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李陵(少卿)《答蘇武書》 [1]
關燈
小
中
大
神韻,難。
歐陽修文章有時頗有神韻,其《伶官傳序》: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道理并不深,而有神韻,平淡而好。
Charming,媚人的、可愛的,日本譯為“愛嬌”。
文章寫甜了時可如此。
甜則易俗,然甜俗易為世人所喜。
陶淵明文品高,不是甜,而有神韻。
《史記》是辣,尤其《項羽本紀》。
辣不是神韻,是深刻。
寫《高祖本紀》,高祖雖成功,然處處表現其無賴;項羽雖是失敗,而處處表現出是英雄。
英雄多不是被英雄打倒,而是被無賴打倒。
《漢書》是苦,蘧荬菜,咬春[2]之柳花菜。
近人文章,周作人是甜,魯迅先生是辣,而《彷徨》中《傷逝》一篇則近于苦矣。
李陵《答蘇武書》,十足是苦,又有一點辯白,而病亦在此。
人與人之間原用不着辯白,相信好了,不相信活該。
以悲苦心情寫辯白言辭,所得是憤慨。
憤慨、悲苦,無用。
悲苦雖也沒用,但還好;憤怒是火,足以自燃,且為無效之燃燒,是徒然的浪費。
餘贊成悲苦,因為悲苦(悲苦不是悲哀)是一種基礎。
人應能忍受悲苦,翻過來,則可以之為基礎而有偉大成功。
誠如《孟子&bull盡心上》所雲“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
(“危”,不敢安閑。
) 李陵文章之首段、二段一連叙出七個“悲”字,第二段更有“陵獨何心,能不悲哉”一語,自己說出悲來,讀者更須于其中咀嚼出苦味,方不負此文章。
首段“榮問休暢”,“問”,疑當與“聞”同。
第二段“胡地玄冰”,“玄”字用得好。
冰必連底凍,始呈玄色(青黑色);薄,則白。
方苞[3]有一篇文章寫甯古塔,寫得好。
李陵“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亦寫得好。
外界動人者:聲、色。
動,緣于耳、目。
聲自聲,色自色,原與人無關,而由于耳、目,遂能動人,東坡《赤壁賦》所謂“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寫聲應使人如聞其聲,寫色應使人如見其色。
能,則是成功;否,則是失敗。
感人顯著,莫過于色;而感人之微妙,莫過于聲。
瞎子比聾子聰明,悲多汶(Beethoven)[4],雖聾而為大音樂家,蓋有“心耳”。
(悲氏一生悲苦。
) 《文選》卷四十有繁欽(字休伯)[5]《與魏文帝箋》,魏文帝有《答繁欽書》(《魏文帝集》無單行,在《全上古三代六朝文》及《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皆有),二書即讨論聲、色,且為人之聲、色,讨論歌女、藝伎、歌舞。
文人對聲、色感覺特别銳敏。
人人未必天生有文人天才,然人人幾乎可以修養成文人。
魏文帝天才不太高,而修養超過魏武、陳王[6]。
真正第一個為文學而文學的開山宗師是魏文帝。
《左傳》《史記》雖是散文,而終究是史。
楊恽《報孫會宗書》、李陵《答蘇武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等,文章好,而其意不在“文”。
分析,欣賞。
所有的文學,若去做綜合的欣賞,是文學的;若去分析,是科學的。
“文”,加上一“學”字,亦是科學的矣,如植物、植物學。
魏文帝天才雖淺,修養功深,故敢作《典論&bull論文》,頗自負。
其《典論&bull自序》文章亦好,而《文選》何以不選?人寫自己憤慨、悲哀,皆能成好文章。
沒有寫自己驕傲寫得好的,而《典論&bull自序》好;還有就是尼采(Nietzsche)《我怎麼這麼聰明》。
魏文帝及尼采,腦子特别清楚。
文章美,第一要以清楚為基礎。
如寫字,首要橫平豎直;作文,首要清楚。
此雖非“美”,而是“白”。
(儒家所謂“白受采”,一切“采”是一切美德,而必先有“白”。
) 昭明之不選《答繁欽書》,蓋昭明有一點兒頭巾氣。
昭明評淵明“《閑情》一賦,白璧微瑕”[7],東坡譏昭明曰:“小兒強作解事。
”[8]魏文帝《答繁欽書》,較露骨耳,蓋昭明沒看懂。
(而昭明選傅毅[字武仲][9]《舞賦》,讀時覺上古舞是使人精神向上的。
近代跳舞使人堕落。
) 曹氏父子,武帝詩好,文帝文好,陳王稍差。
蕭氏父子(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簡文帝綱、元帝繹),昭明太子不及武帝衍,且不及簡文帝綱。
(欲知末路文人情況,可讀簡文帝傳及其文。
簡文帝沒過過一天太平日子。
)六朝短賦(小品賦)當以蕭氏父子所作為佳,而昭明不及其兩位令弟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
綱、繹二人寫聲、色,真寫得好。
盈天地之間皆聲、色也,與吾人“緣”最密切。
