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概說《詩經》
關燈
小
中
大
影響。
《史記&bull孔子世家》: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漢書&bull藝文志》: 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藝文志》下文還是受《史記》影響,還是經孔子的整理而成了三百零五篇,但孔子自己沒有提到,所以孔穎達[50]說:不然,不然,孔子不曾删詩。
孔穎達雲:“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
司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
”(《毛詩正義&bull詩譜序》)荀子、墨子亦嘗言“詩三百”,不獨孔夫子說“詩三百”,可知非孔子删後才稱《詩》是“三百篇”。
《史記》靠不住。
《詩序》[51]:大序、小序。
舊傳是子夏所作,韓愈[52]疑是漢儒所僞托。
(有人說漢朝尊崇儒術,其損害書籍甚于秦始皇之焚書。
經有今、古文之分,古文多是漢人僞造,以僞亂真,為害甚大。
) 《後漢書&bull衛宏(敬仲)[53]傳》: 九江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
宏從曼卿受學,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于今傳于世。
試看《詩序》之穿鑿附會,死于句下,絕非孔門高弟子夏所為。
孔門詩法重在興,由“貧而無谄,富而無驕”說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兼士[54]先生說不要騰空,騰空是“即此物、非此物”。
适之先生說,中國從周秦諸國到有禅宗以前,沒有一個有思想的。
圖為明朝丁雲鵬《六祖圖》。
苦水為之解,即禅宗所謂“即此物,離此物”。
孔子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說到“繪事後素”,豈非“即此物,離此物”?适之先生說,中國從周秦諸子以後到有禅宗以前,沒有一個有思想的。
[55]這話也還有道理,其中漢朝一個王充[56]算是有思想的,也不過如是而已,不過他還老實,還不太臆說。
漢儒的訓诂尚有其價值,不過也未免沾滞,未免死于句下。
及其釋經,則十九穿鑿附會。
何謂“大序”、“小序”? 宋程大昌[57]《考古編》曰: 凡《詩》發序兩語如“關雎,後妃之德也”,世人之謂小序者,古序也。
兩語以外續而申之,世謂大序者,宏語也。
又曰: 若使宏序先毛而有,則序文之下,毛公亦應時有訓釋。
今唯鄭氏有之,而毛無一語,故知宏序必出毛後也。
程氏此說甚明其所謂“大序”之為何(宋人主張大半如是)。
雖說“小序”非子夏所作,卻也未說定。
總之,在漢以前就有,也未必一定非子夏所作。
說是衛宏作也未說全是衛宏所作,不敢完全推翻《詩序》。
毛詩鄭箋,毛詩當西漢末王莽初年有之,衛宏說是子夏作,鄭箋便也以為是子夏作,漢儒注詩者甚多,但傳者隻毛詩鄭箋。
然程氏終以為“小序”(即所謂古序)雖不出于子夏,要是漢以前之作,其意蓋以“小雅”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之詩雖亡,而“小序”仍存,必古序也。
以宏生詩亡之後,既未見詩,亦無由僞托其序耳。
其實愈是沒有詩,愈好作僞序,死無對證,說皆由我。
餘絕對不承認。
《詩序》必是低能的漢人所作。
詩傳:傳,去聲。
《春秋經》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傳。
傳(zhuàn)者,傳(chuán)也(傳于後世)。
傳(zhuàn)者,說明也,經簡而傳繁,固然之理耳。
《春秋三傳》是說明其事。
如《春秋經》“鄭伯克段于鄢”,《傳》一一釋之,孰為“鄭伯”,孰為“段”,為何“克”,如何于“鄢”。
《詩序》則不然。
《詩》非史,不能說事實,而是傳其義理。
至漢而後,《詩》有傳。
西漢作傳者,有三家,《史記&bull儒林列傳》謂: 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嬰)。
《漢書&bull藝文志》雲: 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
或取《春秋》,采雜說,鹹非其本義。
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
三家皆列于學官。
班固[58]對于《詩》定下過大功夫,漢儒說《詩》,班固較明白。
要着眼在“不得已”幾字,詩人作詩皆要知其有不得已者也。
班固所謂“本義”與“不得已”,即孟子所言“志”,餘常說之“詩心”。
有關毛傳,《漢書&bull藝文志》雲: 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可見班固并不承認毛公之學傳于子夏。
