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 曹丕(子桓)《與朝歌令吳質書》
關燈
小
中
大
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無恙。
塗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
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益用增勞。
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
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閑設,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筝順耳。
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并載,以遊後園,輿輪徐動,參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怆然傷懷。
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
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天氣和暖,衆果具繁。
時駕而遊,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讬乘于後車。
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邺,故使枉道相過。
行矣自愛。
丕白。
《昭明文選》卷第四十二“書中”載《與朝歌令吳質書》。
曹丕像 一講《與朝歌令吳質書》[1] 魏文帝曹丕——中國文學批評與散文之開山大師。
前所講《答蘇武書》《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報孫會宗書》諸篇,文章好,而其中皆有說理。
魏文帝之《與吳質書》(五月十八日)隻是抒情,雖散文而有詩之美,可稱為散文詩。
中國文字整齊、凝煉,乃其特長。
如四六骈體,真美,為外國文字所無。
可是整齊、凝煉,結果易走向死闆,隻餘形式而無精神。
文帝之《與吳質書》雖整齊、凝煉,而又有彈性、有生氣、有生命。
魯迅先生文章即整齊、凝煉中有彈性、有生氣。
而如明清八股無彈性、無生氣。
《答蘇武書》《報孫會宗書》則有彈性,少凝煉。
人與文均須有情操。
曹子桓此文真有情操。
情,情感;操,紀律中有活動,活動中有紀律,即所謂“操”。
意志要能訓練感情,可是不能無感情。
如沈尹默[2]先生論書詩句所言:“使筆如調生馬駒。
”(《論書詩》)李陵做人、作文皆少情操,《答蘇武書》太不能“調”。
曹子建滿腹怨望之氣,詩文讓人讀了不高興。
魏文帝《與吳質書》之開端,寒暄、感舊: 塗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
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益用增勞。
“願言之懷”,出于“願言思子”(《詩經&bull邶風&bull二子乘舟》)。
“願言”,語詞,補足語氣。
此但言“願言”,實不可代“思子”成歇後語矣。
有法可學者必有弊,法未學成,反學成其弊習。
無法可學反要去學,方為真法。
“妙思”數句,音節好,不關平仄,且有層次: 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閑設,終以六博。
高談娛心,哀筝順耳。
六朝時人性命不保,生活困難。
文人敏感,于此時讀書真是“苦行”,而于“苦行”中能得“法喜”(禅悅)。
别人視為苦,而為者自得其樂。
人在安樂中生出,不了解人生;人在苦行中生出,才能真正了解人生。
太平時文章,多叫嚣、誇大;六朝人文章靜,一點叫嚣氣沒有。
沈約《宋書》最可代表六朝作風。
人皆謂六朝文章浮華,而沈約《宋書》雖不失六朝風格,然無浮華之病。
六朝人字面華麗、整齊,而要于其中看出他的傷心來。
《世說新語》《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伽藍”為梵文音譯“廟”),皆可看。
北魏楊衒之[3]作《洛陽伽藍記》漂亮中有沉痛,楊銜之寫建築、寫佛教,實寫亡國之痛,不可隻以浮華視之。
(老年人說傷心事與說高興事,實同最大沉痛。
) 若以叫嚣寫沉痛感情,必非真傷心。
要拿傷心換人同情,必将傷心換為寂寞心,從寂寞中走出一種東西,才能打動人的心弦。
魏文帝雖貴為天子,而真抱有寂寞心,真敏感,如清代早亡之納蘭性德[4]。
談話最融洽時是心的接觸,故曰“高談娛心”,下字實在好。
“哀筝順耳”,“哀”,五臣注:“哀筝,謂筝聲清也。
”清,即凄清之清。
“順耳”,五臣注:“所欲則奏,故曰順耳。
”此乃世法,甚浮淺。
筝“哀”,故能“順耳”,哀與順有關。
(喜劇是浮淺。
)“順耳”,實聲音與靈魂已交響。
公教之贊美歌[5]、佛教之梵呗[6],皆此故,以音樂表現最高精神。
平日談話雖有音,亦有字,字有字義。
樂則僅有音,以音之高下、長短、疾徐表現靈魂的最高境界,此乃語言、文字所不能表現。
故每宗教皆曰救靈魂,所謂淨土、天堂,皆最高境界,然此究離人太遠。
儒家大同,是要在塵世上實現淨土。
罪惡中見出天堂,地獄中見出天堂,此皆最高境界。
孔子亦注意樂,“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論語&bull陽貨》)。
