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公安派與竟陵派

關燈
拟古運動的疲乏——三袁以前的反抗者——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及歸有光——徐渭——李贽——湯顯祖——“嘉定四先生”——公安派的陣容——袁宏道兄弟——黃輝、陶望齡等——所謂“竟陵派”——鐘惺與譚元春——詩人阮大铖——寓言的複興——小品文的發達——陳繼儒、董其昌、張岱等——徐宏祖的遊記——複社、幾社及豫章社 一 前後七子所主持的拟古運動,到了萬曆中葉,便成了強弩之末。

    習久生厭,一般人也都對之起了反感。

    公安袁氏兄弟遂崛起而張反抗的旗幟。

    這面異軍特出的旗子一飄揚于空中,文壇的空氣便立刻變更了過來。

    李、何和王、李的途徑是被塞絕了,他們的主張成了時人攻讦的目标,也無複更奉李于麟《唐詩選》、王元美《四部稿》為追摹的目标者。

    王、李盛時,世人以讀天寶以後的唐詩,和宋人的著作為譏彈的口實,而這時,袁宗道卻公然以白、蘇(即白居易、蘇轼)名其齋了。

    從王、李的吞剝、割裂、臨摹古人的赝古之作,一變而到了三袁們的清新輕俊、自舒性靈的篇什,誠有如從古帝王的墓道中逃到春天的大自然的園苑中那麼愉快。

     在三袁未起之前,後七子的作風,便已有攻讦之者,惟其氣力不大,未能給他們以緻命傷耳。

    特别在散文一方面,因為拟古運動所造就的結果,不滿人意,所以很早地便發生了反抗的運動;這第一次的反抗運動乃是由幾位古文家主持之的。

     嘉靖初,王慎中、唐順之等已倡為古文,以繼唐、宋以來韓、歐、曾、蘇諸家之緒。

    慎中[1]字道思,晉江人,嘉靖五年進士。

    曆官戶部主事,河南參政(1509~1559)。

    有《遵岩集》[2]。

    慎中初亦從何、李的主張,為文以秦、漢作者為法,後乃悟歐、曾作文之法,尤向往于子固。

    唐順之亦變而從之。

    天下稱之曰“王、唐”。

    順之[3]字應德,号荊川,毗陵人,嘉靖八年進士;曆兵部、吏部,入翰林。

    罷官十餘年,複召用兵部,頗得信任,甚著武功(1507~1560)。

    有《荊川集》[4]。

    王、唐又與趙時春、熊過、陳束、任瀚、李開先、呂高,号嘉靖八才子。

    第一次拟古運動,幾為王、唐的古文運動所排倒。

    但李攀龍、王世貞起,卻又複熾了拟古運動。

    (攀龍為慎中提學山東時所賞拔者,但論文卻異其傾向。

    )惟在李、王的第二次拟古運動全盛的時代,古文運動也并未完全絕迹;不過号召、奔走天下士的力量卻沒有王、李那麼偉大耳。

    這時古文運動的領袖為茅坤、歸有光二人。

     茅坤[5]字順甫,歸安人,嘉靖十七年進士。

    屢遷廣西兵備佥事。

    後因事罷歸。

    年九十卒(1512~1601)。

    他受唐順之的影響最深。

    順之于唐、宋人文,自韓、柳、歐、三蘇、曾、王八家外無所取。

    坤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即全據順之的緒論以從事者。

    後人“八家”之說,蓋始于此。

     《唐宋八大家文鈔》書影 但于散文深有所成就者,還當推歸有光[6]。

    有光字熙甫,昆山人。

    應進士不第,退居安亭江上,講學著文二十餘年,學者稱曰震川先生[7]。

    嘉靖四十四年始成進士,年已六十。

    授長興知縣。

    不久卒(1506~1571)。

    他嘗序《項思堯文集》道:“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

    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

    韓文公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文章至于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毋乃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以倡導之與?”所謂“妄庸巨子”蓋指當時有大力的文壇主将王世貞。

    然世貞晚年亦心服之。

    嘗贊有光的畫像道:“風行水上,渙為文章。

    風定波息,與水相忘。

    千載有公,繼韓、歐陽。

    ”蓋有光的散文,澹遠有緻,雖平易而實豐腴;像《書齋銘》、《項脊軒記》等都是很隽美的抒情文,為“古文”裡的最高的成就;荊川、遵岩皆所不及。

    有光頗好《太史公書》,相傳他嘗為之批點(此書今傳于世);但其周納附會的評論,卻和李、王諸子所論者也未見得相差很遠,或未必确出于其手欤? 歸有光 選自清道光間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 二 古文家雖抛棄了秦、漢的偶像,卻仍搬來了第二批偶像“唐、宋八家”等,以供他們崇拜追摹的目标;依然不曾脫離掉廣大的奴性的拟古運動的範圍。

    不過,由艱深而漸趨平易,由做作過甚而漸趨自然,卻是較近人情的一種轉變耳。

    真實地完全擺脫了“迷古”的魔障的,确要推尊到公安派的諸作家——雖然他們是曆來受到那麼鄙夷的不平等的待遇。

     可稱為公安派的先驅者,乃是幾位獨往獨來的大家,卻不是什麼古文作家們。

    在其間,有三個大作者是應該為我們所記住的——雖然他們也是那麼久的被壓伏于不公平的正統派的批評之下。

     這三位大作者是:徐渭、李贽與湯顯祖。

    徐渭[8]字文長,山陰人。

    性狷激。

    嘗入胡宗憲幕中。

    宗憲死,他歸鄉裡。

    後發狂而卒(1521~1593)。

    他天才超轶,詩文皆有奇氣,工寫花草竹石。

    嘗自言:“吾書第一,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

    ”時王、李倡社,謝榛以布衣被擯。

    渭憤憤不平,誓不入其黨。

    而其所成就,也和王、李輩大異其趣。

    他的《徐文長集》[9],至今傳誦不衰。

    詩幽峭,别出途徑,不屑屑于摹拟古人的作風。

    袁宏道謂:“其所見山奔海立,沙起雲行,風鳴樹偃,幽谷大都,人物魚鳥,一切可驚可愕之狀,一一皆達之于詩。

    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滅之氣,英雄末路,托足無門之悲。

    故其為詩,如嗔,如笑,如水鳴峽,如種出土,如寡婦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當其放意,平疇千裡;偶爾幽峭,鬼語秋墳。

    ”像“遠火澹冥壁,月與江波動。

    寂野聞籁微,單衾覺寒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