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南宋詞人
關燈
小
中
大
南宋詞的三個時期——雅正的趨勢——趙鼎、嶽飛等——康與之與張孝祥——辛棄疾——陸遊、範成大、劉過等——姜夔——史達祖等——吳文英——黃升、王炎等——蔣捷、周密、張炎、王沂孫——陳允平、文天祥、汪元量等
一
南宋詞與北宋的一樣,亦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詞的奔放的時期。
這時期恰當于南渡之後,偏安的局面已成,許多慷慨悲歌之士,目睹半個中國陷于“胡”人,古代的文化中心,千年以來的東西兩都,俱淪為“異域”,無恢複的可能,頗有些憤激難平、“髀肉複生”之感。
在這樣的一個局勢之下,詩人們當然也很要感受到同樣的刺激的。
這個時候的詩人,做着“鼓舞升平”或“漁歌唱晚”的詞,以塗飾為工,以造美辭隽句為能的當然也很有幾個。
然而幾位可以代表時代的大詩人,如辛棄疾,如陸遊,如張孝祥他們,卻是高唱着“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的,高唱着“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張元幹《賀新郎》)的,高唱着“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将零”(張孝祥《六州歌頭》)的,高唱着“胡未滅,鬓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陸遊《訴衷情》)的。
總之,他們是奔放的,是雄豪的,是不屑屑于寫靡靡之音的。
柳永直被他們視為輿台。
周美成的影響,也不很顯著。
蘇轼的第一類的詞,即“大江東去”一類的政論似的詞,在這時卻大為流行。
一時有許多人在模仿着。
最初是幾位慷慨激昂的政治家在寫着,以後是有天才的辛與陸,再後是劉過諸人。
這一類的詞的流行,完全是時代所造成。
一方面為了金人的侵淩,一方面也為了蘇氏的作品,受了久壓之後,自然地會引起了許多人的奔湊似的去欣贊他、模仿他了。
《絕妙好詞箋》書影 第二個時期是詞的改進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裡,外患已不大成為緊迫的問題了。
因為金人有了他們的内亂與強敵,更無暇南下牧馬。
南宋的人士,為了升平已久,也便對于小朝廷安之若素。
于是便來了一個宴安享樂的時代。
像陸放翁、辛稼軒的豪邁的詞氣,已自然地歸于淘汰。
當時的文人,不是如姜白石之著意于寫隽語,便是如吳文英之用全力于遣辭造句。
這時代的作家自姜、吳以至高(觀國)、史(達祖)都是如此。
他們唱的是“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姜夔《疏影》);唱的是“柳邊深院,燕語明如剪”(盧祖臯《清平樂》);唱的是“燕子重來,往事東流去。
征衫貯舊寒一縷,淚濕風簾絮”(吳文英《點绛唇》);唱的是“倦客如今老矣,舊遊可奈春何!幾曾湖上不經過。
看花南陌醉,駐馬翠樓歌”(史達祖《臨江仙》)。
這時候,蘇東坡氏的影響已經過去了,“大江東去”、“甚矣吾衰矣”一類的作品已被視為粗暴太過而遭唾棄。
周邦彥的作風卻是恰合于時人胃口的東西。
于是如姜氏,如吳氏,如高氏,如史氏,便都以雕飾為工,而不以粗豪為式了,便都以合律為能,而不以寫“曲子内縛不住”的作品自喜了。
他們精琢細磨,他們知律審音,他們絮語低吟,他們更會體物狀情,務求其工緻,務求其勝人。
他們都是專工的詞人。
他們除了詞之外,一無所用心。
他們為了做詞而做詞,一點也沒有别的什麼目的。
他們有時寫得很好,很深刻真切,有時卻不過是美詞豔句的堆砌而已,一點内容也沒有。
張炎評吳文英的詞,以為“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
這話最足以傳達出這時代一部分的詞的裡面的真相。
第三個時期是詞的雅正的時期。
