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經
關燈
小
中
大
氣。
上中二焦之郁勃。
可使條暢。
今則入暮病劇。
天曉安然。
顯是肝腎至陰損傷。
八脈不為約束。
故熱無汗。
至陰深遠。
古人謂陰病不得有汗也。
當宗仲景甘藥之例。
勿取氣辛助陽可矣。
(肝腎奇脈陰虛) 炙甘草阿膠細生地生白芍麥冬牡蛎 某陰虧内熱。
經事愆期。
(陰虛) 雄烏骨雞小生地阿膠白芍枸杞天冬茯苓茺蔚子女貞子桂圓上十味。
用青蒿汁童便醇酒熬膏。
加蜜丸。
張(四三)寒熱間日。
經來腹痛。
(痛經郁傷氣血滞) 小生地丹皮知母花粉生鼈甲澤蘭 某(二十)先腹痛而後經至。
氣滞為多。
晨洩腹鳴。
亦脾胃之病。
與下焦瘕洩則異。
川芎當歸香附煨廣木香楂肉茯苓 某(二六)寒熱無汗。
經先腹痛。
喉中燥癢咳逆。
食物不思。
此郁傷氣血。
八脈主病。
姑先與澤蘭湯。
歸身澤蘭丹參白芍柏子仁茯神 周(十七)室女經水不調。
先後非一。
來期必先腹痛。
較之平日為重。
飲食大減。
始于初夏。
入秋下焦常冷。
腹鳴。
忽瀉忽結。
究脈察色。
是居室易于郁怒。
肝氣偏橫。
胃先受戕。
而奇經沖任跷維諸脈。
皆肝胃屬隸。
脈不循序流行。
氣血日加阻痹。
失治。
必結瘕聚痞之累。
南山楂生香附延胡當歸青皮三棱蓬術牛膝川楝子澤蘭肉桂炒小茴蔥白汁丸。
顧經來筋掣腹痛。
常有心痛幹嘔。
此肝氣厥逆。
沖任皆病。
務在宣通氣血以調經。
溫燥忌用。
自可得效。
川楝(一錢)丹皮(三錢)炒楂(二錢)胡連(八分)延胡(一錢)澤蘭(二錢)歸須(二錢)生白芍(一錢半) 又柏子仁丸。
吳郁傷絡脈。
痛經。
川芎當歸香附小茴烏藥茯苓紅棗 費經水紫黑。
來時嘈雜。
脈絡收引而痛。
經過帶下不斷。
形瘦日減。
脈來右大左弱。
上部火升。
下焦冷徹骨中。
陰陽乖違。
焉得孕育。
閱醫都以補血澀劑。
宜乎鮮效。
議通陽攝陰法。
鮑魚生地淡苁蓉天冬當歸柏子仁炒山楂牛膝茯苓紅棗蕲艾湯法丸。
朱脈數。
右肩痛痿。
經不調。
經來氣攻觸。
皆性躁。
氣分有熱。
(氣分熱) 細子芩白芍黑山栀鈎藤茯苓當歸須香附茺蔚子桑枝 李酸澀入裡。
氣血呆鈍。
痛自心胸。
脹及少腹。
昔經行三日。
今四日猶未已。
為凝澀所緻。
痛脹何疑。
讀内經遺意以辛勝酸主治。
但辛氣最易入表。
當求其宣絡者宜之。
(食酸氣血滞) 韭白汁桃仁延胡小茴當歸須川楝子 王(三八)苦辛洩降。
胸脘脹悶已舒。
此嗽血。
皆肝膽氣火上逆。
必經來可安。
(經閉木火郁熱) 南山楂桃仁黑山栀丹皮橘葉降香末老韭白汁 朱當節令呵欠煩倦。
秋深進食。
微有惡心。
病起至今。
月事不來。
夫沖任血海。
皆屬陽明主司。
見症胃弱。
此陰柔膩滞當停。
以理胃陽為務。
(胃陽虛) 人參半夏曲廣皮白茯苓生益智仁煨姜 某脈數。
形疲咳。
經閉半年。
已經食減。
便溏浮腫。
無清嗽通經之理。
扶持中土。
望其加谷。
(脾胃陽虛) 四君子湯 某(三六)經閉兩月。
脘痹嘔惡。
此氣窒不宣。
胃陽礙鈍使然。
當用和中為主。
(胃陽不運) 半夏曲老蘇梗茯苓廣皮枳殼川斛 某夏令寒熱。
經阻。
少腹痛脹。
血結洞瀉不爽。
乃内傷氣血不和。
兼有時令濕邪。
(濕滞腹痛瀉) 茯苓皮(三錢)大腹皮(一錢半)生益智(一錢)濃樸(一錢)蓬莪術(五分)青皮子(五分炒研) 又服五劑後。
氣已略平。
蔥白丸用生蕲艾三分紅棗十五枚煎清湯送。
某脈數。
經閉。
腹脹足腫。
(氣滞濕凝腫脹) 茯苓皮大腹皮青皮小香附延胡炒山楂茺蔚子炒砂仁 顧經停四月。
腹滿。
尻髀足肢盡腫。
食納脹悶不化。
大便溏瀉不實。
女科認為胎氣。
恐未必然。
方書謂先經斷而後腫脹者。
治在血分。
生白術濃樸大腹皮茺蔚子椒目小黑豆皮 傅大凡痞滿在氣。
燥實在血。
腹脹。
經水仍來。
大便微溏。
固是氣分病也。
下之暫愈。
氣得洩也。
繼而腹脹。
經水不來。
氣與血俱病也。
病非輕渺。
議中滿分消方法。
