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劉峻(孝标) [1] 《重答劉秣陵沼書》
關燈
小
中
大
一坑一塊不成,成漿(jiàng)子也不成,清順又要有頓挫。
(胡适之文清順,流利有餘,頓挫不足,有物内之言,也能表現,隻是少文章美。
)此文“尋而”後有四個短句: 此君長逝,化為異物,緒言餘論,蘊而莫傳。
“緒”,《文選》五臣注曰:“遺也。
”“緒言”與“餘論”同義,而必須如此寫,此中國方塊字聲音的必然現象。
若隻說“緒言”,改為“緒言蘊而莫傳”,六字句,便頓挫不足矣。
六朝文多四字一讀(句用“。
”,讀用“,”。
讀,音逗),有頓挫。
頓挫好,而有時少年不易作到,少年文字,氣象峥嵘。
少年老成,老年颠狂,真無道理。
寫文章首先要流利,然後始可求頓挫。
文章尺幅有千裡之勢,尤其短篇要如此。
公羊、谷梁短,《左氏傳》長,而讀公羊、谷梁并不覺其短,全在頓挫,個個字錘煉而出。
此在曹子桓已最成熟,六朝乃漢末遺風,承其餘緒。
六朝人堅剛不如曹子桓,而優美或過之。
第一部分中,“蘊而莫傳”,蘊,藏也,《論語》有“韫椟而藏諸”(《子罕》),又常言“蘊藉風流”。
下段“音徽未沬”,徽,美也。
音形于外,徽藏于内。
“沬”,止也,楚辭有“身服義而未沬”(《招魂》)之語。
“音徽未沬,而其人已亡”,沉痛。
劉氏此文多處用典。
一般用典是偷懶,而傑出的天才用之不在此列,他用典給我們的是象征、是暗示。
用典有兩種:其一,forexample;其二,forindication。
Forexample是抄錄,例如嵇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舉“元直入蜀”一段。
Forindication是暗示,我們要知道原來典故,然後在文章中别人一說,我們想起從前印象,如此才成為象征。
文中“尺波電謝”之“謝”有拒絕接受之意。
而花開花謝,人死,亦謝也。
中國一切都是象征。
象征,symbol,是符号(symbolism,象征主義)。
外國除形的象征外,還有聲的象征。
漢字有形、音、義,形、音、義皆有象征,中國戲曲之勾臉是象征,不是野蠻。
而此文整個文章是象征,劉氏此文象征寂寞心,不然何必給死人寫信?即因活人便無一知己。
(司馬懿知諸葛最深,知之極故恨之深,因處在敵位。
) “一個死人要不活在活人的心上,是真的死了。
”所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思想;立功,事業;立言,文章)——是瞎說,必須能活在活人心上才算沒死,否則縱使有書在也是死了,如《王文成公全書》雖在,王氏在中國是死了,而在日本還活着。
[7]烈士殉國、人之守節,便因死人活在活人心上。
音徽未沬,而其人已亡;青簡尚新,宿草将列,泫然不知涕之無從也。
數句寫來,真是動人,真是悲哀。
文中言劉秣陵文章真是: 秋菊春蘭,英華靡絕。
此二句出自屈原《九歌&bull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中女巫祀神,傳花而舞,春蘭、秋菊,是各時有各時美好的東西。
現在祀神一點象征也沒有,象征喚起人的精神。
劉氏此二句雖自《九歌》來,而意義不同,不是說花開不謝,人永不死。
人總是要死的,春蘭秋菊是生命的延續、生的延續,是自然的。
五臣注此二句曰: 言文章之美,如蘭菊英妙之華,永無絕也。
人死而文章不死,精神不死,給人的影響永存。
《九歌》及劉氏此文用春蘭秋菊,雖意義不同,但皆是喚起精神,給予暗示。
俗謂六朝文浮華——浮而不沉,華而不實。
沉實要有内容、有思想、有感覺。
近來餘覺得此評不對。
六朝文章美,有内容,沉痛得很。
人是死了,雖然書還在,然究竟能看到蘭菊之美的有幾人?能欣賞蘭菊之美的有幾人?能有幾人真能知道花之美?花開給我們看,真是冤枉!它對得起我們,我們對不起它!“時見此一株花,與夢相似”,此南泉語陸亘言。
[8]南泉俗家姓王,真是大師。
此言美麗、沉痛、深刻。
秋菊春蘭,人人說好,而人人看此一株也與夢相似。
雖隙驷不留,尺波電謝,而秋菊春蘭,英華靡絕。