這一個時期,看見了元人的渡江與南宋的滅亡,應該是多痛哭流涕,感歎悲愁之作;應該是多憤語,多哀歌的,應該滿是“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的句子的。
然而出于我們意料之外,目睹蒙古人的侵入與占據,且親受着他們的統治之痛楚的幾個大詞人,如張炎、周密、王沂孫諸人的詞,卻在表面上看不大出來他們的痛苦與哀悼。
如張炎的詞頗多隐含着亡國之痛,卻都寓意于詠物。
為什麼他們發出的号呼,卻是那樣的隐秘呢?這個原因,第一點,自然是為了蒙古人的鐵蹄所至,言論不能自由;第二點,卻也因為詞的一體,到了張炎、周密之時,已經是凝固了,已經是登峰造極,再也不能前進了。
他們隻能在詠物寓意上用功夫。
隻能以“意内言外”的作風為極則。
張炎說:“詞欲雅而正。
志之所至,詞亦至焉。
一為物所役,則失其雅正之音。
”雅正二字,便是他們的風格。
他們為了要求雅正,要求一種詞的正體,所以排除了一切不能裝載于“詞”之中的題材。
他們于音律諧和之外,又要文辭的和平工整,典雅合法。
此外,所謂“詞人”多不過翻翻舊案,我學蘇、辛,你學周、張,他學夢窗、白石而已;很少有真性情的作家。
詞到了這個時期,差不多已不是民間所能了解的東西了。
詞人的措辭,一天天的趨向文雅之途,一天天的諱避了鄙下的通俗的習語不用。
像柳永、黃庭堅那樣的“有井水飲處無不知歌之”的樣子已是不可再見的盛況了。
即像毛滂、周邦彥那樣的一歌脫手,妓女即能上口的情形也是很少見的了。
她獨自在“雅正”,在“修辭”上做功夫。
而南曲在這時已産生于南方的民間,預備代之而興。
金、元人所占領的北方,也恰恰萌芽着北曲的嫩苗。
二 南渡之初,前代的詞人,都由已淪為異域的京城,奔湊于南方的新都裡來。
朱敦儒仍在寫着,李清照也仍在寫着。
更有幾個别的作家,像康與之,像趙鼎,像張元幹,像洪皓,像張掄諸人也都在寫着。
趙鼎[1]是中興的一位很有力的名臣,但也善詞。
他字元鎮,聞喜人。
崇甯初進士。
累官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谥忠簡(1085~1147)。
有《得全居士集》,詞一卷[2]。
黃升以為他的“詞章婉媚,不減《花間》”。
我們在其詞裡,一點也看不出當時的大變亂的感觸。
同時的名将嶽飛,所作的詞卻活現出一位忠勇為國的武将的憤激心理來。
飛[3]字鵬舉,湯陰人。
累官少保,樞密副使。
秦桧主和,首先殺死了他,天下痛之(1103~1141)。
後追谥武穆,封鄂王。
成了一個悲痛的傳說裡的中心人物。
他的《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為我們所熟知。
張元幹字仲宗,長樂人。
紹興中,以送胡铨及寄李綱詞除名,亦以此得大名。
有《歸來集》及《蘆川詞》[4]一卷,他的《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一詞:“夢繞神州路,怅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賀新郎》)其情緒是很悲壯的。
曾觌也頗寫這一類的詞。
他的《金人捧露盤》(《庚寅春奉使過京師感懷作》)凄然有黍離之感: 記神京繁華地,舊遊蹤,正禦溝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繡鞍金勒躍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綠花紅。
到如今,餘霜鬓。
嗟前事,夢魂中。
但寒煙滿目飛蓬,雕欄玉砌,空餘三十六離宮。
塞笳驚起暮天雁,寂寞東風。
——《金人捧露盤》 嶽飛像 觌[5]字純甫,汴人,紹興中,為建王内知客。
孝宗受禅,以觌權知閣門事。
後為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
有《海野詞》[6]一卷。
康與之[7]字伯可。
為渡江初的朝廷詞人,高宗很賞識他,官郎中,有《順庵樂府》五卷。
