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六朝的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六朝文筆之分——六朝散文的重要——抒情小品的流行——劉琨、郭璞等——王羲之、獻之父子的雜帖——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與《自祭文》等——謝靈運、顔延之與鮑照——王融與孔稚矽——梁代諸帝與蕭統——沈約、任昉、江淹等——何遜、吳均等——劉峻的《廣絕交論》——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徐陵、沈炯、陳叔寶、江總等——六朝宗教家的活躍——本土思想對于佛家思想的反攻——慧琳的《白黑論》——顧歡的《夷夏論》——範缜的《神滅論》——《抱樸子》與《金樓子》——六朝的史書作者
一
六朝文章有“文”“筆”之分。
文即“美文”,筆則所謂應用文者是。
劉勰《文心雕龍·總術篇》謂:“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梁元帝《金樓子·立言篇》亦謂:“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
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
”又謂:“至如文者,唯須绮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
”是則,所謂“文”者并不是以有韻者為限,隻要是以“绮縠紛披”之文,來抒寫個人情思者皆是。
當然“文”是包括了詩賦在内的。
但如制诰章奏之流,便是所謂“筆”了。
故除了“應用文”之外,凡“文章”皆可謂之文。
《南史·顔延之傳》:“宋文帝嘗問以諸子才能。
延之曰:‘竣得臣筆,測得臣文’。
”《梁書·劉贊傳》:“幼孤,兄弟相勵勤學。
并工屬文。
孝綽常曰:‘三筆六詩。
’三即孝儀,六孝威也。
”這裡所謂“詩”,便是延之之所謂“文”。
直到中唐,還有此别。
趙磷《因話錄》雲:“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
韓文公文至高,孟長于五言,時号孟詩韓筆。
”實則,六朝之“文筆”,相差也至微。
即所謂朝廷大制作,也往往是“绮縠紛披,宮徵靡曼”的。
我們可以說,除了詩賦不論外,其他六朝散文,不論是美文,或是應用文,差不多,莫不是如隋初李谔所攻擊的“連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的雲雲。
在這種狀态之下的散文,便是“古文家”所集矢的。
後人的所謂“文起八代之衰”,便是斷定了六朝文是要歸在“衰”之列的。
但六朝的散文果是在所謂“衰”的一行列中麼?其文壇的情況果是如後人之所輕蔑的麼?這倒該為她一雪不平。
宋文帝劉義隆 把什麼公牍、記載之類的應用文,都骈四俪六的做起來,故意使得大衆看不懂,這當然是一個魔道。
但如個人的抒情的散文,寫得“绮縠紛披,宮徵靡曼。
唇吻遒會,情靈搖蕩”,難道便也是一個罪狀麼?在我們的文學史裡,最苦的是,抒情的散文太少。
六朝卻是最富于此類抒情小品的時代。
這,我們可以說,是六朝的最特異的最光榮的一點,足以和她的翻譯文學,新樂府辭,并稱為鼎立的三大奇迹的。
在我們的文學史裡,抒情小品文之發達,除了明、清之交的一個時代之外,六朝便是其最重要的發展期了。
明、清之交的散文的奇葩,不過如“昙花一現”而已。
六朝散文則維持至于近三百年之久,其重要性,尤應為我們所認識。
其他論難的文字,描狀的史傳,也盡有許多高明的述作,不單是所謂“月露之形”、“風雲之狀”而已。
二 抒情的散文,建安之末,已見萌芽。
子桓兄弟的書劄,往往憶宴遊的愉樂,悼友朋的長逝,悱恻纏綿,若不勝情,已開了六朝文的先路。
