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五代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浣溪沙》);“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玉樓春》),可謂極人間的富貴豪華。
其間且又有些戀愛的小喜劇,“一向偎人顫”、“相看無限情”(《菩薩蠻》)。
恰有如恬靜的綠湖,偶有粼粼的微波,更增其動人之趣。
這時代的詞,無不清麗可喜。
但第二期的詞卻于清麗之外,更加以沉郁,他的風格遂大變了。
第二期是降王的囚居的生活。
刻刻要提防,時時遭猜忌。
恣情的歡樂的時代是遠了,不再來了。
他的詞便也另現了一個境界。
鹿虔扆諸人所作是“暗傷亡國”,韋莊所作是故鄉的憶念,到了李後主,卻是号啕痛哭了。
他家國之思,更深更邃,遭際之苦,更切更慘:這個多感的詩人,怎能平息憤氣以偷生苟活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燭殘漏滴頻欹枕,起坐不能平”(《烏夜啼》),“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子夜歌》);“多少淚,斷臉複橫頤。
心事莫将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望江南》):“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淨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這樣的不諱飾的不平的呼号,都是足以招緻猜忌,使他難保令終的。
又像《烏夜啼》一阕: 李煜《虞美人》詩意圖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其沉郁凄涼的情調,都是《花間集》裡所找不到的。
馮延巳[19]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人。
與弟延魯皆極得南唐主的信任。
延巳初為翰林學士,後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有《陽春集》一卷[20]。
延巳似未及事後主,故其卒年當在公元961年之前(?~961?)。
延巳詞,蘊藉渾厚,并不一味以绮麗為歸,是詞中的高境。
溫、韋、後主之外,五代中殆無第四人足和他并肩而立的。
像“庭際高梧凝宿霧,卷簾雙鵲驚飛去”(《鵲踏枝》);“誰道閑情抛棄久,每到春來,惆怅還依舊”(《蝶戀花》);“疏星時作銀河渡,華景卧秋千,更長人不眠”(《菩薩蠻》);“路遙人去馬嘶沉;青簾斜挂裡,新柳萬枝金”(《臨江仙》);又像: 馮延巳手迹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閑引鴛鴦芳徑裡,手按紅杏蕊。
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谒金門》 都是慣以淺近之語,寫深厚之情,難狀之境的。
較之五色斑斓,徒工塗飾而少真趣者,當然要高明得多了。
成彥雄字文幹,與延巳同時,也仕于南唐。
延巳和中主以“吹皺一池春水”句相戲的事,或以為系彥雄事。
他别有《楊柳枝》詞十首,見于《尊前集》,其中像“馬驕如練纓如火,瑟瑟陰中步步嘶”,其意境也是很高妙的。
六 在敦煌石室所發現的漢文卷子裡,有《雲謠集雜曲子》[21]一種,凡錄《鳳歸雲》、《天仙子》、《竹枝子》、《洞仙歌》、《破陣子》、《柳青娘》、《漁歌子》、《長相思》、《雀踏枝》等曲子數十餘首,當是晚唐、五代之作。
惜皆無作者姓氏。
這數十餘首曲子的發見,并不是小事。
我們所見的初期的詞,皆是有名的文人學士之作,大都皆以典雅為歸,淺鄙近俗者極少。
這數十餘首曲子卻使我們明白初期的流行于民間的詞調是甚等樣子的。
其中也有很典雅的辭語,但民間的土樸之氣終流露于不自覺。
這是真正的民間的詞,我們不能不特别加以注意的。
像“往把金钗蔔,卦卦皆虛。
魂夢天涯無暫歇,枕上長噓,待卿回,故日容顔憔悴,彼此何如”(《鳳歸雲》);“不施紅粉鏡台前,隻是焚香禱祝天”(《竹枝子》),“塵土滿面上,終日被人欺”(《長相思》)等等,其設想鑄辭,都未脫田間的泥土的氣息。
除了拜倒在“典雅詞”之前的人們外,對于這種渾樸的東西,也決不會唾棄之的。
其中,最好的篇什,像《雀踏枝》: 叵耐靈鵲多滿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
