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六朝的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之,亦以善書知名。
他字子敬,尚新安公主。
除建威将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卒(公元344~388年)。
所作雜帖,傳者也多: 鏡湖澄澈,清流瀉注。
山川之美,使人應接不暇。
蘭亭修褉圖 像二王的種種雜帖,假如不是為了書法美妙之故(集中是不會全收的),恐怕是不會流傳到後世來的。
六朝的一部分社會情态,文士生涯,往往賴斯為我們所知。
故在别一方面看來,也是頗可注意的。
從其間,所謂“六朝風度”者,往往可于無意中領略到。
孫綽[8]字興公,太原中都人,嘗為殷浩建威長史。
浩敗,王羲之引為右軍長史。
轉永嘉太守,拜衛尉卿。
有《至人高士傳贊》二卷,《列仙傳贊》三卷,《孫子》十二卷,今不盡傳,傳者唯詩文若幹篇[9](《全晉文》中有《孫子》及《至人高士傳贊》及《列仙傳贊》殘文)。
興公長于哀诔碑版之文。
政府要人死後,其碑文出于他的筆下者不少。
東晉之末,有詩人陶淵明,他的散文和他的詩一樣,全然是獨立于時代的風尚以外的。
貌若澹泊,而中實豐腴,和當時一般的作品,慣以彩豔來掩飾其淺陋者,恰恰立于相反的地位。
他的《五柳先生傳》是自叙傳,是個人的自适生活的寫真。
其《桃花源記》,卻欲以這個個人生活推而廣之,使之成為一個理想的社會了。
原因是,見了當代的喪亂,故不得不有托而逃。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何有于晉、宋的紛紛攘奪呢!但桃花源究竟是不會有的。
在整個龍争虎鬥的社會裡,怎麼會有什麼避世的桃花源呢?故遂以“迷不複得路”結之。
但淵明究竟不是一個自了漢。
他不完全提倡一個消極的躲避的辦法。
故桃花源也遂成為積極的理想,社會的模範,像“烏托邦”(Utopia)、“共和國”(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樣的一個“避”秦之地。
避秦之地終于是一個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鄉裡,也就是在理想國裡,躲了過去。
淵明全部理想幾全可以此釋之。
所以他不僅是一位田園詩人,徹頭徹尾的詩人,而且是偉大的政治理想家。
但他的所作,其重要性還不完全在此。
卻在于他的特殊的澹泊的風格,在于他的若對家人兒女談家常瑣事似的懇切的态度。
他不用一個濃豔的雕斲的辭句,他不使一點的做作的虛矯的心情;他隻是随随便便地稱心稱意地說出他的整個情思來。
純然以他的真樸無飾的詩人的天才,來戰勝了一般的慣好浮誇與做作的作家們。
這便是他的真實的偉大的所在。
無論在詩,在散文方面,都是如此。
故他的散文,如《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等之外,《與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及《自祭文》等,也是真實的傑作。
《桃花源記》碑刻 又淵明除了風格的澹遠以外,其他是純然的一位承襲了魏、晉以來的風度的人物,一位純然的《世說新語》裡的文士。
他和他的《晉故征西大将軍長史孟府君傳》裡所述的龍山落帽,“好酣飲,逾多不亂,至于任懷得意,融然遠寄,旁若無人”的孟嘉,乃是真實的同志。
他自己是“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複欣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與子俨等疏》)“性嗜酒,家貧不能恒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辄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五柳先生傳》)像這樣一位坦率任性的人物,誠是“竹林七賢”以内的人物! 三 淵明雖生在晉末宋初,而元嘉以下的文士們的風格,卻一點也不曾受到他的影響——雖然他們并不是不知敬重他,愛好他(六朝人士常是最好的文藝欣賞者)。
