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先秦的散文

關燈
、老聃,有莊周他自己,有惠施。

    他所評論者凡七家。

    每一家都有簡略的叙述。

    荀子的《非十二子篇》,則所非者凡六派,十二人。

    一派是它嚣、魏牟,一派是陳仲、史,一派是慎到、田骈,一派是墨翟、宋钘,一派是惠施、鄧析,一派是子思、孟轲。

    韓非子的《顯學篇》則說到儒、墨二家及其所分化的十一支派。

    司馬遷在《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中,所叙列的除荀、孟之外,則有:齊之驺忌、驺衍、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骈、驺奭,趙之公孫龍、劇子;魏之李悝;楚之屍子、長盧;阿之籲子(即芊子)。

    “世多有其書”。

    宋則有墨翟。

    他父親司馬談作《論六家要旨》(《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所舉的六家則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也各給以評判。

    到了劉向,則總諸子為十家,實則“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十家者,一儒家,二道家,三陰陽家,四法家,五名家,六墨家,七縱橫家,八雜家,九農家,十小說家。

    這可見那時的思想界是如何的熱鬧。

    劉向的叙列,可以說是最有系統的。

    但這些家派的著作,今百不存一。

    我們要研究他們,實在是異常的困難。

    但在那些有書遺留下來的“諸子”中,有一部分還是後人搜集重編的(如《屍子》),有一小部分又顯然可以看出他是僞托的(如《商子》)。

    公孫龍、鄧析諸人的書也不甚重要。

    現在都不講。

    隻講比較重要的韓非。

     韓非像 韓非[12]是韓國的公子,喜刑名法術之學。

    與李斯同事荀卿。

    他口吃,不能說話,而善于著書。

    他看見韓國日以削弱,數以書谏韓王,不見用。

    退作《孤憤》、《五蠹》、《内儲說》、《外儲說》、《說林》、《說難》十餘萬言以見志。

    後韓國使非于秦。

    非在秦被殺。

    他死的時候,是公元前233年(即秦始皇十四年)。

    他的書《韓非子》[13],有五十五篇,其中一部分是他自己著的,一小部分是後人加入的。

    他的文辭緻密而深切,後來論文家受他的影響者甚多。

     《漢書·藝文志》著錄縱橫家自蘇子(秦)、張子(儀)、龐援以下至蒯子(通)、鄒陽、主父偃等凡十二家,其中除漢人以外,先秦作者,如蘇張[14]二人,雖已無書傳世,然他們的辯辭,卻為《戰國策》保存得不少。

    《戰國策》為古代最好的散文名作之一。

    她的精華所在,便是諸辯士的論難的文章與其足以聳動人主聽聞的議論。

    所以張儀、蘇秦的絕好的政論,我們卻仍能很愉快的享受到。

    他們的長處,在于能夠度察天下的大勢而出之以引人入勝的妙喻好句,出之以動人心脾的危辭險語。

    在政論上說來,實在是一種傑作,後人很少能及得到的。

    賈誼不過悲憤而已,陸贽不過懇切而已,若蘇、張之作,才可當得起隽脆清俊、深入無間之稱。

    我們沒有對公共講述的大演說家狄摩桑尼士、西塞羅等人。

    然我們卻有可同樣的不朽的政論者蘇、張。

    尚有《管子》一書,托名管仲著,《晏子》一書,托名晏嬰著,《孫子》一書,托名孫武著,《吳子》一書,托名吳起著,以及其他如《鬻子》之屬,雖亦議論中聽,結構綿密,而其中類多為後人所僞作,所以這裡也都不講。

     《戰國策》書影 狄摩桑尼士,今通譯狄摩斯梯尼。

    古希臘演說家。

     春秋戰國時代的燦爛無比的思想界,到了戰國之末,漸漸的衰落下來。

    于是有秦相呂不韋,集許多賓客,使各著所聞,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名之曰《呂氏春秋》。

    這一部無所不包的雜書,就是中國古代思想界的總結集。

    到了秦始皇統一各國,焚天下之書,以愚天下人民之耳目,各種的思想便一時被撲滅無遺。

    漢興,儒、道二派的餘裔又顯于時,但俱苟容取媚于世,已完全沒有以前的那種救世的、積極的精神了。

     四 我們如将先秦的曆史家與先秦的哲學家比較一下,我們便知道曆史家在散文上所占的地位實在是非常的渺小的。

    先秦的曆史書籍,有被稱為“斷爛朝報”的《春秋》;有依據編年體裁而叙述得比較詳細的《左傳》;有依國别編次,并無叙述的系統的《國語》、《國策》,此外更有惟一的傳記:《穆天子傳》。

    像《春秋》、《竹書紀年》等編年體的曆史,本來不算是什麼有組織的東西。

    他們不過依了時間的自然順序以記載曆年所發生的史迹而已。

    他們是編輯方法最原始的史籍。

    惟《春秋左氏傳》[15]較為進步,常有許多着意的描狀,足稱為一部有文學趣味的曆史。

    《左氏傳》為左丘明作。

    左丘明的生平我們知道得很少。

    據說,他是一個盲人。

    孔子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