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劉勰論“物色”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文心雕龍》有《物色》篇,把“物色”作為景色,在劉勰以前就有了,像《文選·顔延年秋胡詩》:“日暮行采歸,物色桑榆時。
”物色指景色,已到日落桑榆的時候。
把物色作為一個文論的命題來作專篇讨論,這是始于劉勰,在劉勰以前還沒有人這樣看重過物色,提出過這樣的命題,更談不上作專篇讨論了。
因此,提出這一個命題來作專篇讨論,這是劉勰創作論的創見之一,是值得稱道的。
自從劉勰提出物色這一命題以後,蕭統編《文選》,就把“物色”作為賦的一類,選了《風賦》、《秋興賦》、《雪賦》、《月賦》四篇。
因此李善注:“有物有文曰色,風雖無正色,然亦有聲。
”“《易》曰‘風行水上渙’,渙然即有文章也。
”這說明劉勰提出這一命題,就被蕭統所接受了。
在劉勰以前,漢人已經用賦、比、興來論《詩》,但還沒有注意到詩中的寫景名句。
如《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毛傳》:“楊柳,蒲柳也。
霏霏,甚也。
”《鄭箋》雲:“我來戍止而謂始返時也。
”“此章重序其往返之時,極言其苦以說之。
”根本沒有注意寫景的用心。
到陸機《文賦》談到寫景物:“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隻有兩句。
《文賦》受到體裁的限制,不可能詳盡地讨論寫景,也沒有提出寫景的重要。
劉勰講景物的感人,不僅比陸機講得細緻深刻,也比稍後的鐘嵘講得深刻。
鐘嵘《詩品·總論》:“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他隻指出景物的感動人,形之于歌詠,沒有對景物和作者的關系作進一步說明。
他的用意沒有超過陸機說的景物引起作者悲或喜的感情。
劉勰就不同了,他不僅指出:“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又說:“若夫珪璋挺其惠(慧)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這裡強調人的“慧心”、“清氣”,即智慧的心靈、清明的氣質,雖然提到物色的感人,但已含有強調人的感情的用意了。
劉勰超過鐘嵘的地方,是進一步指出:“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
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陸機和鐘嵘隻看到景物能感動人,形成歌詠,他們沒有看到“物有恒姿而思無定檢”,同一時令的同一景物,甲所看到的同乙所看到的是一樣的,但同一景物引起兩人的感觸卻可以不同。
因此,提出“物色盡而情有餘”,這是一個新的看法,是劉勰最早提出來的,使他遠遠超過陸機,并超過在他以後的鐘嵘。
他又提出“詩人感物,聯類不窮”,強調“感物”,即從“情有餘”着眼,感物雖然是從景物引起的感觸,是跟景物有聯系的,但“聯類不窮”,即引起的感觸是不窮的,這個“不窮”,正是從“情有餘”裡來的。
從創作說,這裡含有感觸更重于景物的意思。
正由于感物的聯類不窮,所以要“流連萬象”,“沉吟視聽”。
對景物作深入的觀察和了解,要在景物前流連賞玩,不是一瞥就了;要反複考慮,使自己的感受深刻,既要刻畫景物的形狀,又要寫出内心的感受,不論“寫氣圖貌”,“屬采附聲”,既要“随物宛轉”,又要“與心徘徊”。
結合這樣的看法,他舉出了具體的例子:“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1〕以上舉出十個例子,說明這十個例子既寫情又寫貌,既是随物宛轉,又是與心徘徊,那又怎麼說呢?試就這十個例子來看。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灼灼”不僅形容桃花的紅,還有紅豔如火的意味,用來描繪新嫁娘嫁時的熱情,所以“灼灼”既形容桃花,又反映新嫁娘的感情。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依依”既形容柳條的柔弱,又反映分别時依依不舍的感情。
《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這是寫婦人想望她丈夫回來,像希望天雨,卻是太陽升得高高的。
“杲杲”既形容太陽的升起,也反映了婦人失望的感情。
《詩·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見曰消。
”下雪天希望天晴,日光把雪消融,“瀌瀌”既形容雪下得大,又含有婦人希望天晴不得而失望的感情。
