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本論》産生的時代背景與階級曆史任務
關燈
小
中
大
(一)《資本論》産生的年代
講到《資本論》産生的年代,有兩點需要交代清楚。
第一點是《資本論》出版的年月,其次是《資本論》撰寫的過程。
我們知道,《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于一八六七年,第二卷、第三卷則是在馬克思逝世以後,由恩格斯整理草稿,分别于一八八五年、一八九四年出版。
但這還沒有包括馬克思原來計劃包括在《資本論》裡面的剩餘價值理論或剩餘價值學說史部分。
對于那一部分,恩格斯在臨終以前,曾委托考茨基整理原稿,作為第四卷出版。
但考茨基整理的結果,卻把剩餘價值學說史作為一部獨立著作,分作三卷,分别在一九〇四年、一九〇五年和一九一〇年刊印出來。
以上是《資本論》出版經過的概略。
但一部著作的産生,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寫作過程。
包括剩餘價值學說史在内的《資本論》手稿,在第一卷刊行的一八六七年以前,已經大體完成。
而在第一卷刊行的前兩年,即一八六五年,馬克思曾就其中的重要論點,用《價值、價格與利潤》(一作《工資、價格和利潤》)的講題作過報告(這是在馬克思死後,從遺稿中發現的)。
在這以前的一八五九年,馬克思發表了他的經典名著《政治經濟學批判》。
在這部書的序言中,他已經把要寫作《資本論》的計劃輪廓指示出來了;事實上,他當時還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寫過一篇“導言”,在“導言”的結尾,還較詳細地提到後來寫作《資本論》如何分篇的問題。
他在《資本論》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就是把《資本論》看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這就是說,《政治經濟學批判》是《資本論》的初篇了。
如果我們根據恩格斯所說的,“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依以旋轉的軸心”,《資本論》就是對于這種關系“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1],那麼,馬克思在一八四七年刊出的《雇傭勞動與資本》,已經是後來發展的《資本論》的序曲或雛形。
由此可見,《資本論》的醞釀計劃寫作過程,大體是在十九世紀中葉前後的二十年間。
這就是《資本論》的産生年代。
但我們這樣說,決沒有忘記馬克思在他逝世的一八八三年以前,一直在對這部著作進行加工的工作,而在這以後恩格斯為把第二卷、第三卷整理好付印,又付出了很繁重的勞動。
現在我們要分别來考察這個時期在西歐各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情況、工人運動情況和社會思想變動情況,看怎樣促使馬克思提出寫作《資本論》的曆史任務來的。
(二)西歐英、法、德三國當時的具體曆史情況和工人階級鬥争情況 1.先講三國的具體曆史情況 《資本論》的作者是德國人,但他的全部理論,他的《資本論》,卻是把英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考察研究的對象。
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一卷英文本的序中說:“這個人的全部理論,是他畢生研究英國經濟史和經濟狀況的結果”[2]。
他是德國人,而把他研究的對象放在英國,那并不是因為他當時長期住在英國,而是因為科學的研究本身,有這個要求。
我們知道,《資本論》所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經濟,或者說,《資本論》論的是資本。
研究考察必須選擇比較成熟的形态,當一個社會經濟形态還沒有成熟,它的各種範疇,它的規律,都還沒有形成,那研究起來就有種種困難。
馬克思選定英國為考察研究的對象,其原因:第一,英國是當時資本主義發展最成熟的國家;第二,由于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成熟,所以英國有關經濟的資料,思想資料,學說史資料,現實的統計資料都非常豐富。
馬克思自己曾說:“英國博物館中堆積着政治經濟學史的大量資料,倫敦對于考察資産階級社會是一個方便的地點”[3]。
但以英國社會經濟為研究對象,并不是說,馬克思沒有注意歐洲其他各國,特别是大陸法、德兩國的情況。
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僅次于英國;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德國也急起直追地趕上來。
由于這三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有密切聯系,并和這個研究有關的思想領域,特别是在工人階級運動方面,一直在相互發生影響,所以,讨論《資本論》産生的時代背景,不能隻限于英國,同時還必須講到法國和德國。
事實上,當時美國的情況,馬克思也是非常注意的。
應當說,近代資産階級革命,是标志着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裡程碑:一方面,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沒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就不會導緻資産階級革命,另一方面,資産階級革命成功了,又會進一步促進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但這仍是比較一般的說法。
資産階級革命産生的具體曆史條件,時間的先後,革命的過程與特點,都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不同的影響。
英、法、德三國資産階級革命産生的曆史時期,是不相同的。
英國革命産生于十七世紀四十年代,法國革命産生于十八世紀八十年代,而德國革命則産生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
這就是說,英國革命早于法國140年,法國革命又早于德國60年,即德國革命落後于英國200年。
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三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情況,也大體顯示了這個先後的順序。