如顔延之為《陶征士诔》,蕭統也為之作傳。
在實際上,像他那樣的純任天真,不加浮飾的風格,非僅僅模拟之所能及的。
且他的風格,也半由于他的田園生活所造成。
當然像六朝文士們那樣的鎮日擾擾于侍宴遊樂之間者是絕不會企冀得到的。
然風格雖殊,而“六朝風度”的灌溉,卻是同然一體的。
故淵明的澹遠雖不可及,而宋、齊、梁、陳之際,“唇吻遒會,情靈搖蕩”的散文,也所在都有。
與淵明同代的,有謝靈運、顔延之及鮑照等。
他們都是詩人,但于散文也都有相當的成就。
靈運喜遊山水,乃竟因遊山之故,被誣為謀反,見殺。
被殺前,他上《詣阙自理表》,情辭甚為悲恻,然竟無救于他的死。
他的《遊名山志》,今僅存殘文,故無可觀。
他的族弟惠連,有《祭古冢文》,其中充滿了詩意的悲緒。
又他的從子謝莊,也長于書奏哀诔,所作頗多。
顔延之的《庭诰》,是淵明的《與子俨等疏》的一流,然文繁意密,不複有澹蕩之姿。
其中也充滿了由經驗與學問給他的許多的儒家的教訓。
像“言高一世,處之逾嘿;器重一時,體之茲沖。
不以所能幹衆,不以所長議物”雲雲,已不複是坦率任意的魏、晉風度了。
鮑照的散文,所作雖不若他的詩賦的重要,然如《登大雷岸與妹書》,狀石寫水,也頗盡物趣,仍具着嚴謹的風格。
同時又有雷次宗的,字仲倫,豫章南昌人。
元嘉中,征至京師,開館于雞籠山,聚徒教授。
除給事中,不就,加散騎常侍。
他是當時的一位儒者。
嘗有《與子侄書》,以言所守,其情趣甚同于陶淵明的《與子俨等疏》。
以作《後漢書》著稱的範晔,也有一篇《獄中與諸甥侄書以自序》。
在将就戮之前,作着這麼一篇“自序”,當然是很富于感情的。
然其中序生平事迹者少,而論文事、音樂的利鈍者多。
或者《宋書·範晔傳》登錄此書時,隻是節取的罷。
四 齊代的文學,以文學者的東道主的蕭子良[10]為中心。
子良為武帝的第二子,封竟陵郡王。
郁林王即位,進太傅,督南徐州。
子良邸中所聚,賢豪最多,其後鷹揚于梁代的人物,自蕭衍以下,幾全集于他的左右。
他自己所作,以散文為多,尤以書疏為宛曲動人[11]。
蘭亭修禊圖 選自宋薛紹彭《蘭亭硯》 王儉及其子融皆以文名。
融為郁林王所殺。
所作書序,皆甚可觀。
其《曲水詩序》,以巧麗稱,一時有勝于顔延年之譽。
劉繪、陸澄所作,傳者甚少。
孔稚珪[12]字德璋,會稽山陰人,宋泰始中為州主簿,東昏王時為散騎常侍,永元三年卒(公元447~501年)。
他嘗和子良論難宗教問題。
又作《北山移文》以嘲周颙,有“叢條瞋膽,疊穎怒魄,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迹。
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語。
草木雲石,皆有感覺,斯為罕見的名作[13]。
又同時有謝朓,以詩鳴于世,而其箋啟也很可喜。
五 梁代的散文,其盛況幾同于建安。
蕭氏的父子兄弟們以皇帝親王之尊,而躬親著作,不僅作文士們的東道主,且并是文士團體裡的健将,其情形也有同于曹氏的父子兄弟們。
蕭綱(簡文帝)《與蕭臨川書》、《與湘東王書》;蕭繹(元帝)諸短啟書劄;蕭統《與晉安王綱令》、《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等等,皆所謂“流連哀思”之文,絕類陳思兄弟的書啟。
誠足以領袖群倫,主持風雅。
蕭衍所作,亦多雅思。
他沉浸于佛法之中,所下诏谕,往往有“煦煦為仁”之意,與一般帝王诏令之雷厲風行,詞嚴旨酷者很不相同。
追随于蕭氏父子兄弟們的左右的文士們是計之不盡的。
與蕭衍同輩的則有沈約、任昉、範雲、江淹、陸任、陶弘景諸人。
稍後則有何遜、吳均、劉孝綽兄弟們,劉峻、王僧孺、王筠、丘遲、庾肩吾諸人。
今人書蕭綱《晚春賦》 沈約所著甚多,而詩名最著,散文的書、論,傳者也不少。