比拟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裡?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雲裡。
少婦和靈鵲的對語,是如何的俏皮可喜!這種風趣,文人學士們的詞裡,似還不曾拟仿到過呢。
與《雲謠集雜曲子》同時在敦煌被發見者,尚有《歎五更》、《孟姜女》、《十二時》等民間雜曲。
這些雜曲,如《歎五更》、《孟姜女》等,今尚流行于世,想不到其淵源是如此的古遠!像“一更初,自恨長養枉生軀。
耶娘小來不教授,如今争識文與書”(《歎五更》),“雞明醜,摘木看窗牖。
明來暗自知,佛性心中有”(《禅門十二時》)之類,似通非通,是其特色。
《雲謠集雜曲子》尚為“鬥方名士”之作,此則誠出于初識之無的和尚或平民之手下的了。
《雲謠集雜曲子》,詞總集名。
敦煌石室藏唐人寫本,30首。
清末被法國人伯希和英國人斯坦因竊去,分藏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英國倫敦博物館。
後朱孝藏取鈔本相校,重刻收于《彊村叢書》。
七 這時代的五七言詩壇也并不落寞。
晚唐的諸派競鳴的盛況,此時代仍然繼續下去。
不過詩人們因中原喪亂之故,已多散之四方。
老詩人韓偓則避地于閩,司空圖則隐于中條山,羅隐則遷于浙,韋莊、貫休諸人則西走于蜀。
若說起這時代詩壇的情形來,也很值得費一點篇幅。
先從詩人最多的蜀中說起。
韋莊自然是領袖人物。
他的《秦婦吟》是在未入蜀以前所作的。
他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刻畫出“亂離”的景象來。
“東鄰有女眉新畫,傾城傾國不知價。
長戈擁得上戎車,回首香閨淚盈把。
旋抽金線學縫旗,才上雕鞍教走馬。
有時馬上見良人,不敢回眸空淚下!”而“亂”後,則“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長安月。
明朝曉至三山路,百萬人家無一戶。
”如此比較真實的描狀,是統治階級所嫌忌的,固不僅“内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雲雲,為時人所駭怪也,《秦婦吟》之不傳,殆因此故。
今始随敦煌諸漢文書籍的發現而複出現。
他的《浣花集》裡的他詩,也都很可誦。
和尚詩人貫休[22]字德隐,俗姓姜氏,蘭溪人。
七歲出家
其間且又有些戀愛的小喜劇,“一向偎人顫”、“相看無限情”(《菩薩蠻》)。
恰有如恬靜的綠湖,偶有粼粼的微波,更增其動人之趣。
這時代的詞,無不清麗可喜。
但第二期的詞卻于清麗之外,更加以沉郁,他的風格遂大變了。
第二期是降王的囚居的生活。
刻刻要提防,時時遭猜忌。
恣情的歡樂的時代是遠了,不再來了。
他的詞便也另現了一個境界。
鹿虔扆諸人所作是“暗傷亡國”,韋莊所作是故鄉的憶念,到了李後主,卻是号啕痛哭了。
他家國之思,更深更邃,遭際之苦,更切更慘:這個多感的詩人,怎能平息憤氣以偷生苟活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燭殘漏滴頻欹枕,起坐不能平”(《烏夜啼》),“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子夜歌》);“多少淚,斷臉複橫頤。
心事莫将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望江南》):“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淨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這樣的不諱飾的不平的呼号,都是足以招緻猜忌,使他難保令終的。
又像《烏夜啼》一阕: 李煜《虞美人》詩意圖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其沉郁凄涼的情調,都是《花間集》裡所找不到的。
馮延巳[19]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人。
與弟延魯皆極得南唐主的信任。
延巳初為翰林學士,後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有《陽春集》一卷[20]。
延巳似未及事後主,故其卒年當在公元961年之前(?~961?)。
延巳詞,蘊藉渾厚,并不一味以绮麗為歸,是詞中的高境。
溫、韋、後主之外,五代中殆無第四人足和他并肩而立的。
