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明初的戲曲作家們
關燈
小
中
大
明初劇壇的特點——雜劇的鼎盛——皇家的劇曲——戲文的再度投入民間的暗隅——成化以後南戲的擡頭——明初的雜劇作家們:賈仲明、谷子敬、劉東生等——偉大作家朱有燉——他的作品——陳沂、王九思、康海等——明初的戲文:《荊》《劉》《拜》《殺》四大傳奇——丘濬的崛起——邵璨的《香囊記》——沈采與姚茂良、蘇複之、王濟、沈壽卿等——徐霖、崔時佩等——無名氏所作的諸戲文
一
所謂明初,總要包羅到昆腔未産生的弘、正以前的劇壇;即是包羅着明代的前半葉的劇壇。
在這一百五十年的戲曲史裡,有幾點是可以注意的。
第一,雜劇已從民間而登上帝王的劇場。
許多親王們都是愛好戲劇的。
周憲王和甯獻王且自己獻身于作者之林。
永樂帝在燕邸開府時,也招來着戲曲作家們,若賈仲明、湯舜民等而加以寵遇。
相傳明初親王之藩,必以戲曲一千餘本賜之。
這雖未必可靠,但那時的盛況,卻确是空前的。
這可證明雜劇是并未随了蒙古帝國的衰亡而衰亡的。
但到了弘、正之際,雜劇的氣焰卻漸漸地低落了。
作者漸見寥落,演唱者也漸漸地少了。
特别在中國南部,南音的傳奇,幾攫去了雜劇的地盤的全部。
這也是必然的盛衰之途徑:一天天和皇室接近,而成為他們的專用的樂部,自然便也一天天的和民間相遠,而失去其雄厚的根據地以至于消亡了。
第二,葉子奇以為“其後元朝南戲盛行。
及當亂,北院本特盛,南戲遂絕”。
這話或有幾分可信。
祝允明《猥談》謂:“數十年來南戲舊行,所為更是無端。
”是南戲的盛行,在明代不過是景泰、成化以後事耳。
但即在這時以前,南戲也并未真的“絕”迹;她不過是再度退守到民間的暗隅裡去,不曾去和雜劇争皇家樂隊的地位。
永樂的大臣們編纂《永樂大典》時,也曾給南戲以和雜劇同等的地位,所收入戲文有三十三本之多。
但在實際的皇家的劇場上,那時恐不會有南戲出現過的。
她是那樣的富于地方性,确是不大适宜于攀登到北京的及其他中國北部的劇場上的。
所以,她仍在南方潛伏地滋長着;恰好和這時雜劇的跳梁,成一個絕好的對照。
但她的作家們,卻也并不落寞。
徐渭《南詞叙錄》所載明代戲文,自李景雲的《崔莺莺西廂記》以下,凡有四十八本,大概都是這時代的産品。
及丘濬、邵璨、徐霖、沈采諸人出,南戲更大行于世,漸取得雜劇的地位而代之。
武宗(正德)大約便是很欣賞南戲的一人。
第三,雜劇在這時代,早已有了很周密的韻書、曲譜。
按譜填詞,規律至嚴;唱者也不容絲毫假借。
但南戲則到這時為止,尚不曾有過什麼有規則的曲譜。
方音俗唱,各地不同。
故嘗被稱為亂彈。
因此,在南戲的本身,其各地方的腔調,也常在彼此排擠,彼此競争之中,不像雜劇之早已“定于一尊”。
這恰像北部方言統一已久,而南方土白,至今猶各不相通。
第四,這時代的劇場,據我推測,南北是很歧異的。
南部的各地,有着不同的方音的唱詞。
——也許大都市像金陵、杭州、松江還不免時時留戀着北劇的餘晖。
在北方,則似仍是彌漫着雜劇的勢力。
《續錄鬼簿》,《錄鬼簿》的續編,錄元、明間劇作家及作品,以鐘嗣成為首。
舊題賈仲明撰。
二 先講這時代的雜劇作家們。
在賈仲明《續錄鬼簿》裡,記載元末明初的作家不少。
賈仲明的時代,恰好上接至正,下達永樂。
他所記的至少有六十年史迹。
賈仲明,山東人。
善吟詠,尤精于樂章隐語。
永樂為燕王時,他和湯舜民、楊景賢皆甚受寵遇。
後徙居蘭陵。
他自号雲水散人。
所作雜劇凡十四種,今存者有:《荊楚臣重對玉梳記》、《鐵拐李度金童玉女》、《蕭淑蘭情寄菩薩蠻》(均見《元曲選》)和《呂洞賓桃柳升仙夢》(見《古名家雜劇》,但未得讀)等四種。