由“自謂”二字,可知班固下字頗有分寸,不似太史公之主觀、之以文為史,雖然不是完全不顧事實,卻每為行文之便歪曲了事實,固則比較慎重。
毛詩列于學官,在西漢之季。
陳奂[59]《詩毛氏傳疏》雲: 平帝末,得立學官,遂遭新禍。
毛詩大盛于東漢之季。
《後漢書》:“馬融[60]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
”(毛傳、鄭箋) 齊、魯、韓三家之衰亡:齊亡于漢,魯亡于(曹)魏,韓亡于隋唐(韓詩尚傳《韓詩外傳》,既曰“外傳”,當有“内傳”,“外傳”以事為主,不以詩為主)。
自是而後,說詩者乃唯知毛詩之學。
至宋,歐陽修作《詩本義》,始攻毛、鄭。
朱子作《詩集傳》,既不信小序,亦不以毛、鄭為指歸也。
朱子之前,無敢不遵小序者,皆累于聖門之說。
中國兩千年被毛、鄭弄得烏煙瘴氣,到朱子才微放光明。
但人每拘于“詩經”二字,便不敢越一步,講成了死的。
《詩經》本是詩的不祧之祖,既治詩不可不講究。
餘讀《詩》與曆來經師看法不同,看是看的“詩”,不是“經”。
因為以《詩》為經,所以歐、朱雖不信小序,但到《周南》打不破王化,說《關雎》打不破後妃之德,仍然不成。
我們今日要完全抛開了“經”,專就“詩”來看,就是孟子說的“以意逆志”。
孔子說《詩》有不同兩處說“興”,又說“告諸往而知來者”。
漢儒之說《詩》真是孟子所謂“固哉,高叟之為詩也”(《孟子&bull告子下》),“固”是與“興”正對的。
孔子之所謂“興”,漢儒直未夢見哉!孔夫子又非孟子之客觀,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而是“即此物,離此物”,“即此詩,非此詩”。
孔夫子既非主觀,又非客觀,而是鳥瞰(bird'sview)。
因為跳出其外,才能看到此物之氣象(精神)——誠于中形于外,此之謂氣象。
(靜安先生在《人間詞話》上說到。
[61]) 某書說相随心轉[62],的确如此。
英國王爾德(Wilde)[63]ThePictureofDorianGray講,一美男子杜蓮&bull格萊(DorianGray)努力要保自己不老,果得駐顔術。
二十餘歲時,有人為其畫一像,極逼似,藏于密室。
後曾殺人放火,偶至密室,見像,陡覺面貌變老,極兇惡,怒而刃像之胸,而此princelycharming之美男子亦死。
第二日,人見一老人刃胸而死,見其遺像始知即杜蓮&bull格萊。
凡作精美之詩者必是小器人(narrowminded),如孟襄陽[64]、柳子厚[65],詩雖精美,但是小器。
要了解氣象,整個的,隻有鳥瞰才可。
孔夫子看法真高,詩心,氣象。
漢儒訓诂,名物愈細,氣象愈遠。
“三百篇”之好,因其作詩并非欲博得詩人之招牌,其作詩之用意如班氏所雲之有“其本義”及“不得已”,此孔子所謂“思無邪”。
後之詩人都被“風流”害盡。
“風流”本當與“蘊藉”(蘊藉,又作醞藉)連在一起,然後人抹殺“蘊藉”,一味“風流”。
程子[66]解釋“思無邪”最好。
程子雲: 思無邪者,誠也。
《中庸》:“不誠無物。
”“三百篇”最是實,後來之詩人皆不實,不實則僞。
既有僞人,必有僞詩。
僞者也,貌似而實非,雖調平仄、用韻而無真感情。
劉彥和《文心雕龍&bull情采》篇曰,古來人作文是“為情而造文”,後人作文是“為文而造情”。
為文而造情,豈得稱之曰真實?無班氏所雲之詩人之“本義”與“不得已”。
所以班、劉之言不一,而其意相通。
後來詩人多酬酢之作,而“三百篇”絕無此種情形,“三百篇”中除四五篇有作者可考外,皆不悉作者姓名。
古代之詩,非是寫于紙上,而是唱在口裡。
《漢書&bull藝文志》曰:“諷誦不獨在竹帛。
”既是衆口流傳,所以不能一成而不變(或有改動)。
上一代流傳至下一代,遇有天才之詩人必多更動,愈流傳至後世,其作品愈美、愈完善,此就時間而言也。
并且,就地方而言,由甲地流傳至乙地,亦有天才詩人之修正及更改。
“詩三百篇”即是由此而成。
俗語雲“一人不及二人智”,後之天才詩人雖有好詩,而不足與《詩經》比者,即以此故也。
(尤其是《詩經》中之“國風”,各地之風情。
民謠正好是“風”。
風者,流動,由此至彼,民間之風俗也。
)以上乃是“詩三百篇”可貴之一也。
每人之詩皆具其獨有之風格(個性),不相混淆。
“三百篇”則不然,無個性,因其時間、空間之流傳,由多人修正而成。
故曰:“三百篇”中若謂一篇代表一人,不若謂其代表一時代、一區域、一民族,因其中每一篇可代表集團。
集團者,通力合作也。
“詩三百篇”雖好,但有文字障。
若要得其意,賞其美,須先打破文字障。
*** [1] 杜文瀾《古諺謠》卷五十:“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
” [2]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人稱任公,号飲冰子,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學者。
一生著述頗豐,刊為《飲冰室合集》。
[3] 孔子稱贊南宮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bull憲問》)孔子稱贊宓子賤:“君子哉若人!”(《論語&bull公冶長》)此二位皆為孔子的學生。