正始之際,崇尚清談,士大夫以寥廓之言,袒蕩之行相高,更增進了文辭的隽永。
五胡之亂,土族避地江南者多,“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在這樣的山川秀麗的新環境裡,又浚啟了他們不少的詩意文情。
于是便在應用、酬答的散文之間,也往往“流連哀思”,充滿了微茫的情緒。
東晉之初,劉琨、郭璞并為重要之政治家。
琨勇于任事,有澄清中原之志。
所作章奏,辭意慷慨,風格遒上,像《上愍帝請北伐表》、《勸進元帝表》等等,痛陳世勢,指數方略。
“厄運之極,古今未有。
在食土之毛,含茹之類,莫不叩心絕氣,行号巷哭。
”當此之時,唯有“以社稷為務,不以小行為先;以黔首為憂,不以克讓為事”(《勸進元帝表》)。
其言都是出之以蓬勃的熱情的。
然時勢已不可為,軍士乏食,一籌莫展。
“衣服藍縷,木弓一張,荊矢十發;編草盛糧,不盈二日;夏則桑椹,冬則膋豆。
視此哀歎,使人氣索!”(《與丞相箋》)終于在這種情形之下為悍将段匹所殺! 同時有盧谌的,字子諒,範陽涿人,尚武帝女荥陽公主。
劉琨以為司空主簿。
其與琨贈答的簡牍,頗為世人所稱。
又琨被殺後,谌上《理劉司空表》,痛切的申琨之志,理琨之冤,頗能揭發當時姑息之政的内幕。
郭璞著書極多,大都為注釋古書者。
如《爾雅注》、《方言注》、《三蒼注》、《穆天子傳注》、《水經注》、《楚辭注》等等。
璞以阻王敦謀亂被殺。
看他的許多表奏,對于天天在崩壞的時局,他是很能應注意到,而要加以匡扶的。
為中興重鎮的王導[1],字茂弘,琅玡臨沂人,成帝時,進太傅,拜丞相,鹹和五年卒,年六十四。
所作書劄,類皆指揮、計劃當時的政治與時事的。
而措辭沖淡,中多至情披露之語,其抒寫也頗有情趣。
陶侃像 同時又有殷仲堪[2]、陶侃[3]、溫峤[4]、庾亮[5]諸人,皆為主持朝政,或獨當一面者。
其互相贈答的文劄,或指陳政局,或相與激厲,在疏理陳辭之間,亦複楚楚有情緻。
仲堪,陳郡長平人,為都督荊、益、甯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假節鎮江陵。
安帝時為桓玄所敗,自殺。
侃字大行,鄱陽人,拜侍中太尉,加都督交、廣、甯七州軍事,又加都督江州,領刺史。
鹹和七年卒,年七十六。
峤字太真,太原祁人,拜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亮則為晉國戚,久居政府。
他字元規,颍川鄢陵人。
嘗鎮武昌,号征西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為當時文士的東道主之一。
王羲之像 選自明彩繪本《聖賢畫冊》 世家子弟的王羲之[6],字逸少,琅玡臨沂人,為右軍将軍,會稽内史(公元321~379年)。
以善書得盛名。
所作簡牍雜帖,随意揮寫,而自然有緻。
所論皆家人細故,戚友交往,乃至贈赉雜物,慰勞答問。
雖往往寥寥不數行,而澹遠搖蕩,其情意若千幅紙所不能盡,這是六朝簡牍的最高的成就。
一半也為了他的字為後人所慕,故此種雜帖,遂保留于今獨多。
姑舉二三例: 甲夜,羲之頓首:向遂大醉,乃不憶與足下别時。
至家乃解。
尋憶乖離,其為歎恨,言何能喻。
聚散人理之常,亦複何雲。
唯願足下保愛為上,以俟後期。
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過江問。
臨紙情塞。
王羲之頓首。
期小女四歲,暴疾不救,哀愍痛心,奈何奈何!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
奄失此女,痛之纏心,不能已已,可複如何?臨紙情酸! 奉橘三百枚。
霜未降。
未可多得。
雨寒,卿各佳不?諸患無賴,力書。
不一一。
羲之問。