《蕭淑蘭》寫一位大膽的處女向她哥哥的友人調情的故事,其描狀是很活潑的。
我們在雜劇裡還不曾見到過像蕭淑蘭那樣大膽的女性。
《蕭淑蘭情寄菩薩蠻》的一幕 蕭淑蘭鐘情于張世英,張正色不予理會。
選自明刊本 同時有汪元亨、谷子敬、丁墊夫、朱經、金文質、湯舜民、李唐賓、陳伯将、劉東生諸人,皆寫作雜劇,惟存在者少。
汪元亨,饒州人,元時為浙江省掾。
後徙居常熟。
所作雜劇三種,今存《劉晨阮肇桃源洞》一種。
(《太和正音譜》作王子一,未知孰是。
)谷子敬,金陵人,樞密院掾史。
他通醫,明《周易》。
所作雜劇五種,今存《呂洞賓三度城南柳》一種。
這劇并沒有好處,但流傳極盛,很可怪。
丁埜夫,西域人,家于錢塘。
朱經字仲宜,隴人,元末為浙江省考試官,因也僑居吳山之下。
金文質,湖州人。
湯舜民名鹹,象山人,号菊莊,曾補本縣吏。
後見知于永樂。
陳伯将,無錫人,元進士,累官至中書參知政事。
他們所作,今皆隻字不存。
嬌紅記 為元、明間最有名的傳奇文之一,曾成了好幾部戲文雜劇的題材。
李唐賓,廣陵人,号玉壺道人,官淮南省宣使。
所作的雜劇,今存《李雲英風送梧桐葉》一種(《元曲選》作無名氏)。
劉東生名兌,曾作《月下老定世間配耦》,賈仲明以為“極為骈麗,傳誦人口”。
但今不存。
今存的《嬌紅記》,凡二卷,卻是一部偉作。
《嬌紅記》本于元清江宋梅洞所作之同名的小說。
小說本是一篇名作,劇本則更宛回周折,把申生和嬌娘的戀愛的過程,寫得極為深切。
和崔、張的愛戀,别有不同的氣氛。
又有楊文奎,《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匡廬疊翠”,當亦為明初人。
所作有《翠紅鄉兒女兩團圓》等四種(《翠紅鄉》有《元曲選》本)。
《太和正音譜》的編者朱權(甯獻王),為朱元璋第十六子。
洪武間就封大甯,永樂時改封南昌。
他自号耀仙、涵虛子、丹丘先生,所作雜劇凡十二種,惜今不存一種。
洛陽風月牡丹仙 朱有燉(周憲王)為周定王長子。
洪熙元年襲封,景泰三年死(1377~1452)。
他所作雜劇,總名為《誠齋樂府》[1]。
《列朝詩集》謂誠齋所作,“音律諧美,流傳内府,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
”李夢陽《汴中元宵》絕句曰:“中山孺子倚新妝,趙女燕姬總擅場。
齊唱憲王新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在朱氏諸王裡,他誠是一位才華絕代的作家。
他的雜劇,今存者凡三十一種,大約便是他所作的全數(《百川書志》著錄誠齋劇三十一本,其名目與今存者正同)。
誠是古今作家所未有之好運。
他著作的時代,據他自己作的各劇的序,(這些序,《奢摩他室曲叢》本十佚其九;北平圖書館藏本有之。
)最早的一本為《張天師明斷辰勾月》,作于永樂二年。
其後永樂四年作《甄月娥春風慶朔堂》,六年作《惠禅師三度小桃紅》及《神後山秋狝得驺虞》,十四年作《關雲長義勇辭金》,二十年作《李妙清花裡悟真如》。
宣德四年作《群仙慶壽蟠桃會》,宣德五年作《洛陽風月牡丹仙》,宣德六年作《天香圃牡丹品》及《美姻緣風月桃源景》,七年作《瑤池會八仙慶壽》及《孟浩然踏雪尋梅》。
宣德八年,所作最多,殆為他戲曲生涯的頂點:《紫陽仙三度常椿壽》、《劉盼春守志香囊怨》、《趙貞姬身後團圓夢》、《黑旋風仗義疏财》及《豹子和尚自還俗》,這年所作凡五本。
宣德九年作《清河縣繼母大賢》、《東華仙三度十長生》及《十美人慶賞牡丹園》,十年作《呂洞賓花月神仙會》。
正統四年則為其寫劇的最後的一年,所作有《河嵩神靈芝慶壽》及《南極星度脫海棠仙》。
他的戲曲家的生活殆告終于這六十一歲的高齡的一年上吧?然這時離他的死亡尚有十四年;在最後的那十四年似乎是不會絕筆不寫的。
