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拟古運動第二期

關燈
》[14],頗有功于學者。

    又松江有何良俊、良傅兄弟,也皆善于為文。

    良俊的《四友齋叢說》[15],考訂經史以至詞曲,很見細心研讨的工力。

     又有嚴嵩[16],嘉靖時為相數十年;權威傾天下。

    所作《钤山堂集》[17],刻本甚多。

    因其為後人所诟病,故并其詩亦被輕視。

    其實,他詩的作風,雄厚淵深,饒有盛唐氣息,遠在七子以上。

    惟以其為人的鄙狠,其詩乃因之而少人注意。

     二 四皇甫有才而未嘗以聲氣号召後學;升庵力足以奔走世人,而早歲投荒,地位便遠不如人。

    在雲南,很有些人集于他的左右,然而地方太偏僻了,便影響不到兩京和江南。

    故自李、何以後,總有數十年了,文壇上還不曾有過什麼中心的主盟者。

    及嘉靖末,李、王二人起,而轟轟烈烈的号呼,奔走,标榜,攻讦的風氣,才又複活起來。

     這運動,最早始于李先芳、謝榛、吳維嶽及李攀龍諸人的倡詩社。

    這時榛為主盟。

    王世貞入京,先芳引之入社。

    又二年,宗臣、梁有譽也入社。

    這時李、王聲氣已廣,先芳又出為外吏;遂擯先芳、維嶽不與,而自稱為五子。

    後徐中行、吳國倫亦至,乃改稱七子。

    即所謂“後七子”者是。

    攀龍、世貞為之魁。

    其持論大率同前七子;文不讀《西京》以下所作,詩不讀中唐人集,而獨盛推李夢陽。

    他們所自作,古樂府往往割剝字句,剽竊古作;文則聱牙戟口,讀者至不能終篇。

    其弊,攀龍為尤甚。

    攀龍死,世貞為之魁。

    而前後五子等等名目,始紛紛标榜于世。

    前五子為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宗臣;後五子為餘曰德、魏裳、汪道昆、張佳允、張九一;續五子為王道行、石星、黎民表、朱多煌、趙用賢;末五子為李維桢、屠隆、胡應麟、趙用賢等(用賢亦在“續五子”中);廣五子為盧柟、歐大任、俞允文、李先芳、吳維嶽,後又廣之為“四十子”,交遊之士,殆盡入其羅網中。

     攀龍[18]字于鱗,曆城人,嘉靖甲辰進士,除刑部主事。

    出為順德知府。

    後擢河南按察使(1514~1570)。

    有《滄溟集》[19]三十卷。

    攀龍才力富健,淩铄一時;詩多佳者;而古樂府卻最為驽下。

    連王世貞也道:“然不堪與古樂府并看,則似臨摹帖耳。

    ”可謂切中其病。

    其散文尤生吞活剝得利害,可代表拟古運動的最壞的結果: 罅中穿如峽中,峽中銜如罅中。

    峽中之?垂,罅中之?倚,皆自級也。

    棧北得崖徑丈。

    人仄行于穿手在決吻中,左右代相受。

    踵二分垂在外。

    足已茹則齧膝也;足已吐是以趾任身。

    北不至十步,崖乃東折,得路尺許于崖剡中。

    人并崖南行,耳如屬垣者二裡。

     ——《太華山記》 然效之者卻遍天下。

    隆、萬間的散文,遂一時呈現出一種斑斓古怪的作風出來。

    世貞所作,較為平衍自然,卻摹拟《史記》太過,亦時傷套襲吞剝。

     世貞[20]字元美,号鳳洲,又稱弇州山人,太倉州人。

    嘉靖丁未進士,除刑部主事,出為山東副使。

    以父忬被殺,解官。

    後複起,累官至刑部尚書(1526~1590)。

    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續稿》二百七卷[21]。

    世貞在七子中影響最大,被攻擊亦最甚。

    艾南英《天傭子集》嘗道:“後生小子,不必讀書,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前後《四部稿》,每遇應酬,頃刻裁割,便可成篇。

    驟讀之,無不濃麗鮮華,絢爛奪目。

    細案之,一腐套耳。

    ”歸有光亦以“庸妄臣子”譏之。

    然其才識自淵博難及。

    晚年所作,尤清真近情,不盡以赝古終其身。

    他的長篇樂府,像《太保歌》、《袁江流钤山岡當廬江小吏行》,都是元、白的同道,離開于鱗很遠。

     《列朝詩集小傳》書影 “七子”中,世貞最恭維宗臣。

    臣[22]字子相,揚州興化人。

    嘉靖癸醜進士,出為福建提學副使(1525~1560)。

    有《方城集》[23]。

    子相詩以太白為摹拟的目标,故世貞讦之道:“如華山道士,語語煙霞,非人間事。

    ”像《夜立》:“秋風天外聲,明月江中影。

    幽人把桂枝,露下衣裳冷”,也隻是貌為跌宕而已。

    徐中行和吳國倫[24],其成就也很淺。

    中行字子與,長興人。

    嘉靖庚戌進士,累官江西右布政使(1517~1578)。

    有《青蘿館集》。

    國倫字明卿,湖廣興國州人。

    中行同年進士。

    累官河南參政,有《甔甄洞稿》[25]。

    他在七子中最為老壽;世貞死,他和汪伯玉、李本甯繼之而狎主齊盟。

    劉子威、馮元成、屠緯真輩,又相與附和之,延長了“後七子”的時代,直到公安派的崛起。

     謝榛[26]和梁有譽在“七子”中是較為特立的。

    榛字茂秦,臨清人。

    自号四溟山人,一号脫屣道人。

    有《四溟集》[27]。

    他論詩與于鱗不合,詩社諸人遂合力排之。

    榛遊于秦、晉諸藩,又嘗與鄭若庸同為趙王上客。

    他眇一目,以布衣終(1495~1575)。

    聲氣遠不及世貞輩,故前後廣續五子以及四十子之列,他皆不得與。

    然其詩則工力自深。

    錢謙益謂:“其稱詩之指要,實自茂秦發之。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