他也很感受時勢喪亂的影響,然他的許多詞卻是異常的婉靡的。
黃升說:“伯可以文詞待诏金馬門。
凡中興粉飾治具,及慈甯歸養,兩宮歡集,必假伯可之歌詠,故應制之詞為多。
”王性之以為:“伯可
第一個時期是詞的奔放的時期。
這時期恰當于南渡之後,偏安的局面已成,許多慷慨悲歌之士,目睹半個中國陷于“胡”人,古代的文化中心,千年以來的東西兩都,俱淪為“異域”,無恢複的可能,頗有些憤激難平、“髀肉複生”之感。
在這樣的一個局勢之下,詩人們當然也很要感受到同樣的刺激的。
這個時候的詩人,做着“鼓舞升平”或“漁歌唱晚”的詞,以塗飾為工,以造美辭隽句為能的當然也很有幾個。
然而幾位可以代表時代的大詩人,如辛棄疾,如陸遊,如張孝祥他們,卻是高唱着“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的,高唱着“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張元幹《賀新郎》)的,高唱着“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将零”(張孝祥《六州歌頭》)的,高唱着“胡未滅,鬓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陸遊《訴衷情》)的。
總之,他們是奔放的,是雄豪的,是不屑屑于寫靡靡之音的。
柳永直被他們視為輿台。
周美成的影響,也不很顯著。
蘇轼的第一類的詞,即“大江東去”一類的政論似的詞,在這時卻大為流行。
一時有許多人在模仿着。
最初是幾位慷慨激昂的政治家在寫着,以後是有天才的辛與陸,再後是劉過諸人。
這一類的詞的流行,完全是時代所造成。
一方面為了金人的侵淩,一方面也為了蘇氏的作品,受了久壓之後,自然地會引起了許多人的奔湊似的去欣贊他、模仿他了。
《絕妙好詞箋》書影 第二個時期是詞的改進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裡,外患已不大成為緊迫的問題了。
因為金人有了他們的内亂與強敵,更無暇南下牧馬。
南宋的人士,為了升平已久,也便對于小朝廷安之若素。
于是便來了一個宴安享樂的時代。
像陸放翁、辛稼軒的豪邁的詞氣,已自然地歸于淘汰。
當時的文人,不是如姜白石之著意于寫隽語,便是如吳文英之用全力于遣辭造句。
這時代的作家自姜、吳以至高(觀國)、史(達祖)都是如此。
他們唱的是“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姜夔《疏影》);唱的是“柳邊深院,燕語明如剪”(盧祖臯《清平樂》);唱的是“燕子重來,往事東流去。
征衫貯舊寒一縷,淚濕風簾絮”(吳文英《點绛唇》);唱的是“倦客如今老矣,舊遊可奈春何!幾曾湖上不經過。
看花南陌醉,駐馬翠樓歌”(史達祖《臨江仙》)。
這時候,蘇東坡氏的影響已經過去了,“大江東去”、“甚矣吾衰矣”一類的作品已被視為粗暴太過而遭唾棄。
周邦彥的作風卻是恰合于時人胃口的東西。
于是如姜氏,如吳氏,如高氏,如史氏,便都以雕飾為工,而不以粗豪為式了,便都以合律為能,而不以寫“曲子内縛不住”的作品自喜了。
他們精琢細磨,他們知律審音,他們絮語低吟,他們更會體物狀情,務求其工緻,務求其勝人。
他們都是專工的詞人。
他們除了詞之外,一無所用心。
他們為了做詞而做詞,一點也沒有别的什麼目的。
他們有時寫得很好,很深刻真切,有時卻不過是美詞豔句的堆砌而已,一點内容也沒有。
張炎評吳文英的詞,以為“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
這話最足以傳達出這時代一部分的詞的裡面的真相。
第三個時期是詞的雅正的時期。
這一個時期,看見了元人的渡江與南宋的滅亡,應該是多痛哭流涕,感歎悲愁之作;應該是多憤語,多哀歌的,應該滿是“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的句子的。