此外,孔子又以“君子”稱贊子産與蘧伯玉。
孔子稱贊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論語&bull公冶長》)孔子稱贊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論語&bull衛靈公》)此二位為在位的官員。
[4] 亞曆山大(前356—前323):古代馬其頓國王。
即位後率軍征讨四方,建立起地跨歐、非、亞三大洲的亞曆山大帝國。
[5] 曹氏父子:曹操及其兒子曹丕、曹植。
[6] 鮑照(414—466):南朝劉宋詩人,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北)人,與謝靈運、顔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
[7] 蘇,蘇東坡;黃,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宋朝文學家,字魯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甯(今江西修水)人。
詩與蘇轼并稱“蘇黃”,江西詩派領袖。
[8] 白居易(772—846):唐朝文學家,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生于新鄭(今屬河南),與元稹合稱“元白” [9] 此二句蓋見于元朝冁然子《拊掌錄》,字句略有出入:“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
一雲:‘持刀哄寡婦,下海劫人船。
’一雲:‘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
’” [10] 高爾基(1868—1936):蘇聯文學奠基人,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
[11] 朱熹《朱子語類》卷二三:“思無邪,卻凡事無所不包也。
” [12] 劉昭禹:五代十國時期詩人,字休明,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一說婺州(今浙江金華)人。
長于五言,有詩集一卷。
[13] 王國維(1877—1927):近代學者、詩人,字伯隅,一字靜安,浙江海甯人。
《人間詞話》為其論詞名著。
[14] 《阿彌陀經》:“佛言:‘若起
《史記&bull孔子世家》: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漢書&bull藝文志》: 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藝文志》下文還是受《史記》影響,還是經孔子的整理而成了三百零五篇,但孔子自己沒有提到,所以孔穎達[50]說:不然,不然,孔子不曾删詩。
孔穎達雲:“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
司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
”(《毛詩正義&bull詩譜序》)荀子、墨子亦嘗言“詩三百”,不獨孔夫子說“詩三百”,可知非孔子删後才稱《詩》是“三百篇”。
《史記》靠不住。
《詩序》[51]:大序、小序。
舊傳是子夏所作,韓愈[52]疑是漢儒所僞托。
(有人說漢朝尊崇儒術,其損害書籍甚于秦始皇之焚書。
經有今、古文之分,古文多是漢人僞造,以僞亂真,為害甚大。
) 《後漢書&bull衛宏(敬仲)[53]傳》: 九江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
宏從曼卿受學,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于今傳于世。
試看《詩序》之穿鑿附會,死于句下,絕非孔門高弟子夏所為。
孔門詩法重在興,由“貧而無谄,富而無驕”說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兼士[54]先生說不要騰空,騰空是“即此物、非此物”。
适之先生說,中國從周秦諸國到有禅宗以前,沒有一個有思想的。
圖為明朝丁雲鵬《六祖圖》。
苦水為之解,即禅宗所謂“即此物,離此物”。
孔子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說到“繪事後素”,豈非“即此物,離此物”?适之先生說,中國從周秦諸子以後到有禅宗以前,沒有一個有思想的。
[55]這話也還有道理,其中漢朝一個王充[56]算是有思想的,也不過如是而已,不過他還老實,還不太臆說。
漢儒的訓诂尚有其價值,不過也未免沾滞,未免死于句下。
及其釋經,則十九穿鑿附會。
何謂“大序”、“小序”? 宋程大昌[57]《考古編》曰: 凡《詩》發序兩語如“關雎,後妃之德也”,世人之謂小序者,古序也。
兩語以外續而申之,世謂大序者,宏語也。