生于術豬苓
上中二焦之郁勃。
可使條暢。
今則入暮病劇。
天曉安然。
顯是肝腎至陰損傷。
八脈不為約束。
故熱無汗。
至陰深遠。
古人謂陰病不得有汗也。
當宗仲景甘藥之例。
勿取氣辛助陽可矣。
(肝腎奇脈陰虛) 炙甘草阿膠細生地生白芍麥冬牡蛎 某陰虧内熱。
經事愆期。
(陰虛) 雄烏骨雞小生地阿膠白芍枸杞天冬茯苓茺蔚子女貞子桂圓上十味。
用青蒿汁童便醇酒熬膏。
加蜜丸。
張(四三)寒熱間日。
經來腹痛。
(痛經郁傷氣血滞) 小生地丹皮知母花粉生鼈甲澤蘭 某(二十)先腹痛而後經至。
氣滞為多。
晨洩腹鳴。
亦脾胃之病。
與下焦瘕洩則異。
川芎當歸香附煨廣木香楂肉茯苓 某(二六)寒熱無汗。
經先腹痛。
喉中燥癢咳逆。
食物不思。
此郁傷氣血。
八脈主病。
姑先與澤蘭湯。
歸身澤蘭丹參白芍柏子仁茯神 周(十七)室女經水不調。
先後非一。
來期必先腹痛。
較之平日為重。
飲食大減。
始于初夏。
入秋下焦常冷。
腹鳴。
忽瀉忽結。
究脈察色。
是居室易于郁怒。
肝氣偏橫。
胃先受戕。
而奇經沖任跷維諸脈。
皆肝胃屬隸。
脈不循序流行。
氣血日加阻痹。
失治。
必結瘕聚痞之累。
南山楂生香附延胡當歸青皮三棱蓬術牛膝川楝子澤蘭肉桂炒小茴蔥白汁丸。
顧經來筋掣腹痛。
常有心痛幹嘔。
此肝氣厥逆。
沖任皆病。
務在宣通氣血以調經。
溫燥忌用。
自可得效。
川楝(一錢)丹皮(三錢)炒楂(二錢)胡連(八分)延胡(一錢)澤蘭(二錢)歸須(二錢)生白芍(一錢半) 又柏子仁丸。
吳郁傷絡脈。
痛經。
川芎當歸香附小茴烏藥茯苓紅棗 費經水紫黑。
來時嘈雜。
脈絡收引而痛。
經過帶下不斷。
形瘦日減。
脈來右大左弱。
上部火升。
下焦冷徹骨中。
陰陽乖違。
焉得孕育。
閱醫都以補血澀劑。
宜乎鮮效。
議通陽攝陰法。
鮑魚生地淡苁蓉天冬當歸柏子仁炒山楂牛膝茯苓紅棗蕲艾湯法丸。
朱脈數。
右肩痛痿。
經不調。
經來氣攻觸。
皆性躁。
氣分有熱。
(氣分熱) 細子芩白芍黑山栀鈎藤茯苓當歸須香附茺蔚子桑枝 李酸澀入裡。
氣血呆鈍。
痛自心胸。
脹及少腹。
昔經行三日。
今四日猶未已。
為凝澀所緻。
痛脹何疑。
讀内經遺意以辛勝酸主治。
但辛氣最易入表。
當求其宣絡者宜之。
(食酸氣血滞) 韭白汁桃仁延胡小茴當歸須川楝子 王(三八)苦辛洩降。
胸脘脹悶已舒。
此嗽血。
皆肝膽氣火上逆。
必經來可安。
(經閉木火郁熱) 南山楂桃仁黑山栀丹皮橘葉降香末老韭白汁 朱當節令呵欠煩倦。
秋深進食。
微有惡心。
病起至今。
月事不來。
夫沖任血海。
皆屬陽明主司。
見症胃弱。
此陰柔膩滞當停。
以理胃陽為務。
(胃陽虛) 人參半夏曲廣皮白茯苓生益智仁煨姜 某脈數。
形疲咳。
經閉半年。
已經食減。
便溏浮腫。
無清嗽通經之理。
扶持中土。
望其加谷。
(脾胃陽虛) 四君子湯 某(三六)經閉兩月。
脘痹嘔惡。
此氣窒不宣。
胃陽礙鈍使然。
當用和中為主。
(胃陽不運) 半夏曲老蘇梗茯苓廣皮枳殼川斛 某夏令寒熱。
經阻。
少腹痛脹。
血結洞瀉不爽。
乃内傷氣血不和。
兼有時令濕邪。
(濕滞腹痛瀉) 茯苓皮(三錢)大腹皮(一錢半)生益智(一錢)濃樸(一錢)蓬莪術(五分)青皮子(五分炒研) 又服五劑後。
氣已略平。
蔥白丸用生蕲艾三分紅棗十五枚煎清湯送。
某脈數。
經閉。
腹脹足腫。
(氣滞濕凝腫脹) 茯苓皮大腹皮青皮小香附延胡炒山楂茺蔚子炒砂仁 顧經停四月。
腹滿。
尻髀足肢盡腫。
食納脹悶不化。
大便溏瀉不實。
女科認為胎氣。
恐未必然。
方書謂先經斷而後腫脹者。
治在血分。
生白術濃樸大腹皮茺蔚子椒目小黑豆皮 傅大凡痞滿在氣。
燥實在血。
腹脹。
經水仍來。
大便微溏。
固是氣分病也。
下之暫愈。
氣得洩也。
繼而腹脹。
經水不來。
氣與血俱病也。
病非輕渺。
議中滿分消方法。
生于術豬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