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童子問卷三

關燈
童子問曰:“《繋辭》非聖人之作乎?”曰:“何獨《繋辭》焉,《文言》、《說卦》而下,非聖人之作,而衆說淆亂,亦非一人之言也。

    昔之學《易》者,雜取以資其講說,而說非一家,是以或同或異,或是或非,其擇而不精,至使害經而惑世也。

    然有附托聖經,其傳已久,莫得究其所從來而核其真僞。

    故雖有明智之士,或貪其雜博之辯,溺其富麗之辭,或以為辯疑是正,君子所慎,是以未始措意于其間。

    若餘者可謂不量力矣,邈然遠出諸儒之後,而學無師授之傳,其勇于敢為而決于不疑者,以聖人之經尚在,可以質也。

    ” 童子曰:“敢問其略?”曰:“《乾》之初九曰‘潛龍勿用’,聖人于其《象》曰‘陽在下也’,豈不曰其文已顯而其義已足乎?而為《文言》者又曰‘龍德而隐者也’,又曰‘陽在下也’,又曰‘陽氣潛藏’,又曰‘潛之為言,隐而未見’。

    《繋辭》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其言天地之道、乾坤之用、聖人所以成其德業者,可謂詳而備矣,故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者,是其義盡于此矣。

    俄而又曰:‘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又曰:‘夫乾,确然示人易矣。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又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其德行常易以知險。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其德行常簡以知阻。

    ’《繋辭》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者,謂六爻而兼三材之道也。

    其言雖約,其義無不包矣。

    又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材而兩之,故六。

    六者非他也,三材之道也。

    ’而《說卦》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材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分陰分陽,疊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繋辭》曰:‘聖人設卦觀象,繋辭焉而明吉兇。

    ’又曰:‘辨吉兇者存乎辭。

    ’又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繋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又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繋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又曰:‘設卦以盡情僞,繋辭焉以盡其言。

    ’其說雖多,要其旨歸,止于繋辭明吉兇爾,可一言而足也。

    凡此數說者,其略也。

    其餘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以勝舉也。

    謂其說出于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

    謂其說出于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

    其遂以為聖人之作,則又大缪矣。

    孔子之文章,《易》、《春秋》是已,其言愈簡,其義愈深。

    吾不知聖人之作,繁衍叢脞之如此也。

    雖然,辨其非聖之言而已,其于《易》義,尚未有害也。

    而又有害經而惑世者矣。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乾也’,是謂《乾》之四德。

    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性情也’,則又非四德矣。

    謂此二說出于一人乎?則殆非人情也。

    《繋辭》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謂圖者,八卦之文也,神馬負之自河而出,以授于伏羲者也。

    蓋八卦者,非人之所為,是天之所降也。

    又曰:‘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

    ’然則八卦者,是人之所為也,河圖不與焉。

    斯二說者已不能相容矣,而《說卦》又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則卦又出于蓍矣。

    八卦之說如是,是果何從而出也?謂此三說出于一人乎?則殆非人情也。

    人情常患自是其偏見,而立言之士莫不自信,其欲以垂乎後世,惟恐異說之攻之也,其肯自為二三之說以相抵牾而疑世,使人不信其書乎?故曰非人情也。

    凡此五說者自相乖戾,尚不可以為一人之說,其可以為聖人之作乎?” 童子曰:“于此五說,亦有所取乎?”曰:“《乾》無四德,而洛不出圖書,吾昔已言之矣。

    若元亨利貞,則聖人于《彖》言之矣。

    吾知自堯、舜已來,用蔔筮爾,而孔子不道其初也,吾敢妄意之乎?” 童子曰:“是五說皆無取矣,然則繁衍叢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