又曰: 若使宏序先毛而有,則序文之下,毛公亦應時有訓釋。
今唯鄭氏有之,而毛無一語,故知宏序必出毛後也。
程氏此說甚明其所謂“大序”之為何(宋人主張大半如是)。
雖說“小序”非子夏所作,卻也未說定。
總之,在漢以前就有,也未必一定非子夏所作。
說是衛宏作也未說全是衛宏所作,不敢完全推翻《詩序》。
毛詩鄭箋,毛詩當西漢末王莽初年有之,衛宏說是子夏作,鄭箋便也以為是子夏作,漢儒注詩者甚多,但傳者隻毛詩鄭箋。
然程氏終以為“小序”(即所謂古序)雖不出于子夏,要是漢以前之作,其意蓋以“小雅”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之詩雖亡,而“小序”仍存,必古序也。
以宏生詩亡之後,既未見詩,亦無由僞托其序耳。
其實愈是沒有詩,愈好作僞序,死無對證,說皆由我。
餘絕對不承認。
《詩序》必是低能的漢人所作。
詩傳:傳,去聲。
《春秋經》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傳。
傳(zhuàn)者,傳(chuán)也(傳于後世)。
傳(zhuàn)者,說明也,經簡而傳繁,固然之理耳。
《春秋三傳》是說明其事。
如《春秋經》“鄭伯克段于鄢”,《傳》一一釋之,孰為“鄭伯”,孰為“段”,為何“克”,如何于“鄢”。
《詩序》則不然。
《詩》非史,不能說事實,而是傳其義理。
至漢而後,《詩》有傳。
西漢作傳者,有三家,《史記&bull儒林列傳》謂: 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嬰)。
《漢書&bull藝文志》雲: 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
或取《春秋》,采雜說,鹹非其本義。
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
三家皆列于學官。
班固[58]對于《詩》定下過大功夫,漢儒說《詩》,班固較明白。
要着眼在“不得已”幾字,詩人作詩皆要知其有不得已者也。
班固所謂“本義”與“不得已”,即孟子所言“志”,餘常說之“詩心”。
有關毛傳,《漢書&bull藝文志》雲: 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可見班固并不承認毛公之學傳于子夏。
由“自謂”二字,可知班固下字頗有分寸,不似太史公之主觀、之以文為史,雖然不是完全不顧事實,卻每為行文之便歪曲了事實,固則比較慎重。
毛詩列于學官,在西漢之季。
陳奂[59]《詩毛氏傳疏》雲: 平帝末,得立學官,遂遭新禍。
毛詩大盛于東漢之季。
《後漢書》:“馬融[60]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
”(毛傳、鄭箋) 齊、魯、韓三家之衰亡:齊亡于漢,魯亡于(曹)魏,韓亡于隋唐(韓詩尚傳《韓詩外傳》,既曰“外傳”,當有“内傳”,“外傳”以事為主,不以詩為主)。
自是而後,說詩者乃唯知毛詩之學。
至宋,歐陽修作《詩本義》,始攻毛、鄭。
朱子作《詩集傳》,既不信小序,亦不以毛、鄭為指歸也。
朱子之前,無敢不遵小序者,皆累于聖門之說。
中國兩千年被毛、鄭弄得烏煙瘴氣,到朱子才微放光明。
但人每拘于“詩經”二字,便不敢越一步,講成了死的。
《詩經》本是詩的不祧之祖,既治詩不可不講究。
餘讀《詩》與曆來經師看法不同,看是看的“詩”,不是“經”。
因為以《詩》為經,所以歐、朱雖不信小序,但到《周南》打不破王化,說《關雎》打不破後妃之德,仍然不成。
我們今日要完全抛開了“經”,專就“詩”來看,就是孟子說的“以意逆志”。
孔子說《詩》有不同兩處說“興”,又說“告諸往而知來者”。
漢儒之說《詩》真是孟子所謂“固哉,高叟之為詩也”(《孟子&bull告子下》),“固”是與“興”正對的。
孔子之所謂“興”,漢儒直未夢見哉!孔夫子又非孟子之客觀,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而是“即此物,離此物”,“即此詩,非此詩”。
孔夫子既非主觀,又非客觀,而是鳥瞰(bird'sview)。
因為跳出其外,才能看到此物之氣象(精神)——誠于中形于外,此之謂氣象。
(靜安先生在《人間詞話》上說到。
[61]) 某書說相随心轉[62],的确如此。
英國王爾德(Wilde)[63]ThePictureofDorianGray講,一美男子杜蓮&bull格萊(DorianGray)努力要保自己不老,果得駐顔術。
二十餘歲時,有人為其畫一像,極逼似,藏于密室。
後曾殺人放火,偶至密室,見像,陡覺面貌變老,極兇惡,怒而刃像之胸,而此princelycharming之美男子亦死。
第二日,人見一老人刃胸而死,見其遺像始知即杜蓮&bull格萊。
凡作精美之詩者必是小器人(narrowminded),如孟襄陽[64]、柳子厚[65],詩雖精美,但是小器。
要了解氣象,整個的,隻有鳥瞰才可。
孔夫子看法真高,詩心,氣象。
漢儒訓诂,名物愈細,氣象愈遠。
“三百篇”之好,因其作詩并非欲博得詩人之招牌,其作詩之用意如班氏所雲之有“其本義”及“不得已”,此孔子所謂“思無邪”。
