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關燈
trong>(三八)脈濡小。

    食少氣衰。

    春季便血。

    大便時結時溏。

    思春夏陽升。

    陰弱少攝。

    東垣益氣之屬升陽。

     恐陰液更損。

    議以甘酸固澀。

    阖陽明為法。

    (陽明不阖) 人參炒粳米禹糧石赤石脂木瓜炒烏梅 能食。

    腸血。

    脈細色痿。

    肛痔下墜。

    議酸苦熄風堅陰。

     萸肉炭五味炭黃柏炭地榆炭禹糧石赤石脂 (二八)中滿過于消克。

    便血。

    食入易滞。

    是脾胃病。

    血統于脾。

    脾健自能統攝。

    歸脾湯嫌其守。

    疏腑養髒相宜。

    (脾胃氣滞) 九蒸白術南山楂茯苓廣皮谷芽麥芽姜棗湯法 (二三)便血如注。

    面黃。

    脈小。

    已經三載。

    當益胃法。

    (脾胃陽虛) 人參(一錢)焦術(三錢)茯苓(三錢)炙草(五分)木瓜(一錢)炮姜(五分) (三十)上年夏季。

    絡傷下血。

    是操持損營。

    治在心脾。

    (心脾營損)歸脾饴糖丸。

     入暮腹痛鳴響。

    睾丸久已偏墜。

    春正下血經月。

    顔色鮮明。

    此痛決非傷瘀積聚。

    乃營損寒乘。

    木來侮土。

    緻十四載之纏綿。

    調營培土。

    以甘洩木。

    散郁宜辛。

    節口戒欲。

    百天可效。

     人參炒當歸炒白芍肉桂炮姜茯苓炙草南棗 細推病情。

    不但營氣不振。

    而清陽亦傷。

    洞洩不已。

    而辛潤宜減。

    甘溫宜加。

    從桂枝加桂湯立法。

     人參桂枝茯苓生白芍炙草肉桂煨姜南棗 仍議理營。

     人參于術茯苓炮姜桂心白芍真武丸(二錢) (十八)便後下血。

    此遠血也。

    (脾不統血) 焦術(一錢半)炒白芍(一錢半)炮姜(一錢)炙草(五分)木瓜(一錢)炒荷葉邊(二錢) 脈小左數。

    便實下血。

    乃肝絡熱騰。

    血不自甯。

    醫投參歸桂甘辛溫暖。

    昧于相火寄藏肝膽。

    火焰風翔。

    上蒙清空。

    鼻塞頭暈。

    嗆咳不已。

    一誤再誤。

    遺患中厥。

    夫下虛則上實。

    陰傷陽浮冒。

    乃一定至理。

    (血去陰傷虛陽上冒) 連翹心竹葉心鮮生地元參丹皮川斛 下血陰傷走洩。

    虛陽上升。

    頭目清竅。

    參術桂辛甘助上。

    緻鼻塞耳聾。

    用清上五六日。

    右脈已小。

    左仍細數。

    乃陰虧本象。

    下愈虛則上愈實。

    議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元參天冬川斛茯神炒牛膝 脈左數。

    耳聾脅痛。

    木失水涵養。

    以緻上泛用補陰丸。

     補陰丸五錢又虎潛丸羊肉膠丸。

     腸紅粘滞。

    四年不痊。

    陰氣緻傷。

    肛墜刺痛。

    大便不爽。

    藥難驟功。

    當以潤劑通腑。

    (陰虛血澀) 生地豆皮楂肉麻仁冬葵子歸須 勞傷下血。

    絡脈空乏為痛。

    營衛不主循序流行。

    而為偏寒偏熱。

    診脈右空大。

    左小促。

    通補陽明。

    使開合有序。

    (勞傷營衛)歸建中湯。

     (四七)内經以陰絡傷。

    則血内溢。

    蓋燒酒氣雄。

    擾動髒絡聚血之所。

    雖得小愈。

    而神采爪甲不榮。

     猶是血脫之色。

    肛墜便甚。

    治在脾腎。

    以脾為攝血之司。

    腎主攝納之柄故也。

    (脾腎虛) 晚歸脾去木香早六味去丹澤加五味芡實蓮肉阿膠丸。

     (五五)酒濕污血。

    皆脾腎柔膩主病。

    當與剛藥。

    黑地黃丸。

     凡脾腎為柔髒。

    可受剛藥。

    心肝為剛髒。

    可受柔藥。

    不可不知。

    謙甫治此症。

    立法以平胃散作主。

    加桂附幹姜歸芍。

    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濕。

    用之神效。

    即此意也。

     (四二)腹痛下血。

    食荸荠豆漿而愈。

    乃洩肺導濕之藥。

    既愈以來。

    複有筋骨痿寒熱。

    夜卧口幹。

    乃濕去氣洩。

    陽明脈乏。

    不主用事。

    營衛失度。

    津液不升之象。

    天真丸主之。

    去人參。

     (五六)痔血久下。

    肌肉痿黃。

    乃血脫氣餒。

    漸加喘促浮腫。

    再延腹脹。

    便不可為。

    此症髒陰有寒。

    腑陽有熱。

    詳于金匮谷疸篇中。

    極難調治。

     人參焦術茯苓炒菟絲子廣皮生益智木瓜 (四八)中年形勞氣餒。

    陰中之陽不足。

    且便血已多。

    以溫養固下。

    男子有年。

    下先虛也。

    (腎陽虛) 人參茯苓歸身淡苁蓉補骨脂巴戟炒遠志生精羊肉熬膏丸。

    服五錢。

     (三八)久矣晨洩腹痛。

    近日有紅積。

    此屬腎虛。

     補骨脂大茴香五味茯苓生菟絲 (三七)脈左虛澀。

    右緩大。

    尾闾痛連脊骨。

    便後有血。

    自覺惶惶欲暈。

    兼之納谷最少。

    明是中下交損。

    八脈全虧。

    早進青囊斑龍丸。

    峻