《詩·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喈喈”是描摹黃鳥的聲音,也含有婦人回家探親的喜悅。
《詩·召南·草
”物色指景色,已到日落桑榆的時候。
把物色作為一個文論的命題來作專篇讨論,這是始于劉勰,在劉勰以前還沒有人這樣看重過物色,提出過這樣的命題,更談不上作專篇讨論了。
因此,提出這一個命題來作專篇讨論,這是劉勰創作論的創見之一,是值得稱道的。
自從劉勰提出物色這一命題以後,蕭統編《文選》,就把“物色”作為賦的一類,選了《風賦》、《秋興賦》、《雪賦》、《月賦》四篇。
因此李善注:“有物有文曰色,風雖無正色,然亦有聲。
”“《易》曰‘風行水上渙’,渙然即有文章也。
”這說明劉勰提出這一命題,就被蕭統所接受了。
在劉勰以前,漢人已經用賦、比、興來論《詩》,但還沒有注意到詩中的寫景名句。
如《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毛傳》:“楊柳,蒲柳也。
霏霏,甚也。
”《鄭箋》雲:“我來戍止而謂始返時也。
”“此章重序其往返之時,極言其苦以說之。
”根本沒有注意寫景的用心。
到陸機《文賦》談到寫景物:“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隻有兩句。
《文賦》受到體裁的限制,不可能詳盡地讨論寫景,也沒有提出寫景的重要。
劉勰講景物的感人,不僅比陸機講得細緻深刻,也比稍後的鐘嵘講得深刻。
鐘嵘《詩品·總論》:“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他隻指出景物的感動人,形之于歌詠,沒有對景物和作者的關系作進一步說明。
他的用意沒有超過陸機說的景物引起作者悲或喜的感情。
劉勰就不同了,他不僅指出:“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又說:“若夫珪璋挺其惠(慧)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這裡強調人的“慧心”、“清氣”,即智慧的心靈、清明的氣質,雖然提到物色的感人,但已含有強調人的感情的用意了。
劉勰超過鐘嵘的地方,是進一步指出:“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
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陸機和鐘嵘隻看到景物能感動人,形成歌詠,他們沒有看到“物有恒姿而思無定檢”,同一時令的同一景物,甲所看到的同乙所看到的是一樣的,但同一景物引起兩人的感觸卻可以不同。
因此,提出“物色盡而情有餘”,這是一個新的看法,是劉勰最早提出來的,使他遠遠超過陸機,并超過在他以後的鐘嵘。
他又提出“詩人感物,聯類不窮”,強調“感物”,即從“情有餘”着眼,感物雖然是從景物引起的感觸,是跟景物有聯系的,但“聯類不窮”,即引起的感觸是不窮的,這個“不窮”,正是從“情有餘”裡來的。
從創作說,這裡含有感觸更重于景物的意思。
正由于感物的聯類不窮,所以要“流連萬象”,“沉吟視聽”。
對景物作深入的觀察和了解,要在景物前流連賞玩,不是一瞥就了;要反複考慮,使自己的感受深刻,既要刻畫景物的形狀,又要寫出内心的感受,不論“寫氣圖貌”,“屬采附聲”,既要“随物宛轉”,又要“與心徘徊”。
結合這樣的看法,他舉出了具體的例子:“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1〕以上舉出十個例子,說明這十個例子既寫情又寫貌,既是随物宛轉,又是與心徘徊,那又怎麼說呢?試就這十個例子來看。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灼灼”不僅形容桃花的紅,還有紅豔如火的意味,用來描繪新嫁娘嫁時的熱情,所以“灼灼”既形容桃花,又反映新嫁娘的感情。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依依”既形容柳條的柔弱,又反映分别時依依不舍的感情。
《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這是寫婦人想望她丈夫回來,像希望天雨,卻是太陽升得高高的。
“杲杲”既形容太陽的升起,也反映了婦人失望的感情。
《詩·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見曰消。
”下雪天希望天晴,日光把雪消融,“瀌瀌”既形容雪下得大,又含有婦人希望天晴不得而失望的感情。
《詩·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喈喈”是描摹黃鳥的聲音,也含有婦人回家探親的喜悅。
《詩·召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