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談劉勰的“變乎騷”
關燈
小
中
大
有講到《楚辭》的内容呢?有。
“故《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辯》,绮靡以傷情”,這裡提到志和情,接觸到思想内容。
在《騷經》、《九章》裡就有他認為的“狷狹之志”,他有沒有排斥它們呢?沒有。
不僅沒有排斥,反而贊美它們“故能氣往轹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豔,難與并能矣”。
什麼叫氣呢?《神思》裡說“而志氣統其關鍵”,《體性》裡說“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并性情所铄”,氣同志并稱,屬于性情所铄的,可見氣同思想内容有關,思想内容決定風格的剛柔。
氣往轹古,同籠罩雅頌一緻,即這些作品壓倒《詩經》。
可見劉勰并不因為這些作品裡有他所認為的“狷狹之志”或“荒淫之意”而加以貶低,還是贊美它們“氣往轹古”,“難與并能”的。
既然劉勰認為《楚辭》“氣往轹古”,“難與并能”,“籠罩雅頌”,也就在文學發展上超過《詩經》,那麼為什麼又說《楚辭》是“雅頌之博徒”,用神話是“踳駁之類”呢?原來他提出的“宗經”,雖然說“文能宗經,則體有六義”,是說作品要寫得内容充實和風格清新,不是要求用儒家思想來寫,但他也免不了受宗經的局限,即認為異乎經書的四事,從“宗經”的角度來要求,不夠純正。
但他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又認為這些不夠純正處并不影響創作的成就,所以還是推崇它們“籠罩雅頌”。
這裡就牽涉到劉勰認為《楚辭》不夠純正的理解問題,牽涉到對《辨騷》裡“奇”、“華”和“真”、“實”的解釋問題。
《質疑》一文提出:“什麼是‘奇’呢?《辨騷》篇所謂‘語其誇誕則如此’的‘誇誕’即是劉勰之所謂‘奇’。
”“《正緯》篇‘經正緯奇,倍摘千裡’,《史傳》篇‘愛奇反經之尤’,《定勢》篇‘奇正雖反’,‘逐奇而失正’,‘執正以馭奇’。
”“‘奇’的本質就是‘反經’的;‘奇’的表現就是‘不正’的;《體性》篇‘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趣詭者也’之所指,就是劉勰之所謂‘奇’的特征。
”“‘奇’和‘真’既是同一範疇中相互對立的概念,而‘奇’是‘反經’的、‘不正’的,那麼‘真’就應當和‘正’、‘雅’意義相同。
”“至于‘華’,《定勢》篇說‘效騷命篇者,必歸豔逸之華’,《頌贊》篇說‘不入華侈之區’,《風骨》篇說‘習華随侈’,《議對》篇說‘穿鑿會巧,空騁其華’,那麼,‘華’當指豔逸、淫靡、侈巧之類的辭藻而言。
劉勰既然認為《離騷》是‘誇誕’之文,‘效騷命篇者,必歸豔逸之華’,那麼‘華’也就和‘奇’是相同意義的概念。
既然‘華’和‘實’是同一範疇之中相互對立的概念,那麼所謂‘實’,也就應當和‘正’、‘雅’、‘真’的意義相同。
” 按照這樣的解釋,那麼“酌奇而不失其[真]貞”,就是“玩華而不墜其實”,因為“華”就是“奇”,“實”就是“真”;也就是酌不正而不失其正了,因為“奇”就是不正,“真”就是正。
既然酌不正,那又怎麼會不失其正呢?不是自相矛盾嗎?原來“奇”還有别的意思,如《通變》裡的“望今制奇,參古定法”,這個“奇”同“法”相對,“法”是成法,“奇”是新奇,這就沒有不正的意思。
其實,上舉的幾個“奇”字,有的也不是不正而是新奇,如“執正馭奇”,是用正來駕馭新奇使不失正,不是駕馭不正;“新奇者”更是指新奇,不是不正,因為它沒有“執正以馭奇”,所以趨向詭異。
因此,“酌奇而不失其[真]貞”,就是酌取新奇而不失其正,這才是新變的要求。
在這裡,奇和正不是相反的,有取于新奇才有新變,對新奇的還要“參古定法”,即不失其正。
“華”“實”跟“奇”“正”不同。
“奇”指内容的新奇,“華”指文采,采和情結合所以要求“實”。
“華”“實”并不相反,是指在創作上的情采結合,不是相反。
因此,“酌奇而不失其[真]貞,玩華而不墜其實”,正是對《楚辭》在文學創作上的新變的贊美而不是貶低,正是“變乎騷”的要求。
三 那麼怎樣來理解“若能憑轼以倚雅頌,懸辔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貞,玩華而不墜其實”呢?是不是要用《詩經》做标準來衡量《楚辭》,認為合乎這個标準的才是“真”和“實”,不合乎這個标準的就是失真墜實,要不得呢?看來不是的。
這幾句話應該和下文結合起來看,下文是“則顧盼可以驅辭力,欬唾可以窮文緻,亦不複乞靈于長卿,假寵于子淵矣”。
就是指司馬相如和王褒的辭賦,有酌奇而失真、玩華而墜實的缺點,要是能夠取法于《詩經》和《楚辭》就可以糾正這種缺點,不必去向司馬相如、王褒的辭賦學習了。
就是認為《詩經》和《楚辭》都是奇而不失真、華而不墜實的。