但進一步比較考
第一點是《資本論》出版的年月,其次是《資本論》撰寫的過程。
我們知道,《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于一八六七年,第二卷、第三卷則是在馬克思逝世以後,由恩格斯整理草稿,分别于一八八五年、一八九四年出版。
但這還沒有包括馬克思原來計劃包括在《資本論》裡面的剩餘價值理論或剩餘價值學說史部分。
對于那一部分,恩格斯在臨終以前,曾委托考茨基整理原稿,作為第四卷出版。
但考茨基整理的結果,卻把剩餘價值學說史作為一部獨立著作,分作三卷,分别在一九〇四年、一九〇五年和一九一〇年刊印出來。
以上是《資本論》出版經過的概略。
但一部著作的産生,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寫作過程。
包括剩餘價值學說史在内的《資本論》手稿,在第一卷刊行的一八六七年以前,已經大體完成。
而在第一卷刊行的前兩年,即一八六五年,馬克思曾就其中的重要論點,用《價值、價格與利潤》(一作《工資、價格和利潤》)的講題作過報告(這是在馬克思死後,從遺稿中發現的)。
在這以前的一八五九年,馬克思發表了他的經典名著《政治經濟學批判》。
在這部書的序言中,他已經把要寫作《資本論》的計劃輪廓指示出來了;事實上,他當時還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寫過一篇“導言”,在“導言”的結尾,還較詳細地提到後來寫作《資本論》如何分篇的問題。
他在《資本論》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就是把《資本論》看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這就是說,《政治經濟學批判》是《資本論》的初篇了。
如果我們根據恩格斯所說的,“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依以旋轉的軸心”,《資本論》就是對于這種關系“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1],那麼,馬克思在一八四七年刊出的《雇傭勞動與資本》,已經是後來發展的《資本論》的序曲或雛形。
由此可見,《資本論》的醞釀計劃寫作過程,大體是在十九世紀中葉前後的二十年間。
這就是《資本論》的産生年代。
但我們這樣說,決沒有忘記馬克思在他逝世的一八八三年以前,一直在對這部著作進行加工的工作,而在這以後恩格斯為把第二卷、第三卷整理好付印,又付出了很繁重的勞動。
現在我們要分别來考察這個時期在西歐各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情況、工人運動情況和社會思想變動情況,看怎樣促使馬克思提出寫作《資本論》的曆史任務來的。
(二)西歐英、法、德三國當時的具體曆史情況和工人階級鬥争情況 1.先講三國的具體曆史情況 《資本論》的作者是德國人,但他的全部理論,他的《資本論》,卻是把英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考察研究的對象。
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一卷英文本的序中說:“這個人的全部理論,是他畢生研究英國經濟史和經濟狀況的結果”[2]。
他是德國人,而把他研究的對象放在英國,那并不是因為他當時長期住在英國,而是因為科學的研究本身,有這個要求。
我們知道,《資本論》所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經濟,或者說,《資本論》論的是資本。
研究考察必須選擇比較成熟的形态,當一個社會經濟形态還沒有成熟,它的各種範疇,它的規律,都還沒有形成,那研究起來就有種種困難。
馬克思選定英國為考察研究的對象,其原因:第一,英國是當時資本主義發展最成熟的國家;第二,由于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成熟,所以英國有關經濟的資料,思想資料,學說史資料,現實的統計資料都非常豐富。
馬克思自己曾說:“英國博物館中堆積着政治經濟學史的大量資料,倫敦對于考察資産階級社會是一個方便的地點”[3]。
但以英國社會經濟為研究對象,并不是說,馬克思沒有注意歐洲其他各國,特别是大陸法、德兩國的情況。
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僅次于英國;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德國也急起直追地趕上來。
由于這三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有密切聯系,并和這個研究有關的思想領域,特别是在工人階級運動方面,一直在相互發生影響,所以,讨論《資本論》産生的時代背景,不能隻限于英國,同時還必須講到法國和德國。
事實上,當時美國的情況,馬克思也是非常注意的。
應當說,近代資産階級革命,是标志着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裡程碑:一方面,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沒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就不會導緻資産階級革命,另一方面,資産階級革命成功了,又會進一步促進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但這仍是比較一般的說法。
資産階級革命産生的具體曆史條件,時間的先後,革命的過程與特點,都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不同的影響。
英、法、德三國資産階級革命産生的曆史時期,是不相同的。
英國革命産生于十七世紀四十年代,法國革命産生于十八世紀八十年代,而德國革命則産生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
這就是說,英國革命早于法國140年,法國革命又早于德國60年,即德國革命落後于英國200年。
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三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情況,也大體顯示了這個先後的順序。
但進一步比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