約笃信佛法,書牍來往,以言宏法衛教
他字子敬,尚新安公主。
除建威将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卒(公元344~388年)。
所作雜帖,傳者也多: 鏡湖澄澈,清流瀉注。
山川之美,使人應接不暇。
蘭亭修褉圖 像二王的種種雜帖,假如不是為了書法美妙之故(集中是不會全收的),恐怕是不會流傳到後世來的。
六朝的一部分社會情态,文士生涯,往往賴斯為我們所知。
故在别一方面看來,也是頗可注意的。
從其間,所謂“六朝風度”者,往往可于無意中領略到。
孫綽[8]字興公,太原中都人,嘗為殷浩建威長史。
浩敗,王羲之引為右軍長史。
轉永嘉太守,拜衛尉卿。
有《至人高士傳贊》二卷,《列仙傳贊》三卷,《孫子》十二卷,今不盡傳,傳者唯詩文若幹篇[9](《全晉文》中有《孫子》及《至人高士傳贊》及《列仙傳贊》殘文)。
興公長于哀诔碑版之文。
政府要人死後,其碑文出于他的筆下者不少。
東晉之末,有詩人陶淵明,他的散文和他的詩一樣,全然是獨立于時代的風尚以外的。
貌若澹泊,而中實豐腴,和當時一般的作品,慣以彩豔來掩飾其淺陋者,恰恰立于相反的地位。
他的《五柳先生傳》是自叙傳,是個人的自适生活的寫真。
其《桃花源記》,卻欲以這個個人生活推而廣之,使之成為一個理想的社會了。
原因是,見了當代的喪亂,故不得不有托而逃。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何有于晉、宋的紛紛攘奪呢!但桃花源究竟是不會有的。
在整個龍争虎鬥的社會裡,怎麼會有什麼避世的桃花源呢?故遂以“迷不複得路”結之。
但淵明究竟不是一個自了漢。
他不完全提倡一個消極的躲避的辦法。
故桃花源也遂成為積極的理想,社會的模範,像“烏托邦”(Utopia)、“共和國”(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樣的一個“避”秦之地。
避秦之地終于是一個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鄉裡,也就是在理想國裡,躲了過去。
淵明全部理想幾全可以此釋之。
所以他不僅是一位田園詩人,徹頭徹尾的詩人,而且是偉大的政治理想家。
但他的所作,其重要性還不完全在此。
卻在于他的特殊的澹泊的風格,在于他的若對家人兒女談家常瑣事似的懇切的态度。
他不用一個濃豔的雕斲的辭句,他不使一點的做作的虛矯的心情;他隻是随随便便地稱心稱意地說出他的整個情思來。
純然以他的真樸無飾的詩人的天才,來戰勝了一般的慣好浮誇與做作的作家們。
這便是他的真實的偉大的所在。
無論在詩,在散文方面,都是如此。
故他的散文,如《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等之外,《與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及《自祭文》等,也是真實的傑作。
《桃花源記》碑刻 又淵明除了風格的澹遠以外,其他是純然的一位承襲了魏、晉以來的風度的人物,一位純然的《世說新語》裡的文士。
他和他的《晉故征西大将軍長史孟府君傳》裡所述的龍山落帽,“好酣飲,逾多不亂,至于任懷得意,融然遠寄,旁若無人”的孟嘉,乃是真實的同志。
他自己是“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複欣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與子俨等疏》)“性嗜酒,家貧不能恒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辄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五柳先生傳》)像這樣一位坦率任性的人物,誠是“竹林七賢”以内的人物! 三 淵明雖生在晉末宋初,而元嘉以下的文士們的風格,卻一點也不曾受到他的影響——雖然他們并不是不知敬重他,愛好他(六朝人士常是最好的文藝欣賞者)。