然而出于我們意料之外,目睹蒙古人的侵入與占據,且親受着他們的統治之痛楚的幾個大詞人,如張炎、周密、王沂孫諸人的詞,卻在表面上看不大出來他們的痛苦與哀悼。
如張炎的詞頗多隐含着亡國之痛,卻都寓意于詠物。
為什麼他們發出的号呼,卻是那樣的隐秘呢?這個原因,第一點,自然是為了蒙古人的鐵蹄所至,言論不能自由;第二點,卻也因為詞的一體,到了張炎、周密之時,已經是凝固了,已經是登峰造極,再也不能前進了。
他們隻能在詠物寓意上用功夫。
隻能以“意内言外”的作風為極則。
張炎說:“詞欲雅而正。
志之所至,詞亦至焉。
一為物所役,則失其雅正之音。
”雅正二字,便是他們的風格。
他們為了要求雅正,要求一種詞的正體,所以排除了一切不能裝載于“詞”之中的題材。
他們于音律諧和之外,又要文辭的和平工整,典雅合法。
此外,所謂“詞人”多不過翻翻舊案,我學蘇、辛,你學周、張,他學夢窗、白石而已;很少有真性情的作家。
詞到了這個時期,差不多已不是民間所能了解的東西了。
詞人的措辭,一天天的趨向文雅之途,一天天的諱避了鄙下的通俗的習語不用。
像柳永、黃庭堅那樣的“有井水飲處無不知歌之”的樣子已是不可再見的盛況了。
即像毛滂、周邦彥那樣的一歌脫手,妓女即能上口的情形也是很少見的了。
她獨自在“雅正”,在“修辭”上做功夫。
而南曲在這時已産生于南方的民間,預備代之而興。
金、元人所占領的北方,也恰恰萌芽着北曲的嫩苗。
二 南渡之初,前代的詞人,都由已淪為異域的京城,奔湊于南方的新都裡來。
朱敦儒仍在寫着,李清照也仍在寫着。
更有幾個别的作家,像康與之,像趙鼎,像張元幹,像洪皓,像張掄諸人也都在寫着。
趙鼎[1]是中興的一位很有力的名臣,但也善詞。
他字元鎮,聞喜人。
崇甯初進士。
累官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谥忠簡(1085~1147)。
有《得全居士集》,詞一卷[2]。
黃升以為他的“詞章婉媚,不減《花間》”。
我們在其詞裡,一點也看不出當時的大變亂的感觸。
同時的名将嶽飛,所作的詞卻活現出一位忠勇為國的武将的憤激心理來。
飛[3]字鵬舉,湯陰人。
累官少保,樞密副使。
秦桧主和,首先殺死了他,天下痛之(1103~1141)。
後追谥武穆,封鄂王。
成了一個悲痛的傳說裡的中心人物。
他的《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為我們所熟知。
張元幹字仲宗,長樂人。
紹興中,以送胡铨及寄李綱詞除名,亦以此得大名。
有《歸來集》及《蘆川詞》[4]一卷,他的《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一詞:“夢繞神州路,怅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賀新郎》)其情緒是很悲壯的。
曾觌也頗寫這一類的詞。
他的《金人捧露盤》(《庚寅春奉使過京師感懷作》)凄然有黍離之感: 記神京繁華地,舊遊蹤,正禦溝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繡鞍金勒躍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綠花紅。
到如今,餘霜鬓。
嗟前事,夢魂中。
但寒煙滿目飛蓬,雕欄玉砌,空餘三十六離宮。
塞笳驚起暮天雁,寂寞東風。
——《金人捧露盤》 嶽飛像 觌[5]字純甫,汴人,紹興中,為建王内知客。
孝宗受禅,以觌權知閣門事。
後為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
有《海野詞》[6]一卷。
康與之[7]字伯可。
為渡江初的朝廷詞人,高宗很賞識他,官郎中,有《順庵樂府》五卷。
他也很感受時勢喪亂的影響,然他的許多詞卻是異常的婉靡的。
黃升說:“伯可以文詞待诏金馬門。
凡中興粉飾治具,及慈甯歸養,兩宮歡集,必假伯可之歌詠,故應制之詞為多。
”王性之以為:“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