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吐。

    脾胃不和。

    肝風内動。

    肢浮肉腫。

    治宜培土制木。

    以緩肝風。

    冀免驚疳之患。

     人參茯苓炒芍生谷芽藿香廣皮半夏曲 (二十八朝)痂靥粘連。

    神氣昏昧。

    元為漿洩而乏。

    變幻慢驚欲脫。

    此皆稚年陽亢陰虧。

    羞明目竄。

    肝陰乏絕。

    恐難再振。

     人參茯神棗仁歸身炙草炒杞子生白芍 (三十七朝)陽極則煩。

    陰涸為躁。

    夜甚劇。

    自從陰分設法。

    益虛和陽為治。

     人參熟地芡實茯苓建蓮遠志炒山藥五味 點來不爽。

    頂有水痕微焦。

    此時氣傳染。

    胎毒未發。

    乃水赤之類痘耳。

     連翹牛蒡丹皮赤芍飛滑石木通山栀甘草 痘中複感溫邪。

    口鼻觸入。

    由中道以布及絡脈。

    目泛失明。

    左肢不舉。

    少腹突起腫滿。

    兩足皆痿。

    詢知痘見六日。

    陡然頭搖煩躁而得。

    小便淋滴。

    大便漸塞。

    乃厥陰肝熱。

    疝瘕失其疏洩。

     内風旋轉。

    腑陽不通。

    經言暴腫暴脹。

    皆風火變動。

    至于迅速病來。

    其能食消運。

    熱化自可殺谷。

    考古辛散酸洩甘緩三法。

    難圖腑絡壅結。

    仲景于厥陰條例。

    有下之利不止者死之大戒。

     議進鹹苦以通在下結熱。

    愚見若此。

    再與高明商酌良治。

     川楝子小茴蘆荟山栀橘紅龍膽草方諸水七匙。

     徐評諸案切近。

    和平之中。

    又能沉着變化。

    備前人之所未備。

    去其疵而取其純。

    我郡有如此名家。

    而不師法。

    偏拾庸妄人唾餘。

    不論何人。

    不問虛實。

    總以石膏大黃種種惡毒之藥。

    大劑灌死。

    每當出痘之年。

    枉死載道。

    全不知慘。

    此等惡醫。

    皆有豺野狼之心也。

    自古治痘名家。

    不啻廿數。

    各有精确卓識。

    以補前人之未備。

    雖各有所偏。

    實所以相濟也。

    醫者貴統彙群書。

    随宜施治。

    安可執偏隅管見。

    以應無窮之變哉。

    先生治痘。

    夙稱神奇。

    觀其案中。

    寒熱攻補。

    不膠于一見。

    如毒火深伏。

    氣血壅遏者。

    藉芳香以搜逐。

    用紫雪丹。

    氣滞血凝。

    毒重火伏者。

    以酒大黃石膏青皮桃仁荊芥犀角豬尾血之類主治。

    肝肺毒火不宣。

    氣血有焦燔之勢者。

    用犀角羚羊紫草丹皮石膏鮮生地之類。

    元氣不支。

    陽虛毒陷。

    而見灰白濕爛。

    洩瀉嘔惡等症者。

    用辛香溫煦。

    如陳文仲之法為要。

    氣血極虛。

    而漿清塌癢。

    全無實症相兼者。

    當峻補氣血。

    用參歸鹿茸湯。

    及坎湯之類。

    氣虛莫外乎保元及四君子。

    血虛不離于四物及補血湯。

    又有氣虛血熱者。

    補氣之中兼涼血。

    血虛氣滞者。

    補血之中佐辛香。

    用攻法須分部位經絡。

    用補法當辨寒熱燥濕。

    過清則有冰伏之慮。

    偏熱則有液涸之虞。

    此皆先生采擇先賢之法。

    因人見症而施治。

    可謂善法古者矣。

    夫痘雖以形色辨其吉兇。

    然内症尤為緊要。

    如痘點既起。

    或不慎風寒。

    而營衛凝澀。

    或縱恣飲食。

    而氣機呆鈍。

    以緻身熱不食。

    腹膨嘔惡洩瀉。

    漿水不行。

    不究治其病因。

    但執清寒膩補。

    常有兇危之變。

    亦有痘形雖重。

    若神甯安靜。

    飲食二便如常。

    聲音清響。

    調理得宜。

    亦可轉危為安。

    大凡形老而色鮮明者。

    雖甚密。

    變幻恒少。

    形嫩而色晦滞者。

    雖稀疏。

    變幻恒多。

    表裡相參。

    審症的确。

    然後設法處治。

    方無贻誤。

    至于逆症條款已現。

    雖自昔名醫。

    亦莫能挽救。

    小兒夭枉者。

    不可勝數。

    深可憐憫。

    迩年以來。

    幸有種痘一法。

    盛行于世。

    實可挽回造化。

    凡有小兒者。

    俟周歲後。

    即可選用種痘之苗。

    引而發之。

    百不失一。

    此誠補痘科之未備。

    而為最上一乘之法也。

    正痘有先賢諸成法。

    避險有種痘之良方。

    痘症于是乎大全矣。

    (陸履安) 痘之發也。

    一由乎胎毒内伏。

    一由于外感時邪之氣引導而出。

    其症之順逆。

    若内毒輕而外感之氣亦輕者。

    痘必稀疏。

    此為順症。

    苦内毒輕。

    而外感之氣重者。

    慮其遏悶不齊。

    不易灌漿。

    若能至灌漿。

    則時邪漸退。

    後易收功。

    此為先重後輕症。

    若内毒重。

    而外感之氣輕者。

    慮其灌漿已後。

    毒難盡洩。

    不易收靥結痂。

    恐發痘毒疳蝕之患。

    此為先輕後重症。

    若内毒重而外感之氣亦重者。

    痘必稠密。

    色不鮮澤。

    發熱見點之後。

    一路蹭蹬。

    難以收功。

    此為逆症。

    然胎毒之輕重。

    人皆易明。

    若外感之氣。

    人莫能曉。

    夫天地間。

    隻有六氣。

    氣平則為和氣。

    不平則有勝複。

    勝複至極。

    則為厲氣。

    為瘟疫氣。

    瘴氣。

    更有道塗中穢濁氣。

    人若感之。

    不拘老幼俱病。

    今出痘所感之氣。

    則異乎是。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