關于“酌奇而不失其真”的“真”,唐
“故《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辯》,绮靡以傷情”,這裡提到志和情,接觸到思想内容。
在《騷經》、《九章》裡就有他認為的“狷狹之志”,他有沒有排斥它們呢?沒有。
不僅沒有排斥,反而贊美它們“故能氣往轹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豔,難與并能矣”。
什麼叫氣呢?《神思》裡說“而志氣統其關鍵”,《體性》裡說“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并性情所铄”,氣同志并稱,屬于性情所铄的,可見氣同思想内容有關,思想内容決定風格的剛柔。
氣往轹古,同籠罩雅頌一緻,即這些作品壓倒《詩經》。
可見劉勰并不因為這些作品裡有他所認為的“狷狹之志”或“荒淫之意”而加以貶低,還是贊美它們“氣往轹古”,“難與并能”的。
既然劉勰認為《楚辭》“氣往轹古”,“難與并能”,“籠罩雅頌”,也就在文學發展上超過《詩經》,那麼為什麼又說《楚辭》是“雅頌之博徒”,用神話是“踳駁之類”呢?原來他提出的“宗經”,雖然說“文能宗經,則體有六義”,是說作品要寫得内容充實和風格清新,不是要求用儒家思想來寫,但他也免不了受宗經的局限,即認為異乎經書的四事,從“宗經”的角度來要求,不夠純正。
但他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又認為這些不夠純正處并不影響創作的成就,所以還是推崇它們“籠罩雅頌”。
這裡就牽涉到劉勰認為《楚辭》不夠純正的理解問題,牽涉到對《辨騷》裡“奇”、“華”和“真”、“實”的解釋問題。
《質疑》一文提出:“什麼是‘奇’呢?《辨騷》篇所謂‘語其誇誕則如此’的‘誇誕’即是劉勰之所謂‘奇’。
”“《正緯》篇‘經正緯奇,倍摘千裡’,《史傳》篇‘愛奇反經之尤’,《定勢》篇‘奇正雖反’,‘逐奇而失正’,‘執正以馭奇’。
”“‘奇’的本質就是‘反經’的;‘奇’的表現就是‘不正’的;《體性》篇‘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趣詭者也’之所指,就是劉勰之所謂‘奇’的特征。
”“‘奇’和‘真’既是同一範疇中相互對立的概念,而‘奇’是‘反經’的、‘不正’的,那麼‘真’就應當和‘正’、‘雅’意義相同。
”“至于‘華’,《定勢》篇說‘效騷命篇者,必歸豔逸之華’,《頌贊》篇說‘不入華侈之區’,《風骨》篇說‘習華随侈’,《議對》篇說‘穿鑿會巧,空騁其華’,那麼,‘華’當指豔逸、淫靡、侈巧之類的辭藻而言。
劉勰既然認為《離騷》是‘誇誕’之文,‘效騷命篇者,必歸豔逸之華’,那麼‘華’也就和‘奇’是相同意義的概念。
既然‘華’和‘實’是同一範疇之中相互對立的概念,那麼所謂‘實’,也就應當和‘正’、‘雅’、‘真’的意義相同。
” 按照這樣的解釋,那麼“酌奇而不失其[真]貞”,就是“玩華而不墜其實”,因為“華”就是“奇”,“實”就是“真”;也就是酌不正而不失其正了,因為“奇”就是不正,“真”就是正。
既然酌不正,那又怎麼會不失其正呢?不是自相矛盾嗎?原來“奇”還有别的意思,如《通變》裡的“望今制奇,參古定法”,這個“奇”同“法”相對,“法”是成法,“奇”是新奇,這就沒有不正的意思。
其實,上舉的幾個“奇”字,有的也不是不正而是新奇,如“執正馭奇”,是用正來駕馭新奇使不失正,不是駕馭不正;“新奇者”更是指新奇,不是不正,因為它沒有“執正以馭奇”,所以趨向詭異。
因此,“酌奇而不失其[真]貞”,就是酌取新奇而不失其正,這才是新變的要求。
在這裡,奇和正不是相反的,有取于新奇才有新變,對新奇的還要“參古定法”,即不失其正。
“華”“實”跟“奇”“正”不同。
“奇”指内容的新奇,“華”指文采,采和情結合所以要求“實”。
“華”“實”并不相反,是指在創作上的情采結合,不是相反。
因此,“酌奇而不失其[真]貞,玩華而不墜其實”,正是對《楚辭》在文學創作上的新變的贊美而不是貶低,正是“變乎騷”的要求。
三 那麼怎樣來理解“若能憑轼以倚雅頌,懸辔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貞,玩華而不墜其實”呢?是不是要用《詩經》做标準來衡量《楚辭》,認為合乎這個标準的才是“真”和“實”,不合乎這個标準的就是失真墜實,要不得呢?看來不是的。
這幾句話應該和下文結合起來看,下文是“則顧盼可以驅辭力,欬唾可以窮文緻,亦不複乞靈于長卿,假寵于子淵矣”。
就是指司馬相如和王褒的辭賦,有酌奇而失真、玩華而墜實的缺點,要是能夠取法于《詩經》和《楚辭》就可以糾正這種缺點,不必去向司馬相如、王褒的辭賦學習了。
就是認為《詩經》和《楚辭》都是奇而不失真、華而不墜實的。
關于“酌奇而不失其真”的“真”,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