尚有《李亞仙花酒曲江池》、《宣平巷劉金兒複落倡》、《蘭紅葉從良煙花夢》等七本,序上未署年月,也許其中會有幾本是晚年之作。
無論如何,這位老壽的作家,其寫劇的年代至少是有四十年以上的。
像
在這一百五十年的戲曲史裡,有幾點是可以注意的。
第一,雜劇已從民間而登上帝王的劇場。
許多親王們都是愛好戲劇的。
周憲王和甯獻王且自己獻身于作者之林。
永樂帝在燕邸開府時,也招來着戲曲作家們,若賈仲明、湯舜民等而加以寵遇。
相傳明初親王之藩,必以戲曲一千餘本賜之。
這雖未必可靠,但那時的盛況,卻确是空前的。
這可證明雜劇是并未随了蒙古帝國的衰亡而衰亡的。
但到了弘、正之際,雜劇的氣焰卻漸漸地低落了。
作者漸見寥落,演唱者也漸漸地少了。
特别在中國南部,南音的傳奇,幾攫去了雜劇的地盤的全部。
這也是必然的盛衰之途徑:一天天和皇室接近,而成為他們的專用的樂部,自然便也一天天的和民間相遠,而失去其雄厚的根據地以至于消亡了。
第二,葉子奇以為“其後元朝南戲盛行。
及當亂,北院本特盛,南戲遂絕”。
這話或有幾分可信。
祝允明《猥談》謂:“數十年來南戲舊行,所為更是無端。
”是南戲的盛行,在明代不過是景泰、成化以後事耳。
但即在這時以前,南戲也并未真的“絕”迹;她不過是再度退守到民間的暗隅裡去,不曾去和雜劇争皇家樂隊的地位。
永樂的大臣們編纂《永樂大典》時,也曾給南戲以和雜劇同等的地位,所收入戲文有三十三本之多。
但在實際的皇家的劇場上,那時恐不會有南戲出現過的。
她是那樣的富于地方性,确是不大适宜于攀登到北京的及其他中國北部的劇場上的。
所以,她仍在南方潛伏地滋長着;恰好和這時雜劇的跳梁,成一個絕好的對照。
但她的作家們,卻也并不落寞。
徐渭《南詞叙錄》所載明代戲文,自李景雲的《崔莺莺西廂記》以下,凡有四十八本,大概都是這時代的産品。
及丘濬、邵璨、徐霖、沈采諸人出,南戲更大行于世,漸取得雜劇的地位而代之。
武宗(正德)大約便是很欣賞南戲的一人。
第三,雜劇在這時代,早已有了很周密的韻書、曲譜。
按譜填詞,規律至嚴;唱者也不容絲毫假借。
但南戲則到這時為止,尚不曾有過什麼有規則的曲譜。
方音俗唱,各地不同。
故嘗被稱為亂彈。
因此,在南戲的本身,其各地方的腔調,也常在彼此排擠,彼此競争之中,不像雜劇之早已“定于一尊”。
這恰像北部方言統一已久,而南方土白,至今猶各不相通。
第四,這時代的劇場,據我推測,南北是很歧異的。
南部的各地,有着不同的方音的唱詞。
——也許大都市像金陵、杭州、松江還不免時時留戀着北劇的餘晖。
在北方,則似仍是彌漫着雜劇的勢力。
《續錄鬼簿》,《錄鬼簿》的續編,錄元、明間劇作家及作品,以鐘嗣成為首。
舊題賈仲明撰。
二 先講這時代的雜劇作家們。
在賈仲明《續錄鬼簿》裡,記載元末明初的作家不少。
賈仲明的時代,恰好上接至正,下達永樂。
他所記的至少有六十年史迹。
賈仲明,山東人。
善吟詠,尤精于樂章隐語。
永樂為燕王時,他和湯舜民、楊景賢皆甚受寵遇。
後徙居蘭陵。
他自号雲水散人。
所作雜劇凡十四種,今存者有:《荊楚臣重對玉梳記》、《鐵拐李度金童玉女》、《蕭淑蘭情寄菩薩蠻》(均見《元曲選》)和《呂洞賓桃柳升仙夢》(見《古名家雜劇》,但未得讀)等四種。
《蕭淑蘭》寫一位大膽的處女向她哥哥的友人調情的故事,其描狀是很活潑的。
我們在雜劇裡還不曾見到過像蕭淑蘭那樣大膽的女性。
《蕭淑蘭情寄菩薩蠻》的一幕 蕭淑蘭鐘情于張世英,張正色不予理會。
選自明刊本 同時有汪元亨、谷子敬、丁墊夫、朱經、金文質、湯舜民、李唐賓、陳伯将、劉東生諸人,皆寫作雜劇,惟存在者少。
汪元亨,饒州人,元時為浙江省掾。
後徙居常熟。
所作雜劇三種,今存《劉晨阮肇桃源洞》一種。