像“庭際高梧凝宿霧,卷簾雙鵲驚飛去”(《鵲踏枝》);“誰道閑情抛棄久,每到春來,惆怅還依舊”(《蝶戀花》);“疏星時作銀河渡,華景卧秋千,更長人不眠”(《菩薩蠻》);“路遙人去馬嘶沉;青簾斜挂裡,新柳萬枝金”(《臨江仙》);又像: 馮延巳手迹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閑引鴛鴦芳徑裡,手按紅杏蕊。
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谒金門》 都是慣以淺近之語,寫深厚之情,難狀之境的。
較之五色斑斓,徒工塗飾而少真趣者,當然要高明得多了。
成彥雄字文幹,與延巳同時,也仕于南唐。
延巳和中主以“吹皺一池春水”句相戲的事,或以為系彥雄事。
他别有《楊柳枝》詞十首,見于《尊前集》,其中像“馬驕如練纓如火,瑟瑟陰中步步嘶”,其意境也是很高妙的。
六 在敦煌石室所發現的漢文卷子裡,有《雲謠集雜曲子》[21]一種,凡錄《鳳歸雲》、《天仙子》、《竹枝子》、《洞仙歌》、《破陣子》、《柳青娘》、《漁歌子》、《長相思》、《雀踏枝》等曲子數十餘首,當是晚唐、五代之作。
惜皆無作者姓氏。
這數十餘首曲子的發見,并不是小事。
我們所見的初期的詞,皆是有名的文人學士之作,大都皆以典雅為歸,淺鄙近俗者極少。
這數十餘首曲子卻使我們明白初期的流行于民間的詞調是甚等樣子的。
其中也有很典雅的辭語,但民間的土樸之氣終流露于不自覺。
這是真正的民間的詞,我們不能不特别加以注意的。
像“往把金钗蔔,卦卦皆虛。
魂夢天涯無暫歇,枕上長噓,待卿回,故日容顔憔悴,彼此何如”(《鳳歸雲》);“不施紅粉鏡台前,隻是焚香禱祝天”(《竹枝子》),“塵土滿面上,終日被人欺”(《長相思》)等等,其設想鑄辭,都未脫田間的泥土的氣息。
除了拜倒在“典雅詞”之前的人們外,對于這種渾樸的東西,也決不會唾棄之的。
其中,最好的篇什,像《雀踏枝》: 叵耐靈鵲多滿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
比拟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裡?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雲裡。
少婦和靈鵲的對語,是如何的俏皮可喜!這種風趣,文人學士們的詞裡,似還不曾拟仿到過呢。
與《雲謠集雜曲子》同時在敦煌被發見者,尚有《歎五更》、《孟姜女》、《十二時》等民間雜曲。
這些雜曲,如《歎五更》、《孟姜女》等,今尚流行于世,想不到其淵源是如此的古遠!像“一更初,自恨長養枉生軀。
耶娘小來不教授,如今争識文與書”(《歎五更》),“雞明醜,摘木看窗牖。
明來暗自知,佛性心中有”(《禅門十二時》)之類,似通非通,是其特色。
《雲謠集雜曲子》尚為“鬥方名士”之作,此則誠出于初識之無的和尚或平民之手下的了。
《雲謠集雜曲子》,詞總集名。
敦煌石室藏唐人寫本,30首。
清末被法國人伯希和英國人斯坦因竊去,分藏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英國倫敦博物館。
後朱孝藏取鈔本相校,重刻收于《彊村叢書》。
七 這時代的五七言詩壇也并不落寞。
晚唐的諸派競鳴的盛況,此時代仍然繼續下去。
不過詩人們因中原喪亂之故,已多散之四方。
老詩人韓偓則避地于閩,司空圖則隐于中條山,羅隐則遷于浙,韋莊、貫休諸人則西走于蜀。
若說起這時代詩壇的情形來,也很值得費一點篇幅。
先從詩人最多的蜀中說起。
韋莊自然是領袖人物。
他的《秦婦吟》是在未入蜀以前所作的。
他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刻畫出“亂離”的景象來。
“東鄰有女眉新畫,傾城傾國不知價。
長戈擁得上戎車,回首香閨淚盈把。
旋抽金線學縫旗,才上雕鞍教走馬。
有時馬上見良人,不敢回眸空淚下!”而“亂”後,則“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長安月。
明朝曉至三山路,百萬人家無一戶。
”如此比較真實的描狀,是統治階級所嫌忌的,固不僅“内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雲雲,為時人所駭怪也,《秦婦吟》之不傳,殆因此故。
今始随敦煌諸漢文書籍的發現而複出現。
他的《浣花集》裡的他詩,也都很可誦。
和尚詩人貫休[22]字德隐,俗姓姜氏,蘭溪人。
七歲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