如顔延之為《陶征士诔》,蕭統也為之作傳。
在實際上,像他那樣的純任天真,不加浮飾的風格,非僅僅模拟之所能及的。
且他的風格,也半由于他的田園生活所造成。
當然像六朝文士們那樣的鎮日擾擾于侍宴遊樂之間者是絕不會企冀得到的。
然風格雖殊,而“六朝風度”的灌溉,卻是同然一體的。
故淵明的澹遠雖不可及,而宋、齊、梁、陳之際,“唇吻遒會,情靈搖蕩”的散文,也所在都有。
與淵明同代的,有謝靈運、顔延之及鮑照等。
他們都是詩人,但于散文也都有相當的成就。
靈運喜遊山水,乃竟因遊山之故,被誣為謀反,見殺。
被殺前,他上《詣阙自理表》,情辭甚為悲恻,然竟無救于他的死。
他的《遊名山志》,今僅存殘文,故無可觀。
他的族弟惠連,有《祭古冢文》,其中充滿了詩意的悲緒。
又他的從子謝莊,也長于書奏哀诔,所作頗多。
顔延之的《庭诰》,是淵明的《與子俨等疏》的一流,然文繁意密,不複有澹蕩之姿。
其中也充滿了由經驗與學問給他的許多的儒家的教訓。
像“言高一世,處之逾嘿;器重一時,體之茲沖。
不以所能幹衆,不以所長議物”雲雲,已不複是坦率任意的魏、晉風度了。
鮑照的散文,所作雖不若他的詩賦的重要,然如《登大雷岸與妹書》,狀石寫水,也頗盡物趣,仍具着嚴謹的風格。
同時又有雷次宗的,字仲倫,豫章南昌人。
元嘉中,征至京師,開館于雞籠山,聚徒教授。
除給事中,不就,加散騎常侍。
他是當時的一位儒者。
嘗有《與子侄書》,以言所守,其情趣甚同于陶淵明的《與子俨等疏》。
以作《後漢書》著稱的範晔,也有一篇《獄中與諸甥侄書以自序》。
在将就戮之前,作着這麼一篇“自序”,當然是很富于感情的。
然其中序生平事迹者少,而論文事、音樂的利鈍者多。
或者《宋書·範晔傳》登錄此書時,隻是節取的罷。
四 齊代的文學,以文學者的東道主的蕭子良[10]為中心。
子良為武帝的第二子,封竟陵郡王。
郁林王即位,進太傅,督南徐州。
子良邸中所聚,賢豪最多,其後鷹揚于梁代的人物,自蕭衍以下,幾全集于他的左右。
他自己所作,以散文為多,尤以書疏為宛曲動人[11]。
蘭亭修禊圖 選自宋薛紹彭《蘭亭硯》 王儉及其子融皆以文名。
融為郁林王所殺。
所作書序,皆甚可觀。
其《曲水詩序》,以巧麗稱,一時有勝于顔延年之譽。
劉繪、陸澄所作,傳者甚少。
孔稚珪[12]字德璋,會稽山陰人,宋泰始中為州主簿,東昏王時為散騎常侍,永元三年卒(公元447~501年)。
他嘗和子良論難宗教問題。
又作《北山移文》以嘲周颙,有“叢條瞋膽,疊穎怒魄,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迹。
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語。
草木雲石,皆有感覺,斯為罕見的名作[13]。
又同時有謝朓,以詩鳴于世,而其箋啟也很可喜。
五 梁代的散文,其盛況幾同于建安。
蕭氏的父子兄弟們以皇帝親王之尊,而躬親著作,不僅作文士們的東道主,且并是文士團體裡的健将,其情形也有同于曹氏的父子兄弟們。
蕭綱(簡文帝)《與蕭臨川書》、《與湘東王書》;蕭繹(元帝)諸短啟書劄;蕭統《與晉安王綱令》、《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等等,皆所謂“流連哀思”之文,絕類陳思兄弟的書啟。
誠足以領袖群倫,主持風雅。
蕭衍所作,亦多雅思。
他沉浸于佛法之中,所下诏谕,往往有“煦煦為仁”之意,與一般帝王诏令之雷厲風行,詞嚴旨酷者很不相同。
追随于蕭氏父子兄弟們的左右的文士們是計之不盡的。
與蕭衍同輩的則有沈約、任昉、範雲、江淹、陸任、陶弘景諸人。
稍後則有何遜、吳均、劉孝綽兄弟們,劉峻、王僧孺、王筠、丘遲、庾肩吾諸人。
今人書蕭綱《晚春賦》 沈約所著甚多,而詩名最著,散文的書、論,傳者也不少。
約笃信佛法,書牍來往,以言宏法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