可見,音樂可與靈魂交響,豈非順耳
塗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
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益用增勞。
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
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閑設,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筝順耳。
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并載,以遊後園,輿輪徐動,參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怆然傷懷。
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
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天氣和暖,衆果具繁。
時駕而遊,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讬乘于後車。
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邺,故使枉道相過。
行矣自愛。
丕白。
《昭明文選》卷第四十二“書中”載《與朝歌令吳質書》。
曹丕像 一講《與朝歌令吳質書》[1] 魏文帝曹丕——中國文學批評與散文之開山大師。
前所講《答蘇武書》《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報孫會宗書》諸篇,文章好,而其中皆有說理。
魏文帝之《與吳質書》(五月十八日)隻是抒情,雖散文而有詩之美,可稱為散文詩。
中國文字整齊、凝煉,乃其特長。
如四六骈體,真美,為外國文字所無。
可是整齊、凝煉,結果易走向死闆,隻餘形式而無精神。
文帝之《與吳質書》雖整齊、凝煉,而又有彈性、有生氣、有生命。
魯迅先生文章即整齊、凝煉中有彈性、有生氣。
而如明清八股無彈性、無生氣。
《答蘇武書》《報孫會宗書》則有彈性,少凝煉。
人與文均須有情操。
曹子桓此文真有情操。
情,情感;操,紀律中有活動,活動中有紀律,即所謂“操”。
意志要能訓練感情,可是不能無感情。
如沈尹默[2]先生論書詩句所言:“使筆如調生馬駒。
”(《論書詩》)李陵做人、作文皆少情操,《答蘇武書》太不能“調”。
曹子建滿腹怨望之氣,詩文讓人讀了不高興。
魏文帝《與吳質書》之開端,寒暄、感舊: 塗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
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益用增勞。
“願言之懷”,出于“願言思子”(《詩經&bull邶風&bull二子乘舟》)。
“願言”,語詞,補足語氣。
此但言“願言”,實不可代“思子”成歇後語矣。
有法可學者必有弊,法未學成,反學成其弊習。
無法可學反要去學,方為真法。
“妙思”數句,音節好,不關平仄,且有層次: 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閑設,終以六博。
高談娛心,哀筝順耳。
六朝時人性命不保,生活困難。
文人敏感,于此時讀書真是“苦行”,而于“苦行”中能得“法喜”(禅悅)。
别人視為苦,而為者自得其樂。
人在安樂中生出,不了解人生;人在苦行中生出,才能真正了解人生。
太平時文章,多叫嚣、誇大;六朝人文章靜,一點叫嚣氣沒有。
沈約《宋書》最可代表六朝作風。
人皆謂六朝文章浮華,而沈約《宋書》雖不失六朝風格,然無浮華之病。
六朝人字面華麗、整齊,而要于其中看出他的傷心來。
《世說新語》《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伽藍”為梵文音譯“廟”),皆可看。
北魏楊衒之[3]作《洛陽伽藍記》漂亮中有沉痛,楊銜之寫建築、寫佛教,實寫亡國之痛,不可隻以浮華視之。
(老年人說傷心事與說高興事,實同最大沉痛。
) 若以叫嚣寫沉痛感情,必非真傷心。
要拿傷心換人同情,必将傷心換為寂寞心,從寂寞中走出一種東西,才能打動人的心弦。
魏文帝雖貴為天子,而真抱有寂寞心,真敏感,如清代早亡之納蘭性德[4]。
談話最融洽時是心的接觸,故曰“高談娛心”,下字實在好。
“哀筝順耳”,“哀”,五臣注:“哀筝,謂筝聲清也。
”清,即凄清之清。
“順耳”,五臣注:“所欲則奏,故曰順耳。
”此乃世法,甚浮淺。
筝“哀”,故能“順耳”,哀與順有關。
(喜劇是浮淺。
)“順耳”,實聲音與靈魂已交響。
公教之贊美歌[5]、佛教之梵呗[6],皆此故,以音樂表現最高精神。
平日談話雖有音,亦有字,字有字義。
樂則僅有音,以音之高下、長短、疾徐表現靈魂的最高境界,此乃語言、文字所不能表現。
故每宗教皆曰救靈魂,所謂淨土、天堂,皆最高境界,然此究離人太遠。
儒家大同,是要在塵世上實現淨土。
罪惡中見出天堂,地獄中見出天堂,此皆最高境界。
孔子亦注意樂,“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論語&bull陽貨》)。
可見,音樂可與靈魂交響,豈非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