故存其梗概,更酬其旨。
“雖”、“而”、“故”,用得
(胡适之文清順,流利有餘,頓挫不足,有物内之言,也能表現,隻是少文章美。
)此文“尋而”後有四個短句: 此君長逝,化為異物,緒言餘論,蘊而莫傳。
“緒”,《文選》五臣注曰:“遺也。
”“緒言”與“餘論”同義,而必須如此寫,此中國方塊字聲音的必然現象。
若隻說“緒言”,改為“緒言蘊而莫傳”,六字句,便頓挫不足矣。
六朝文多四字一讀(句用“。
”,讀用“,”。
讀,音逗),有頓挫。
頓挫好,而有時少年不易作到,少年文字,氣象峥嵘。
少年老成,老年颠狂,真無道理。
寫文章首先要流利,然後始可求頓挫。
文章尺幅有千裡之勢,尤其短篇要如此。
公羊、谷梁短,《左氏傳》長,而讀公羊、谷梁并不覺其短,全在頓挫,個個字錘煉而出。
此在曹子桓已最成熟,六朝乃漢末遺風,承其餘緒。
六朝人堅剛不如曹子桓,而優美或過之。
第一部分中,“蘊而莫傳”,蘊,藏也,《論語》有“韫椟而藏諸”(《子罕》),又常言“蘊藉風流”。
下段“音徽未沬”,徽,美也。
音形于外,徽藏于内。
“沬”,止也,楚辭有“身服義而未沬”(《招魂》)之語。
“音徽未沬,而其人已亡”,沉痛。
劉氏此文多處用典。
一般用典是偷懶,而傑出的天才用之不在此列,他用典給我們的是象征、是暗示。
用典有兩種:其一,forexample;其二,forindication。
Forexample是抄錄,例如嵇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舉“元直入蜀”一段。
Forindication是暗示,我們要知道原來典故,然後在文章中别人一說,我們想起從前印象,如此才成為象征。
文中“尺波電謝”之“謝”有拒絕接受之意。
而花開花謝,人死,亦謝也。
中國一切都是象征。
象征,symbol,是符号(symbolism,象征主義)。
外國除形的象征外,還有聲的象征。
漢字有形、音、義,形、音、義皆有象征,中國戲曲之勾臉是象征,不是野蠻。
而此文整個文章是象征,劉氏此文象征寂寞心,不然何必給死人寫信?即因活人便無一知己。
(司馬懿知諸葛最深,知之極故恨之深,因處在敵位。
) “一個死人要不活在活人的心上,是真的死了。
”所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思想;立功,事業;立言,文章)——是瞎說,必須能活在活人心上才算沒死,否則縱使有書在也是死了,如《王文成公全書》雖在,王氏在中國是死了,而在日本還活着。
[7]烈士殉國、人之守節,便因死人活在活人心上。
音徽未沬,而其人已亡;青簡尚新,宿草将列,泫然不知涕之無從也。
數句寫來,真是動人,真是悲哀。
文中言劉秣陵文章真是: 秋菊春蘭,英華靡絕。
此二句出自屈原《九歌&bull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中女巫祀神,傳花而舞,春蘭、秋菊,是各時有各時美好的東西。
現在祀神一點象征也沒有,象征喚起人的精神。
劉氏此二句雖自《九歌》來,而意義不同,不是說花開不謝,人永不死。
人總是要死的,春蘭秋菊是生命的延續、生的延續,是自然的。
五臣注此二句曰: 言文章之美,如蘭菊英妙之華,永無絕也。
人死而文章不死,精神不死,給人的影響永存。
《九歌》及劉氏此文用春蘭秋菊,雖意義不同,但皆是喚起精神,給予暗示。
俗謂六朝文浮華——浮而不沉,華而不實。
沉實要有内容、有思想、有感覺。
近來餘覺得此評不對。
六朝文章美,有内容,沉痛得很。
人是死了,雖然書還在,然究竟能看到蘭菊之美的有幾人?能欣賞蘭菊之美的有幾人?能有幾人真能知道花之美?花開給我們看,真是冤枉!它對得起我們,我們對不起它!“時見此一株花,與夢相似”,此南泉語陸亘言。
[8]南泉俗家姓王,真是大師。
此言美麗、沉痛、深刻。
秋菊春蘭,人人說好,而人人看此一株也與夢相似。
雖隙驷不留,尺波電謝,而秋菊春蘭,英華靡絕。
故存其梗概,更酬其旨。
“雖”、“而”、“故”,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