(《太和正音譜》作王子一,未知孰是。
)谷子敬,金陵人,樞密院掾史。
他通醫,明《周易》。
所作雜劇五種,今存《呂洞賓三度城南柳》一種。
這劇并沒有好處,但流傳極盛,很可怪。
丁埜夫,西域人,家于錢塘。
朱經字仲宜,隴人,元末為浙江省考試官,因也僑居吳山之下。
金文質,湖州人。
湯舜民名鹹,象山人,号菊莊,曾補本縣吏。
後見知于永樂。
陳伯将,無錫人,元進士,累官至中書參知政事。
他們所作,今皆隻字不存。
嬌紅記 為元、明間最有名的傳奇文之一,曾成了好幾部戲文雜劇的題材。
李唐賓,廣陵人,号玉壺道人,官淮南省宣使。
所作的雜劇,今存《李雲英風送梧桐葉》一種(《元曲選》作無名氏)。
劉東生名兌,曾作《月下老定世間配耦》,賈仲明以為“極為骈麗,傳誦人口”。
但今不存。
今存的《嬌紅記》,凡二卷,卻是一部偉作。
《嬌紅記》本于元清江宋梅洞所作之同名的小說。
小說本是一篇名作,劇本則更宛回周折,把申生和嬌娘的戀愛的過程,寫得極為深切。
和崔、張的愛戀,别有不同的氣氛。
又有楊文奎,《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匡廬疊翠”,當亦為明初人。
所作有《翠紅鄉兒女兩團圓》等四種(《翠紅鄉》有《元曲選》本)。
《太和正音譜》的編者朱權(甯獻王),為朱元璋第十六子。
洪武間就封大甯,永樂時改封南昌。
他自号耀仙、涵虛子、丹丘先生,所作雜劇凡十二種,惜今不存一種。
洛陽風月牡丹仙 朱有燉(周憲王)為周定王長子。
洪熙元年襲封,景泰三年死(1377~1452)。
他所作雜劇,總名為《誠齋樂府》[1]。
《列朝詩集》謂誠齋所作,“音律諧美,流傳内府,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
”李夢陽《汴中元宵》絕句曰:“中山孺子倚新妝,趙女燕姬總擅場。
齊唱憲王新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在朱氏諸王裡,他誠是一位才華絕代的作家。
他的雜劇,今存者凡三十一種,大約便是他所作的全數(《百川書志》著錄誠齋劇三十一本,其名目與今存者正同)。
誠是古今作家所未有之好運。
他著作的時代,據他自己作的各劇的序,(這些序,《奢摩他室曲叢》本十佚其九;北平圖書館藏本有之。
)最早的一本為《張天師明斷辰勾月》,作于永樂二年。
其後永樂四年作《甄月娥春風慶朔堂》,六年作《惠禅師三度小桃紅》及《神後山秋狝得驺虞》,十四年作《關雲長義勇辭金》,二十年作《李妙清花裡悟真如》。
宣德四年作《群仙慶壽蟠桃會》,宣德五年作《洛陽風月牡丹仙》,宣德六年作《天香圃牡丹品》及《美姻緣風月桃源景》,七年作《瑤池會八仙慶壽》及《孟浩然踏雪尋梅》。
宣德八年,所作最多,殆為他戲曲生涯的頂點:《紫陽仙三度常椿壽》、《劉盼春守志香囊怨》、《趙貞姬身後團圓夢》、《黑旋風仗義疏财》及《豹子和尚自還俗》,這年所作凡五本。
宣德九年作《清河縣繼母大賢》、《東華仙三度十長生》及《十美人慶賞牡丹園》,十年作《呂洞賓花月神仙會》。
正統四年則為其寫劇的最後的一年,所作有《河嵩神靈芝慶壽》及《南極星度脫海棠仙》。
他的戲曲家的生活殆告終于這六十一歲的高齡的一年上吧?然這時離他的死亡尚有十四年;在最後的那十四年似乎是不會絕筆不寫的。
尚有《李亞仙花酒曲江池》、《宣平巷劉金兒複落倡》、《蘭紅葉從良煙花夢》等七本,序上未署年月,也許其中會有幾本是晚年之作。
無論如何,這位老壽的作家,其寫劇的年代至少是有四十年以上的。
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