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 劉勰談創作構思
關燈
小
中
大
《文心雕龍·神思》裡談到創作構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
”提到“獨照”,創作構思要具有獨特的觀照,否則人雲亦雲,就談不上創作了。
經過獨照,構成意象,是情思和形象的結合。
有了意象還不能創作,還要“窺意象而運斤”,即陸機《文賦》裡說的“意司契而為匠”,以意為主,對意象做反複的加工,構成文思,才好進行創作。
這裡的意相當于主題,意象相當于形象思維,運斤相當于根據主題對形象思維做加工,構成文思,相當于作品的内容。
在創作構思上,陸機提出“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在這裡,意相當于作品的内容,物相當于作品内容所反映的景物或生活。
他擔心作品的内容同所要反映的景物或生活不相稱,又擔心作品的文辭跟不上作品的内容。
換言之,内容不能恰當地反映景物或生活,兩者之間有距離,文辭不能恰當地表達内容,兩者之間也有距離。
就文辭表達内容說,這裡有表達問題,也有構思問題,表達得不好,不能恰當地表達内容;構思得不好,把該寫的不寫,不該寫的寫了,也不能恰當地表達内容。
那麼“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是怎樣造成的,應該怎樣解決,陸機沒有說。
針對“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劉勰在《神思》裡指出“物無隐貌”,“情貌無遺”,物貌和情感全都表達出來,沒有一點兒遺留,那不成了意與物相稱了嗎?又提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由構思造成内容,由内容寫成文辭,這三者密切得像天衣無縫,那不是文和意密切結合,沒有“文不逮意”了嗎?在這裡,是不是劉勰要同陸機唱反調呢? 先看陸機講“意不稱物”的物,他說:“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這裡講的物是指景物加上悲喜的感情。
又說:“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在時間上包括古今,在空間上包括四海,這就概括了廣泛的生活。
不論是景物帶上感情或廣泛的生活,都是物。
意指文思所構成的内容,意和物的關系。
“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情感從朦胧到鮮明,物象由明白到互進,這兩方面是互相影響的,情感不鮮明,物象不能進入構思,情感越鮮明,物象互相進入構思,這兩者的結合構成文思。
但陸機怕文思跟不上物象,有距離,劉勰卻說“物無隐貌”。
那麼劉勰怎麼說明“物無隐貌”呢?他說:“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
”他認為創作構思由兩方面結合所形成,一方面是通過耳目同外界事物接觸,一方面是通過志氣産生情思。
這兩方面不受阻礙,就可使“物無隐貌”,要是受到阻塞,精神不集中就不能構成文思。
他認為或者是“物無隐貌”,即意和物相稱,或者構不成文思,即“意不稱物”。
怎樣做到物無隐貌呢?劉勰講的物,也同陸機一樣,既指景物,也指别的事物。
他在《物色》裡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物指景物跟心情的結合。
因此,“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圖貌”指描繪物象,“與心”即表達心情,這兩者是密切結合的。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灼灼其華”,用“灼灼”來形容桃花的紅豔,就是圖貌;用“灼灼”來表達新嫁娘熱烈的心情是抒情;用“依依”來形容柳條的柔弱是圖貌,用“依依”來寫依依不舍的感情是寫情。
他認為用了“灼灼”、“依依”這樣的形容詞,就做到“情貌無遺”,即做到了物無隐貌,人無隐情。
隻用了“灼灼”、“依依”兩個形容詞,怎麼說把桃花楊柳的形貌完全寫出來了,把新嫁娘、參軍的士兵的心情完全寫出來了?原來劉勰認為圖貌和寫情兩者,寫情更重要些,所以說:“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
”認為景物的形象有限,人的情思無窮,以無窮的情思來寫有限的景物,才能寫出無窮的作品來,所以在圖貌和抒情上,要側重抒情來兼顧圖貌,圖貌不需要作細緻的描繪,所以又說:“是以四序紛回,而入興貴閑;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晔晔而更新。
”他認為景物盡管紛繁,描寫時着眼在引起人們的興味,所以用詞求簡,使興味昂揚,情思鮮明就行。
這是劉勰認為圖貌可以做到物無隐貌、情貌無遺,所以不談“意不稱物”了。
不過劉勰又說:“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
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
”這是指謝靈運的山水詩,他的模山範水,刻畫景物,比《詩經》要細緻得多。
劉勰在《明詩》裡稱這種山水詩為“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
那他認為這種詩也是使物無隐貌的。
不論《詩經》的簡要,謝靈運的繁富,都使物無隐貌,沒有意不稱物,這是劉勰同陸機的不同處。
劉勰怎麼又講“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呢?他說:“夫神思方運,萬塗競萌,規矩虛位,刻镂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與風雲而并驅矣。
