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氣獨與未洩胎毒之小兒。

    兩相感觸。

    未聞痘症盛行之時。

    已出過痘之兒。

    亦染病患也。

    考是氣。

    自古迄今。

    從未有人申幫助白。

    确定為何氣。

    故前賢于痘症一科。

    未嘗不殚心瘁慮。

    立論著方。

    因不明其氣之源。

    不無偏執之弊。

    有喜于寒瀉者。

    有喜于溫托者。

    有先用寒瀉。

    而後用溫補者。

    有先用溫托。

    而後用清火解毒者更有不審兒體之虛實寒熱。

    俱宗費建中救偏瑣言。

    每于發熱見點時。

    概用大黃石膏黃連犀角羚羊茅根蘆根等。

    不知費氏之書。

    名為救偏。

    乃救慣用熱藥之偏耳。

    若本不偏。

    而宗其法。

    則不偏者。

    反至偏矣。

    嬰兒之命。

    其何以堪。

    幸古有種痘良法。

    相傳至今。

    其法簡易靈驗。

    至穩至當。

    蓋正痘因外感時邪而發。

    種痘則種于無病之時。

    故所出稀疏。

    輕者不過幾十粒。

    此豈非避危就安之妙法乎。

    倘愚人不信。

    何不将自出與種出。

    彼此相較。

    其理自明。

    假使一村之中。

    有百兒出天花。

    未嘗不延醫服藥。

    若能八九十收功。

    人鹹稱為太平痘矣。

    甚有竭力調治。

    而損傷幾及一半者。

    不聞其歸咎于醫生。

    惟有委命于天而已。

    今若種百兒之痘。

    設或損傷四五個。

    則必責罰種師。

    并不容其托足于此一村矣。

    人何笃信醫生。

    而不相信種師耶。

    與其委命于天。

    孰若以人功挽之。

    以此相較。

    則當種與不當種自決矣。

    至于種法。

    全在乎好苗夫。

    苗者。

    即取他兒之痘痂也。

    必要用種出之痘。

    落下之痂。

    謂之種苗。

    此苗之中。

    毫無天行時毒之氣在内。

    故放心可用。

    若自出天花之痂。

    謂之時苗。

    此苗之中。

    有時行之氣。

    若不辨而用之。

    名雖為種。

    實與傳染他兒天行時痘之氣無異。

    此時苗之不可用也。

    然種苗之内。

    尚要揀擇。

    必取痘粒稀少。

    其色紅潤。

    灌漿濃濃。

    所結之痂。

    濃實光澤尖圓者。

    此氣血充足。

    陰陽合德。

    上好之苗也。

    俟痂落下。

    用紙包好。

    記明何日收得。

    收貯新瓷瓶内。

    緊護其口。

    置清涼之處。

    勿觸穢熱之氣。

    其苗在北方。

    天氣涼。

    春月之苗。

    一月之内。

    尚可種。

    冬月之苗。

    四五十日尚可種。

    南方氣溫。

    夏月之苗四五日。

    春月之苗二十日。

    冬月之苗三十日。

    若延日久。

    則氣薄無力。

    恐種不出矣。

    欲覓此等種苗。

    先訪有人家正在種痘之際。

    向彼明言其故。

    懇求四五粒。

    即可源源而種。

    或平日于同道種師内。

    相與一二位志誠老實者。

    議明彼此互借。

    則苗亦可不斷。

    亦有膽大種師。

    于五六月中。

    覓貧家壯實之兒種之。

    不惟不索酬謝。

    反肯津貼銀錢。

    次遞傳種三四個兒。

    延至七月。

    則苗亦可以不斷矣。

    近有種師。

    因種苗已斷。

    權取時苗種之。

    往往有種出稠密棘手重痘者。

    皆時苗之過也。

    不知時苗之性。

    即選上好者。

    亦必要傳種過四五兒俱各順當者。

    其苗性始和平。

    方能與種苗相等。

    至于下手種法。

    尤須詳慎。

    凡種一兒。

    用痘痂三四粒。

    兩兒則用六七粒。

    放于幹淨茶杯中。

    傾入清水四五茶匙。

    用小指尖在内三四攪。

    則痂已濕。

    急将水傾去。

    用柳木杵研。

    其杵約長四寸。

    粗如筆管。

    兩頭要光圓。

    研十數轉足矣。

    如痂太幹。

    加入清水一二滴。

    切不可太潮。

    隻要研如幹漿糊狀。

    用彈熟新棉花。

    捏一小團。

    如棗核大。

    兩頭要圓。

    其長短粗細。

    量兒鼻孔之大小為之。

    其棉團不可太松軟。

    松則苗氣易往外洩。

    且見涕則縮小。

    易于脫出。

    将棉團隻用一頭。

    蘸痂末糊于上。

    塞兒鼻中男左女右。

    塞不可太進太進則兒不适意。

    亦不可太出。

    太出則易于脫落。

    總要寬緊淺深适中為妙。

    塞後勿放小兒用手拈出。

    若被噴嚏打出。

    急将苗仍塞入鼻。

    下苗後。

    以六個時辰為度。

    天氣熱。

    早取出數刻。

    天氣寒。

    多留數刻。

    痘苗取出之後。

    其苗氣漸次傳遍五髒。

    至七日。

    或八九日始發熱。

    發熱三日而見點矣。

    此誠至穩至當之種法也。

    種痘之苗。

    不過痘痂一味。

    今各處種師。

    詭稱痘痂之外。

    尚要加他藥為引導者。

    此系惑人謊語。

    切勿信之。

    既種後。

    将發熱時。

    小兒頸項内。

    男左女右。

    必發一小塊。

    狀如痰核。

    此乃毒瓦斯結聚于此。

    故痘發必稀疏。

    此塊不必醫治。

    待落痂後。

    則塊亦漸消矣。

    若用時苗種者。

    項中無塊。

    當以此辨之。

    又間有驚痘。

    于發熱時。

    小兒忽然驚搐。

    手足蜷。

    不語。

    目上視。

    有片時即平複者。

    有發一二個時辰者。

    有發一次者。

    有發兩次者。

    總屬不妨。

    斯時切不可擾動叫喚之。

    待其自平即已。

    不必服藥。

    須預對痘家幫助。

    免其憂慮以上諸論。

    皆時下種師之秘訣也。

    若夫辨兒之可種與不可種。

    須察兒體之虛實。

    及有無宿病。

    若調治之法。

    當節飲食。

    适寒溫。

    防驚吓。

    此皆種師俱各明悉。

    茲不重贅。

    (鄭望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