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關燈
補玉堂關元。

    暮服歸脾膏。

    涵養營陰。

    守之經年。

    形體自固。

     鹿茸(生切薄另研)鹿角霜(另研)鹿角膠(鹽湯化)柏子仁(去油烘幹)熟地(九蒸)韭子(鹽水浸炒)菟絲子(另磨)赤白茯苓(蒸)補骨脂(胡桃肉搗爛蒸一日揩淨炒香) 上溶膏煉蜜為丸。

    每服五錢。

    淡鹽湯送。

     鹿茸壯督脈之陽。

    鹿霜通督脈之氣。

    鹿膠補腎脈之血。

    骨脂獨入命門。

    以收散越陽氣。

    柏子涼心以益腎。

    熟地味濃以填腎。

    韭子菟絲就少陰以升氣固精。

    重用茯苓淡滲。

    本草以陽明本藥。

    能引諸藥。

    入于至陰之界耳。

    不用萸味之酸。

    以酸能柔陰。

    且不能入脈耳。

     (十八)上下失血。

    先瀉血。

    後便瀉。

    逾月。

    陰傷液耗。

    胃納頗安。

    且無操家之勞。

    安養閑坐百日。

    所謂靜則陰充。

    (腎陰虛) 熟地萸肉茯神山藥五味龍骨 腎虛。

    當春陽升動咳嗽。

    嗽止聲音未震。

    糞有血。

    陰難充複。

    不肯上承。

    用陰藥固攝。

     熟地白芍茯神黑豆皮炒焦烏梅肉 (三十)腎陰虛絡中熱。

    肝風動。

    腸紅三載不已。

    左脅及腹不爽。

    少陽亦逆。

    多以補中調攝。

    故未見奏功。

    姑用疏補。

    為益髒通腑。

     熟地炭炒當歸炒楂肉炒地榆炒丹皮冬桑葉 益陰洩陽。

    四劑血止。

    但腰酸脘中痹。

    咽燥喜涼飲。

    肛熱若火烙。

    陽不和平。

    仍是陰精失涵。

     用虎潛法。

     熟地炭白芍當歸地榆炭龜膠知母黃柏豬脊髓丸 沫血鮮紅凝塊紫黑。

    陰絡傷損。

    治在下焦。

    況少腹疝瘕。

    肝腎見症。

    前此精濁日久。

    亦令陰傷于下。

     人參茯神熟地炭炒黑杞子五味炒地榆生杜仲 左脈小數堅。

    肛墜脹。

     人參茯神湖蓮肉芡實熟地炭五味 (氏)脈小。

    瀉血有二十年。

     經雲。

    陰絡傷。

    血内溢。

    自病起十六載。

    不得孕育。

    述心中痛墜。

    血下不論糞前糞後。

    問脊椎腰尻酸楚。

    而經水仍至。

    跗膝常冷。

    而骨髓熱灼。

    由陰液損傷。

    傷及陽不固密。

    閱頻年服藥。

    歸雜入涼肝。

    焉是遵古治病。

    議從奇經升固一法。

    (奇脈傷) 鹿茸鹿角霜枸杞子歸身紫石英沙苑生杜仲炒大茴補骨脂禹餘糧石蒸餅漿丸。

     (三九)勞力見血。

    胸背脅肋諸脈絡牽掣不和。

    治在營絡。

    (勞力傷絡) 人參歸身白芍茯苓炙草肉桂 (五三)瘀血必結在絡。

    絡反腸胃而後乃下。

    此一定之理。

    平昔勞形奔弛。

    寒暄饑飽緻傷。

    苟能安逸身心。

    瘀不複聚。

    不然年餘再瘀。

    不治。

    (血瘀在絡) 旋複花新绛青蔥桃仁當歸須柏子仁 (氏)當年腸紅。

    繼衄血喉痛。

    已見陽氣乘絡。

    絡為氣乘。

    漸若懷孕者。

    然氣攻則動如梭。

    與胎動迥異。

    倘加勞怒。

    必有污濁暴下。

    推理當如是觀。

     柏子仁澤蘭卷柏黑大豆皮茯苓大腹皮 便血一症。

    古有腸風髒毒脈痔之分。

    其見不外乎風淫腸胃。

    濕熱傷脾二義。

    不若内經謂陰絡受傷。

    及結陰之旨為精切。

    仲景之先便後血。

    先血後便之文。

    尤簡括也。

    陰絡即髒腑隸下之絡。

    結陰是陰不随陽之征。

    以先後分别其血之遠近。

    就遠近可決其髒腑之性情。

    庶不緻氣失統攝。

    血無所歸。

    如漏卮不已耳。

    肺病緻燥澀。

    宜潤宜降。

    如桑麻丸。

    及天冬地黃銀花柿餅之類是也。

    心病則火燃血沸。

    宜清宜化。

    如竹葉地黃湯及補心丹之類是也。

    脾病必濕滑。

    宜燥宜升。

    如茅術理中湯。

    及東垣益氣湯之類是也。

    肝病有風陽痛迫。

    宜柔宜洩。

    如駐車丸。

    及甘酸和緩之劑是也。

    腎病見形消腰折。

    宜補宜填。

    如虎潛丸及理陰煎之類是也。

    至膽經為樞機。

    逆則木火煽營。

    有桑葉山栀柏子丹皮之清養。

    大腸為燥腑。

    每多濕熱風淫。

    如辛涼苦燥之治。

    胃為水谷之海。

    多氣多血之鄉。

    髒病腑病。

    無不兼之。

    宜補宜和。

    應寒應熱。

    難以拘執而言。

    若努力損傷者。

    通補為主。

    膏粱蘊積者。

    清疏為宜。

    痔瘡則滋燥兼投。

    中毒須知寒熱。

    餘如黑地黃丸。

    以治脾濕腎燥。

    天真丸。

    以大補真氣真精。

    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

    歸脾之守補心脾。

    斑龍以溫煦奇督。

    建中之複生陽。

    枳術之疏補中土。

    禹糧赤脂以堵截陽明。

    用五仁湯複從前之腸液養營法善病後之元虛。

    此皆先生祖古方而運以匠心。

    為後學之津梁也。

    (邵新甫) 徐評以上諸案。

    腸紅痔血。

    俱不能分别。

    人參姜桂一概亂投。

    此老與此症竟茫然無知。

    誤人不少。

    案中不但痔血一症。

    混入腸紅。

    即知其為痔血矣。

    而痔血之方又不中病。

    蓋另有治法。

    不得與腸紅方等也。

    便血腸中必有受之處。

    褚氏所謂腸有竅便血殺人是也。

    當知填竅之法。

    今惟知用人參姜附及五味等燥熱收斂之藥。

    助其腸中之火。

    而于脫血之後。

    更劫其陰。

    苟非純虛。

    是益其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