的巾帕:掩蓋缺點,粉飾太平。
所以在所謂聖明之世,皇帝要錄用一班詞臣,叫他們逢時逢節,專來做一些歌頌的文章。
至于那些詞臣呢,恩寵所在,樂于就範;飲水思源,當然把文章的地位越捧越高,載道言志,沽名赢利,終于變成無往而不利的東西了。
然而“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曹丕派的主張也仍舊很流行。
所以魏晉六朝的文人,寫好了一部著作,輕易不肯示人,他們背着锸鋤,把自己的著作當作寶貝一樣,去埋在深山的石窟裡,說是要“藏之名山,傳諸其人”,留給千百年後的知己。
他們大概是相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皇恩浩蕩”,這算是替讀書人捧場的作品,自然,它是具備着麻醉的作用的。
自從學制改革以後,學校裡不再讀《神童詩》了,但年輕的朋友們一看見文學家之流,總還是伸長頭頸,歆羨不已,仿佛他們真是在“萬般”之上的“英豪”一樣,因此對于文學家們賣弄才情時的出品——文章,也總是另眼看待,好像“高”過于農夫的糧谷,工人的器具似的。
我想,這大概就是“右文”的結果了。
但讀書人的對于文章的見解,卻是并不一樣的。
譬如曹操的兒子曹丕吧,他在《典論·論文》裡,說是“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好像比他的皇位和性命還可貴,然而他的弟弟曹植卻又反一調,他很看不起文章,在給楊德祖的信裡,就這樣說:“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
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德薄,位為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這幾乎是對文章咬牙切齒,可以和吳稚晖的“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的文學論相媲美。
但有人說,子建實在是違心之論,因為他的文章做得好,在政治上不得志,所以就發起牢騷來了。
這意見是對的。
但文章的不被重視,卻也并非全由于牢騷。
秦漢的經學家招收門徒的時候,“文章之士,不得行束修之禮”;顔之推在《家訓》裡,還羅列了許多文人的缺點,以為“文章之體,标舉興會,發引性靈,使人矜伐,故忽于持操,果于進取”,要子弟“深宜防慮”。
劉摯在訓兒孫的時候,也以“士當以器識為先,一号文人,無足觀矣”相戒,可見在這一個派系下,是都看不起以詞藻見稱的文章的。
至于站在曹丕一面,替文章講好話的例子,卻更多。
宋朝的黃魯直說:“數十年來,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獎後生,故華而不實。
”自然,這是反對派的意見,但也可見那時候的風氣的所在了。
崇尚文章的風氣,并非到了宋朝,這才盛行的,其實是古已有之的事情。
統治階級常常把文章當作變戲法時的巾帕:掩蓋缺點,粉飾太平。
所以在所謂聖明之世,皇帝要錄用一班詞臣,叫他們逢時逢節,專來做一些歌頌的文章。
至于那些詞臣呢,恩寵所在,樂于就範;飲水思源,當然把文章的地位越捧越高,載道言志,沽名赢利,終于變成無往而不利的東西了。
然而“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曹丕派的主張也仍舊很流行。
所以魏晉六朝的文人,寫好了一部著作,輕易不肯示人,他們背着锸鋤,把自己的著作當作寶貝一樣,去埋在深山的石窟裡,說是要“藏之名山,傳諸其人”,留給千百年後的知己。
他們大概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