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劉勰論“物色”

關燈
既要寫物色,也要表情思,以情思為主,這是他不主張謝靈運山水詩的以體物為主的原因。

    他又提出怎樣寫景物,“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疏”,因此“入興貴閑”,“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晔晔而更新”。

    這裡提出詩味和詩情,可見他認為寫景物還是以抒寫情思為主,情思要寫得鮮明而清新。

    正因為重在情思,所以不主張像謝靈運把注意力用在物體上,言志跟體物沒有有機的聯系,損害了情思。

    要在觀賞景物時引起情思,所以“入興貴閑”。

    《帶經堂詩話·懸解門·伫興類》:“蕭子顯雲:‘登高極目,臨水送歸;早雁初莺,花開葉落。

    有來斯應,每不能已;須其自來,不以力構。

    ’王士源序孟浩然詩雲:‘每有制作,伫興而就。

    ’”王士禛非常看重伫興而就。

    要伫興,就要心情閑适,讓景物引起情思,寫出情景交融的作品,即“率爾造極”。

    要是沒有引起情思時,在刻畫景物上用力,越刻畫越沒有情味,就是“精思愈疏”了。

     四 贊裡的“情往似贈,興來如答”裡又發生一個問題,所謂“情往”是“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是物色引起的情呢,還是作者以情加到景物上去?對這個問題,劉永濟在《校釋》裡認為是作者以情加到景物上去。

    他說: 蓋神物交融,亦有分别,有物來動情者焉,有情往感物者焉。

    物來動情者,情随物遷,彼物象之慘舒,即吾心之憂虞也,故曰“随物宛轉”;情往感物者,物因情變,以内心之悲樂,為外境之歡戚也,故曰“與心徘徊”。

    前者文家謂之無我之境,或曰寫境;後者文家謂之有我之境,或曰造境。

    前者我為被動,後者我為主動。

    被動者,一心澄然,因物而動,故但寫物之妙境,而吾心閑适之趣,亦在其中,雖曰無我,實亦有我。

    主動者,萬物自如,緣情而異,故雖抒人之幽情,而外物聲采之美,亦由以見,雖曰造境,實同寫境。

     劉勰講的“情往似贈”是不是指情往感物呢?先看上面引文的解釋,他說“物來動情者”是“随物宛轉”,“情往感物者”是“與心徘徊”。

    看看劉勰是不是這個意思。

    劉勰說:“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這裡是互文,即寫氣圖貌,屬采附聲,既随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

    下文所舉的例,既指随物,又指與心,不是寫氣圖貌是物來動情,屬采附聲是情往感物。

    就附聲說,像“喈喈”、“喓喓”,像鳥蟲的鳴聲,又怎麼是情往感物呢?就圖貌說,像“‘依依’盡楊柳之貌”,“依依”既是“随物”,形容楊柳,又是“與心”,寫依依不舍的感情,怎麼可以把它歸之于“随物”而跟“與心”無關呢?因此,劉勰引的“灼灼”、“依依”、“杲杲”、“瀌瀌”、“喈喈”、“喓喓”、“皎日”、“嘒星”、“參差”、“沃若”,指出“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即以上的形容詞,都是情貌無遺。

    情指與心徘徊,貌指随物宛轉,即以上的形容詞是情景交融,既寫景物,又表情思,并不是有一部分是寫景物,與物宛轉,是物來動情;有一部分是與心徘徊,是情往感物。

    就以上的例子看,劉勰是講情景交融,沒有分什麼物來動情和情往感物。

    再看劉勰的論述,也隻講“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物色相召,人誰獲安?”他認為先是物色感人,才産生“詩人感物”,這兩者結合,就成為情景交融的随物與心的結合,因此,劉勰在這裡沒有講情往感物。

     劉勰沒有注意到情往感物,因此他把情景不相應的例子也解作情景相應了,像他說:“獻歲發春兮,悅豫之情暢。

    ”春天使人喜悅,這是物來動情。

    但“獻歲發春”本于《招魂》:“獻歲發春兮,汩吾南征。

    ”是春天雖好,而我卻被放南征。

    不說春天使我喜悅,是說我在春天裡流放更為可悲,可是劉勰沒有注意到這點,還是把它說成春天使人喜悅,說成物來動情,這說明他沒有注意情往感物的例子。

    王夫之《詩繹》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前兩句寫出征,是哀,用“楊柳依依”的樂景來寫;後兩句寫歸來是樂,用“雨雪霏霏”的哀景來寫,目的要倍增其哀樂,即景和情不相應可以收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可是劉勰沒有看到這種情景不相應,他說:“‘依依’盡楊柳之貌”,隻看到盡楊柳之貌這點,沒有看到以樂景寫哀的倍增其哀。

    因此,贊曰的“情往似贈”要聯系上文來看,先說山水雲樹是景物,再說“目既往還”是看景物,再說“心亦吐納”,才産生情思,因此,“情往似贈”的情,即“心亦吐納”之情,先看了山水雲樹以後,才用情來贈答山水雲樹,所以還是物來動情,這樣,才符合全篇的内容。

     注釋 〔1〕本書乃周振甫先生論《文心雕龍》文章之彙編,各篇從不同角度研究《文心雕龍》,為保持文章原貌,文中多次引用的文字均保留。

    ——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