”這裡是講創作構思,在構思
”提到“獨照”,創作構思要具有獨特的觀照,否則人雲亦雲,就談不上創作了。
經過獨照,構成意象,是情思和形象的結合。
有了意象還不能創作,還要“窺意象而運斤”,即陸機《文賦》裡說的“意司契而為匠”,以意為主,對意象做反複的加工,構成文思,才好進行創作。
這裡的意相當于主題,意象相當于形象思維,運斤相當于根據主題對形象思維做加工,構成文思,相當于作品的内容。
在創作構思上,陸機提出“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在這裡,意相當于作品的内容,物相當于作品内容所反映的景物或生活。
他擔心作品的内容同所要反映的景物或生活不相稱,又擔心作品的文辭跟不上作品的内容。
換言之,内容不能恰當地反映景物或生活,兩者之間有距離,文辭不能恰當地表達内容,兩者之間也有距離。
就文辭表達内容說,這裡有表達問題,也有構思問題,表達得不好,不能恰當地表達内容;構思得不好,把該寫的不寫,不該寫的寫了,也不能恰當地表達内容。
那麼“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是怎樣造成的,應該怎樣解決,陸機沒有說。
針對“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劉勰在《神思》裡指出“物無隐貌”,“情貌無遺”,物貌和情感全都表達出來,沒有一點兒遺留,那不成了意與物相稱了嗎?又提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由構思造成内容,由内容寫成文辭,這三者密切得像天衣無縫,那不是文和意密切結合,沒有“文不逮意”了嗎?在這裡,是不是劉勰要同陸機唱反調呢? 先看陸機講“意不稱物”的物,他說:“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這裡講的物是指景物加上悲喜的感情。
又說:“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在時間上包括古今,在空間上包括四海,這就概括了廣泛的生活。
不論是景物帶上感情或廣泛的生活,都是物。
意指文思所構成的内容,意和物的關系。
“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情感從朦胧到鮮明,物象由明白到互進,這兩方面是互相影響的,情感不鮮明,物象不能進入構思,情感越鮮明,物象互相進入構思,這兩者的結合構成文思。
但陸機怕文思跟不上物象,有距離,劉勰卻說“物無隐貌”。
那麼劉勰怎麼說明“物無隐貌”呢?他說:“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
”他認為創作構思由兩方面結合所形成,一方面是通過耳目同外界事物接觸,一方面是通過志氣産生情思。
這兩方面不受阻礙,就可使“物無隐貌”,要是受到阻塞,精神不集中就不能構成文思。
他認為或者是“物無隐貌”,即意和物相稱,或者構不成文思,即“意不稱物”。
怎樣做到物無隐貌呢?劉勰講的物,也同陸機一樣,既指景物,也指别的事物。
他在《物色》裡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物指景物跟心情的結合。
因此,“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圖貌”指描繪物象,“與心”即表達心情,這兩者是密切結合的。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灼灼其華”,用“灼灼”來形容桃花的紅豔,就是圖貌;用“灼灼”來表達新嫁娘熱烈的心情是抒情;用“依依”來形容柳條的柔弱是圖貌,用“依依”來寫依依不舍的感情是寫情。
他認為用了“灼灼”、“依依”這樣的形容詞,就做到“情貌無遺”,即做到了物無隐貌,人無隐情。
隻用了“灼灼”、“依依”兩個形容詞,怎麼說把桃花楊柳的形貌完全寫出來了,把新嫁娘、參軍的士兵的心情完全寫出來了?原來劉勰認為圖貌和寫情兩者,寫情更重要些,所以說:“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
”認為景物的形象有限,人的情思無窮,以無窮的情思來寫有限的景物,才能寫出無窮的作品來,所以在圖貌和抒情上,要側重抒情來兼顧圖貌,圖貌不需要作細緻的描繪,所以又說:“是以四序紛回,而入興貴閑;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晔晔而更新。
”他認為景物盡管紛繁,描寫時着眼在引起人們的興味,所以用詞求簡,使興味昂揚,情思鮮明就行。
這是劉勰認為圖貌可以做到物無隐貌、情貌無遺,所以不談“意不稱物”了。
不過劉勰又說:“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
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
”這是指謝靈運的山水詩,他的模山範水,刻畫景物,比《詩經》要細緻得多。
劉勰在《明詩》裡稱這種山水詩為“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
那他認為這種詩也是使物無隐貌的。
不論《詩經》的簡要,謝靈運的繁富,都使物無隐貌,沒有意不稱物,這是劉勰同陸機的不同處。
劉勰怎麼又講“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呢?他說:“夫神思方運,萬塗競萌,規矩虛位,刻镂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與風雲而并驅矣。
”這裡是講創作構思,在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