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小杜與義山

關燈
小杜所寫則隻是他自己,唯完成得美。

    但“長空澹澹”一首确是小杜大,又如“浮生恰似冰底水”,此在小杜詩中畢竟是例外,是少數。

    《江南春》“千裡莺啼”一首,寫大自然多,寫自己少,純客觀。

    然此類詩在小杜詩中亦不多。

    他有時既不能寫出超自我之純客觀詩,又不能寫出像義山那樣深刻的詩。

    其《登樂遊原》及《江南春》乃是例外。

     小杜詩之好處隻是完成美,得到和諧,無論形式、音節及内外表現皆和諧。

    此點或妨害其成為偉大的詩人,而不害其成為真詩人。

     再看小杜《念昔遊》二首: 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

     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

     (其一)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岩樓閣風。

     半醒半醉遊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其三) 兩首詩五十六個字,所寫是私生活、小我,決不偉大,但真美、真和諧。

    有人譏此種詩為有閑階級之語,若餓八天不但連這樣詩寫不出,什麼詩也寫不出。

    雖在此大時代中,而此等詩亦有存在價值。

    若詭辯言之,則不但承認此種詩,且勸同學讀此種詩,欣賞此種詩,了解此種詩。

     “十載飄然繩檢外”一首,較“十年一覺揚州夢”好。

    “繩檢”,傳統道德束縛、規矩。

    “飄然繩檢外”,如此不易得到同志,故“自獻自為酬”。

    然隻此二句尚不成詩,後面二句好。

    “秋山春雨閑吟處”,即“江南寺寺樓”也。

    盡管譏其小資産階級、有閑,而不得不承認其為詩。

     涅克拉索夫(Nekrasov)[5]有言:“Museofvengeanceandhatred.”(“報複與憎恨的詩人。

    ”)N氏詩即富于報複精神及憎恨心情,而他又說生活之紮掙使我不能成為一詩人,又時刻使我不能成為一戰士。

    此蓋其由衷之言,是很大的悲哀。

    寫此種詩,雖非小資産階級,然亦須有閑。

    講到這裡,不由想到老杜。

    老杜詩中有許多不能成詩,或即因生活紮掙使其不能成為詩人。

    而陶淵明真是了不得,他亦有生活紮掙,而是詩人,且美而和諧,其詩的修養比老杜高,真是有功夫。

    陶的确也是戰士,一切有情、有生、有力,無一時不在紮掙奮鬥,如其長詩《詠荊轲》。

    淵明之生豐富,力堅強,而仍是詩,真可譽之為“詩中之聖”。

     小杜此兩首七絕真是沉靜。

    沉靜是好,而隻是基礎,不可以此自足。

    若無此功夫,如沙上建築,是失敗的;縱使成功,亦暫時的,其倒必速,而且一敗塗地。

     小杜此等詩可使人得到詩的修養。

    餘作詩在字句錘煉上受江西派的影響,在心情修養上受晚唐影響,尤其是義山、牧之。

    同學亦可以此試驗之,大概不會完全失敗。

    工部、太白沒法學,一天生神力,一天生天才,非人力可緻。

    然吾人尚可學詩,即走晚唐一條路,以涵養詩心——或者淺、不偉大,而是真的詩心。

    寫有閑之生活,可抱此心情寫;即寫奮鬥紮掙之生活,亦可仍抱此心情寫(陶之詩即如此)。

    詩中任何心情皆可寫,而詩心不可破壞。

    寫熱烈時亦必須冷靜,隻熱烈是詩情不是詩心,能使人寫詩而不見得寫出好詩。

     古來的詩人究竟能讀多少書很成問題。

    如屈原,他當然認識字,但他讀了多少書?一者他那時沒那麼多書可讀,再者他的詩不需要模襲。

    後來書多了,人才注意多讀。

    老杜說:“讀書破萬卷。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又說:“熟精文選理。

    ”(《宗武生日》)我們生在千百年後,不是生來的天才,當然要用功——像山谷、後山等人機械的、死闆的修辭的功夫;我們也要用一點性靈的功夫(袁才子說的“性靈”有點讨厭),不是技術的、機械的,而是性靈的修養。

    所以從義山與小杜開端,不隻是字句間的技術,而是培養你的詩情。

     我們作詩不但是不要像木匠似的用規矩做器具,反要像花匠培養花木一樣。

    當然,大自然的野生植物是更好的,雖然枒枒杈杈不整齊,而生命力更為飽滿、豐富。

    若自己培養的,雖不及自然生得豐富、飽滿、偉大,而非不美、非無生機,也是活潑潑的。

    如此,我們雖不能成偉大的詩人,而不害其為真的詩人。

     怎樣培養詩情、充滿生機?所以要講小杜的詩,讀小杜的詩。

     前所講小杜《念昔遊》二詩,其三較其一更好(雖第二句“古木回岩樓閣風”不大好)。

    義山詩真是忠厚,無怪其深情,詩中“狂”字甚少。

    太白有時狂;老杜亦有時狂,如其“自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狂,義山沒有;小杜有,李白題詩,今我亦題詩,不含糊,對得起。

    “半醒半醉遊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這是自我的欣賞。

    欣賞的心情是詩人所不可缺少的,無論是古典派、傳奇派、神秘派、未來派。

    最早詩人們欣賞的都是自身以外的——物、人、事,到唐之初盛中晚,特别到了晚唐,詩人所欣賞的不是自己以外的,而是他自己。

    “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誰“吟”、誰“倚”?便是“紅白花開山雨中”,仍是說的“半醒半醉遊三日”,“花”與“雨”毫不抵觸,非常自然,非常調和。

    說的是“紅白花開”、“遊三日”,不是寫實,是象征,雖寫物,仍是自我欣賞。

     這種“自我欣賞”與自我意識有關否?自我意識,即處處意識到有我,與“自覺”有關。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論語&bull學而》),這是自覺。

    有人根本無自覺,不知自己吃幾碗幹飯;曾子是自覺而非欣賞的。

    小杜之“自我欣賞”與曾子之“自省”,前者如說是感情的,後者可說是理智的;前者如說是總合的,後者可說是分析的。

    自我欣賞很像自覺、自我意識,然而不是。

     狄卡爾(Descartes)[6]說:“IthinkthereforeIam.”沒有思想,生活是空空洞洞的,可以說沒有存在。

    小杜的自我欣賞與Descartes的思想很相似,都不過是“充實”,不空洞。

    人為什麼要有知識、要有感情、要有思想?就是求生活之充實。

    什麼是無聊?無聊就是空虛。

    人就怕空空虛虛、搖搖擺擺,那是一個零。

    充實是好的,空虛是可怕的,故無聊時候要消遣。

    有人反對消遣,但抓住一件事,當時可得到充實;便有壞的,如打牌,還是比沒有好。

    小杜“半醒半醉遊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是充實、是飽滿,無缺陷。

    (我們在慈母懷中或與好友談心,最惬意了,因為在此時最充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