若對聲、色無親密
歐陽修文章有時頗有神韻,其《伶官傳序》: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道理并不深,而有神韻,平淡而好。
Charming,媚人的、可愛的,日本譯為“愛嬌”。
文章寫甜了時可如此。
甜則易俗,然甜俗易為世人所喜。
陶淵明文品高,不是甜,而有神韻。
《史記》是辣,尤其《項羽本紀》。
辣不是神韻,是深刻。
寫《高祖本紀》,高祖雖成功,然處處表現其無賴;項羽雖是失敗,而處處表現出是英雄。
英雄多不是被英雄打倒,而是被無賴打倒。
《漢書》是苦,蘧荬菜,咬春[2]之柳花菜。
近人文章,周作人是甜,魯迅先生是辣,而《彷徨》中《傷逝》一篇則近于苦矣。
李陵《答蘇武書》,十足是苦,又有一點辯白,而病亦在此。
人與人之間原用不着辯白,相信好了,不相信活該。
以悲苦心情寫辯白言辭,所得是憤慨。
憤慨、悲苦,無用。
悲苦雖也沒用,但還好;憤怒是火,足以自燃,且為無效之燃燒,是徒然的浪費。
餘贊成悲苦,因為悲苦(悲苦不是悲哀)是一種基礎。
人應能忍受悲苦,翻過來,則可以之為基礎而有偉大成功。
誠如《孟子&bull盡心上》所雲“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
(“危”,不敢安閑。
) 李陵文章之首段、二段一連叙出七個“悲”字,第二段更有“陵獨何心,能不悲哉”一語,自己說出悲來,讀者更須于其中咀嚼出苦味,方不負此文章。
首段“榮問休暢”,“問”,疑當與“聞”同。
第二段“胡地玄冰”,“玄”字用得好。
冰必連底凍,始呈玄色(青黑色);薄,則白。
方苞[3]有一篇文章寫甯古塔,寫得好。
李陵“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亦寫得好。
外界動人者:聲、色。
動,緣于耳、目。
聲自聲,色自色,原與人無關,而由于耳、目,遂能動人,東坡《赤壁賦》所謂“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寫聲應使人如聞其聲,寫色應使人如見其色。
能,則是成功;否,則是失敗。
感人顯著,莫過于色;而感人之微妙,莫過于聲。
瞎子比聾子聰明,悲多汶(Beethoven)[4],雖聾而為大音樂家,蓋有“心耳”。
(悲氏一生悲苦。
) 《文選》卷四十有繁欽(字休伯)[5]《與魏文帝箋》,魏文帝有《答繁欽書》(《魏文帝集》無單行,在《全上古三代六朝文》及《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皆有),二書即讨論聲、色,且為人之聲、色,讨論歌女、藝伎、歌舞。
文人對聲、色感覺特别銳敏。
人人未必天生有文人天才,然人人幾乎可以修養成文人。
魏文帝天才不太高,而修養超過魏武、陳王[6]。
真正第一個為文學而文學的開山宗師是魏文帝。
《左傳》《史記》雖是散文,而終究是史。
楊恽《報孫會宗書》、李陵《答蘇武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等,文章好,而其意不在“文”。
分析,欣賞。
所有的文學,若去做綜合的欣賞,是文學的;若去分析,是科學的。
“文”,加上一“學”字,亦是科學的矣,如植物、植物學。
魏文帝天才雖淺,修養功深,故敢作《典論&bull論文》,頗自負。
其《典論&bull自序》文章亦好,而《文選》何以不選?人寫自己憤慨、悲哀,皆能成好文章。
沒有寫自己驕傲寫得好的,而《典論&bull自序》好;還有就是尼采(Nietzsche)《我怎麼這麼聰明》。
魏文帝及尼采,腦子特别清楚。
文章美,第一要以清楚為基礎。
如寫字,首要橫平豎直;作文,首要清楚。
此雖非“美”,而是“白”。
(儒家所謂“白受采”,一切“采”是一切美德,而必先有“白”。
) 昭明之不選《答繁欽書》,蓋昭明有一點兒頭巾氣。
昭明評淵明“《閑情》一賦,白璧微瑕”[7],東坡譏昭明曰:“小兒強作解事。
”[8]魏文帝《答繁欽書》,較露骨耳,蓋昭明沒看懂。
(而昭明選傅毅[字武仲][9]《舞賦》,讀時覺上古舞是使人精神向上的。
近代跳舞使人堕落。
) 曹氏父子,武帝詩好,文帝文好,陳王稍差。
蕭氏父子(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簡文帝綱、元帝繹),昭明太子不及武帝衍,且不及簡文帝綱。
(欲知末路文人情況,可讀簡文帝傳及其文。
簡文帝沒過過一天太平日子。
)六朝短賦(小品賦)當以蕭氏父子所作為佳,而昭明不及其兩位令弟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
綱、繹二人寫聲、色,真寫得好。
盈天地之間皆聲、色也,與吾人“緣”最密切。
若對聲、色無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