他的《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為古今宴遊詩序中最為人知的一篇。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雖沒有什麼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
又從宴樂感到人生的無常。
雖不是什麼極隽妙的“好辭”,卻自有羲之的清澹的風格在着。
大約這《蘭亭序》之所以盛傳,又半是為了他的書法之故罷。
後人翻刻之石,至有五百帖以上[7]。
羲之子獻
文即“美文”,筆則所謂應用文者是。
劉勰《文心雕龍·總術篇》謂:“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梁元帝《金樓子·立言篇》亦謂:“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
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
”又謂:“至如文者,唯須绮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
”是則,所謂“文”者并不是以有韻者為限,隻要是以“绮縠紛披”之文,來抒寫個人情思者皆是。
當然“文”是包括了詩賦在内的。
但如制诰章奏之流,便是所謂“筆”了。
故除了“應用文”之外,凡“文章”皆可謂之文。
《南史·顔延之傳》:“宋文帝嘗問以諸子才能。
延之曰:‘竣得臣筆,測得臣文’。
”《梁書·劉贊傳》:“幼孤,兄弟相勵勤學。
并工屬文。
孝綽常曰:‘三筆六詩。
’三即孝儀,六孝威也。
”這裡所謂“詩”,便是延之之所謂“文”。
直到中唐,還有此别。
趙磷《因話錄》雲:“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
韓文公文至高,孟長于五言,時号孟詩韓筆。
”實則,六朝之“文筆”,相差也至微。
即所謂朝廷大制作,也往往是“绮縠紛披,宮徵靡曼”的。
我們可以說,除了詩賦不論外,其他六朝散文,不論是美文,或是應用文,差不多,莫不是如隋初李谔所攻擊的“連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的雲雲。
在這種狀态之下的散文,便是“古文家”所集矢的。
後人的所謂“文起八代之衰”,便是斷定了六朝文是要歸在“衰”之列的。
但六朝的散文果是在所謂“衰”的一行列中麼?其文壇的情況果是如後人之所輕蔑的麼?這倒該為她一雪不平。
宋文帝劉義隆 把什麼公牍、記載之類的應用文,都骈四俪六的做起來,故意使得大衆看不懂,這當然是一個魔道。
但如個人的抒情的散文,寫得“绮縠紛披,宮徵靡曼。
唇吻遒會,情靈搖蕩”,難道便也是一個罪狀麼?在我們的文學史裡,最苦的是,抒情的散文太少。
六朝卻是最富于此類抒情小品的時代。
這,我們可以說,是六朝的最特異的最光榮的一點,足以和她的翻譯文學,新樂府辭,并稱為鼎立的三大奇迹的。
在我們的文學史裡,抒情小品文之發達,除了明、清之交的一個時代之外,六朝便是其最重要的發展期了。
明、清之交的散文的奇葩,不過如“昙花一現”而已。
六朝散文則維持至于近三百年之久,其重要性,尤應為我們所認識。
其他論難的文字,描狀的史傳,也盡有許多高明的述作,不單是所謂“月露之形”、“風雲之狀”而已。
二 抒情的散文,建安之末,已見萌芽。
子桓兄弟的書劄,往往憶宴遊的愉樂,悼友朋的長逝,悱恻纏綿,若不勝情,已開了六朝文的先路。
正始之際,崇尚清談,士大夫以寥廓之言,袒蕩之行相高,更增進了文辭的隽永。
五胡之亂,土族避地江南者多,“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在這樣的山川秀麗的新環境裡,又浚啟了他們不少的詩意文情。
于是便在應用、酬答的散文之間,也往往“流連哀思”,充滿了微茫的情緒。
東晉之初,劉琨、郭璞并為重要之政治家。
琨勇于任事,有澄清中原之志。
所作章奏,辭意慷慨,風格遒上,像《上愍帝請北伐表》、《勸進元帝表》等等,痛陳世勢,指數方略。