後之詩人都被“風流”害盡。
“風流”本當與“蘊藉”(蘊藉,又作醞藉)連在一起,然後人抹殺“蘊藉”,一味“風流”。
程子[66]解釋“思無邪”最好。
程子雲: 思無邪者,誠也。
《中庸》:“不誠無物。
”“三百篇”最是實,後來之詩人皆不實,不實則僞。
既有僞人,必有僞詩。
僞者也,貌似而實非,雖調平仄、用韻而無真感情。
劉彥和《文心雕龍&bull情采》篇曰,古來人作文是“為情而造文”,後人作文是“為文而造情”。
為文而造情,豈得稱之曰真實?無班氏所雲之詩人之“本義”與“不得已”。
所以班、劉之言不一,而其意相通。
後來詩人多酬酢之作,而“三百篇”絕無此種情形,“三百篇”中除四五篇有作者可考外,皆不悉作者姓名。
古代之詩,非是寫于紙上,而是唱在口裡。
《漢書&bull藝文志》曰:“諷誦不獨在竹帛。
”既是衆口流傳,所以不能一成而不變(或有改動)。
上一代流傳至下一代,遇有天才之詩人必多更動,愈流傳至後世,其作品愈美、愈完善,此就時間而言也。
并且,就地方而言,由甲地流傳至乙地,亦有天才詩人之修正及更改。
“詩三百篇”即是由此而成。
俗語雲“一人不及二人智”,後之天才詩人雖有好詩,而不足與《詩經》比者,即以此故也。
(尤其是《詩經》中之“國風”,各地之風情。
民謠正好是“風”。
風者,流動,由此至彼,民間之風俗也。
)以上乃是“詩三百篇”可貴之一也。
每人之詩皆具其獨有之風格(個性),不相混淆。
“三百篇”則不然,無個性,因其時間、空間之流傳,由多人修正而成。
故曰:“三百篇”中若謂一篇代表一人,不若謂其代表一時代、一區域、一民族,因其中每一篇可代表集團。
集團者,通力合作也。
“詩三百篇”雖好,但有文字障。
若要得其意,賞其美,須先打破文字障。
*** [1] 杜文瀾《古諺謠》卷五十:“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
” [2]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人稱任公,号飲冰子,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學者。
一生著述頗豐,刊為《飲冰室合集》。
[3] 孔子稱贊南宮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bull憲問》)孔子稱贊宓子賤:“君子哉若人!”(《論語&bull公冶長》)此二位皆為孔子的學生。
此外,孔子又以“君子”稱贊子産與蘧伯玉。
孔子稱贊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論語&bull公冶長》)孔子稱贊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論語&bull衛靈公》)此二位為在位的官員。
[4] 亞曆山大(前356—前323):古代馬其頓國王。
即位後率軍征讨四方,建立起地跨歐、非、亞三大洲的亞曆山大帝國。
[5] 曹氏父子:曹操及其兒子曹丕、曹植。
[6] 鮑照(414—466):南朝劉宋詩人,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北)人,與謝靈運、顔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
[7] 蘇,蘇東坡;黃,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宋朝文學家,字魯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甯(今江西修水)人。
詩與蘇轼并稱“蘇黃”,江西詩派領袖。
[8] 白居易(772—846):唐朝文學家,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生于新鄭(今屬河南),與元稹合稱“元白” [9] 此二句蓋見于元朝冁然子《拊掌錄》,字句略有出入:“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
一雲:‘持刀哄寡婦,下海劫人船。
’一雲:‘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
’” [10] 高爾基(1868—1936):蘇聯文學奠基人,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
[11] 朱熹《朱子語類》卷二三:“思無邪,卻凡事無所不包也。
” [12] 劉昭禹:五代十國時期詩人,字休明,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一說婺州(今浙江金華)人。
長于五言,有詩集一卷。
[13] 王國維(1877—1927):近代學者、詩人,字伯隅,一字靜安,浙江海甯人。
《人間詞話》為其論詞名著。
[14] 《阿彌陀經》:“佛言:‘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