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文心雕龍》的美學思想

關燈
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

    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狀……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這裡指出“詩人感物”,是有感情的。

    經過“随物宛轉”的描狀,加上“與心徘徊”的感情,收到“情貌無遺”的效果。

    這裡的貌指描繪景物,情是詩人之情,那麼詩人之情還是可以在景物描繪中透露的。

    如《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狀美盛),灼灼其華。

    ”“灼灼”狀桃花的鮮明,這是圖貌,怎麼又是“與心徘徊”呢?原來灼灼如火,也透露了“之子于歸”的新嫁娘的熱情如火。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依依”狀柳條的柔軟,這是圖貌;“依依”又表達出征時依依不舍的感情,這是“與心”。

    《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杲杲”狀太陽的高照,這是“圖貌”;“杲杲”又寫出思婦在家盼望出征丈夫回家像盼望下雨一樣,卻看到太陽高照透露出失望的心情。

    《詩·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見曰消。

    ”“瀌瀌”描寫雪下得大,本想看見日光雪就會停止而消融,可是雪卻下得很大,也表達失望的心情。

    在這裡,隻用“灼灼”、“依依”等較少的詞,概括較多的情意,達到“情貌無遺”。

    這就是借景物來表達情味。

    所以說“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晔晔而更新”。

    在這裡,根據道家言不盡意的說法,變為創作上的“情在言外曰隐”,借景物來透露情思了。

     儒家論美,又指出人的性情與自然景物的統一。

    如《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邢昺疏:“言知者性好運其才知以治世”,“仁者之性好樂如山之安固”。

    這裡就用人性的好動與好靜來比水與山。

    結合人的性情來立論,就成了劉勰的《體性》,稱:“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他把風格的形成,歸于才氣學習,認為才與氣本于人的情性,學與習本于社會的陶染。

    “氣有剛柔”,更指出人的氣質有剛與柔的不同。

    他又寫了《風骨》,稱:“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則風清骨峻,篇體光華。

    ”有了風骨,就“剛健既實,輝光乃新”。

    那麼風骨實是一種剛健清峻的風格,這正是劉勰在風格上的極高要求。

    他提出風骨,是要糾正宋齊以來浮靡的文風。

    《序志》稱:“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離本彌甚,将遂訛濫”。

    他要糾正浮詭訛濫的文風,所以要提倡剛健清峻的風骨。

    風骨的提出,實際是給唐代文論作了先導。

    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漢魏風骨”,就是繼承劉勰的《風骨》篇來的。

    陳子昂認為有風骨的作品,“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這正是《風骨》裡說的,有了風骨,就“結言端直”,“意氣駿爽”;沒有風骨,就“振采失鮮,負聲無力”。

    劉勰的美學思想,不僅指導創作,還給唐代文論的确立起到先導作用,這是很傑出的。

     劉勰的美學思想也有不足的地方。

    儒家論美,極推重中和,《禮·中庸》:“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把中和推到極高。

    劉勰在《樂府》裡稱漢朝的音樂,“中和之響,阒其不還”,認為已經失去中和了。

    到三國魏的樂府詩,自然離中和更遠了。

    因此他說:“觀其北上衆引,《秋風》列篇,或述酣宴,或傷羁戍,志不出于淫蕩,辭不離于哀思,雖三調之正聲,實《韶》、《夏》之鄭曲也。

    ”他既認為是“三調之正聲”,就是從音調看,是平調、清調、瑟調的正聲,從内容看,是鄭曲。

    這篇講樂府,樂府是把民間的歌配上音樂。

    民間的歌,它的内容不免有鄭曲,所以配樂,隻看音樂,既認為是“三調之正聲”,就不能因它的内容稱為鄭曲。

    《樂府》篇中對于著名樂府詩,記錄得較少,就是這個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