“厄運之極,古今未有。
在食土之毛,含茹之類,莫不叩心絕氣,行号巷哭。
”當此之時,唯有“以社稷為務,不以小行為先;以黔首為憂,不以克讓為事”(《勸進元帝表》)。
其言都是出之以蓬勃的熱情的。
然時勢已不可為,軍士乏食,一籌莫展。
“衣服藍縷,木弓一張,荊矢十發;編草盛糧,不盈二日;夏則桑椹,冬則膋豆。
視此哀歎,使人氣索!”(《與丞相箋》)終于在這種情形之下為悍将段匹所殺! 同時有盧谌的,字子諒,範陽涿人,尚武帝女荥陽公主。
劉琨以為司空主簿。
其與琨贈答的簡牍,頗為世人所稱。
又琨被殺後,谌上《理劉司空表》,痛切的申琨之志,理琨之冤,頗能揭發當時姑息之政的内幕。
郭璞著書極多,大都為注釋古書者。
如《爾雅注》、《方言注》、《三蒼注》、《穆天子傳注》、《水經注》、《楚辭注》等等。
璞以阻王敦謀亂被殺。
看他的許多表奏,對于天天在崩壞的時局,他是很能應注意到,而要加以匡扶的。
為中興重鎮的王導[1],字茂弘,琅玡臨沂人,成帝時,進太傅,拜丞相,鹹和五年卒,年六十四。
所作書劄,類皆指揮、計劃當時的政治與時事的。
而措辭沖淡,中多至情披露之語,其抒寫也頗有情趣。
陶侃像 同時又有殷仲堪[2]、陶侃[3]、溫峤[4]、庾亮[5]諸人,皆為主持朝政,或獨當一面者。
其互相贈答的文劄,或指陳政局,或相與激厲,在疏理陳辭之間,亦複楚楚有情緻。
仲堪,陳郡長平人,為都督荊、益、甯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假節鎮江陵。
安帝時為桓玄所敗,自殺。
侃字大行,鄱陽人,拜侍中太尉,加都督交、廣、甯七州軍事,又加都督江州,領刺史。
鹹和七年卒,年七十六。
峤字太真,太原祁人,拜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亮則為晉國戚,久居政府。
他字元規,颍川鄢陵人。
嘗鎮武昌,号征西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為當時文士的東道主之一。
王羲之像 選自明彩繪本《聖賢畫冊》 世家子弟的王羲之[6],字逸少,琅玡臨沂人,為右軍将軍,會稽内史(公元321~379年)。
以善書得盛名。
所作簡牍雜帖,随意揮寫,而自然有緻。
所論皆家人細故,戚友交往,乃至贈赉雜物,慰勞答問。
雖往往寥寥不數行,而澹遠搖蕩,其情意若千幅紙所不能盡,這是六朝簡牍的最高的成就。
一半也為了他的字為後人所慕,故此種雜帖,遂保留于今獨多。
姑舉二三例: 甲夜,羲之頓首:向遂大醉,乃不憶與足下别時。
至家乃解。
尋憶乖離,其為歎恨,言何能喻。
聚散人理之常,亦複何雲。
唯願足下保愛為上,以俟後期。
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過江問。
臨紙情塞。
王羲之頓首。
期小女四歲,暴疾不救,哀愍痛心,奈何奈何!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
奄失此女,痛之纏心,不能已已,可複如何?臨紙情酸! 奉橘三百枚。
霜未降。
未可多得。
雨寒,卿各佳不?諸患無賴,力書。
不一一。
羲之問。
他的《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為古今宴遊詩序中最為人知的一篇。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雖沒有什麼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
又從宴樂感到人生的無常。
雖不是什麼極隽妙的“好辭”,卻自有羲之的清澹的風格在着。
大約這《蘭亭序》之所以盛傳,又半是為了他的書法之故罷。
後人翻刻之石,至有五百帖以上[7]。
羲之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